恶俗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美] 保罗·福塞尔  页数:251  字数:200000  译者:何纵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不是世界。但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里发生的一切,虽然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秘难解的色彩,但毕竟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关系。《格调》一书在1999 年的热销,说明这种关系的日趋明显和深入。翻译《格调》时,曾有一个想写的题目,后来因为没有时间便放下了。尽管放下了,却一直感到它还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及至后来读到福塞尔的《恶俗》,才领悟到这个题目已经被人谈过了,虽然谈的是美国。无疑,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恶俗的时代。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恶俗绝不在任何异邦之下。福塞尔抨击的美国恶俗现象,找到中国式的翻版已经不像十年前那么困难了。原因并不复杂,一个古老的国家几乎与一个新兴的国家一样,在激烈的变革之后都失去了传统,在没有传统规范可循的时代里,一切人类天性中未经磨炼的欲望便会沿着粗俗突兀的路径生长。其结果,必然是随处可见的恶俗事物。那么,恶俗是指什么呢?按照福塞尔的定义,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一件本来拙劣的事物,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因为在人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多见,人们已经习惯于艰辛的生存条件和缺乏善意的环境了。但是恶俗,却会持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过于造作、矫饰、突兀、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它背叛所有人类历史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我曾经在另外一处地方写道:“有些时代比另外一些时代渺小。但这个时代的渺小和无知,令我感到震惊。”几年过去之后的今天,这种情形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剧了。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可能与我的关注点有关),影视恶俗在中国的泛滥,几乎所有福塞尔在本书中批判的美国影视恶俗现象,都能在中国找到对应。因此,我并不想讳言,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实在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明天。理论上讲,商业时代并不必然带来种种仅以金钱为驱动力的单一的恶俗场景。这一场景的出现有更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自尊、风范、敏锐、智慧这些人类固有的品质,必须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里才能呈现出来。当保罗•福塞尔在本书结尾处用唯一的段落赞颂希望时,他并没有放弃争取美好的权利。同样,当我们从本书描绘的现象里看到我们自己生活中的鄙俗时,实际上是获得了一次摆脱困境的机会。恶俗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俯首听命于恶俗的摆布,不再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我以为,在大家吵吵嚷嚷地争论生活品味和社会等级问题,到已经有些倒人胃口的时候,在一个扑朔迷离的新世纪来临之际,在《格调》出版一年之后的今天,《恶俗》能够与中国读者见面实在是一件幸事。因为,它也许可以像一剂苦涩的良药一样,让人们迷乱惶惑的心情安静下来,独自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过今后的生活。石涛1999年冬于北京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种悲哀,即使是对美国的恶俗无比敏感的福塞尔先生,也难以想象了。石涛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
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修订第2版)》(作者保罗·福塞尔)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
——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剌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修订第2版)》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作者简介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书籍目录


