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华侨  作者:吕思勉  页数:422  
Tag标签:无  

前言

吕思勉(1884—1957年),字诚之。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常州,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授以史部著作。16岁时,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曾任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编辑。1920年后于沈阳、苏州、上海等地执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史学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任华东师大一级教授。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治史擅长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华典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大师,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其研究极其通博,在传统领域博学贯通。他甚至对书法、象棋、围棋都有较深造诣,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声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上千万字。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开中国白话历史之先河。它是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是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他流传最广的史学著作。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数十年里不断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三年间重版四次,在20世纪20一4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广,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诒徵《历代史略》出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与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904年),但夏著止于隋,刘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远古至民国之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吕氏此书当为第一部。    本书原是吕思勉先生为高级中学的学生所写的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另外,书中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示了方向。    吕思勉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本书除了历代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对外交通等内容外,还有诸如“欧人的东略”、“藩属的丧失”、“远东国际形势”、“关税自主的交涉”、“现代的经济和社会”等问题,都设有专章加以叙述。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而发人深思,是史学界公认的最权威、最完整的一部历史巨著。    此次《中国通史》的新版本,将原书的竖排繁体、双行夹注,改为横排简体、单行夹注,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吻合。作者的眉批,新版则采用章后注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读者查阅。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及青年“自修”读物。作品出版后不断重印再版。仅在1933—1935年的三年间重版四次,影响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史坛极广,是20世纪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诒徵《历代史略》出版(1902年),但系改编自日本人那珂道世的著作。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与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904年),但夏著止于隋,刘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远古及民国之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吕氏此书为第一部,被公认为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本书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明了方向。吕思勉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他博学多识,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历史的公认权威版本。
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他还著有大量历史通俗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二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
 第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裙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格鲁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秦代以前的世界,是个封建之世;秦汉以后的世界,是个郡县之世;其情形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实在是从秦朝起的。所以秦朝和中国,关系很大。    郡县之治,咱们现在看惯了,以为当然的。然而在当时,实在是个创局。咱们现在,且看秦始皇的措置如何。他的措置:    第一件,便是自称皇帝,除去谥法。这件事,便在他初并天下这一年。他下了一个令,叫丞相御史等议帝号。他们议上去的,是“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味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他又叫他们去掉一个泰字,留了一个皇字,再加上一个帝字,就成了“皇帝”二字;其余便都照博士所议。不多时,又下了一道制道:“朕闻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亡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第二件,便是废封建,置郡县。这时候,天下初统一,人情习惯于封建,六国虽灭,自然有主张新封的。