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页数:283  字数:27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应广大读者的热情要求,中央电视台联合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倾情巨献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本书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全书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作者简介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纪录频道)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自然的馈赠
 1. 松茸,野生菌中的贵族
 2. 厨师爱笋,曰其单纯
 3. 藏匿深山的礼物:诺邓火腿
 4. 闪着汗水的莲藕
 5. 冰下查干湖的渔获
第二章 主食的故事
 1. 温饱的信仰:五谷杂粮
 2. 稻米之香
 3. 面食地理
 4. 团圆与记忆的味道:年糕与饺子
第三章 转化的灵感
 1. 黄豆对豆腐的漫长寻找
 2. 远隔万里的默契
 3. 萌菌物语:不可思议的转换
 4. 酱缸文化之本义
第四章 时间的味道
 1. 泡菜:一千个主妇就会有一千种味道
 2. 时间修炼出的腊味灵魂
 3. 味蕾的记忆
 4. 腌货:中国味觉纪念馆
 5.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第五章 厨房的秘密
 1. 尼西乡的黑陶罐
 2. 蒸煮两相悦
 3. 大烫干丝的不能承受之轻
 4. 对一道菜的永恒追求
 5. 文思豆腐的物我两忘
 6. 油的艺术
 7. 火候——中式厨房的机密
 8. 妈妈菜的人生况味
第六章 五味的调和
 1. 超越了“甜”的糖
 2. 苦之辩证
 3. 盐,一位平衡大师
 4. 酸,在味蕾绽放时
 5. 好泼辣
 6. 鲜可道,非常道
第七章 我们的田野
 1. 乡村的盛宴
 2. 海的“子民”
 3. 河蟹社会
 4. 垛田里的食智慧
 5. 高原不朽的精灵:青稞
 6. 屋顶上的菜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使得中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更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以各种方式领受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跟随生活在海洋、草原、山林、盆地和湖泊中的个人、家庭和族群,感受他们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寻找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最初馈赠。  1 松茸,野生菌中的贵族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这片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单珍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想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珍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存活,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即便如此艰难,为保证品质,单珍卓玛和妈妈也绝不会采摘伞盖已经打开的松茸。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 3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神奇的松茸。单珍卓玛和妈妈也不例外。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进入 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而言,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单珍卓玛的妈妈找寻到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发现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那时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涨。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松茸收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48个不同的级别,从第一手的产地就要严格区分。一级菌,个大,品质好,收购价格最高。此外,松茸价格还会随着产量多少发生变化,今年产量少,价格高。  松茸保鲜的期限是3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价格也随之飞升。例如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刚刚过去的一天,单珍卓玛和妈妈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但是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换回的钱很少。卓玛心里很着急,因为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全家人期待隔天的好运气。  云南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干燥而温暖的风浩浩荡荡地吹上半年,等到次年5月底,雨水才抵达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都迅速疯长出来,但是杂菌引不起单珍卓玛和妈妈的兴趣。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在付出相同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单珍卓玛更多的收获。松茸出土后,单珍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2 厨师爱笋,曰其单纯  松茸的味道虽然独特,但是流行在餐桌上不过30年。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竹笋。取最新鲜的冬笋切寸段,下重油,加各种调味料,即成为江浙一带最常见的家常菜——油焖冬笋。  在中国,有很多人依靠竹林生活,他们是了解竹笋的高手。在他们看来,毛竹最好单独种植,不要等桑木松木都种起来了再栽种,否则就影响了毛竹的生长,笋就挖不到了。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但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清楚在这一片了无生机的土层之下,哪里正有冬笋萌发。  冬笋时令性极强又难以保存,而且去掉笋衣之后,可食用的部分所剩无几。但这些缺点都不妨碍中国厨师爱笋,因为它的质地单纯,极易吸收所搭配食物的滋味,尤其是与肥腻的肉类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  老包找笋,先找到竹子,顺着竹鞭挖,找到笋之后,轻刨轻取不伤根,取出笋来,再盖好土。这样就地储存冬笋,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从中国东部的浙江一路向西南 1500公里,就走进广西柳州人阿亮家盛夏的竹林。6月中旬到 9月中旬是采笋的季节。通常而言,竹笋破土而出见风则硬,如果不及时采挖,竹笋的口感就会变老变涩。阿亮家的竹林里生长的大头甜笋属于夏天生的鞭笋,口感远不如冬笋鲜嫩,但这种笋正是用来制作柳州酸笋的原料。  很多广西特色菜都会选择酸笋做辅料,例如将小黄鱼事先炸透,与黄豆酸笋同炒制成的黄豆酸笋小黄鱼,吃起来非常开胃下饭。柳州当地有一种叫螺蛳粉的小吃,也是以酸笋作为最重要的辅料。  阿亮家的大头甜笋砍下来已经快两个小时了,这时候笋达到呼吸作用的高峰,4个小时后,这两筐大头甜笋都会软化腐烂,阿亮全家人手下的速度都加快了。  阿亮每天睡觉前都要查看自家的酸笋坛子,透过光,看一看酸笋的成色。这天儿子告诉他隔天有人要来买酸笋,但是这些笋至少还要3天才能出缸,他打算推掉客人的订单。  ……

