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追问人生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冯友兰  页数:321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年轻时习得人生大智慧,前行中不一样的思考与洞察!
“人生之思”书系第1辑首推《冯友兰追问人生》、《朱光潜美的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这套系列丛书,精选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的名家作品,他们用融贯中西学养的大智慧,阐释人生真谛。时代虽早已巨变,但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人生理想却为当世所稀缺。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与另外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冯友兰先生站在哲学的至高点揭示人生真相,探讨宏观话题,又不乏微观点拨,充满洞见且耐人寻味。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人可以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这本书中的文章又不像一般哲学著作那般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冯友兰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用其卓越的学识和人格精神,去探索解决人生的才与命、情与性、欲与好、理性与悲观等诸多经常困绕人们一生的大问题。他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影响深远,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他的生活亦如同任继愈先生对他的了解:他的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也没见他闹过情绪。即使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时翻看《冯友兰追问人生》,都会有不同深度的领悟,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书籍目录

PART 1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
人生真相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成功之因素
才命
知命
心性
论信仰
关于真善美
PART 2
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
人生境界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自 然 
功 利 
道 德 
学养
死生
境界
精神境界
论风流
PART 3
现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而他一方面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然后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事。
道德修养
青年的修养问题
道德及修养之方
觉 解
论知行
再论知行
道中庸
调情理
为无为
行忠恕
存诚敬
应帝王
PART 4
人若一生中只饮清茶,则亦未免太觉清淡。有人因此,对于人生抱悲观。因为人如有情,则不免为情所累,人若无情,其生活又似乎没有多大底意味。圣人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不为情所累。
人生漫谈
欲与好
性的因素
情的因素
录魂与肉体
论悲观
人生术
处世的方法
幸偶
理智之地位
我的读书经验
附录 15条人生箴言

章节摘录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人生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常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一件事物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的不同,乃因各人对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人生中的境界可分为四种:(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现叙述于下。(一)自然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才能或顺着他底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属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二)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其与自然境界不同之处是自然境界底人其行为无目的也不明白意义,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确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义。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三)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底。所谓义与利,并非各不相关,二者表面相反,实则相需相成。二者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亦即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四)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底。换言之,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唯大圣大贤乃能达到这个境界。以上四种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种境界所需的知识程度高,则境界亦高;所需知识低,则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为最低,功利境界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底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的范围的大小为限。就感觉而论,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别,食前方丈与蔬食箪饮,并无多大的不同。若以认识了解而论,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别很大:如自然境界底人和天地境界底人认识不同,了解不同,因而这两种人所享受的世界,亦有很大的悬殊。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因为人的心理复杂,有的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住于此境界中。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因良心发现,做一点好事,在良心发现这一刹那间,他就入了道德境界,因未经过特别修养功夫,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中,过了一会以后,又回复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住在道德境界中,便是贤人,能常住在天地境界中,便是圣人。四种境界就其高低的层次看,由低而高,表示一种发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礼物,不需要特别功夫,一般人都可以达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创造,必须经过特别修养的功夫,才能达到。