所以初并天下这一年,就有丞相绾姓王等奏请:“六国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独有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也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于是把天下分做三十六郡,置“守”、“尉”、“监”,守是一郡的长官;尉是帮守管理一郡的军事的,监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的御史。中国郡县的制度,到此才算确立。    第三件,便是收天下的兵器,把他都聚到咸阳销毁了,铸做“锺”、“镰”和十二个铜人,当时还是以铜为兵。每个有一千石重。    第四件,是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和行车的轨与文字。参看第一篇第十章第二节。    第五件,是把天下的富豪迁徙到成阳来,一共有十二万户。    这都是初并天下这一年的事,后来又有“焚书”、“坑儒”两件事。    “焚书”这件事,在前二一二四年。他的原因,是因为始皇置酒成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有一个仆射周青臣,恭维始皇行郡县制度的好处,又有个博士淳于越,说他面谀,而且说郡县制度,不及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便把淳于越驳斥一番,因而说:“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又说:“他们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因而就拟了一个“禁之”的办法:“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许了他,烧书的事情,就实行起来了。    “坑儒”的事情,在焚书的明年,是方士引出来的。当时讲神仙的方士颇有势力,秦始皇也被他惑了,便派什么齐人徐市,发童男女人海求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又派什么燕人卢生,去求羡门、高誓,仙人的名字。炼“不死之药。”这些事情的无效,自然是无待于言的。偏是这一年,卢生又和什么侯生私下谈论始皇:说他“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因而逃去。始皇听得,大怒,说:我烧书之后,召“文学”、“方术”之士甚多。召文学之士,要想他们“兴太平”;召方术之士,要想靠他们“求奇药”;很尊重赏赐他们。如今不但毫无效验,而且做了许多“奸利”的事情,还要“诽谤”我。因而想到,说诸生在成阳的,有“惑乱黔首”的事情。就派个御史去按问。诸生就互相告发,互相牵引,给他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    这几件事情,其中第二、第四两件,自然是时代所要求。第三件,后人都笑他的愚,然而这事也不过和现在“禁止军火入口”、“不准私藏军械”一样,无甚可笑。第五件似乎暴虐些,然而这时候,各地方旧有的贵族、新生的富者阶级,势力很大,要是怕乱,所怕的就是这一班人(后来纷纷而起的,毕竟是六国的王族和将家占其多数;否则就是地方上的豪杰。并非真是“瓮牖绳枢之子;田亡隶之人;迂徙之徒”,可见地方上的特殊势力,原是应当铲除的)。汉高祖生平,是并不学秦朝的政策的。然而一定天下,也就“徙齐、楚大族于关中”,可见这也是时势所要求,还没甚可议之处。最专制的,便是第一件和“焚书”、“坑儒”两件事。为什么呢?“皇帝”是个空名,凭他去称“皇”,称“帝”,称“王”,称“皇帝”,似乎没甚相干。然而古人说:“天子者,爵也。”又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几五等。”可见天子虽尊,还不过是各阶级中之一;并不和其余的人截然相离。到秦始皇,便无论“命”、“令”、“自称”,都要定出一个特别名词来,天子之尊,真是“殊绝于人”了。“太古有号无谥”,自是当时风气质朴,并不是天子有种权利,不许人家议论。到始皇,除去谥法,不许“子议父,臣议君”,才真是绝对的专制。焚书这件事,不但剥夺人家议论的权利,并且要剥夺人家议论的智识。——始皇和李斯,所做的事,大概是“变古”的,独有这件事,是“复古”的。他们脑筋里,还全是西周以前“学术官守,合而为一”的旧思想,务求做到那“政学一致”的地步。人人都要议论,而且都有学问去发议论,实在是看不惯的。“坑儒”的事情,虽然是方士引起来,然而他坐诸生的罪名,是“惑乱黔首”,正和“焚书”是一样的思想。这两件事,都是“无道”到极点的。    以上所述的是秦始皇对内的政策;他的对外,还有两件事情。    其(一)是叫蒙恬去斥逐匈奴,收取河南的地方,如今的河套。于前二一二四年,修筑长城,“起临洮,迄辽东,延袤万余里。”秦始皇这一道长城,是因著战国时的旧址连接起来的.并不是一时造成。他所经的地方,是在如夸河套和阴山山脉之北,东端在朝鲜境内,也并不是如今的长城。    其(二)是发兵略取南越的地方,把他置了南海、如今广东的南海县。桂林、如今广西的桂林县。象在如今越南。三郡。又夺了勾践的子孙的地方把他置了闽中郡。如今的福建。秦始皇的武功,有一部分人也颇恭维他。然而这也不过是时势所造成(中国国力发达到这一步,自然有这结果),无甚稀奇。不过“北限长城,南逾五岭”,中国疆域(本部十八省)的规模,却是从此定下来的。——后来无甚出入。    秦朝所以灭亡,由于奢侈和暴虐。他灭六国的时候,每破一国,便把他的宫室,画了图样,在成阳仿造一所;后来又在渭南造一所阿房宫。《史记》说他的壮丽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之旗”。又在骊山在如争陕西临潼县。自营万年吉地。单骊山和阿房宫两处工程,就要役徒七十万人。还要连年出去“巡游”,“刻石颂德”。——封泰山;禅梁父。又要治什么“驰道”。他又自推“终始五德之传”,说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德之始,应当严刑峻法,“然后合五德之数”。秦国的刑法,本来是很野蛮的,再经秦始皇有意加严,自然是民无所措手足了。P86-88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2(超值白金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被公认为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被公认为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
    ..
  •   这本《中国通史》是一本很有质感的书,对于我们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来说,它帮助我们梳理了中国的历程。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年代,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
  •   刚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震撼了!首先是它的厚度。我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厚!觉得很有深度。刚看了一点内容。有点伴了文言文,但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字比较小,大概和它内容多有关系吧!总之,从第一眼看到它,就有赚到了的感觉。
    吕思勉不愧是国学大学,知识真的很渊博。书中涵盖的内容,其深度和广度都足以让人折服。我想,这样的一本中国通史,想必能让我好好地,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了吧!
  •   吕思勉的著作都不错,浓缩性很强,是对学生朋友以及初学者助益很大的通史著作。当然作民国时代的著作,不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民族关系、边疆事务等。
  •   吕思勉著经典通史!