1.何为恶俗?
2.恶俗的日常事物
城市
餐馆
酒店
食品
公共雕塑
银行
物品及可收藏品附录
标识
建筑
工程
航空公司
机场
海军导弹发射
3.恶俗的大众传媒
广告
杂志
报纸
电影(BAD Films)
电影(BAD Movies)
电视
电影演员及其他演员
4.恶俗的精神生活
人物
信仰
对话
行为
想法
语言
图书
音乐
诗歌
大学及学位服附录
5.一种想法
美国的愚蠢
恶俗的未来
致谢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你真是交上好运啦,伙计你没有生得太迟,在不可改变的恶俗弥漫这片土地之前,你至少还有机会得到幸福当然,他说的是英国。凭借以往的古老荣耀,那时的英国还未完全被恶俗所迷惑。伟大的恶俗本质上就很美国,想究其原因,一路读下去你就会明白。但也有一点值得安慰,艾米斯在《幸运的吉姆》(Lucky Jim)中指出了这一点:“如果一个环境中充斥着你认为糟糕的人和事,应对这种环境必不可少的一个办法是找到证明那些东西的确糟糕的新途径。”希望本书能启发读者找到这样的一些新途径。 本书并不只关注恶俗,本书还将讨论我们在美国见到的无数可怕事物,即便这些事物不因为刻意修饰而令人生厌,也会因为平庸、愚蠢和幼稚而令人作呕。这个国家最令人震惊的一个现象就是“表现”的万能。一个明显糟糕的事物不会糟糕得太久,因为很快就会有人对其大加赞赏,并将它升级为恶俗,之后人人就都对其推崇备至了。在依靠自身品味和直觉判断事物方面,美国人民似乎很缺乏安全感,很胆小,以致他们总是欢迎随便哪个狗屁权威钻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即“什么是恶俗的”),并鼓励他们热情拥抱它。所以我会讨论目前还只是糟糕的事物,它们也值得注意,因为它们是恶俗成品的原料。 明显的糟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它们跟手工艺一样历史悠久。古罗马肯定有一个工匠制造过糟糕的战车车轮,也肯定有一个酒商卖过劣质酒。往面包粉里掺锯木屑也是由来已久的做法,但只有在你坚持掺了假的面包比其他面包更好时,才会变成恶俗。恶俗是商业欺诈时代特有的现象,当然,也是民众身上一种容易轻信的特质。要洞悉真正的恶俗,你就必须在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说法与其真相之间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明智、公正、谦虚的人们对此深有体会。早在1725年左右,在最早的报纸开始刊登广告时,人们就已经能看到一些恶俗的事物了。到19世纪,尤其在美国,恶俗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各章所证实的那样。书中,毕奇华特“公爵”的老式手提包里总装着数不清的宣传单,这些宣传单的职责就是要将糟糕转变为恶俗。比如,一份宣传单上写着“来自巴黎的、著名的阿蒙德·德·蒙塔班博士将就颅相学发表演讲”,另一份宣传单又称这个人为“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演员,来自伦敦特鲁里街[Drury Lane,伦敦最古老的剧院——皇家剧院所在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莎剧演员曾在此演出。——编者注]的小加里克[David Garrick(1717—1779),英国著名演员、剧作家、戏剧导演,演出了大量的莎士比亚戏剧,并举办了最早的几次莎士比亚节。他曾在特鲁里街皇家剧院表演,并担任剧院的导演。——编者注]”。但“公爵”和“国王”真正的胜利,是他们为《无与伦比的王室贵族》制作的海报,海报宣称此剧只在法院大厅演“三个晚上”,“女士和儿童不准入场”。如果你原本指望借一出“悲剧”来净化心中的遗憾与恐惧,却在舞台上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荡妇”,浑身涂满艳丽的色彩,光着屁股欢腾跳跃,那你就算亲临19世纪恶俗“公开诈骗部”的首次出场了。要见识纯正而深刻的恶俗,你非得到20世纪不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越南战争时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对虚伪的敏锐嗅觉,保罗•福塞尔以小短文的形式,精准地分析并揭露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恶俗事物。——《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保罗•福塞尔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评论并非都是讽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冷嘲热讽”,事实上,他的批判背后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悲悯。——《卫报》(The Guardian)保罗•福塞尔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等。——《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保罗•福塞尔是继托斯丹•凡勃伦和H.L.门肯之后目光最为锐利的美国评论家……他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愚蠢,还能令读者捧腹大笑。——《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福塞尔真正谴责的,是人们在等级上的不安全感、愚蠢和褊狭……他既研究了恶俗影响下无知的大众文化,又以这本极为有趣的书,为美国丧失的魅力唱了一曲挽歌。——《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编辑推荐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修订第2版)》编辑推荐:毫不过时的恶俗批判开山之作 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有时,恶俗与格调只有一线之遥。

名人推荐

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种悲哀,即使是对美国的恶俗无比敏感的福塞尔先生,也难以想象了。——石涛(出版人,京东商城副总裁)这是受够了的知识分子的表达方式。——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当装腔成为全民运动,《恶俗》有如一面照妖镜,让我们窥见繁花锦簇背后的虚无荒凉,《恶俗》还是一把钢针,扎破浮华的谎言与掩饰,并恰到好处。——花总(《花果山装腔指南》作者,新浪微博@花总丢了金箍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恶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6条)

 
 

