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意儿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高悦西  页数:231  字数:22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悦西贤甥(我叫他“甥”,真不是想占便宜。我跟高悦西的母亲王燕女士长期在一个出版单位工作,且一处就是二十多年。和他的爷爷奶奶住在楼上楼下,两家都是典型的“五好家庭”。用佛家的话说,我们大概都做到了“六和敬”),是我眼看着长起来的。原在我的眼中不过嘎小子尔耳。    这两天听悦西娘说:一不留神,这孩子“成事儿”了。    我问:成了何事儿?难道要“奉子成婚”了不成??    他娘说:他写的书不日将付梓出版。    我说:好哇,他比韩寒小不了几岁,干嘛不能出书?但不知写的是什么……    该书叫《玩意儿》,好一个“玩意儿”,细细读来,颇多玩味。不禁从中叹来,如今是“怎一个后生可畏”了得?!悦西说,他写这本书是受我写《打眼》的启发和影响。我说,不能够!《打眼》是我瞎写的,自曝糗事罢了。文不达意,全无考证。而悦西的文章,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流畅中不乏老成,您大概真想象不出来“我外甥”其实是个80后不认,90后没到的“准”80后……并且,悦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在语言中带着他这个年代的“北京口音”,用他本人的话讲叫“疑似京味儿”。    父一辈,子一辈。要我为该书“作序”。    我寻思,这是部写古玩的书,也只能拿我“说事儿”,正可谓:此处无朱砂,红土也为贵。我就权且当一回“红土”。好在悦西写的是“文化”,要是弄出一本《杜拉拉后传》来,我还真不敢“下家伙”(“杜拉拉”好像全称叫《杜拉拉升职记》。当是本好书,否则没有火爆的道理。只是恕我愚钝,读不来也读不懂。特此声明)。    现在我们所能看见的跟古玩沾边的书,教人辨伪的居多,这是刺激大家伙往收藏大军里挤,而且是削尖了脑袋挤,生怕赶不上“第五次收藏热”这班车,也渴望着体会一把从那些大藏家口中经常听到的买了好东西的快感,体会了文化带给他的乐趣云云,而这种乐趣,我以前在不同场合也都说过:离咱们老百姓远了去了!    离咱们近的也有,只是另一种感觉,就是那种被人告知千辛万苦买了瞎活之后的悔恨和心疼,心疼什么呀,心疼自己那一笔笔交不完的“学费”。    您各位与其还纠缠在古董收藏的是非与真假优劣的漩涡之中,弄得自己见天苦得跟什么似的,还不如踏实下心来,读一读这些关于文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这种乐趣是无压力的,至少,您还能在“白话”的字里行间感受“古董”不单单只有打眼、捡漏、升值……还有它带给人们最重要的,也是被忽略或者歪曲最严重的,就是历史的遗韵,还有文化的内涵。    今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和我们子孙们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是华夏子孙,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因”。    高悦西的《玩意儿》,在戏谑的口吻中对传统文化和“它们的物证”不乏见地,亦庄亦谐,堪值一读。    仅从这一点来说,《玩意儿》跟“杜拉拉……”无可比性,而较《打眼》则好之远甚。    是为——“序”也。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以物讲史的模式,围绕一些传世绘画作品而展开,用大众化的视角追忆它们流传的历史,体味它们蕴含的文化,评述与它们相关的传说与典故,同读者聊一聊文玩字画的收藏及背后的那些事儿。

