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险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杨连宁  页数:326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国内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

作者简介

  杨连宁,1952年生,陕西定边人。独立网评人,资深报人。务过农,做过工。有多年公司管理与营商经历,身历海南市场泡沫的破 裂。
  曾创办《青年一代》、《宁夏青年报》,曾任宁夏团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常委、海南大学教授。
  本书是作者热销的《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的姊妹篇。

书籍目录

A篇 │ 中国经济很受伤
伤病困扰:治愈还是自愈?
衰退其实是退烧
滞胀比衰退可怕
救市救出了后遗症
养伤至少需要8年
怕就怕发病没有预警
为什么有“病态渴求”
顽症为什么久治不愈
特色其实不特
可怕的扩权争利
B篇 │ 中国经济出了错
行差踏错:误入还是执迷?
啃老(百姓)的国企
傍官、傍权的老板
特权独占成了市场公害
土地被全盘垄断
劳多获少,劳动者养不起食利者了
关了厂子炒房子
靠推土机刮地皮,挖浮财
遍地影子银行
风险更大却隐而不发的垄断银行
资源被大规模错配
C篇 │ 中国经济透支了
消化不良:增肥还是减肥?
为什么超限发钞
印钱购汇犹如复印钞票
美元本位替代金本位
向印钞机借钱就是向全民借钱
为什么债多不愁
过大而不能倒
外汇储备不是政府的钱
为什么左手欠债,右手放债
D篇 │ 中国经济挺危险
险象环生:冒险还是避险?
为什么发生大面积返贫
通胀猛于虎
高房价是定时炸弹
货币幻觉与纸面财富
债务红灯被绕开了
全民加税与全民还债
“超常规、跨越式”容易摔跤
利益冲突为什么愈演愈烈
E篇 │ 中国经济有机遇
转危为机:长痛还是短痛?
减肥瘦身,摆脱滞胀
泡沫挤破后才能降解
劣币回炉,提炼良币
拒绝“返祖”,驱逐盗抢法则
反垄断就是反对弱肉强食
斩断特权独占的食物链
自由竞争最给力
没有法治就没有公平
不改革就没有好日子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只有突破这个发展转型的体制障碍,投入型增长才能转变为技术型增长,粗放增长才能转型为集约增长,以物为本的发展才能转轨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上来。因此,突破经济困局要靠政治改革,有了体制突破,应对泡沫通胀和衰退通缩,摆脱又冷又热的滞胀,才会有胜算。 为什么冲高回落是个市场铁律?为什么“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向钱葱”、“油你去”、“猪坚强”什么的冲顶之后都必然回落,因为“高处不胜寒”。挑战购买力极限的涨价,最终只能败于消费者主权。1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几十万元级的消费与借贷,却难以支撑几百万元级的消费与借贷。简单地说,几十万块你还能凑起钱来,几百万就成为一般家庭理财无法逾越的门槛了。 只看33年来走马灯似的炒作热点,你就能发现那个屡试不爽的致富法门。什么法门?就是寻找和制造稀缺,借机煽风点火,从中套取暴利。从炒批文、炒指标、炒外汇,到炒股、炒地、炒房、炒煤、炒邮、炒蒜、炒火车票,凡能炒得动的,都被当成了投机套利的财源。每一次炒风刮过后一地鸡毛,你才发现那个炙手可热的资源原本并不稀缺,而是“被稀缺”的——稀缺的不是物,而是恐慌性人气。什么人气?病态渴求与投机获利的人气。这就如同喝酒的人追求的并不是酒,而是醉意一样。 高耸的写字楼黑灯瞎火,人满为患的住院部为什么灯火通明?月薪2千的招聘台前,每平米2万的楼盘前,为什么都有人排队?一边是货币过剩,一边是求钱若渴;一边是资源短缺,另一边是资源浪费。面对短缺与过剩的这些并存不悖,你不会恍然大悟吗:动辄闹这个荒、那个荒的,并不是常说的什么僧多粥少,狼多肉少,而是资源被垄断与错配了。也就是说,什么“钱荒”、“地荒”、“房荒”、“油荒”、“电荒”、“水荒”、“气荒”、“煤荒”的,其实不是资源短缺的天灾,而是资源错配的人祸。 权力资本化是“国富民穷、官富民穷、城富乡穷”成因。市场化变革是个资产由全盘“公有”向市场转移的过程,伴随这个资产转移的,是权力设租、寻租的腐败。