  •   吕思勉先生所著,经典。本书内容丰富,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
  •   这本书就是通史。一本具有一定历史时期背景所完成的著作,一本具有一定个人历史背景对历史本身感悟的著作,一本......,无论曾经对他有过怎样的褒贬,都不能否定这本著作本身在历史重的地位,想了解中国历史,想了解中国历代社会变迁,读一读吧。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读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清自己。
  •   吕思勉 久仰大名了 这次算是买了通史,很全面 比较细
  •   吕思勉写的史写,平时翻翻看看,通俗易懂,看到了真实的历史。
  •   给小五孩子买的两种版本,一种就是这种文言形式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不错的,先看的白话超值版本,再带孩子导读文言加注的这个 ,接受非常的好。作为中国人,先从小了解这个通史吧,以后有兴趣在专业地看其他史料书,至少对中国史学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呵呵说得功利一点考试必备的哦。
  •   吕先生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看此书方知吕先生博学多才。此版本的书绝对好书,强烈推荐。此书内容丰富,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民国,纵横中国历史,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很清晰。
    此书为十六开,字体够大,下款有吕先生的解读,为小字,清爽;而且,此版本将很多版本的上下两册压缩为一本,拿在手里很厚重,纸张也很厚;最重要的是此版本不错版,中信版本的就是错版的。最后,说一下价格,我比较了好几个版本的价格,古籍出版、陕西师范版、中信版等等版本的书价格都不菲,此版本在没有任何内容上的出入的情况下价格是最优惠的。
    希望我的评价对一些朋友有所帮助!
  •   此书即是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华侨的版本为大开本合订,保留了民国纪年,可能阅读上有点小不习惯,但价格上是非常优惠的,总体出版质量也是非常不错的。
  •   中国通史 (超值白金版)
  •   吕著的《白话本国史》版本众多,内容几乎相差无几,拼的就是版本或者排版等,喜欢这个版本的,装帧朴素大方,有古感史感兼文化感,字体大小适度,标注于正文对比清楚,果然超值!
  •   一直想买中国通史,几个大家,几个版本一直在比较,最终还是喜欢这个,买了,下来再买《国史大纲》,比着看。
  •   吕思勉的书买了不少,学养深厚,治学严谨,与现代某些人戏说胡侃历史的书真有天埌之别.看历史还是看这样的书对人有帮助.
  •   中国通史,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建议购买,值得一读,书本质量也很不错,,赞一个。
  •   书很厚实,内容也很丰富,吕思勉先生所著,经典。
  •   非常经典的中国通史,随便翻翻很有收获!!!
  •   没有看清楚又买了一本文白文的中国通史,有点悲催。但是书还是很好的。
  •   对了解中国通史有很大帮助
  •   吕思勉先生著作等身,学问悠远又风趣幽默,可佩可叹
  •   可以说是通史里面顶尖的了,通俗易懂,而且很便宜,对于很多对文言文不是很了解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推荐。
  •   大师的著作就是不一样,引经据典,语言浅显易懂,确实是一部了解中国历史的好书。纸张和印刷质量也不错。
  •   挺喜欢,对于大致的通史来说 做的比较全面 价格挺便宜
  •   不够详细 看着有点吃力 不过吕思勉的风格就是这样。。
  •   冲着吕思勉的名声去买的,还不错。
  •   吕思勉!!!!!!!!!!
  •   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读物
  •   很推荐的一本历史入门书,帮助你了解中国历史!并且这本书真的是很超值不到15块,却足足有422页之多!分量重到吓了一跳~哈哈~推荐大家!!
  •   民国以来的主流非官方史学通论,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内容引经据典,很权威;结构不同于官方历史教材,更有参考价值。
  •   仔细阅读学习中国历史的好书
  •   讲评中国历史,引出各家的见解,不说一面之词,读历史书就要读这样的。
  •   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 值得去看看。
  •   这本书让我充分了解了中国历史,
  •   内容很丰富,白话文,通俗易懂,但是书的纪年用的是民国的,理解上要转化一下,值得读的一本好历史书。
  •   上古开始一直到民国,很多思想都让我感到颠覆了以前的认知,或许这就是严谨治史的的态度吧。很好的一本书,
  •   中国历史,巧言浮现,终身可用,受益匪浅!
  •   用它来学学中国历史
  •   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给心一个交代。
  •   书很好,很新。内容很全,是历史的权威著作,适合高中历史的全面学习
  •   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成书的,角度与我们当今略有不同。不过总体比较平实,以叙述史实和引用史料为主,没有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既浅显易懂,又有专业论证。
    挺适合对历史有一点点了解的人加深认识。
  •   包装非常好,质量也非常好!很适合高中生阅读!吕大师评价历史非常客观真实!赞!
  •   条目编写中规中矩,还是遵循旧派讲史的方法,不能说不好,但是不大可取,当个词条搜索搜索还是可以的。。但是能看点东西,毕竟人家作者也是老一辈创新型史学家。。值得推荐
  •   本来想买给女儿看
    但买回来发现还是有些学院气
    毕竟大家之学
    不比时髦的扯皮说史
    详实固然详实
    但孩子读起来就不免有些枯燥了
    只好拿来自己翻翻
    不过真是好书
    个别地方虽然有待商榷
    但总的面貌雍容大度
    卓然成势
    叹赏
  •   建议不太熟知历史的人,换个简单点的历史读物。这本书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看。
  •   白话文言文,阅读起来虽然有些费劲,但是还是比较好的了解历史,而且能从不同的层面看历史的发展
  •   以时间为主线,描述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掌握民国纪年了。呵呵。不适合小学生读。
  •   是本好书!值得一看!读史使人明智!