  •   尽管是美国上世纪末的现象披露,但这些现象你能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无差别地看到,《恶俗》教我们看清社会现象的本质。
  •   恶俗其实已经不是愚蠢了。
  •   格调之后再说恶俗,发人深思
  •   很好,买了很多书,还没来得及看。看过《格调》,这是一系列的,看看格调,学学怎么做有品味的人,看看《恶俗》,学学怎么避免表现得很没品~
  •   看过格调,很喜欢,又买了恶俗,书的内容很棒,包装很精美,质量很好,满意
  •   当作消遣很不错。十年前看过《格调》,如今再看《恶俗》,加起来发现今日中国比比皆是,真是挺有意思的
  •   在恶俗餐馆交学费的食客们很早就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会了一条重要的准则,这一准则可以称为“布莱恩*米勒”准则,因为就是这位纽约美食评论家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一准则的:海拔越高的餐馆,越有可能是恶俗的餐馆.最好的例子是雄踞世博会建筑顶层的那类餐馆,它们的主要兴趣不在食物,而在于旋转.一旦理解了餐馆的高海拔准则,航空餐饮服务和其他服务就不再令人困惑了
  •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做读书心得——“恶俗,会持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过于造作、矫饰、突兀、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它背叛所有人类历史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
  •   喜欢对“糟糕”和“恶俗”的解释。用我自己的话说:糟糕就是不好的事物,而恶俗就是把不好的事物尿罐子镶金边“。
  •   深刻的理解恶俗
  •   恶俗这个词
  •   恶俗不仅仅如此,还有更多的表现。满街iphone就是一例!
  •   格调的姐妹书。想不到,十年前的书,在今日看来还有现实意义,好。
  •   写得不错,但没有第一本格调好,有些无话可说,正如几乎所有作者的通病一样。
  •   美国也是乱像重生 多向当下的中国啊。。。。犀利 痛快
  •   这本书很犀利,早就想买的,先买了姊妹篇回去看过了,格调,不错,所以又来买这本
  •   买这本书是因为《格调》买的,其实还没有看完
  •   今天下大雨,晚上9点半,快递师傅还是把书送到了。已经累的说不出话来,建议以后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可以晚点送到,没有关系。
  •   跟格调是一套的,格调读完了,这本还没有开始看。相信也是不错的
  •   跟《格调》一样,堪称经典
  •   喜欢格调买的
  •   看过格调后买的,值得阅读!
  •   看了格调才买的,相信应该不错
  •   内容比较脱俗,值得深思,很多社会的现象引起思考。不错。
  •   内容新颖有趣 给人新的见解和启发 就是有些难读....看了好久也没看多少...
  •   出现将近10张残页,还好不影响阅读,就不换了,内容很好看。
  •   不同理念的书
  •   写的挺好的,更好的认识社会
  •   写的很通透,视角很独特。
  •   正版怎么样都要给最好平
  •   被推荐吸引,很不错
  •   这书不错,~~~~
  •   经典,很好!
  •   吐槽很有意思。
  •   物流太快,不到一天。还没看,期待下。
  •   乍看题目,觉得偏执,细看确有几分道理
  •   前两章细细的看了,很好,往后有点看不下去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当中,到处充斥着作者笔下的恶俗。而对于这些,或许我们不习惯、或许不在乎,又或者不屑一顾;。作者的笔触正是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恶俗说开去。可读性较好。