资本社会化的国家,财富靠资本获取,权力资本化的国家,权力成了获取财富的源泉。两种不同的发财致富的路径,区别在于资本是社会化的,还是权力独占的?资本靠市场竞争配置,财富是物竞天择的,不可能按照权力结构来分配。资产转移过程被权力截流、掌控后,分配财富的规则就成了按权分配:权力最大的人财富最多,权力最集中的地方财富最多,财富的分布由权力的大小、与权力的亲疏远近决定。财富被权力金字塔结构整合后,“国富民穷、官富民穷、城富乡穷”就难以改变了。 平等的市场权利,在国内被亲此疏彼、厚此薄彼的倾斜天平重新调配了,国企被特权化,民企被弱化,外企被另类化。平权的市场被隔离成了两个区间,备受呵护的特权企业与野蛮生长的草根企业,加上更有竞争力的外企,形成为国内市场“三个世界、两种制度”的生态:国企是第一世界,外企是第二世界,民企是第三世界。两种制度则是价格双轨制(竞争性价格与垄断性价格),两种企业制度(自由企业与管制企业),两种市场(真市场与仿真市场)法则。 只要是泡沫,不戳也得破,就像探空气球不断升高必然爆裂一样:气球内压太大,离地太高后一旦外压降低,它就会爆裂。内压太大,是指畸高价格虹吸的资金密度太大,像高密度黑洞的膨胀。离地太高,是指高价格脱离现实购买力太远,消费者望洋兴叹。一旦外压降低就会爆裂,是指超高密度的资金难以为继时,也就是高空缺氧缺压时,黑洞坍缩的反向吸力,会吞噬所有来不及逃脱者。 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并不是纸面上的金银,不是外汇储备,不是庞大的财政收入,而是可以用于老百姓消费的生产品和日用品。 公平感的丧失,利益被牺牲、被剥夺感的上升,成了社会群体之间紧张与冲突的根源。 金字塔式的资源集权结构,派生出国富民穷、城富乡穷、上富下穷甚至官富民穷的格局。 从等级特权制度走向人权保护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政走向宪政,就是国内政治与社会制度变革要闯的难关。 政治改革,是保障经济改革结果不至于得而复失的唯一路径。 资产泡沫为什么必须挤破?道理你懂的,泡沫像癌肿那样狂吸营养,导致经济体全身嬴弱失血。“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现在的房地产就是得了癌症。”(潘石屹语)道理如同癌肿必须切除一样,它太耗营养太耗钱了,你供养不起。你不切除它,它会耗干你。我们与举世无双的泡沫双雄(失控的房地产与政府基建)的拉锯战,就是这样一场你死我活的抗癌肿之战。 总有人认为泡沫有无痛疗法,可以自然降解。他们说,你瞧,股市泡沫不是化解了吗?房地产泡沫怎么化解不了?没错,泡沫终究会破,但选择主动戳破或被动拖延下去,相当于选择外科手术或保守疗法,代价与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外科手术式的逐步戳破泡沫,代价是地价、房价跳水,账面财富缩水,信贷负资产转移成银行的负资产,最终成为银行冲抵坏账的不良资产。后果呢?最坏的后果是国有银行发生大面积资产负债危机,弥补巨额亏空时,更大的可能是出售国企股份,正好实现了国企持股的社会化与经营管理的市场化,歪打正着,何乐而不为呢?那手术挑破泡沫的疗效呢?疗效可就明显了,真金实银被解脱、转移出来了,久旱的实体经济得到及时雨了。像是滞胀的内分泌、内循环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一样,机体可以加速地全面康复了。 再说保守疗法。保守疗法无非是继续呵护这两个硕大无比的泡沫别爆裂,后果跟混吃等死也差不多。被动拖延的代价我前边说过,无非是一花怒放百花残,一业独大百业凋。对于政府来说,供养泡沫需要继续印钱投资,因而“救市的药方,实质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郎咸平语)。代价呢?代价是大家住在高价房子里继续过低消费生活,身家财富全都陪绑在越吹越大的泡沫上成了纸面财富。后果呢?后果是纸面财富逐年蒸发,负债者沦为破产者,像日本、香港的负资产人一样,还债还到终老吧。 房价泡沫的危害,绝不是年轻人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的消费受挫那么简单,也不是通胀推高投资经营成本那么简单。资产泡沫的可怕,首先可怕在它巩固了高通胀。你听打工的说他“2000年前后,1个月2千块钱还够花。现在1个月3800了,怎么反倒不够花了?”持续通胀相当于每个人的钱持续被偷,3千8的购买力不抵10年前的2千,大家变穷了并不奇怪。 盘算一下自己是越来越富了,还是越来越穷了?