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心理学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吴克利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吴克利  页数:5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审讯心理学(修订版)》“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抗拒心理行为的沉默。思考状态下的沉默-话语条件下的沉默激情状态下的沉默。惊讶,恐惧、悲伤心理状态下的沉默,隐瞒心理状态下的沉默,对讯问人不满状态下的沉默;语塞的沉默。  审讯是一种古老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尽管目前司法证明已经进入了“科学证据”时代,但审讯仍然是犯罪侦查或刑事案件调查的一种基本手段。本书作者借鉴现代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犯罪嫌疑人从对抗审讯到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过程,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实战性的审讯技巧。

作者简介

吴克利,男,1957年出生,安徽省明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一级检察官,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诉讼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调入检察机关以来,一直从事侦查工作,近二十年来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侦查审讯,曾参加过中纪委的“谈话”以及国家和省级大要案的审讯,因成绩突出多次立功获奖。作者酷爱侦审工作,潜心钻研审讯的奥妙,成功地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审讯方法,并于2000年4月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了《贪污贿赂案件审讯技巧》一书,该书在2001年9月荣获了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2004年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审讯心理攻略》一书,荣获了安徽省优秀科研成果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审讯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审讯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三节审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第四节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科学发展 第二章审讯人员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审讯人员的心理准备 第二节审讯人员心理的攻击状态 第三节审讯人员对犯罪目标紧迫深挖的侦查意识 第四节审讯人员的坚强意志和应变能力 第五节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 第六节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耳朵 第七节审讯人员的思维导向 第八节审讯人员自我形象的树立 第九节审讯人员消极心理的克服 第十节刑讯逼供的心理基础及矫正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三节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质 第五节个案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六节个体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七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与“客观事实” 第八节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转换 第九节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基本特点 第十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心理特征 第十一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支点”与“退路”构筑的抗审心理体系 第四章犯罪嫌疑人抗审的三大心理因素 第一节对抗利益关系的心理冲突与平衡 第二节抗审的对抗条件的得失 第三节人格特征反映的抗审行为 第五章审讯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审讯过程中初始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三节审讯过程中对抗相持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四节审讯过程中反复动摇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五节审讯过程中供述交罪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 第六章“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 第一节树立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的人权保障理念 第二节人权保障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 第三节“阳光”监督条件下的讯问语用行为技巧 第七章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六大基本规律 第一节犯罪事实暴露的心理误区 第二节解脱心理限制的困境 第三节趋利避害的交换条件 第四节意识经验的习惯反应 第五节“人格”道德系数的满足 第六节“需要”的基本属性 第八章犯罪嫌疑人谎言抗审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谎言抗审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谎言的识别 第三节谎言的捕捉 第四节谎言的对策 第九章沉默对抗行为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沉默”的心理行为基础 第二节“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 第三节“沉默”行为的讯问方法 第十章认知误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错觉讯问法 第二节结果讯问法 第三节动机讯问法 第四节假设讯问法 第五节离间讯问法 第六节借助讯问法 第七节模拟情景讯问法 第八节概率讯问法 第九节间隔讯问法 第十节“造势”讯问法 第十一章心理限制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矛盾讯问法 第二节导谎法 第三节测谎(心理测试)的配合 第四节定向攻击法 第五节特情证明法 第十二章心理置换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心理置换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亲情置换法 第三节求生置换法 第四节利弊置换法 第五节教育置换法 第六节观念置换法 第七节疏通置换法 第八节“十二轮置换讯问法”的运用 第十三章意识经验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经验规律 第二节惯性规律 第三节粘连规律 第四节分解经验 第五节记忆经验 第六节空间经验 第七节联想经验 第八节阻止经验 第十四章人格倾向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人格倾向讯问法 第二节结构倾向讯问法 第三节性别特征讯问法 第四节身份特征讯问法 第五节信念纠治讯问法 第十五章“需要”理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第一节协调理论讯问法 第二节反向挤兑讯问法 第三节审托比对讯问法 第四节调整品质讯问法 第五节心理脱敏讯问法 第六节心理弱点讯问法 第七节情感需要讯问法 第八节激发需要讯问法 第九节条件需要讯问法 第十节利益需要讯问法 第十一节沟通讯问法 第十六章证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 第一节证人证言的特征 第二节证人证言的形成 第三节证人拒绝作证的心态表现 第四节询问证人的方法 第十七章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 第一节被害人控告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影响被害人对事实陈述的因素 第三节诬告、错告、不告的心理状态 第四节询问被害人的方法 第十八章讯问活动中的语用行为特点与技巧 第一节讯问语言的三大基本特征 第二节审讯语言的信息基础 第三节认知条件下的语用行为技巧 第四节心理限制的语用行为 第五节意识经验的语用行为 第六节趋利避害的语用行为 第七节需要属性的语用行为 第八节人格特征的语用行为 附:我的审讯日志因玩忽职守导致嫌疑人坠楼死亡案件的审讯实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以客观的事实证据作为突破口。犯罪嫌疑人由于自己在实施犯罪时留下了大量的行为痕迹和证据,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的情况下,在接受审讯时被迫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用这种方法使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是最省时的方法。这种方法成功的条件是建立在证据较为确实、充分的基础上。犯罪嫌疑人与讯问人在审讯的最初阶段——试探摸底阶段,犯罪嫌疑人摸底的目标,就是讯问人员是否掌握证据,然后再根据情况确定自己的抗审的方法。一旦犯罪嫌疑人得知讯问人员还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犯罪嫌疑人的抗审心理便被强化,与讯问人员周旋、狡辩,其方法也会变得更为狡猾,故此不会轻易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而当讯问人员将某一细节、某一事实的证据出示在犯罪嫌疑人的面前时,犯罪嫌疑人感觉到自己的犯罪事实已被掌握,再抗下去也是徒劳,只有放弃侥幸心理交罪供述。但是在使用证据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应注意方法,要正确地把握使用证据的突破口,如果不注意选准证据的突破口,就会变成了抛证据换口供。有些没有经验的审讯人员,审讯时唯一依靠的就是抛证据,等到审讯人员证据抛完了,犯罪嫌疑人也什么都不说了。有甚者,犯罪嫌疑人掌握审讯人员的证据收集情况,从而为其狡辩提供了条件和依据,造成了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事实面前不认账,在自己亲手已签过字的发票面前还抵赖:“虽然发票上的签名是我签的,但是不能证明我就领了这笔钱,我当时签完了字,账务上没有现金,说等有了现金再给我,由于我长期出差,这笔钱就一直没有给我,这怎么能证明我签了字就一定领到了钱呢?”事后在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时,问其为什么要这样狡辩,他说:“你们把全部的证据都给我看了,只能说明我在发票上签了字,并不能证明我就一定拿到钱,所以我才辩解的,我也听说有类似的情况最后无法查清。”这说明审讯人员在使用证据的突破口上没有选择好,没有把握住使用的隐蔽性和悬念性,没有能让证据尤其是点滴证据,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产生联想,被扩大、补充、自相完善,起到使用证据的“抛砖引玉”的效果。因而在使用证据的突破口上应选择隐蔽性、悬念性较强的证据作为突破口,尽量少使用“关键性证据”,在主要证据与次要证据之间应先选择次要证据为突破口。在大量的事实证据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应选择某一点有代表性的证据作为突破口。