  •   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很多的社会问题~~告诉我们恶俗到底是什么?
  •   谁更恶俗,看过此书就知道。
  •   之前看了《格调》觉得还不错就买了它。。还没看呢
  •   这个作者的两本书都有买,感觉内容上有一些重复,总体还是很不错的书
  •   怎么说呢,也许是我看不习惯这种翻译后的书(不过我也看不懂原著呀),总感觉不是那么个味。
  •   没原来想的那么偏激,作者还是很中肯的
  •   蛮好的~我看了一半~慢现实的哈哈~
  •   书一次买的多,没有时间看。
  •   内容还不错,可书显得有点小
  •   也反映了中国很多问题,让人反思
  •   文章内容不错,但包装太差。
  •   买来收藏的,很不错,值得一看
  •   简单读读吧,看完格调看这个。书得不厚。一周一本
  •   内容没有作者的前一本丰富,有些章节有些空。
  •   如果人对什么都不满 那么只能去精神病院了
  •   不会是二手书吧。。。。
  •   估计也就是看啊看的,纪念吧
  •   不是这么理想!感觉不好看。
  •   毒舌如此,这些虚伪造作浮华浅薄的事物被作者一通狂批,读起来真是过瘾.
  •   物质丰足,精神缺失,道德低下,生活糜烂,种种恶俗从出不穷。
  •   对于现代文明的理性看待,值得入手
  •   面对身边不可避免的种种恶俗,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恶俗的实例。
  •   还可以,感觉没有格调写得好。两本一起入的,相互照应看还不错
  •   远不如《格调》毒舌,甚憾。。。
  •   值得借鉴,辨别土豪与贵旅的必俢教材。哈哈
  •   还没看,但应该不错吧、
  •   作者点评十分犀利,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   已经收了格调。这本也不错
  •   相应来说看《格调》就可以了
  •   比起十年前的格调,这本书实在不好看,简直看不下去
  •   翻译很差,看都看不下去
  •   不错啊,可以读的,比较直
  •   还没开始看呢,如何评价?
  •   挺好的不错,可以一读
  •   恶俗恶俗
  •   看外面 感觉书很不错
  •   恶俗不是短暂、局部的存在
  •   好用,看完买本收藏,价格便宜
  •   兴趣小组购买图书之一,你懂的,都是好书
  •     在我看来作者显然太过苛刻,书中所云“恶俗”大多是商业社会下不可避免的标准化同质化,以高效率面向大众,俗则俗矣,恶却不尽然。
      就像作者所说,不是糟糕,而是恶俗。这种自鸣得意的小聪明,被看穿后引发的嫌恶。就像恋人送了廉价讨巧的却并不合心意的礼物,虽然心中不快,但本意是献媚于你。
      就说恋爱这事,即使察觉到吃饭看电影早接晚送这套程式是多么无趣,大多为了保险也会继续执行。一方显示高明则会显示出另一方愚笨,为了达到最大公约,于是都降低智商品味,可以乐乐呵呵一派祥和。当然你无法忍受自甘堕落,选择冒险突破常规更是令人欣赏。聪明人本该不屑于庸碌为伍,而我等凡俗也惧于在这智慧之光下现出秽形。
      就像我拜读作者鞭辟入里的批判,于名词风格主义一无所知,难生戚戚之感,百度在手,仍不知关键词几许。作者众所周知而的口吻就很让我惭愧。这些聪明人的可恨之处就是他们是有选择的,可以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来获得一个小众的空间,偏偏没有人艰勿拆的风度,要在人前显示优越感,置我等于表错情的尴尬之下。实在可憎可鄙。
      一方面,有选择时,我等缺乏足够高度批判“恶俗”,却深陷其中甘之如饴。逼格不高,却也没必要破了。
      另一方面,无法拒绝的“恶俗”让人身心俱损无从解脱。大中华局域网内遍布*和谐*;我们的书店靠教辅养活,只见鸡汤,不见书香;抗日神剧占据荧屏,脑残烂片霸占排片;旧居崩塌,裤衩阳具升起。。。
      是谁俗不可耐,是谁恶贯满盈。
      
