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立昶  页数:242  字数:230000  

内容概要

  《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立足于我国研究结果,适当引用一些国外的研究结果,着重总结70年代以来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成果。内容包括枯萎病的发生为害、病原菌、致病机理、抗病机制、抗病性鉴定方法、抗枯萎病育种、枯萎病的农业防治、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等,共8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一、发生与蔓延
二、病害症状
三、为害损失
四、发病条件
五、棉花枯萎病发生的遥感监测
第二章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一、病原菌的分类学鉴定
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三、病原菌的寄主植物
四、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定
五、影响棉花枯萎病菌生长的因素
第三章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
一、致病机理
二、抗病机制
第四章 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一、人工病圃鉴定
二、苗期室内鉴定
三、棉花枯萎病抗性的划分标准
四、棉花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
第五章 棉花抗枯萎病育种
一、病原菌与寄主(棉花)的交互作用
二、抗枯萎病育种的基本程序
三、枯萎病抗性遗传
四、种质资源
五、常规育种方法
六、分子育种方法
第六章 棉花枯萎病的农业防治
一、枯萎病的侵染循环
二、轮作
三、栽培管理措施
第七章 棉花枯萎病的农药防治
一、氟乐灵
二、化学类农药
三、生物类农药
第八章 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一、微生物的利用
二、抑菌土的形成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鉴定和比较变异  根据确定的育种目标,选择已经相对稳定的变异后,需根据留优汰劣的原则,通过科学的鉴定和比较,才能确认某些优异变异性状成为育成新品种的属性,这是选择的继续。  鉴定是在特定条件下,对某一变异性状进行有效性的直接鉴别和确认。例如,抗枯萎病性、抗黄萎病性、抗棉铃虫性、抗棉蚜性、抗旱性等。抗枯、黄萎病性鉴定,原则上是在人工接种、发病均匀的病圃中进行,也可在重发病区选择发病均匀的自然病圃中进行。抗虫性鉴定需在人工隔离环境中接种一定量的害虫数。抗旱性鉴定需设置遮雨和防止地下水浸入等设施。有些性状也可利用生物、理化反应法进行间接鉴定,但最后仍需进行直接鉴定。鉴定时要求设置抗性和感性两个对照,还需要多点、多年或多次重复,尽量减少误差,以避免年份和环境引发的影响干扰。  纤维品质测定,是确保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必不可少的鉴定内容。利用HVI系列测试仪器,由于每份测试样本量小,要求用随机法抽取皮棉样本,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育种材料的比较这一程序既重要,也繁复。随着育种进程,对照育种目标,全面考虑丰产性和有关经济、农艺性状的要求,从初级到高级,进行比较试验和鉴定,并根据结果进行逐级淘汰。对保留的材料要求要高,必须重视性状的综合表现;淘汰材料要慎重。过去的育种实践中,从原来因疏忽被淘汰的材料中,后来又选育出较突出的新品种的育种事例也有。棉花育种材料的比较,一般从株行试验,到株系试验、品系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逐级进行。从株系试验开始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从区域试验开始进行多点、多年有重复的比较试验。  (四)保持变异优良变异性状的稳定是相对的,而得到的稳定性状发生再变异则是绝对的。再变异的方向不能确定,往往是优变的几率较少,而劣变的几率更多。这就是品种的退化。  棉花良种退化是困扰棉花生产的一大难题。常常是一个良种推广不久就发生退化,削弱了良种的作用。所以,重视和切实采取有效技术,保持育种目标所要求的变异性状,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良种繁育。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