作者简介

  高悦西,北京人,中国非权威“白话流”文学没有家(疑似老北京之说的“白话蛋”)。
  某原创小说网站写手,以历史小说见长。酷爱古董文玩,但从不染指收藏,长久以来沉浸在对于中西历史文化狂热的痴迷中,提倡“现实主义史观”,主张以现实的逻辑和常识来解读史料,质疑一切不合逻辑或违背常规的记载。其作品京味儿浓厚而不乏时代气息;其语言辛辣犀利而不失调侃幽默;虽多颠覆言论,却亦在情理之中;貌似通俗,又蕴含深意。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老板,对不住,我们冤枉了您
——《游春图》
第二章
双赢!史上最成功的“做局”
——《八十七神仙卷》
第三章
侦查与反侦查的结晶
——《韩熙载夜宴图》
第四章
慢着!大千同志,您捐的画有问题
——《潇湘图》
第五章
被启功先生“一棍子打死”的两幅古画
——《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第六章
当国宝沦为抹布
——《早春图》
第七章
宿命与悲剧
——《听琴图》
第八章
一幅流动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
第九章
“东北货”的故事
——《水村图》
第十章
一衣带水的企盼
——富春山居图(上篇)
第十一章
一衣带水的企盼
——富春山居图(下篇)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接着就说人才有多么重要,同时自己又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才,一通夸耀,说“我打小跟一般孩子就不一样,人家玩电脑我看书,人家睡觉我锻炼身体,搞得自己现在是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论文章,可以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争雄笔阵,能决胜词锋。论武功,两军阵前,我不出手就能让敌人投降……” 他还说自已是“横行四海,高步出群”,傲视天下,踌躇满志。 中途还提到了很多古人,韩信,彭越,卫青,霍去病,曹刿……他以这些人自况,最后还提到项羽离开了范增不行,周朝离开姜子牙不行,他就差说吴国现在离开我韩熙载不行了,估计最后一句话没好意思说出来。 都说诸葛亮当年心高气傲,自比管仲、乐毅,你看看韩熙载,凡是活在他前边的有能耐的他都给比了。 这封信还老长老长的,但是内容基本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都是自吹自擂的语言,一会儿就能给人看烦了。 《行止状》呈到了当时吴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徐知诰的办公桌前,他看了几段,愣给他看得脑仁儿直疼,心说这孙子知道“自恋”俩字儿怎么写吗? 这哪像个求职的呀,一点姿态都没有。 冲这也不能用他呀! 很多年过去了,有不少也是从北方流动到南方的人,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擢升与重用,就是韩熙载还跟以前一样,吊儿郎当,我行我素,工作上进展得也不怎么顺利。 韩熙载不愧是具有古代文人之风,别看他自视甚高,但是在别人不承认的情况下,他也不死气白咧地求别人,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境界! 我有时琢磨,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本身各有不同。 对同一件事,彼此可能各有各的理解,而理解不同指导着他们的行为不同,不同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韩熙载同志本质上还是很好的,但是他的性格呀……文人有一股牛气冲天的傲气,不愿意低头,不愿意走弯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的。 所以领导担心他在工作岗位上那种个性的东西一上来耽误事,就不敢委他以重任。 韩熙载自己分析是因为父亲的“前科”问题导致现在的不得志。 其实他想错了,你爸爸在后唐干什么了跟吴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不了解领导的心态,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性格的问题!但是他本人就死活意识不到。 可他的命运总是要有转机的,我们等着这个转机到来。

