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规划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郭泺 编  页数:234  字数:350000  

前言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近几年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区域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日渐明显。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在高效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应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青海省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的西部,黄河支流湟水流域的中上游,是距离省会西宁市最近的卫星城。湟中县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青藏铁路、109国道等重要线路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著名的塔尔寺就位于该县。由于近30年来,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加速、人为活动干扰加剧,湟中县的生态保护方面也面临很多问题。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青海省湟中县案例研究》在生态规划理论基础上,结合湟中县总体发展纲要以及西宁市生态建设规划,对湟中县区域环境、社会概况、区域环境污染源、区域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规划了湟中县主要生态功能区,湟中县重点旅游区规划,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得出如下结论:  (1)只有针对县域自身特点进行规划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各项指标、方法等使城市能够取长补短,有预见性的分析评价结果,做好整体规划的进程,衡量好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2)通过对县域生态现状的分析及评价,生态建设规划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规划目标,并根据县域的特点选用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法并确定具体的步骤。使得生态县建设不再停留在理想化的模式、简单的描述和各个方面独立的目标罗列上,而是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使生态县建设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更加强调规划的可达性。湟中县通过生态功能区划,使全县各部分各尽其责,协调发展。  (3)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问题,就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角度解决降低环境污染外排量。  县域生态环境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题,涉及到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运用的生态规划的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生态承载力评价、景观规划方法等也在逐渐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规划:青海省湟中县案例研究》仅仅对县域生态建设规划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许多问题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8章,在介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概念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县域生态规划的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生态功能分区、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介绍了青海省湟中县生态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分析了县域生态规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讨了生态规划理论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土地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 生态环境规划总论及其发展过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县域规划及其生态环境规划第二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体系  2.1 生态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2.2 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第三章 湟中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与经济发展概况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第四章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1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2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目标 4-3 湟中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第五章 湟中县生态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  5.1 湟中县生态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5.2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内涵、原则及目标  5.3 湟中县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5.4 湟中县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及各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方向  5.5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第六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6.1 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建设  6.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6.3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6.4 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6.5 生态新农村建设  6.6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七章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  7.1 生态旅游规划总论  7.2 湟中县主要旅游资源  7.3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第八章 湟中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8.1 生态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问题 8.2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 8.3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 8.4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法制保障及其存在的问题 8.5 湟中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8.6 湟中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第九章 湟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拦隆口镇班仲营村为例  9.1 现状与发展需求  9.2 规划发展思路、规划原则与目标  9.3 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  9.4 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  9.5 规划实施步骤  9.6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参考文献附录1 青海省湟中县班仲营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表附录2 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附录3 生态县指标解释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生态”这一概念的最初定义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环境与资源双重属性”:“生态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冠以‘生态’之名,意在强调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流动与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认为“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又称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称”。上述定义,主要突出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将人类活动排除在生态环境之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各国生态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上,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体”。论文采用如下的定义:“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有机结合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系统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1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业化、人口膨胀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