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圣人,两种境界可算是圣关贤域。圣贤虽和众人不同,但他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标新立异的特别事。他所做的事其实还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过他的认识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对他都能发生特殊意义,此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社会各界对冯友兰的评价:    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季羡林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和他辩论,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你想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跟他辩论是非常困难的。    冯先生苦撑残躯,含垢忍辱活下来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学问。    ——资中筠    冯先生主持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几年,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没见他闹过情绪。他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他的哲学境界。    ——任继愈

名人推荐

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季羡林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和他辩论,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你想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跟他辩论是非常困难的。冯先生苦撑残躯,含垢忍辱活下来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学问。——资中筠冯先生主持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几年,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没见他闹过情绪。他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他的哲学境界。——任继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冯友兰追问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下的这段著名的诗句很深刻又很形象地揭示出了“求索”的艰难,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自己对于“求索”的不懈追求。而在其之后的无以计数的诗人和哲人们,依然走在这艰难的路上,并且同样走得执着。几千年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宇宙的意义、爱的意义,乃至性的意义、欲的意义等等等等。而冯友兰先生,无疑也是在求索路上走得艰难而又坚定的一位。
    说到冯友兰,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那部大胡子,然后就是他的《中国哲学简史》,而我想到的第三点就是在冯友兰曾被捕入狱之时鲁迅说的那句“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从鲁迅的这句话当中,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冯友兰先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学院派,他的一生基本都在致力于哲学上的探索,而且也颇有成就。我可以下这样一个断言:冯友兰之后,中国内地的哲学家还没有谁能够超过或者达到冯友兰的境界。
    说到境界,就要说到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这本书是编者把冯友兰先生的文章编辑成册出版的,也就是说,冯友兰先生自己并没有写过这样一本《追问人生》。编者说得很清楚,本书的文章主要来自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然后分成四大主题,分门别类地编撰而成。对于这类的编撰书,我在评论其他的书中也表达过一个观点:即此等编撰方法,首先是要把一个作者本身或是这个作者的作品进行一个定位,打好一个外壳,再把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筛选,然后塞进这个壳中,即成书。比如国内有一本加缪的散文集叫《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编者就是把加缪的散文中关于阳光和苦难的书进行筛选,选好了即结集出版。还有与《冯友兰追问人生》这本书同一系列的《朱光潜美的人生》也是这种,因为朱光潜先生是美学大师,于是就主要把朱先生关于美的文章筛选出来,再塞进那本书中。《冯友兰追问人生》也是如此,因为冯先生是“上下而求索”的哲学家,于是编者就把他的文章按照“追问人生”这个主题进行了编撰,然后成书。
    当然,这倒不是说此书不好,事实上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我们不一定要读遍他所有的文章,而能够读到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就基本上够用了,当然,如果你要专门去研究他的哲学则另当别论,而对于只是想了解冯友兰,想从冯先生的著作中学到一些人生境界的我们来说,这样一本书也已经够好了。
    说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还要多说一点。冯先生认为人生当中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是很把“天地”当回事的。但是,由于近现代的一些历史原因,人们开始鼓吹“人定胜天”的思想,于是“天地”的境界就被抛在了脑后。而又由于社会的转型,人们眼里只有功利而连道德也失去了,偶有人提倡“道德”,其实还是为了争名逐利。甚至还有一些人把性自由也鼓吹到极致,提倡不受道德约束的性自由,这样就又落在了“自然境界”中去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冯友兰的书应该被大家多读一读,让我们能够有一个示意图更高的人生。
  •   哲学启人智,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人生,分“人生真相”“人生境界”“道德修养”“人生漫谈”几章,深入浅出,讲述各种生活的道理,回归生活智慧。
    冯友兰是公认的哲学大家,是中国第一部完整哲学史的写作者,也是倍受国人推崇的大师级人物,对大师他们,我们只能远远地瞻仰那些高大伟岸并吸取这些流传下来的智慧能量。说起哲学史,其实胡适在冯友兰之前便有写作半部哲学史,可惜只有半部,让冯友兰抢先写出完整的一部,是胡适的终生遗憾。这两人就像既生渝何生亮一般,是学术上的老对头。他们之前的学术之争,各种八卦闲事趣事都不暂且不提。回到这部追问人生上,这却是冯友兰老前辈留给年轻一辈人的精神财富。好书值得细细读。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题言的这几句话,也是冯老一生的追问。他一生坎坷良多,在那些动荡岁月里苟全生命,并努力钻研业务,学术上终有所成就。他所有的感悟、体会与过人的智慧都融地他这部《追问人生》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正是冯老一生的追求。
    以前有学者批评冯友兰作文章,古文修养非常好,常有引文;有时亦趣味十足,传达着生活艺术的真理明白晓畅,可就是“的、地、底”不分,说是他混着用这三个字眼,如今看他的文章,果然如此。文章中“的地底”的使用并没有改动,基本保持当年模样。让人一笑。内容上,当年提的许多提法比如行忠恕、存诚敬之类虽然现在明面上都提得比较少了,但是道德上的事,又哪天离我们远去了呢。