      
      
      
      
  •     “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
      它过于造作,矫饰,突兀,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它背叛所有人类历史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
      
      本书将不同的恶俗分门别类给予说明和讽刺。但是在整体的阅读感受上远不如格调来的舒服。论点略显单一,有时候还觉得有几分牵强。
      
      对于上层社会的理解有点趋于定式。读多了也就觉得对这样的文字有点厌倦。
      
      无论如何,从作者的观点之中还是有的收获。
      毕竟,中国的今天可能比美国的昨天还恶俗。
  •     无疑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的恶俗的时代
      
      糟糕的本质被虚伪地标榜一切美好
      
      令我轻易联想到磨皮之前的青春痘
      
      但却还是蒙蔽了大部分愚蠢的人类
      
      奈何世上以碌碌无为自怨自艾的可怜虫为主
      
      空洞 无感 掩饰 浮夸
      
      无一夸大着卑微到尘土的存在感
      
      任何一个古老的国家与一个新兴国家一样
      
      在激烈的变革之后都失去了传统
      
      鉴前车却无变通
      
      在没有传统规范可循的时代里
      
      人类天性中未经磨砺的欲望会沿着粗俗突兀的路径生长
      
      其结果必然是随处可见的恶俗事物
      
      这并不代表部分人没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正因仍向往高尚才尽力摆脱恶俗
      
      保罗没有放弃争取美好的权力
      
      我们会在书中很多次看到自己的鄙俗时刻 可实际上是获得了一次摆脱困境的机会 甚好
      
      如同格调 恶俗一书适合足够泰然并有批判性的眼睛
      
      曾经想过与自由石匠联盟的联系 曾怀疑它的目的性
      
      但在宏观角度必须承认其本质比恶俗的表象清澈磊落的多
      
      求真求是让懦弱的人类不忍直视世界
      
      自欺欺人陶醉其中活在小我的封闭空间里的确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满足感和所谓的理想
      
      但同时我想说精神世界的形态因人而异
      
      没有一种标准规范着信仰
      
      科学固然占主流但作者同时陷入自己的谬论
      
      站不住脚的的思想即恶俗
      
      人非圣贤 除非福塞尔信仰另一个party
      
      一度迷失 觉醒后的革命何时到来
      
      共勉
      
  •     郑渝川
      
      这是一个恶俗文化充斥的时代。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保罗·福塞尔给恶俗下的定义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他所著的《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一书,痛击了美国学术界、娱乐圈、政界、商界、媒体行业和大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恶俗现象。
      
      如果将书中多处叙述中的“美国”二字,换为“中国”,倒也是极其贴切的批评:
      比如,在城市中,新建的地标建筑“粗暴、霸道”,“只会表现愚蠢和露骨的蛮力”,带给人们的是“极度庸俗的体验”,而建筑领域的评论家早已堕落为“商业资本或学院品味的俘虏”;公共工程暗箱操作、质量低劣,业主单位却“自以为毫无问题……懒惰、无知、缺乏想象力,再加上自鸣得意”,如果出现裂缝乃至垮塌,就轻易地归咎于“天气”等客观原因;机场也很恶俗,设计者愚蠢地布置功能设施,让乘客很难找到更谈不上方便使用;公共场所里的雕塑由“粗俗的具象主义……(和)肤浅的抽象主义”造就。
      又如,城市、城市人恶俗品味的又一大象征是:餐馆全都咖啡馆化,菜单上充斥着隐喻和华丽形容词的描述,让人误以为那是烹饪大师用品质最优的食材精心加工制成的,小资顾客们还真就吃这一套。保罗·福塞尔对之嗤之以鼻,这类“咖啡馆化”餐馆是“从某个便利的惨痛食品供应商那儿大量采购完全加工好的冷冻主菜,然后由某个戴着花哨的无边厨师帽的人用厨房的微波炉迅速热好”,可笑的是“顾客以为这些菜是厨师们在餐厅后边真诚友好的厨房里充满爱心地做出来的”。餐馆的恶俗把戏还包括,把菜作出抽象画的样子,借以迎合多愁善感的食客的愿望;侍者故意不提菜品分量和价格,诱导食客盲目消费。
      恶俗之所以流行,首先要归结于大众传媒。媒体上刊出的广告显然充斥着大量的夸大其词或虚假描述,而这成为了其他行业效仿的对象。保罗·福塞尔认为,时尚、家居、鉴赏等门类的杂志,其功能就是“鼓励读者崇拜、嫉妒肤浅的娱乐界名流和各色有不同成就的愚蠢怪物”。更糟糕的是,新闻、财经类报纸杂志也出现了恶俗趋向,版面上越来越多连环漫画、星相占卜、肥皂剧剧评、八卦吐糟者撰写的无知专栏,新闻里堆砌着毫无意义的俏皮话,还有实则广告软文而用记者口吻写成并刊发的“新闻”。
      好莱坞电影以及仿效好莱坞风格拍摄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体现了恶俗的完整理念。保罗·福塞尔讥笑好莱坞电影“缺乏人类的价值观,完全依靠夸大其词……叙述方式和表演方式都不成熟,只是提供连环漫画式的刺激,并且几乎完全依赖特效,所以只能满足那些只会因技术而兴奋的没受过教育的人”,让美国人愈发“幼稚化”;好莱坞电影“缺乏成熟理智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好莱坞电影近年来频频触碰美国之外其他文化、宗教背景,可以挑战这些文化和宗教的重大禁忌,引发一连串的抗议乃至暴力事件,这不能不让人慨叹保罗·福塞尔在这方面的先见之明。
      至于美国电视媒体,以及效仿美国同行制作风格、节目设置甚至照抄节目的中国电视媒体,都暴露出恶俗的一面,都应为美国和中国社会风气的恶俗化担负责任。以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为例,首先确定受众偏好,然后研制议程、报道新闻的内容及观点;收看这些栏目、节目越久,越容易让人偏执化。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书中还单辟一章,一一剖析当代美国人的恶俗信仰、恶俗对话、恶俗行为、恶俗想法、恶俗语言、恶俗图书、恶俗音乐、恶俗诗歌、恶俗大学。这是精神生活领域的恶俗风气,才导致了恶俗从一些人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扩展为社会上蔓延开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当然,对比中美两国,我们可以发现在保罗·福塞尔专门谈到的精神生活领域(的恶俗),我们现阶段的情况还要更糟糕一些。
      保罗·福塞尔对“恶俗美国”的剖析解释是,美国近几十年来严重忽略了公共教育,以及媒体行业的整体沉沦,再加上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应用复杂化,让美国人很容易出现错误、遇到尴尬,因而不得不设法掩饰和自夸,为全民空虚和迟钝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在中国都存在,表现甚至更显突出和严重,一些人和企业借着“市场自由”的借口兜售恶俗的做法让人见惯不惊。
  •      文/王殿银
      