  •   书真的很好,质量超赞,内容也不错,虽然不是非常具体,但这样一本通史已经算很好的了,很难得。全书基本属于文言文,不过是简易的文言文,是看起来基本没有压力。不推荐初中生购买。
  •   此书写得相当好,比一般历史书写的客观,作者文笔严谨,立场公正。
  •   很不错的书,吕先生治学严谨,万世师表。体例让人耳目一新
  •   作为历史初学者可以参考的书。买个孩子将来作为启蒙读物
  •   不同的内容用大小字体加以区别,很清晰,对这种枯燥的历史书来说也是不错的阅读体验。配以简单的树枝图,在排版方面算是比较用心了。现在的书,还有几个能每页都有不同字体?也没有滥竽充数的插图之类的,也不花哨,大小像一本大的笔记本,翻看的时候好像在翻自己的笔记哦呵呵 感觉很舒服。至于内容,历史无真相。不过看一看总是好的
  •   通俗易懂,可以让小孩子学习学习历史。
  •   很好的历史书籍,这个价格,真是超值啊。
  •   好书,很厚,内容很好,建议喜欢历史的人买一下,个人很喜欢,因这部是给同学买的,所以计划再买一本
  •   读书时候不喜欢历史政治,老了补上!
  •   吕先生的大作只是耳闻,今有幸拜读,幸甚!
  •   吕先生的代表作,相当不错!!!
  •   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   一直是历史盲 对我而言估计读完这本也就够了!
  •   读历史的朋友,可以购买
  •   读一点历史!
  •   看看历史好啊,本书不错
  •   希望可以帮助我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   再一次的梳理自己的历史知识
  •   这本应该取原名《白话本国史》才好,免的跟外文出版社的那个相混。要不同一个作者,怎么出了同一个书名的两本不同的书呢。书倒是不错,封面,纸张,印刷,字形大小,都好。内容么,肯定是不会差的。反正我信了——刚要开始看呢。
  •   性价比超高,对于粗略了解历史的发展很有用。
  •   简单浏览了一下,感觉这个价位很合适,还不错,学学历史和文言文
  •   历史详细
  •   熟读历史
  •   对历史的了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
  •   很不错,历史资料类书籍。值得翻阅。
  •   容纳全部历史事件,增进学识的必备佳品
  •   研读历史的实惠读本
  •   这本书是白话文写的,横排,
    其他就不说什么了
  •   书很厚,而且是真正史学大师之作,而非那种杂七杂八拼凑的东西。读下来有些吃力,因为读这本书需要有些功底才能读好,努力提高中。这价格太超值有些对不起大师的盛名,感觉淘到了金子!
  •   大家著的书就是不一般。
  •   以前有一本,被大工一位博导朋友看好强行收购,只好再买这本。最大收获是关于宋金对抗的解读,客观公正,发人深思。
  •   史学大家写的书,值得购买。
  •   民国年写的东西,感觉没有一定基础的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
  •   不用多数,见到次书,看看内容和价格,你就明白什么是超值白金版了
  •   书应该叫《白话本国史》比上海古籍的少了好几章,买的时候注意一下
  •   普及消遣入门随意选择,在朴实中体会先生史学的广博。
  •   白话本国史,值得一看。
  •   真的是超值啊,90多万字的书很便宜,大家写的书,开卷有益啊
  •   这本书貌似是性价比比较高的把,很厚很大一本,唯独角上的“超值白金版”有点。。。
  •   特别的超值 写得特别的不错
  •   分析有理,实证有据,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普通科普读物的人。百家讲坛秦始皇系列讲的很多故事原来这里面都有。
  •   写的不错,就是时间有点难算,从民国推的。
  •   内容很丰富的,多读读可以开阔视野 读史可以明智,很不错的,内容深度挺合适的。。。
  •   史学大家,值得收藏的好书!
  •   老师所荐之书,那时未读,此时买来,好好读之。经典。
  •   通俗易懂的中国史
  •   不同于一般的史书性读物,作为百家争鸣之作更加合适。
  •   以前看过,现在新买一本。拿起来的感觉和读起来两者颇感
  •   三本书里最满意的一本书了,里面还有小标注,不错不错,以后就追当当购物了!
  •   给外甥子买的。还未看内容。小学刚毕业,希望能看得明白。
  •   当当的配送一般很快,很满意。这本书的纸张是有点发黄的那种,不过本人很喜欢这种材质的。书还没看,简略翻了一下,穿插了一些古文什么的,的确需要耐心来看。总的来说,满意。给了个全五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