    冯老最后分享了自己八十年的读书经验,总结了几条:一是精其选、二是解其言,三是知其意,四是明其理。多书要精选为上,二是随自己的专业圈定一个范围钻研。再是读书要知弦外音、味外味。把书读活,学以致用。这些经验让人受教了。从“六经注我”慢慢过渡到“我注六经”吧。
  •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界无疑是泰斗级人物,他的书一直是作为大学期间中国哲学的必读读物。因为之前度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人生的境界》大学期间老师也专门讲过中国哲学理论,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通心的舒畅感,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面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后学任何门派功夫都易如反掌一样。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说看了此书后其他所有学问就都通晓了,但是大家应该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搞懂了哲学,那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在胯下。这句话其实并非虚夸,因为哲学本身是众多学科的基础甚至是更为深奥的东西。在古希腊时期第一位可以被称为哲学家的泰勒斯提出的世界的本源是水,哲学在此刻诞生。人们都说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哲学其实只能说是中国的哲学,而不应该被冠以特定的名称叫做中国哲学,只能称为一种文化。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可是中国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流传悠久,古代贤人自有一番中国的哲学之道。譬如古人所信奉的“中庸之学”佛家所讲的“往生,人生来即苦”这些虽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建树,却依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冯友兰先生的所有知识理论是建立在此前中国众多哲人以及文化传统基础上所开创的冯友兰式的中国哲学,冯友兰自身就有一种中庸的素养气质,他的思想更多的也是传承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冯友兰追问人生,到底同一般人偶尔的思考人生有何不同?自然是有不同的,冯友兰先生从四大部分来对人生进行追问:人生真相、人生境界、道德修养、人生漫谈。这四个方面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众生百态,正如冯友兰开篇所讲,什么样的人才会追问人生,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平顺毫无阻碍,他不会有追问人生的念头,想法正是生活诸多不顺回头瞭望的人才会不禁问道:“人为什么而活”而冯友兰先生为大家的解答是人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为其他,譬如仅仅是为了金钱、名望、子嗣、地位等等俗物。纵观冯友兰先生的一生,也曾经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批判,可他却从未有抱怨,从未对生活失去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就是冯友兰的人生哲学。这样一位老先生、哲学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佩去追忆,他的书也值得世人去品读再三。
  •   《冯友兰追问人生》教会了我如何看好哲学与人生,在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二者,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看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你就会知道了,看完了你的境界肯定能提升很多,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人生是门哲学,哲学里有我们的人生,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人生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分,这就能看出你对人生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了解哲学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难题,哲学人士能有的就是容忍,这跟我们人生也是密不可分的。很赞同书中的那些观点,让我看了以后,对认识自己的人生很有帮助,这本书写的非常好,不愧是大师的手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很不错的书。
  •   这是一本让我们明白人生真相的书。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对人生与哲学苦苦追问的身影。追问是哲学家最主要的精神特质,从根本上说是对精神领域的深刻剖析。剖析必然有痛的感觉,而我们却可因此受益到清楚的思想、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以及广大的眼界。作为卓然自成一家的哲学家,冯友兰拥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从他著名的《三松堂自序》到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我们了解到的人生真相是:人生并不能一句真、假或善、恶来简单概括,冯友兰说“人生之目的即是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哲理深刻,也许这种真实的务实态度正是人生的真面目。
  •   读这本书让我很长见识,有一种不忍释手的感觉。首先,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是深刻的,东方哲学的释怀与西方哲学的务实在他的哲学中相辅相容,这让他的思想体系构建得相当完整,如长河源远流长,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竖起了一面独特的旗帜。其次,冯友兰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博学的知识让他的文章温婉洗练,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冯友兰追问人生》是一本难得的精品图书。
  •   据我对身边的朋友了解到,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教育的时代中,很少会有人喜欢或者愿意静下心来去阅读和理解哲学原理所蕴藏的种种奥妙。通过阅读《冯友兰追问人生》,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哲学对人生的重要性。通过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想,可以养成怀疑的精神,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作者在解释某些哲学原理时,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太过精炼深奥的句子,而是你列举了一些浅显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让读者容易读懂明白。减少了几分似懂非懂的焦虑。
  •   上个礼拜看完了《冯友兰追问人生》,一直在忙也没抽出时间来给评,挺不错的书。看完以后让我又提高了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在生活中能学到的,我还没有那么深的人生经历,我也相信我读的书不够多。从这本书中我对人生的认识不再那么局限了,从人生着手,论述的都是与人生有关的那些细节问题,这可以作者真的不简单,能把握好人生的大方向。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那些论文也都很精辟,值得好好的去学习,希望亲们可以一起分享,保证你看完以后可以让自己清醒明白很多东西,不要错过哦!