编辑推荐

  购买: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  从没有一部纪录片像它一样  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得高于电视剧30%的收视率,引发收视狂潮  从没有一部美食片如它一般  不仅受到吃货的热烈追捧,而且影响力从荧屏走向现实,引发蝴蝶效应——“舌尖”域名被抢注、网友创作流行“舌尖体”、各大网站开设“舌尖”专题、相关食品甚至厨具因此热销……  现在,本片图文版《舌尖上的中国》隆重推出。它将为您完美再现“舌尖”全景,让您重新领略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的美食情怀  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噱头、没有人云亦云  有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  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深深依恋的故土之根  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  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  从上万张图片中精选出近600张精彩图片,纪录片制作团队倾力改写的纪录片文本,完整再现整部纪录片信息,带您从纸上认识、回味舌尖上的中国;  前所未有的版面设计和内容编排,完美展现纪录片的核心信息和文化精髓;  美食地图完整呈现全片美食找寻攻略,让寻找“舌尖”的美味之旅一目了然;  30余种代表性特色食材全解析,提供其最佳产地、选购标准、营养价值、保健功效、经典菜式、搭配宜忌等详实信息,在家也可烹饪地道美味;  15篇经典名家美食随笔,深入体会美食带给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超越食物的家国情怀  本书内文运用纯制雅质纸全彩印制,还原真实视觉体验。  外包高级瓦楞纸套封,独显其王者风范,国内图书绝无仅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4条)

 
 

  •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应广大读者的热情要求,中央电视台联合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倾情巨献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本书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全书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个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从《舌尖上的中国》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以“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为主题,将使读者能够伴着书香从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找寻中国美食。
    书本精美,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     《舌尖上的中国》,我没看片子,时间宝贵,不敢浪费,看书比较快,对我比较适合,所以,当凤凰联动这本书出来,立刻就在当当上订了一本,今天送到,立刻开始看,大概一个多小时看完——我的确不需要逐字逐句看,我关注我所不知道的、没吃过的东西,而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太多,而对于整本书,我的好奇在于:舌尖中国为什么火遍中国?我带着这种探究而阅读,在读完之后,掩卷长叹。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片子、看过书的人,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在内心中所掀起的情感,有类似也有不同。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与其说,是关于美食的探索激发了每个人的馋涎,不如说,是掀起了潜藏于内心的、久远的记忆。
      
      对于我来说,在《神思陌路》之后读到《舌尖上的中国》,这个顺序也正好,正有一种情感因为前一本书而激越同时又安放,又有关于吃的记忆被后一本书激发,同时也能够得到安放,假设是在在职期间读到这两本书,可能惆怅会更多些,因为不够自由,因为向往自由。
      
      吃,也是一种自由,是人最深的乡愁之一。
      
      一个人,只要长大,总有些滋味,再也品尝不到,在岁月里渐渐失去,就象朱元璋对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象这个民族丰沛的食事历史,一路行来,一路回忆,但是回忆,却往往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是隔河相望,带着无限眷恋,带着酸楚。
      