编辑推荐

《审讯心理学(修订版)》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审讯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看完了前100页。感觉上针对基层审讯员,因此,讲得比较细致,当然也就略显啰嗦。有时,同一个案例,会使用两次。有点奇怪。作者应该有足够多的案例。我与审讯工作,毫无关系,只是出于好奇,看一看。审讯与被审讯,属于严重对抗关系。如果在这种最困难的情况下都能进行有效沟通,那么在其他情况下,就不在话下了。这应该是这本书对于普通读者的意义。我对前100页的总结是:最牛的抗审方法就是沉默。(作者其实也承认了这一点。)不过,似乎被审讯者,都做不到沉默。不讲话,真的那么困难吗?真想请作者来审一审我,看我能不能扛住。
  •   真心不错,真心喜欢了。
  •   买了很久,才来评价,会因为在看书了,很喜欢。
  •   作者对审讯心理的把握见解独到!是一部普法教育的好书!
  •   没怎么看 感觉还行,质量一般
  •   送货及时,书的质量好很好
  •   听过吴老师的两次授课,他的心得值得学习。
  •   全书品相是不错的,只是里面的内容,感觉有点啰嗦啰嗦啰嗦啰嗦啊
  •   书的质量很好 就是封面稍微有点破损 但绝对不影响使用
  •   专业知识加强学习,有助于工作
  •   难得写不,不就这样。。。。。。
  •   学习中!实用!!!
  •   审讯心理学研究
  •   还不错的,说的比较详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