后记

我刚刚开始写《玩意儿》的初稿的时候正值收藏热热得快开锅了的时候,电视里关于收藏鉴宝一类的节目给我的感觉就跟德军轰炸伦敦似的,一波接着一波,完全把观众给炸晕了。在这个时期,全民呈现一种“我为文玩狂”的状态,但是每一种人表达自己的“狂”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觉得资金上不太成问题,就跃跃欲试,准备跻身于收藏大军了,并且有理由认为自己在这一批人当中与众不同,绝不会当那些收藏战场上的炮灰——除了打眼就剩现眼的那种人;有的人可能家里有些传家宝,想让专家估估价,注意我的说法,不是鉴定,是直接估价,摆明了我这东西准是个真的;可能还有的人从此对文物收藏与鉴赏产生了兴趣,原来不知道,宋代五大名窑?不知道。苏尼勃青啥玩意儿?没听说过。后来通过了解和学习,成为了一名“文玩理论家”,“开片是怎么回事”、“什么叫蚯蚓走泥纹”、“什么叫蟹爪纹”……跟人家一通神侃,对不对的另说,反正都是外行。而我表现这种“狂”的方式就是拿起笔,或者说打开电脑,新建Word文档,开始白话……天上地下里里外外,但凡我知道的,感觉能有的说的,就一股脑地全都纳入其中,围绕着文玩这些被人们略带戏称地叫做“玩意儿”的古物们,结合我对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或长或短的独立文章,按时间顺序串起来,就成了一部集子。    《玩意儿》这个名字还真不是我起的,我的最初默认书名就叫“流传有绪”,这仅仅是个暂定名,“玩意儿”这个词一来是泛指文玩古董,而来也可以指代我的这一系列丛书,我给它的定位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普及化的,带有通俗和娱乐性质的轻松读物,捧在手里当个玩意儿读读,茶余饭后消遣一二,完事儿把书一合,您该忙您的忙您的,该约客户约客户,该应饭局应饭局,也不耽误事儿。您自要觉得通过我的文字跟您谈谈古,论论今,能有几分乐子,也能听着点文化知识,哪怕有一句话您觉得有意义,对您有所帮助,那得嘞,我的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    依照我原本的计划,这一系列关于“玩意儿”的丛书分类是非常细致的,后来我发现我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其实我没必要搞得这样冗长,书法与绘画可以完全合一,茶具和玉器应当放在陶瓷篇之后来讲,这样就能预先腾出篇幅来写那些我比较“瓷实”的,兴趣最浓厚的内容,比如我原计划想要推出《玩意儿》之陶瓷篇,文玩杂项篇,古籍篇和青铜器篇,这四本要是加在一起字数估计会超过50万,是我在选题顺序上出了点小错误。    用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白话”形式写社科类的文章可能是有点乌龙,但是没办法,我觉得这样写最接近我本人的说话方式,有利于我理清思路,可以一气呵成很长的段落。但是凡事各有利弊,弊端就在于我必须用明确的资料来佐证我语言中传达出来的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比如我可能随口说了一个什么事件,那么该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地点,人物,性质,我是否说对了,毕竟大量的信息我不能全记得那么清楚,印象有深有浅、有对有错都是很正常的,就担心记忆不太清楚的时候就大约那么一说,造成了谬种流传。还有一点要了亲命了,我这人有点强迫症,有些东西非得反复确证,其实已经没必要了,但是一想到我这每一句话都是对大众的,优点没被放大呢,缺点给你来一个显微镜式的放大,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情况,我可能为了推敲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花费半天时间查资料,确认无误之后再往下写,就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别的都还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玩意儿》并非月亮,但更像是指月的手指,嬉笑怒骂间,已将读者引向一扇虚掩着的大门前,让你模模糊糊、似隐似现地窥视到历史大院中的一些诱人的风物景象。    ——朱  岩(佛教文化学者、作家)    文玩是一面,历史是另一面,作者用他新派京味的语言将之粘合一处,《玩意儿》的尝试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在书面文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口语表现力和感染力上的优势。    ——王纪仪(文玩收藏鉴赏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

编辑推荐

《玩意儿:画外烟云》在戏谑的口吻中对传统文化和“它们的物证”不乏见地,亦庄亦谐,将文玩与历史完美融合,打开以物写史新视角,与您畅聊那些叫国宝的玩意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玩意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虽然自己不是个搞艺术文化的人,但是却总免不了对于这个方面的好奇和喜爱而去进行有关的了解。毕竟,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注定了有关的老底子的文化财富颇为丰富。尽管有些已经失传;尽管有些已经漂洋过海到了他国的博物馆;尽管有些只留存下了赝本,但是所有的一切并无法改变那份好奇和探究的心。

    而此时此刻,一套带着那么某种特殊的京味的玩意儿丛书颇为有趣地出现了。第一本的《玩意儿1:画外烟云》带给我们的无穷无尽地关于几幅中国古代名画的赏析。与其说是评鉴,倒更觉得是一种带着某种高深,带着某丝玩味,带着某种调侃之下的画史结合的博古论今。一如本书编辑推荐般的,这本书将文玩和历史完美地融合,开辟“以物写史”新视觉。更是由此带领着书外的读者见证着那些隐藏于名画背后的宝贵史实和真实背景记录。

    读这样的一本书,恰似是跟随着一名颇有见解的名画导游,看似随心所欲间却是信手拈来地由画识史,由画识赏情的怡情雅兴之旅。透过这本书,我更感觉和领略到的作者极为深沉的文化功底所在。有关的名画在他的评析之下瞬间仿佛有了生命。里面有关于名画的来源,有关于名画诞生后的经历,有关于由名画而产生的事件等等。虽然这些名画早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它们依然栩栩如生地展示于我们的眼前,更是在画面之中透露着它的历史,它的渊源,它的过去和它的一切。当然,假如没有作者在书中如此地带着京腔京味的讲解,我们也许并不能知晓那么多画面背后的历史隐情。当然,也正是在作者惟妙惟肖,生动讲述的图画之中,我们才能感知这些貌似无声却更有声的画外之音。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其实可以欣赏到好几部中国古代的名作图画,类似于《游春图》,《八十七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早春图》,《清明上河图》等等。风趣无比的京味调侃之下,我们欣赏着名画的同时,更是触及着名画背后的深厚历史。而且,我们在读着这些历史的时候更不会感觉到以往那份历史之下的枯燥和乏味。相反地,画史结合的独特设置让读者更觉得全书内容的精妙和引人。