  •   冯友兰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许多教授都被逼得自杀了,他还能执着的坚持下来,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保住生命以保住他的学问,所以他的学问、他的思想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今天读到这本追问人生,灵魂依然很震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冯友兰追问人生》是从另一个层面来阐述人生,从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到人生的哲学问题,再到道德,情,心,性。这些个抽象的东西,在作者运用他强有力的知识的支撑下,显得很真实,也很让人能够接受。
  •   像冯友兰这样的大师现在已是绝版了,他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培养出这样的学术大师需要特定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现在是不具备产生大师的土壤的。所以我们重温他的经典之作,就成了必须。因为他们这代学人是站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制高点上看问题的,给我们的视角不同。这个《冯友兰追问人生》的版本选得很好,尽量跟实际生活靠得近些。
  •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冯友兰这样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形象。他的所有论证都是旁征博引、步步为证。对于人生问题的讨论更是多个层面和角度的,他的论证是数学式的,有条件有分析有结论,这种严谨的态度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学者,冯友兰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兼容并蓄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是以东方哲学为基点,在发展的路上容纳了西方哲学的精华,东西方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本书可以答疑,更可教会我们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
  •   冯友兰是哲学家里的泰斗人物了,当代没人能超越的高峰,总觉得他的文章会很难,搞不懂。但翻看这本追问人生,跟想象的差别挺大。虽然有些句子不是特别通俗,但意思理解起来并不难。几句话就点透了好多内容。重要的是那些高屋建瓴的观点,看别人的书,还真说不出来这样的道理。
  •   《冯友兰追问人生》让我看到了成功的人生是怎么样的结合。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的人士,可我们知道哪些原因才会让成功变的更简单一些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成功决定因素归纳为三个:才力命,我认为很准确啊,再加上后面的逐条来进行阐释,让看的人更加清晰明了。
  •   《冯友兰追问人生》其实也是一本关于人生的见解,我看完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人生是个大课题,在它下面的那些分支,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本书的看法我都很同意,在一个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老者用他的眼光去看整个人生问题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他本身就已经有了对人生的强有力的认识呢?我看了以后是这么认为的,他教会了我怎么去看人生,还有作者所饱读的那些诗书,古书,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样的书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作者丰富的阅历,独特的见解,精准的分析都让我沉浸在书中,看了肯定就知道了,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枕边书了,在情绪失落的时候我喜欢翻一翻。
  •   《冯友兰追问人生》同事介绍的一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修身养性。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看完了书,看完后觉得自己安静了很多,心态放的很好,以前的时候总是很焦躁,可能是生活压力一直很大吧!
  •   哲学与人生之好书。。哲学大家冯友兰,给我们一把生活的金钥匙
  •   现在很有学习的动力,因为看了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之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好狭隘,书中列举的那些名人的话,他们的书很多我都没看完,而这些恰恰又是人生路上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决定以后多读书。
  •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相信在很多读者的心中有着与我相似的想法,即人内心的欲望未能等到满足所致。在冯友兰大师的这一部作品中,也提到了这么个问题。在书中他分析了人所具有欲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因为满足欲望而产生的问题的方法——和,中,通即为解药。至于这要对你是否有效,阅读了此书便可知晓。
  •   生活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又怎么才能够将生活过的更好?这本书中老学者跟你做一次深深的人生探究,我看过很多迷失中的青年,甚至有的还是有着深厚学识的,只是为什么没有方向感,这也许就是没有对人生有很好的认识,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   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时翻看此书,都会有不同深度的领悟,回归内心的宁静。
  •   哲学家对人生的追问和解答,有深度,有厚度。
  •   东西不错,这是第二次买了,之前自己买的这次帮别人买,冯友兰大家,书确实非同一般
  •   大师关于人生的思考,同样令我思索人生。
  •   书的质量不错。读了冯老的这本书之后,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明白了孜孜追求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世上的那些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   追根问底谈,人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指引人生观和价值观。
  •   怀着敬仰的心情买了这本书,很佩服作者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孜孜不倦的钻研学问,守得住心灵的净土,达到了哲学的高峰。才有了我们后人瞻仰知识宝库的福分。让一代大师们致敬。
  •   哲学大师的书,不错,非常值得去读,去了解大师,去学做人
  •   普通人学习哲学思想的篇章。
  •   哲学类,还没有读。
  •   这本书比较浅显相对中国哲学史来说 不过毕竟是冯老的经典 我喜欢 受益匪浅
  •   纸质很好,包装很好,跟书店卖的一样。因为是买来送朋友的,所以这点很满意。随便翻看了点内容,非静心不可读之。
  •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继续购买大师著作。
  •   国学大师教与你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读你的疑惑
  •   很好很快 不错
  •   物流很给力,书也很好,待阅。
  •   一本好书得细细读,书的质量很好,还配有书签,非常喜欢。
  •   参加活动时买的,价格低。书刚到,还没看,先收藏。
  •   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每天睡前看一点,很喜欢。
  •   本书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   值得一看,推荐。好好好好。
  •   这个书没有耐心你是看不进去的·······最近工作忙,都是在看一些比较轻松的书。但书的品质还是值得给好评
  •   很喜欢冯友兰的论述方式。在他的论述中时常会转换不同的角度,从大环境到个体,在从个体到大环境,从东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到东方。看他的书,如同在看一部镜头运用巧妙的电影,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时而又是特写。让读者能跟随他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并逐步涉入其本质。这种哲学家特有的语言方式,让人产生深刻的信服感,同时,又在心中不得不钦佩冯友兰的才学,能做到如此旁征博引,不愧为一代鸿儒。
  •   这个商品不错,薄,适合随身带
  •   内容丰富,高深,细读才能有收获i
  •   深邃的灵魂
  •   看着质量不错冯老的东西应该不错
  •   书是全新的,超值的!