      我说自己是资深吃货,是完全不需要自谦的。做为一个吃货,需要门槛,需要专业水准,我当然是不想和@沈宏非 @蔡澜 比,在普通人堆里,应该算可以了吧。首先是口味的确够广,吃不惯的东西真正不多,除了带有明显虐待性质的食物如醉虾、猴脑等,还有看上去挺吓人的如某些虫子外,基本上都可以吃,而且喜欢吃,前者容易,后者难,如果吃不能让人热爱,只是裹腹,那么这个事情的乐趣,必然大幅减少。
      
      我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最喜欢到街头巷尾去吃最地道的当地小吃,我觉得到北京吃川菜是相当煞风景的行为,简直可以说是不够尊重。一个连豆汁儿都喜欢的人,一个吃过十几种豆腐乳包括海会寺白菜腐乳的人,一个连蓝纹乳酪都爱吃的人,一个对淘宝搜索乳扇来测吃货指数不屑一顾的人,而且这个人还会自己做菜……坚决不能做出那样的事情。
      
      我对于吃,并不讲究,不会象我们家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虽然我在十几岁时就研究孔府菜谱,但我觉得吃绝对是个有文化的事,如果不了解食文化,一个人说热爱美食,但通常只停留在吃的表面,形容食物反反复复就是“好吃”、“香”,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事情。我对古文有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最少的语言,最精确地形容出美味尤其是美酒的特色,至于《随园食单》,那是专门买过一本研究了很久的,吃是一个既随意又慎重的事,是一个可以浅也可以深的事,浅,也就是好吃,而深,它其实不见底。
      
      可以用文字记载的,都在纸上了,可以用图象显示的,也都有无数的视频了,但是,会不会还是缺点什么?比如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比如每种食物的悠长发展历史?《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但是不够透。那些在偶然里或必然里蒸腾而出的美味,其实背后都有着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后面,通常都是那样动人,在《舌尖上的中国》,竟然没有提及梨花树下女儿红,也没有提及过桥米线的夫妻情深,我觉得,还是有些缺失的。
      
      当初看《孔府家常菜谱》,很多菜里都是有故事的,比如“竹影海参”,比如“诗礼银杏”,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很多是用在了吃上,但是毕竟,这也是创新的一种吧,“好好味”的诱惑,让人不断花样翻新,我特别喜欢的《影梅庵忆语》,里面述及董小宛的厨艺,让人浮想联翩不胜向往,而梁实秋、汪曾祺、林清玄,既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吃客,他们的文字,既直击味蕾,也直透心田,那些文字背后的家国之思、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我认为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不管是视频还是书,我都希望,它们其实是一扇门,走进去,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食文化,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应该去了解它,深入了解。那也是这部片子和书的更深层意义,它等同于一柄钥匙,开启了通向历史和自然的门,它也应该使我们产生对土地的敬畏,对民族智慧的敬畏。
      
      对我来说,如果一个人爱吃,但是不爱生活,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如果一个人爱吃一种风味,但是不了解这种风味的前世今生,我觉得也是不可原谅的。我是好吃之徒,在旅行的时候,往往预做功课,了解当地的知名小吃,去到之后,按图索骥,我所知道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我愿意知道更多,比如火腿与宗泽的渊源,比如大救驾名字的由来,当我在吃着那些美味,我想,其实我是在吃一段历史,在吃一寸风土,我因此没有办法不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我也因此不把自己当作异乡人,因为我觉得,即使当地人不承认,我也已经与当地人融在一起。
      
      所以,很多吃食的记忆,是铭记在脑海的,任岁月流逝,而我仍然记得。就象在哈尔滨,黄昏的街头,圣索菲亚大教堂前,拿着一串烤肉串,看着白鸽回旋;就象在成都,杜甫草堂前,各种小食,每样一份,钟水饺啊担担片啊红油抄手啊,一边吃,一边想到我们浣花萧家,还有“唐方、唐方,你在哪里”;就象在云南的傍晚,吃一块鲜花饼,那口角噙香的感觉,深深把人迷醉;就象在长安,一碗歧山臊子面,香辣丰腴,油然想起,当年歧山大战,姜子牙施法术,三伏天下起大雪,纣王军冻死参半,因此赢下一场胜仗……舌尖上的中国,若是,不了解这些典故,而只流于表层,那么也许,真的只能在舌尖,而无法落入心底,无法一代代流传下去。
      