一道算术题是这样的:6年前你收入不高,倾囊而尽只有6万块钱。当时1套房子卖18万,你这6万只够首付1/3。你要买房得按揭12万本金,连本带息还债20万。你觉得负债太多,想再等等、再攒钱、再看看。6年来你的名义收入步步登高,6万攒成了20万,可一套房子也涨成了60万,你这20万仍旧只够1/3首付。如今你要买房,需要按揭40万本金,连本带息还债70万。也就是说,这70万欠债加上20万首付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税费、装修支出,同样是按揭1套房子,如今你的负债接近了100万,比6年前未发生的30万足足翻了3番还多!这个30万到100万的跳跃,足以把你的财富的算术级增长,变成了几何级的亏蚀——负资产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对不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资产泡沫原来是个财富吸血鬼! 按照朱镕基“借钱消费有点像美国人”的说法,原本小富即安、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的中国人,被资产泡沫弄得像个借钱消费、寅吃卯粮、周身债务蚂蚁的美国人。像个美国人倒没啥,关键是你原本走在财富正增长的上坡路上,如今财运过了拐点,滑入了巨额欠债负增长的下坡路。算来算去,你悔青了肠子,后悔6年前该出手时没出手,错失了买房良机。你把一腔懊悔发泄给专家,认为错失良机是因为误听误信了谢国忠、牛刀他们“房价要跌”的预言。谢国忠、牛刀他们为什么会把一路狂涨的房价说成马上要跌?换言之,他们为什么会对高房价误读误判?因为他们没想到会印发这么多钞票!不说这个,这里只说你为什么满怀懊丧,满怀失落?因为房价泡沫吞噬国民财富,你的财富成了“地中海的苹果,喂入嘴中会化为灰烬”。 倒腾过房子的人,一定能区别房产作为消费品与作为投资品的天壤之别。作为耐用消费品,住宅的价格只能贴地而行,而成为投机炒作的筹码,其价格就飞上天了。一飞冲天的岂止是价格,投机性交易惊人的吸金耗资能力,远非高房价能比。譬如你购房只是自住,哪怕房价再高,你花钱一次过买来住下,30年不再折腾,这套房子的使用价值被你充分利用了。一次过的那100万房款虽高,但分摊在30年里,性价比总是存在的,对吧?而如果这套房子盖好后不是用来居住而是用来炒的,那房子就变成吸金大妖了——你100万卖给他,他200万卖给我,我再300万卖给王麻子,原本只需100万就退出交易、投入消费、获取价值效用的这套房子,性质就变了,变为耗资黑洞了:仅你我他之间的3笔交易,资金需求就高达600万。 上海库存积压房产已经超过1千万平米了,按1万1平米买来自住,也得1千亿才能消化,何况房价远没有跌到1万1平,更何况想自住的没钱买房,有钱买房的总想炒房。假如按照市价,再按每套房炒3手算,这1千万平米积压房至少耗资1万亿。试想一下,全国库存积压了3亿平米商品房,占压了、吞噬了多少资金?呵护住这个泡沫,需要多少钱来填充?你算一算吧。 河南一家餐馆的老板,在门前明示他不接待四种人:“1.不孝顺父母的人;2.养小三的人;3.公款消费的人;4.不相信房价会降的人。”你还别说,相信房价不会降的人还真不少。从长期看,房价到底是涨是跌?你不妨听听周立波怎么讲:“我可以毫不负责任地说,房价在10年到15年后,肯定必跌!为什么?这与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1978年,全国有864张独生子女证,现在,32年以后,全国的独生子女达到了1亿4000万,这已经不仅仅是现象,独生子女是世界上的全新物种。爷爷奶奶有1天要走,1套房;外公外婆有1天要走,两套房;爸爸妈妈有1天会走,3套房。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也是3套房,一共6套房,两个人再按揭1套房……十几年后,你会看到满街手里有6、7套房子的中年夫妻,但是他们付不起水电费,所以就要将房子抛售,于是房价就必然会跌。” 只要是泡沫,不戳也得破,就像探空气球不断升高必然爆裂一样:气球内压太大,离地太高后一旦外压降低,它就会爆裂。内压太大,是指畸高价格虹吸的资金密度太大,像高密度黑洞的膨胀。离地太高,是指高价格脱离现实购买力太远,消费者望洋兴叹。一旦外压降低就会爆裂,是指超高密度的资金难以为继时,也就是高空缺氧缺压时,黑洞坍缩的反向吸力,会吞噬所有来不及逃脱者。所以说,楼市没有休克疗法,但也没有保守疗法,一点点挤破是最适选择。鼓吹泡沫不能挤,任其在拖延中自我降解的论调,恐怕不是幼稚,而是食利者在护食吧?或者是在逢迎和糊弄领导吧?