  •   想有高起点,还是要啃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的。不过冯友兰的文章不像黑格尔等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作那么难读啦,他博古通今、融汇中西学养,跟实际生活联系得还是很密切的。这就是“死哲学”与“活哲学”的不同。《冯友兰追问人生》是活的哲学。
  •   老先生是哲学泰斗,可能还没有修炼到那一级别,所以,还是不太能看得懂啊
  •   没得说,一个字:好!
  •   大师的文章,值得珍藏!
  •   应该不错,听朋友说的
  •   准备读。文字上有些不同
  •   错别字太多555
  •   本对此书抱有很大希望,可是翻开一看,文白夹杂,难以理解并给以心灵冲击。这可能是冯友兰先生当时所处时代造成吧。所以只能束之高阁,有些可惜,不能享受哲学大师的琼浆。还是不推荐吧,要么全文言,要么全白话,愚以为文白夹杂的方式并不是符合现代社会了。鄙人只是个高中生,这是我的一得之见,愿读者购买时斟酌再三。
  •   读《冯友兰追问人生》,让我想起王国维的名句“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冯友兰就是这样一位有境界有高格有名句的人。之所以这么定义他,不仅是因为他无人可以比肩的哲学大家的身份,更有做为普通阅读者对他自成一格的平民式哲学叙述的充分肯定与接受。总以为一旦把人生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范畴,就给人一种高深莫测和似懂非懂的感觉,不过读《冯友兰追问人生》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冯友兰先生能在平易近人的讲述中还原哲学于生活,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够轻易发现和体味到那些生活细节中信手可拈的哲学意义。《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从人生的真相、人生的境界、道德修养和人生漫谈等四个方面,对人生哲学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形式的展现一一加以阐述与说明,在人生真相中,先生剖析了哲学与人生之种种关系,并通过对人生问题的种种讨论与思考,充分映证人生成功的三种要素之与生俱来的天资、外天的不懈努力和人力所不能的机缘巧合。其后先生又从自然、道德、学养、死生和功利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人生意义及人生境界的关系。提出“现代人同时具备了文明人的知识和野蛮人的身体,才可能担当社会大事”以及关于“圣人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真知灼见。其实本书中收入的都是冯友兰先生几十年以前的作品了,但一路读来,我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他的人生理念,他的“境界”学说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还是丝毫没有陈旧感,相反指导意义还相当大。先生把严谨的引经据典和哲学随笔之灵睿巧妙地融合在文字中了,这使他自成高格的文字任何读者、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有耐人寻味之处。另外先生文字中,那些随处可见的如《世说》、《三国志》、《老子》、《庄子》、《新世训》等名篇,学说、典故、佳句的信手拈来,也令人赞叹。当人们疯狂地向钱权利益蜂拥而去,人生的真相和价值正在怀疑中一点点失去原色的时候,我们多么需要如《冯友兰追问人生》一样的启迪和发蒙啊。虽然说读《冯友兰追问人生》使阅读者获得一种发现洞悉人生天资、心性和机缘的真相的超能力实在是有浮夸的嫌疑了,但是就帮助我们获得生命智慧涓涓细流般的启迪还是名副其实的。生命哲学的意义之于人,只要醒悟,什么时候获得都不迟。可怕的是,当我们面对师长关于生命意义的殷殷追问之时,依然沉于浮华的混沌之中不愿自拔!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有些地方值得推敲,可能个人跟冯先生的观点本身就有些不同,觉得冯先生在某些地方断言有些武断,或许是因为是节选而组合成该书的原因,前因后果不能全部阐释。总体还可以,可以读读,深究就不大适合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