    本书其实还很是设计到位地将这些名画缩小化后穿插于正文之中。读者在看书的过程中,更可以欣赏到这些名画的微缩版。尽管由于印刷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地清晰,但是却已经足以让我们有了一个大概的直观认识。

    颇为玩味之下的赏画品史尽在《画外烟云》中。
  •   风趣幽默,喜欢这种新北京味,值得一读
  •   和你唠唠名画的历史《玩意儿 画外烟云》

    和作者一样我也是学美术的,只是没作者这么年轻,美术没学明白,不过倒是挺喜欢美术史的。不过学美术都偏重西画,了解美术史也更侧重西方美术史,就是没学过美术的对文艺复兴三大师都能说出来,但是你问问美院的学生,有多少能完整说出来元四家的。

    这本书介绍的就是中国名画的历史轶事,书的原名叫做《流传有绪》,其实挺切合书的内容,国宝级文物都讲究流传有绪,中国的国画唐代代的几乎没有,最早的就是从五代和宋元流传下来的,怎么也有千八百年的历史了,明清的作品就没法比了。毕竟国画非常难以保存,超过千年真的非常罕见了。而且像陶瓷经常有出土的,在古墓里面国画也无法保存那么多年,一般早就烂掉了,除非敦煌的石窟里面,留下来了一些唐代的绘画,好的还被外国人都弄走了。所以从五代到宋元的古画都价值连城,要是知道作者的名字,还是大家的作品那就都是国宝级的了。这些国宝基本上都是传世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几乎都入过宫,你突然弄出来一幅宋元古画,以前一点影都没有,不用说肯定就是假造的,因为这些东西实在太少了,就那么多,而且越传越少,所以在历史上多少都有点影。

    书里面介绍的这些画,都听说过,最有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图》那么多年了,也没有了版权,所以现在到处都能看到,连煎饼的包装上都有,这是中国出镜率最高的一幅画了,现在经常听说哪里用火柴做出来一个《清明上河图》,哪里用贝壳拼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总之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幅古画了。还有就是这两年出镜率最高的《富春山居图》,两幅合璧展览很轰动,还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书,还有人重画了《新富春山居图》等等也很热闹。还有《韩熙载夜宴图》《八十七神仙卷》都是大名鼎鼎。