编辑推荐

《大避险:预警未来中国经济44个谜底》编辑推荐:政府决策层明晰时局大势的必修课程,商界精英厘清经济困惑的必备常识,亿万家庭理财者保值增值的必选读物,官商民,谁看谁受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避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大避险:预警未来中国经济44个谜底(2013年度最值得期待的警世力作,著名财经作家杨连宁,(为经济转型揭谜解惑,为普惠民生献计献策))这书来得挺快的
  •   商界精英厘清经济困惑的必备常识
      亿万家庭理财者保值增值的必选读物
      官商民,谁看谁受益!
  •   非常好的一本书,是今年看过最好的书籍之一!!本书描述的内容非常符合普罗大众的切实体会与感受,对社会存在的不公现象进行了非常深入与透彻的分析,对中国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对经济的错误举措进行了深入的针砭。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洞察力非常令人信服,数据的罗列也让读者更容易对比与理解我国经济现状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之此书写得非常之好,非常值得推荐!!!!
  •   希望能够真正做到为普惠民生献计献策。。
  •   很不错的书,在中国经济上有独特的见解和预知。每一小节对各个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个人感觉,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了吧,可能也是为了吸引眼球。此书对那些想了解中国经济的初级人士是个不错的选择。总体评价,值得一看。
  •   这是一本能够帮人更透彻领悟中国经济的佳作,警醒而又深刻。
  •   国家经济决策的失误,都是由老百姓买单的,所以不要对国家的政策不管不问,作为纳税人的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弄明白我们所交的税是怎么被国家花掉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
  •   很喜欢,读得让人触目惊心,对我国经济形势有了清晰的理解。
  •   中国经济发展是到该检讨的时候啦。
  •   值得深思的书 有空时再看一遍
  •   震撼于作者的大胆,奇怪的是这样的书竟然还能出版。
  •   随便翻了一下,值得一读。可以很好地打发旅行途中的时光。
  •   专家推荐,值得一读
  •   很期待这本书的内容
  •   有意思的一本书,写的方式第一次见到,值得一看!
  •   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   恩,还没看完呢
  •   真实的反映了中国这10来年奇怪的现象。
  •   通熟易懂,让你深刻了解中国
  •   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中国近阶段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更加清晰!
  •   读此作品,受益匪浅!
  •   书的质量超出我想象的好,随手翻看了一下,挺有意思的
  •   好的书好学习
  •   同事推荐这本书,说不错
  •   这本书不错,正看中
  •   十分不错的一本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了解我们自已,很重要。敢于剖析,审视,警醒。学习之。
  •   社会问题太多,一片恐怖啊!
  •   挺涨知识的!
  •   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
  •   讲了很多,还没有看,慢慢细读!
  •   帮朋友买的,不知道他看了没有。
  •   危言总好过谎言,居安思危
  •   可以学习一下,有的观点发人深省。
  •   比较客观,深科。
  •   还没看,现给个好评吧
  •   既有见地,又有文采。好
  •   单位买的,没看过,东西蛮好
  •   很不错,喜欢,见解独到
  •   忧国忧民,但是无解
  •   孩子喜欢,看起来不撒手
  •   揭秘中国经济,要是有解决的方法就好了!
  •   作者之前听说过,此书应该值得一读。希望对投资会带来帮助
  •   书里有空白页 大概十几张 这是第二次遇见这情况了
  •   这本书值得一看,不错,建议买。
  •   读了这本书,对现实的认识有一点启发。
  •   书是挺不错的但是只看了一半
  •   刚看过另一本同类的书,看来大家都知道了情况,能否改善就看运气了。
  •   翻了翻,感觉还行,没细看!