      
       提起“恶俗”一词的第一印象,我的脑袋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恒源祥那条声嘶力竭的广告:“恒源祥,鼠鼠鼠;恒源祥,牛牛牛……恒源祥,猪猪猪”,等到牛年则变成了“我属牛,牛牛牛;我属虎,虎虎虎……我属鼠,鼠鼠鼠”,十二生肖又被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由于此类型广告多在春节时间播出,因此被不少网友戏称为“春节第一雷”。
       其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其恶俗事情又岂止是这一条小小的广告。 我们读诗有梨花体,看电影中“三枪”,仰头发现自己站在央视大裤衩下面。我们常说你周围的某个人是个“俗人”,可是自己却在干着无数种“恶俗”的行为并毫不知情。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体现在什么地方,有无标准?我们该和它极力撇清关系还是装作浑然不觉,“就这样一直美下去”?在这样一个人人标榜个性的时代,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贴上恶俗的标签是个好事情,所以大咖们去爬珠穆朗玛峰,小咖们去蹦极,他喝咖啡我就喝绿茶,他跳街舞我就练太极,总之就要和周围的一小撮人不一样!岂料,当你在微博上晒独一无二的心形石头时,淘宝卖家已经批量生产了,有木有?我们之所以常常躺着也中枪,就在于每个人过于高估自己的“创意”,就如美国的毒舌作家保罗·福塞尔在《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中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是的,承认吧,我们都是一个个“俗人”。
       保罗·福塞尔是美国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二战”的参战经历对福塞尔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的关注点从早期的英语文学研究转向等级制度评论、战争研究和社会批判,且成绩斐然,社会批判经典著作《格调》影响深远,至今常销不衰,姊妹篇《恶俗》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从日常事物到大众传媒,再到精神生活,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中国的著名出版人石涛在十二年前就将这两本著作引进,继重版《格调》之后,在《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这部经典作品再版微博预告中,石涛写道:只要读过《格调》,就不能不读《恶俗》,因为你要是在培养品味的旅途中稍微不小心,就会掉进恶俗的泥淖。读过《恶俗》后,你认真看看周围,不偷着笑都难。 《恶俗》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这样的无奈之语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大热的音乐组合——凤凰传奇,他们从出道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俗气”音乐的代表,广泛存在于国产劣质手机铃声和扭秧歌的跳舞广场上。正当别的音乐人或摇滚、或文艺的时候,他们却说要制作一张专门用于广场舞蹈的音乐专辑,因为发现市场上确实没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的、而且对健身又有帮助的广场歌曲,算是想民众之所想。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话,我怎么觉得有点感动呢?怎样才是凸显格调、摒弃恶俗的明智之举?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在社会中做好份内的事情,简单生存于世界,才是最有格调的。当然,别崇拜我的观点,否则,你就恶俗了。
  •      《恶俗》的开篇作者向读者解释了一下恶俗的定义。看了两篇之后,发现恶俗可以等同于当代汉语中特别流行的两个字:装逼。在往下看,其实作者不过是在追求真的真善美。因为伴随着装逼肯定是有虚荣,虚伪,与真相对的情感,作者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描述的异国他乡的情景,毋宁说是写我国的当代作品。
      