      南来北往,我走过很多城,吃过很多美味,现在落脚于广东,但我知,我是山东人,那个煎饼卷大葱的山东,那个黄河糖醋鲤鱼、羊汤烧饼、糊涂豆沫咸菜、葱花油饼、鸡蛋面条、藕盒茄盒丸子酥肉酥鱼的山东。我有次到章丘去,看到大葱如小树,看着让人欢喜,故土是血脉所系,他乡的风味再美,其实也还不能渗透进血脉,我以我的家乡为豪,当别人讪笑着说起煎饼卷大葱,而我坦然称是,这也是我怀念的风味,它也许土得掉渣,但它是我的一部分。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才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而最好吃的莫过于外公做的各种年货,即使是妈妈都做不了,而妈妈做的东西,即使是姐姐和妹妹也做不了,我记得挑剔的爸爸,其实也有一手好厨艺,但是轻易不做,我记得妈妈怎样绞尽脑汁给我们三餐不重样,记得无论我哪次回家,都少不了的羊肉粥,记得我在高考的时候,妈妈特别给我做我爱吃的馅饼……
      
      我也记得,有一次寒假放假了,寒冷的冬天,坐夜车一早到家,推开家门,妈妈正在厨房里,看我进来,万分惊喜,给我倒一碗刚刚煮开的豆浆,嗯,那,是生命里无上的滋味。
  •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纪录片同名图书,CCTV官方授权版本,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的美食找寻。配套菜谱《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 很好
  •   纪录片画面、旁白让所有人看到了美食、看到了乡愁、看到了传承、看到了国魂;看书的我们都能在书中找到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同时也印证了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深深依恋故土,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
  •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一本好书。如果没来得及看全这部纪录片的话,这本书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   《舌尖上的中国》用清新、质朴、优美、动人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是对《A bite of China》(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一个很好的补充,出差在外,带上它,如同有了美食地图,故乡的莲藕、山中的竹笋、黄土地上的五谷、江南水乡虾蟹,真个是“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诗。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舌尖上的中国》引导人们去领略生活的风景、人间的滋味,复杂简单,简单复杂,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味知乡愁。
  •   无意中在中央台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买一本配套的图书来珍藏,还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
  •   从电视上陆陆续续看过几集,感觉很好,所以卖书要好好看一下“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的整个中国”。好好体会一下“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文化,有人看到了国魂。”
  •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不只在舌尖上,纪录片电视里播了不止一次,可我一次都没有完整的看一遍,而所介绍的地域风情和地方美食也不是都有机会领略和分享的,有了书,就好办多了,尽可以纸走江山,望梅止渴了。
  •   看完了全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并没有网上热议的那么好。而且网民追捧的是片中的美食,这与摄制组的初衷完全不相符。该片第一集的题目是《大自然的馈赠》,这就已经给这部纪录片确定了基调,许多人都误读了《舌尖上的中国》。
  •   之前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非常非常受感染,中国的饮食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呀!看着那么多全国各地的经典美食的制作,口水都流出来,于是一定要买本书回来珍藏起来!
  •   太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了,本书是纪录片的同名图书,很好的美食读本,值得收藏。
  •   这本书罗列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所有重点介绍的菜品制作步骤,彩图,看着美食的颜色都想去一试身手。不错。
  •   最早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是看到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不过看的不是很全。书上的内容很全,所有的话都是纪录片中的原话,唯一的不足就是图片没有纪录片中的多,不过书的每一页都算得上精美。
  •   舌尖上的美味,寻遍中国美食,美食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它的味道,它更是各地各族文化的呈现。
  •   一部非常好的书籍,看到了美食,看到了乡愁。看到了传承,看到了国魂。每个舌尖上的故事构成了整个中国。无缝连接,构思巧妙。值得珍藏!