  •   朋友推荐阅读,开阔了视野。
  •   语言、文字均属上乘,论证客观。值得一看。极个别叙述稍有缺陷
  •   看完了感觉一般
  •   中国经济积蓄了太多的风险,值得关注
  •   文字部分与他前两本书有诸多的雷同,有些失望
  •   一般般吧,名字起得好
  •   内容比较浅,比较散漫,可以看看,但没什么深意。
  •   内容肤浅至极,过度引用来提高可信度,可惜都是强词夺理。
  •   放权让利逆转为扩权争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   ——“眼光最毒,文笔最俊”:财经作家杨连宁的“两宗最”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处于“新兴加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观察中国经济的维度,官方和民间历来都是“纵”“横”而不交错。官方基本上是与历史上,与上一年经济数据的纵向比较中得出“经济一直在增长”的结论,而民间基本上是与其他国家,与周围其他人群的横向比较中得出“幸福一直在下降”的结论。问题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说的都是事实,但却没有交集,这种现象,非常奇怪。真问题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些人看不到,另一些人不愿触及的问题。杨连宁在《大避险》中,透过不同的篇章和具体问题,共同指向一个点——放权让利逆转为扩权争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经济乱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整体转型。     结构性问题包括权力和市场关系,国企和民企的比重,出口、消费、投资的比例失衡等;而问题的背后则是民主、法治、城市化等进程缓慢,是改革从放权让利转为扩权争利,以上是为“眼光最毒”。比如,高房价的实质,是你不得不从政府手下高价赎买自己的居住权;高油价与高路桥费的实质,是你在从政府手里高价赎买自己的通行权;由于政治改革的半途抛锚,政府与事业单位、国企“三位一体”的原有体制基本未变,高踞于市场食物链的顶端,形成为特权独占、食利自肥的食利联盟,扭曲出一个备受盘剥也备受伤...害的半吊子市场;政治改革不进则退,表现在改革由放权让利逆转为扩权争利;“三位一体”的食利体制的扩权争利,致使市场化转型横亘在半路上,踌躇不前。可见这个“三位一体”的经济特权与官商一体的模式,成为中国转型路上必须清除的的体制性障碍。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即使在政府四万亿救市资金加地方政府债海量地流向市场,还是有很多善良的经济学家为经济的“软着陆”而献计献策。杨连宁却始终如一地批判货币超发、资产泡沫、资源错配等热点以及热点背后的“特权独占、食利自肥的食物链”。与之相应,近三四年间他的观点从“谁也逃不掉的经济大泡沫”到“中国经济很危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这和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异曲同工。杨连宁的“眼光毒”还体现在他在书中不时地发出“改革路径面临避险应变”的警告。是的,经济需要大避险之时,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火药味”最浓之际。所以,我觉得杨连宁先生实在有必要写一本以“冷藏激进主义,为和平改革保鲜”为主题的书。既然眼光“毒”,那就一“毒”到底吧!     小时候读武侠小说,经常看到“江湖上流传着一种暗器,能够杀人于无形”之类的句子,现在想想,暗器之所以能够杀人于无形,不仅是暗器厉害,最主要的还是使暗器的人厉害。经济学作为一种以解释和判断为主的学科,“眼光毒”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暗器”,没有“文笔俊”,这“暗器”往往使不出来。抛开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专家学者不谈,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本质问题保持清醒者应有人在。但是,能用优美的近乎散文般的文字,来谈论事实上已经很沉重、很严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却少之又少。内容固然比形式重要,但就社会科学而言,同样的观点,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专家学者的观点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比一般人高出一大截,但是,很多专家却因摆脱不了“掉书袋”的毛病而让人不得不对其敬而远之。那么,同时拥有这“两宗最”的杨连宁,又是怎样“杀人于无形”呢?     杨连宁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谓炉火纯青,他总能将专业、晦涩的经济学语言转化为犀利、幽默的生活语言,总能用写散文的方式来解析经济问题。是为“文笔最俊”。比如,他用“经济衰退其实是退烧”来阐述市场的自我修复机能,用“靠推土机刮地皮,挖浮财”来讽刺房地产主导下的土地财政,用“向印钞机借钱就是向全民借钱”来批判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而在全书的结构上,从中国经济“很受伤”到“出了错”,从“透支了”到“挺危险”,再到最后一篇给出解决问题思路的“有机遇”,本来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平八稳的有些古板的“三段论”,却因杨连宁的一枝妙笔,逻辑浑然天成而又活泼耐读。     中国经济的病症是什么,病因在那里,未来会怎样,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读和回答,必定是透过经济乱象看到背后的本质问题,而在逻辑上也应是“病症—病因—药方”式的环环相扣,而杨连宁的“两宗最”,无疑使《大避险》一书成为以上问题的正解和众解。 阅读更多 ›
  •   非常棒!值得大家阅读
  •   不错的一本书,使我在经济知识方面多了更多一点理性和感受!
  •   这才是看到了本质的好书
  •   书质量非常好,内容写得也不错!总体非常好!
  •   写得很简单很通俗,没有太多的新意
  •   老爸指定给他买的,应该很不错
  •   挺好,值得一读,很高兴此次合作愉快。
  •   东西很好,送货也很快。。。
  •   朋支推荐的应该不错。
  •   还可以的 说的还是表 没有及里
  •   写的有点儿不切实际了
  •   很浅显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