       《城市》里写着各个城市都极尽包装之能事,将自己标榜成某某旅游胜地,有某某吸引游客之景。这些不是近年也在整个神州大地上演。为着吸引旅游者,各种招牌打出,从以水乡特色闻名的江浙古镇,便开始泛滥起千年古镇风潮。再到各种名山大川,原本名山大川也无须大过宣传,因着各代文人墨客都并非出于利益的驱使,写下了众多歌颂名山大川的诗句,于是这些山川便可坐享其成了。不过就苦了些名头并不响亮的小山的所在地的宣传部门了。便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某某山,道教圣地。又无千年古镇,又无道教圣山的地方,则要挖掘些历史人物,谁谁故里,对于一些再无半点旅游资源的地方,则由着政府的利己目的推动,加上各大旅行社的大张旗鼓,推出了红色旅游路线。于是,长城内外,皆为景点,举国上下,皆有游人的美好局面。
      
       《餐馆》与《酒店》这两篇则直击小资控的要害。作者在书中写的在恶俗的餐馆与酒店的消费人群为中产阶级(一群缺少安全感的人),在我们的环境中,这样的人群则为小资控这样一个群体,不说小资这样的群体,而说小资控,绝对是有原因的,何谓小资,根据百度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出自哪里,不知道,看起来还是比较准确),“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小资情调应该是一种追求生活品味的人。小资一般为都市白领,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这个定义里对于成为小资有一个要素,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不过小资控这个群体由于比小资少这样一个物质要求,于是人群便急剧的扩大,而且,不会因着小资控们没有一定的财富,而去影响他们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他们可以出入具有小资情调的餐馆,酒店。而作者最为精到的是:“美国的酒店,过去还乐于让那些以雇员姿态出现的人来经营,而现在,则有那些俨然是我们的君主,我们的正确着装和举止的导师来经营”。而小资控们确实乐此不疲的给予经营者以极大的敬仰。
      
       《工程》一篇中说是在写美国,不如说是在写中国来的好。桥梁,建筑,高架,处处都有坍塌的列子与危险,而且也堂而皇之的归于天气等自然原因,看来中国一再的强调与国际接轨也是没有错的。人为的灾难性事故并非我国特色,大家都心向往之的自由国度美国也存在。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古老的中国与一个年轻的美国在一些事情上有相同之处,譬如可以肆无忌惮的偷工减料建造桥梁,其中一点都来于对于金钱的追逐到没有道德约束力可言的地步,也可将法律是为无物(侥幸心理和盲目的大胆,美国的这种盲目的大胆曾被凡尔纳所讥讽《八十天环游地球》)
      
       书中所写种种,基本完全可以照搬到中国的事发现场来,关于恶俗的大学,原来在美国也兴起过将学院改为大学之风,我们果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亦步亦趋的跟着来。如果是师夷长技的话,应该是效仿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才对,如何将自己的清华北大推到国际舞台上去,而不是连香港中文也不敢望其相背的地步。张之洞要是泉下有知,后人是如此的师夷长技的话,大概要喟叹,洋务运动不搞也罢
  •     福塞尔对于恶俗(BAD)的定义就是把糟糕的东西(bad)大加吹捧,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流行。从这个定义来讲,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太恶俗的环境里了。
      恶俗餐厅的一个标致便是含混不清,使受者难以理解。这方面,〈假装的艺术〉中举出的全是活生生的例子。
      
  •     说他差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他就是在那里一直乱叫
      
      之所以不是很差,是因为他还是反映了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一种恶俗文化的强势输入,反观也是书中社会中经济上占主流的人物们的一种寂寞空虚的生活心理需求。也就是不懂的享受的享受。
      
      
  •   第一句话很同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