  •   因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所以才决定买这本书。书的内容基本与纪录片里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收录其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名家的散文,写得很好。虽然是写得都是吃的,但是从吃的中读到了人情世故,读到了传统文化,读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等等。所以觉得有兴趣和喜欢收藏的人,可以购买此书。看书和看纪录片的感觉截然不同,本人觉得读书似乎更能细细品味。
  •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让这部纪录片飞起来一样,飞升到其他同时期中国作品无可企及的位置。拿到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是真正的“读”,读出声来。美妙的文字与美妙的食物一样,在舌尖,在眼前,在不知道哪里的地方,展现着味道。
  •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
  •   看了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想拥有文字版的“她”,好让我细细端详。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看到了“当当”的广告,没有犹豫,立即购买。
    收到后如获至宝,放在床头,每天临睡前看看,饱饱眼福。
    本书文字精炼,图片诱人,真是难得的美的享受。
    从舌尖到味蕾,从民俗到乡情,从文明到文化,我一次次徜徉在美食的旅途中,感受国家的文明与进步。本书封面用了那张差点引起知识产权纠纷的《夹在筷子中的五花肉》,令人感叹设计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书中特别收录了汪曾祺、梁实秋、王世襄等大师关于美食的美文,令人回味无穷。我还按铁凝的“饺子谱”包了一回番茄饺子,那叫一个好吃。如果不是怕“总热量超标”,估计母亲还会将“战斗”进行到底。
    这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话说长江》,看完记录片后激情澎湃,连其中的插曲都广为流传,传唱至今。我也收藏了一本《话说长江》,常翻翻,就像去旅游一样。
    感谢央视的编导和为本书的出版默默奉献的人们,也感谢“当当”将她介绍给我。
    祝愿央视的编导们再接再厉,不断出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   本套书目前是 一本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攻略1-5,一次性都买了,感觉很好,非常值,鉴赏中国美食的传世之作。建议收藏!
  •   吃历来是中国人最考究的,说以我们的饮食成了一种文化,不但源远,且大有流长之势。我们国人的热情好客都体现在饮食上,认识的、不认识的,治腰痛饭桌这么一座,没准就成为好朋友了,甚至饭桌上成夫妻的也不是什么奇谈。所以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会受到呢么多人的追捧,每次看节目都勾起我肚中无数的馋虫,O(∩_∩)O哈哈哈~,大有吃遍中国的雄心壮志。这本书纸张很好,插图印刷精美,文字优美,可读性强,从饮食了解自己的祖国,嗯,很美妙。佛家说“中土难生”,是不是也包含了,只有在中土我们才有口服品尝这么多的美食呢!
  •   第一次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是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里面的画面觉得好美味,所以我就义无反顾的在当当上买了这本书啦!里面的文字和插图配合的刚刚好,这本书可以帮你了解中国很多的经典美食,很值得一看哦!
  •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看到一些食物就会勾起曾经的记忆,这些食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代表的是简单朴实的幸福生活,《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讲美食,更讲述了我们的生活。
  •   民以食为天,没有味道的一顿饭就是和禽兽一样求个饱,那是欧洲式的粗鄙,堂皇生吃还认为是自然有营养就是和禽兽一样不知火的妙用,那是日本式的生荒,自欺韩餐以为是一个菜种就是和禽兽一样不知羞耻,那是韩国式的无知。只有中国人才能将自然的元素呈现出祖先的耕耘跋涉,才能将食材的口彩做得文采飞扬、活色生香,舌尖上的泱泱大国,就是用这样的吃的文明告诉世界,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能出最好的好人和最坏的坏蛋,因为万物灵长以人为尊,人间万事以食为天,天下美味风流尽在中华
  •   书中的文字与CCTV9纪录片中的旁白内容完全一致,图片考究,印刷精美,非常值得收藏。通过食材、烹饪做法的差异,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海纳百川,也更加了解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中国的美食中我认知到了中国的人文、历史、地理与民族面貌。从一面而观全貌的好书好片,实难得见!
  •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不过在美食领域相信五福四海的华人都能达成共识——我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都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