    不过这些名画流传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故事,作者就是为大家讲述这些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很多都是传说,而且有很多种版本,作者并不是研究专家,也不是考证家,只是给我们讲故事,很多种说法也都列举出来,不做考据和评价,只是挑其中最有趣的给你讲一讲。作者的语言挺有意思,典型的京片子,插科打诨,就好像和你坐在茶馆里,给你侃大山一样,让你看得有滋有味的。其实这里面的很多故事以前也都看过,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图》的流传,还有《富春山居图》还看过专门研究的书,但是都印象不深很深,可是听了高悦西的白话,轻松之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很不错。说到作者还真年轻,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   名如收藏,实为历史类,年轻人算是很有历史根基,难得
  •   喜欢这种调侃风格的书。。。
  •   我不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更不懂文物,充其量每周看看《天下收藏》,略微了解一下而已。    之所以会收这本《玩意儿一一画外烟云》,主要是因为家里有个"十万个为什么"宝宝。我家的小家伙现在进入了求知旺盛期,不管看到什么都会问题多多,不给你问得没词儿了不算完。我很想给孩子进行一些艺术欣赏方面的早教,希望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传世之作。不过,我在艺术方面的知识还欠缺得很,所以必须努力恶补,才能在小家伙面前侃侃而谈。而这本书,就是我心中一份比较好的“教材”。    要说中国的古画现在可以传世的真品貌似还真不太多。像书中每一章节主要介绍的古画中,竟有一半我都听说过或略有了解过。当然,我对古画的一知半解和本书的作者比起来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画外烟云》一书中,作者用地地道道的京片子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古画背后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幅幅传世名画的前世今生。    就拿大名鼎鼎的《韩熙载夜宴图》来说,之前我是看过原图的复制品的,感觉画风潇洒清逸,人物刻画非常传神,把夜宴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原本我只以为是韩熙载在夜宴时突发奇想,让手下画工把当时精彩欢乐的样子绘制下来,没事时常常看看回味一下。没想到呀没想到,这幅名画居然是南唐后主李煜对韩熙载进行侦察而得出的杰作。真难为李煜这个文学艺术家了,人家皇帝都是听报告,看奏...折,而他却剑走偏锋,直接看图画的。不过图画总是比文字直观一些,也客观一些,看来李煜很有心思呀。    还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清明上河图》,不要说懂不懂作者画工如何好,布局如何精妙,只说“清明上河”四字,真正能解释正确的人就不多。这里的“清明”可不是指清明节,而是指得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只有太平盛世,人民才能快乐富足的生活,经济才会繁荣发展,所以才有了图上面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而“上河”,我比较同意的是进城赶集这种说法。当时东京汴梁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五行八作门类繁多,人们依靠汴水运输生活物资,吃穿用度,所以上河应该和我们现在说的进城差不多。    非常喜欢这本书中的历史小故事,有些轶事的味道,但感觉都十分考谱。也喜欢作者充满了京片子的幽默文字,读着非常亲切顺意。这正是画里画外,故事多多,千年流转,俱成云烟。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出乎我的意料地好看。在老爸生病住院之后我请假在医院陪护时,我随手拿过来的这本《玩意儿1画外烟云》陪我打发了漫长的时间,并且给我带来的阅读愉悦让我暂时忘掉住院病房里那股特有的消毒水气味。从多年前的潇水先生开始的用诙谐轻松的方式写春秋历史,一直到大红大紫的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再到后来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很多的跟风之作,类似的作品已经让人产生了阅读审美疲劳。看到书封面上写的“将文玩与历史完美融合,打开‘以物写史’新视角”,我心想这倒是一个新颖的切入角度,挺吸引人想读下去看看作者要怎么个写法。而且作者一反我之前所提的那些写史的作者都是用笔名的做法,不仅地用了本名,而且还老老实实贴上了自己的一寸标准证件照片。照片上的作者表情很严肃,和文中幽默调侃的京味文风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在前言中把自己写作的初衷和过程讲得很明白透彻,全书讲了11幅中国的传世名画的内容、收藏的历史等等,仿佛就像作者本人坐在读者面前侃大山似的,讲得非常精彩。比如我最喜欢其中所讲的《韩熙载夜宴图》,作者写了4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韩熙载其人其事,讲了南唐的历史,第二部分就说清楚了这幅画的内容和画家顾闳中画这幅画的来龙去脉,第三部分讲了南唐灭亡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段漫长历史中这幅画的际遇,第四部分就讲近现代这幅画的际遇。《韩熙载夜宴图》的名气很大,我小时候集邮时都收过以这幅画为内...容的邮票,也看过关于这幅画的一些赏析文章,但是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幅画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画里画外,都是历史留下的深远的故事。这么看来,历史也就是一场永远上演着的盛宴吧,各种人物如走马灯般上上下下,各色场景如戏剧切换般来来去去,但《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和那些千古名画留了下来,把历史的那些时刻凝固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去传说,去深思。作者高悦西,以自己学美术和研究历史的功底,将这些故事精彩地呈现出来。好,以上是对书的内容做了个简单评价,下面开始提意见的拍砖部分了。首先我有个疑问:我拿到的是样书吗?如果不是,那么我觉得,这部书的印刷、纸质值得改进的地方太多了!既然书的内容都是写的那么美好的国宝级的古画,内容读起来让人觉得幽默莞尔但有深度让人觉得很有收获,那么把书的印刷、纸质做得相衬一些,雅致一些,岂不是更好吗?现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调太黑,说句不好听的话,感觉有点像盗版书啊。然后书中所配的提到的那些古画的照片,印得是那么的模糊,就算是局部,看起来也像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比如89页的《雪景寒林图》、109页的《蹴鞠图》,都是黑乎乎的一团,看着大煞风景。全书只有192页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一页的图是色调清晰的。而且,我要强烈提个要求,能不能配成彩图呢?书已经写的很精彩了,而且专门是讲古画的历史,就11幅画,配个彩图吧,把古画原有的面貌色彩呈现出来,岂不妙哉? 阅读更多 ›
  •   风趣的京腔。文玩和历史完美地融合,开辟“以物写史”新视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