  •   最早是在CCTV看的同名的纪录片,很喜欢,现在发行了图书,马上就买了,时常翻看一下,体会那字里行间的舌尖文化,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
  •   《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而这本同名图书呢更是将片中的原话都记入了下来,还附有清晰的插图,是一本很好的书!
  •   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几乎看了几遍。惊叹我们自己祖国饮食文化,是如此精美和诱人,看着片子,味蕾被充分调动,不夸张地说,真是流着哈喇子看完每一集。我是做电视的,几年前因故离开电视台,忙忙碌碌的为生活奔走,电视记者的生活快要遗忘了。这一次,我想起自己的过往,有些后悔了……为了谋生,把自己最喜爱的忍痛抛在了脑后,我以为自己当年昂着头出来,还是到了后悔的这一天。
  •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舌尖上的中国》用朴素的食物和平凡的故事,挑动着我们的味蕾与记忆。
  •   作为一个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现在才真正领会到做一个中华儿女有多幸福,起码,有口福。《舌尖上的中国》书出了之后,第一眼看见就决定了一定要收入麾下,以后还可以拿给人看:这就是我的吃货身份的见证!
  •   从看到舌尖上的中国,就一直盼望能有本这样的书。一饱美食眼福,二是体会中华美食文化。期待中。。。
  •   一直在追看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口水流了一地啊!感谢蔡澜,沈宏非两位大师级吃货的撰稿。听说新书要上市了,抓紧时间来凑个热闹。
  •   看到这本书那美好的滋味便在舌尖打转~~有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多做美食给家人,让宝宝长大也回想起我的味道!!
  •   《舌尖上的中国》促使我这个“吃货”立下宏愿:吃遍中国的美食!当然,更重要的是,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食物,尊重带给我们食物的人们。学会知足跟感恩。
  •   纪录片和书都买来收藏了,书里还有一些现代名家的散文著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有很大帮助,才下舌尖、却上心头,真好!
  •   之前一遍又一遍地看过无数次电视版的《舌尖上的中国》,非常喜欢,因此买了这本书,果然不错,在电视影像之外又多了一重文字的解读,更好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在广阔疆土之外的美食,了解中国美食及相关美食文化的好书,好,除了好,还是好。
  •   因为视频的热播火了舌尖上的中国
    也许有的观众只是看到了片中美食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劳动人民的辛勤
  •   舌尖上的中国是最近比较火的纪录片,感觉其热度和当初《大国崛起》《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不遑多让,但是其他的我买的大多是碟片,买了这个纯是因为我就是吃货一枚,图文描述的很好,包装的很精致,物有所值
  •   作为一个自我标榜为资深吃货的银,《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很吸引我。纪录片还没看,书看完了,满篇按捺不住跳动的小红心和满是口水的大嘴,好吧,向纪录片进发。
  •   谁说美食一定要用嘴巴品尝,眼睛也同样可以。舌尖上的中国,眼睛看到的不只是图片!
  •   舌尖上的中国 - 央视2012最热播纪录片,正版,包装好,印刷正,内容好!
  •   感觉又看了一遍纪录片,图片很精美,阅读的时候会让我想起之前看纪录片的片段,耳畔似乎可以听到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音乐。
  •   好早的时候就听说这个词“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不得了,今天逛当当网想买本书看,结果就看到这本书了,想都没有想,就下单搞定了这个。。等收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好好欣赏欣赏一下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了。。。。哈哈。。。以后出去旅游也可以吃到N好的东东了。。
  •   我认为,衣食住行中才体现了真正的切实可感的文化。然而民以食为天,桌上的餐饭最能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从一斑二窥视了中国文化的色香味。
    色,彩色印刷,图文俱佳。
    香,美食跃然纸上,香气四溢。
    味,既是味觉感受,又是思乡愁滋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品位。
  •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根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编写,记录了非常家常的民间菜肴,非常贴近生活。
  •   一个古老民族对食物的想象,对食材和大自然的珍惜和感恩逐渐汇聚成其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对食物这么多的研制和创造。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对中华文化自身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看看这本书吧,也许这里就有自己家乡的味道。
  •   《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本介绍吃的书籍。里面的语言描述是我十分欣赏的如“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如临其境。书中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快去一睹为快吧!
  •   是因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才买的书,书本图文并茂,尽最大努力还原了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印刷很精美,喜欢~
  •   一直在追看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口水流了一地啊!
  •   没有看过央视的纪录片 上班忙 每天到家都挺晚的 没时间看电视
    之前只是听说过舌尖上的中国 所以买了此书看下
    书的印刷很精明 一个一个的小故事 是我喜欢的风格
  •   看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后应家人的要求买的书,好极了
  •   这本书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字版本,印刷和排版都很时尚。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个人觉得拍的很不错,不论是从拍摄的画面清晰度,细节,还是从整个片子的选材上。《舌尖上的中国》书也不错,图文并茂,纸质细腻,装帧精美,还有延伸阅读和美食地图。
  •   每个人舌尖上故乡的味道构建起一个舌尖上偌大的中国,从南方到北方,西头到东头,饮食的差异不仅仅拘泥于口味更体现在其当地所传承的文化当中。
  •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是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   央视团队别出心裁打造的《舌尖上的中国》出人意料的获得如潮好评,本书图文并茂,是研究美食、饮食文化的好书。随便翻翻也是开卷有益。
  •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纪录片看了好几遍,买书纯属收藏,喜欢里面的文字和配图
  •   自从看完电视纪录片就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现在买下书可以一家一家找找
  •   刚下载了高清版的纪录片,再配上这本同名图书,我的舌尖要激荡了,呵呵
  •   很好的书,插图很精美,里面的文字也和纪录片上说的一模一样,喜欢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朋友可以买来收藏,纸张质量也很好
  •   看了几集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被祖国的美食文化深深的吸引。这本书预售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买了。不错,浓缩了全集记录片的精华,值得一读。
  •   以前看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时候就被吸引住了,这次特意买了书,要好好珍藏
  •   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很喜欢里面的文字,特地买来珍藏。不过因为缺货,这次被退单了,我又订购了一次,快到货了。希望这次一定买到。很好的书。
  •   说起纪录片总是想到BBC想到美国。但是偶然间听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顿时就生起让我一窥的欲望。这一窥不可收拾了,从书到纪录片,从纪录片到网络,从网络到……好吧,我还想实地走走吃吃看看。
  •   从纪录片开始就一直追随 舌尖上的中国,终于出书了。支持!!! 话说书的包装看起来好fashion啊! 而且还有大奖哦!
  •   纪录片是那么美轮美奂!舌尖上的中国!
  •   书的画面质量非常好!印刷清楚,图画精美。对于每一道美食都配以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尤其令人倡导的是都与每一道美食的功用和给人身体本身所带来的好处都有绝妙的讲解。但就其欣赏性来说的话,最好能配以光盘来收看。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垂涎三尺!
  •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纸质的书的,我很享受在一个明媚的下午拿着一本书坐在窗台前阅读,这能让我在繁忙的社会里静下心来。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很细腻的描写出了中国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美食,附图也很精美,虽然那是静止的!但那也能让我们仿佛置身情景之中,让我流连忘返,那一幅幅凝刻的艺术直观的向我们展现出了大中华的魅力,这真是一本好书
  •   爸爸喜欢美食 也比较喜欢研究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他看的不全 也没空去上网看 就让我给他买了书 每天回来都会看一看。爸爸很喜欢~不过觉得书中的图片如果是那种厚厚纸张的很漂亮的大彩页就好啦 哪怕贵一点呢看着也有食欲嘛~
  •   “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我们追寻每个人的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带来了收视高潮!想通过阅读带来“思想上的中国”的反思!
  •   舌尖上的中国,亦是在中国的舌尖上寻求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交替的美味!
  •   很不错的两本书,既能感受到中国的美食文化,又能学着做可口的菜肴,值!感谢CCTV记录频道给世界化人奉献如次优秀的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着每种不同的人的人生,记录着各地不同的风俗,也记录着中国的美食。
  •   舌尖上的美丽,游子们的乡愁。想念故乡的美食,亲人,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美食制作者
  •   同名纪录片的图书版本。之前早就在网上看过了视频,这次买书既是为了作纪念,也是为了平时翻阅方便。书中第一面的目录是节目中所有提到美食的地域地图,以后旅游前要看上两眼,也好有迹可循。
    书的印刷比较精致,全彩印刷、摄影图片很多。
    从内容上来讲,几乎和视频是一样的,个人认为如果能再扩展一些信息会更好,毕竟书能够比视频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一些在视频中没来得及交代清楚的民俗文化、饮食背景可以补充进来。
  •   自从在电视删上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孩子就爱上了这个节目。催着我给她买书,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孩子的视野。做美食,开眼界,一举两得。
  •   自从有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各大报刊及电视中总会出现舌尖上的身影。对这本很是期待。希望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也能更多的了解到美食的真谛。
  •   不得不说的是,传统文化在中华美食中的沉淀和渗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肩和超越的。
    当美食在舌尖上融化开来,美食也就有了生命。
    书也便有了呼吸,许久没有读到的好书,支持了!
  •   很喜欢!美食美图美文,发扬了中国美食。舌尖上的中国!
  •   美食的诱惑,舌尖上的中国。
  •   因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记录片,所以想买书。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小吃,更好的了解中国。
  •   爱生活,爱美食,爱《舌尖上的中国》。
  •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   纪录片碎片化比较严重,书的感觉更加完整,方便吃货深入体会。
    真正的美食是发自心灵制作出来的,看着这本书总是让我想起妈妈菜的美味,朴实而温暖。
  •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买了保存的。爱美食爱生活。
  •   相信这部七集的纪录片,改变了很多人对食物的看法。现在还在期待第二季的播出呢,让许多人觉得这部片用来做文化输出,效果一定非常赞。看了视频就很想有一本书在手中,有空的时候可以随手去翻翻,兴趣来了自己也做一下,本书把一些名菜的材料和做法记录得相当详细,对美食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强烈推荐大家买一本或者送给朋友
  •   要想抓住国民的心,必须先抓住国民的胃。于是,舌尖的纪录片诞生了,舌尖的书诞生了,舌尖的国民诞生了!
  •   包装很犀利,很喜欢。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本讲解自己国家美食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后续又买了一本舌尖上的世界。好,我喜欢
  •   看了纪录片,才来找书看的。不仅用文字再现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还加了许多名家的美文,好看。儿子四年级,看我喜欢,他也试着看了起来,比我还入迷。挺好的,从美食中了解历史,风土人情。赞!
  •   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看过纪录片后便马上入手了这本书,一直认为,美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胃,更要满足人的心理。试想当你独在异乡时,想念的是否是家中的妈妈菜,也许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那温馨的味道,足以让身心得到满足。懂得用味蕾去感触人生,你会发现,人生多了一双眼睛,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很喜欢目录上列举的美食图,有机会循着这图把舌尖美食吃个遍。
  •   文字和记录片上的一样,对舌尖上的美食介绍的很详细,里面的图片也很美。
  •   一直很仰慕这个节目。。但是实在没时间看,个人觉得..图书比影片更好,节约时间又能随时翻看,书籍本身的包装也很中国风,能看出来包装设计很用心,也很感人,中国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乡愁,
  •   一直在网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终于可以看到它的同名图书了,还有菜谱,非常喜欢。
  •   舌尖上的美食都是智慧!
  •   先预定了,还要等上几天才能看到书,很期待喔~~
    第一季记录片已是一场视觉盛宴,听闻央视已在筹拍第二季,希望快快看到。食为民生,亦为时尚,怎样的生活步调都撼动不了国人味蕾的不断追寻与出新,能吃,会吃,吃出健康与愉悦是国人一大乐事,舌尖上的中国,舞出的是国之强
  •   和记录片一样好,一口气读完,了解中华美食,热爱中华美食,热爱舌尖中传递的积极生活态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