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写新闻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陈文定 编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俄罗斯名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在她的遗著Nothing but the Truth里面,有一句话写得既自大又自伤,她说:“在巴黎,没有人对我吼叫,没有人跑过来刺激我,也没有人说我是叛徒。每个人都崇敬我。”这句话伤感,是因为她在祖国受到的对待正是一连串的威胁和侮辱。只有到了国外,她才能感到一份记者的荣耀。然而,这句话也是自负的,因为她不只没把同胞的辱骂当成自己的失败,反而还用它们证明了自己干的事果然是对的。后来,安娜被人枪杀,倒在莫斯科一栋公寓的楼梯上。  历史不乏这种记者的典型:勇敢无畏,不只对权力说真话,还要对被权力笼罩和洗脑的读者说真话,终致应了那句老话,成了一个在祖国不受欢迎的先知,遭人敌视,为人唾弃,甚至以身相殉自己所坚持的真理与正义。我想象他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就和古老传说里的英雄一样;小孩子会在火堆旁摇着老爷爷的手说:“我还要听,再说一个他们的故事吧。”于是老人再说,一个名字又一个名字,那些死者的名字,那些英雄的名字。

内容概要

  这一次,他们不写新闻,褪去职业身份的记者们卸下客观中立的重偅,放弃五个W,张扬自我个性。内容包括:现实中没有童话、不想惯坏祥林嫂、一条狗的符号意义、江湖在哪里、女光棍过节、人人都需要一个梁文道、说自己有文化的都没文化、每个人心中的洪水猛兽、群体标签不应成为个体悲剧、谁为穷人规划、被宠坏的地产商、潘石屹偷爬第二线管、历史遗留问题是个什么问题、经济学家炒剩饭、麦当娜的画像、高官效应、90后别嚣张,00后已经来了等。

作者简介

提起记者,首先想到的是职业、专业、敬业;客观、中立、均衡;每天裹挟着理想奔波新闻现场,感受新闻一线带来的原始冲击力。这一次,“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不写新闻,褪去职业身份的他们,暂时摆脱“记录者”身份的约束,放下“客观中立”等新闻操作规范,放弃五个W,嬉笑怒骂,张扬自我个性,充分表达自我。职业注定记者只进入别人的生活,这次,轮到别人进入记者的生活。新闻之外不设限,看看记者眼中的世间百态。其实,他们也曾奔忙,也曾迷茫,也曾失落,也曾不知所措。你将在《记者不写新闻》一书中,读到南方都市报这些名记们的不伪装、不粉饰。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榕树下网站总编辑王小山、《时尚先生》主笔张晓舟作序推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水煮现场  说自己有文化的都没文化  贫贱夫妻  正生书院的孩子们  一条狗的符号意义  赌场凶猛  女大学生的挣扎与妥协  金大中病逝前日  我在青瓦台  不要利用我心底的善意  玫瑰与猪头  楼顶的绝望与博弈  梦醒时分  大火烤熟小土豆  笼屋中的阳光第二章 采访那些事儿 一个村委会为何牛气冲天 被宠坏的地产商 过五关潜入航天城 算账记 新闻做不完读书有新欢 媒体人的咖喱餐 人性中有股不可捉摸的东西 直面他人之不幸 欠倪顺义的良心账 谁在耽误新闻的保质期?第三章 给名人卸妆 人人都需要一个梁文道 独爱残荷的倔强 跑得快的香港金王     作家与读者的浪漫距离 经济学家炒剩饭 书中的人对面的人 一蕉掷出的老年福利 不老的红颜 学了一个新词“腐女” 郎朗的父亲曾逼他自杀 王石的肾 读不懂的张朝阳 潘石屹偷爬二线关 整蛊周星驰 沙滩“艳照门”会让天塌下来吗?第四章 江湖在哪里 生命中不能承受苦难之重 历史遗留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每个人心中的洪水猛兽 巨奖骗局,不能说的秘密? 搜狐、迅雷掐架,IT精英们导演的一出闹剧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他们为何说起性话题来不脸红 群体标签不应成为个体悲剧 江湖在哪里 ……第五章 欲望都市第六章 生活秀第七章 双城记

章节摘录

  梁文道:记者的感想就是我的感想  梁文道:记者的感想就是我的感想    俄罗斯名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在她的遗着Nothing but the Truth 里面,有一句话写得既自大又自伤,她说:“在巴黎,没有人对我吼叫,没有人跑过来刺激我,也没有人说我是叛徒。每个人都崇敬我。”这句话伤感,是因为她在祖国受到的对待正是一连串的威胁和侮辱。只有到了国外,她才能感到一份记者的荣耀。然而,这句话也是自负的,因为她不只没把同胞的辱骂当成自己的失败,反而还用它们证明了自己干的事果然是对的。后来,安娜被人枪杀,倒在莫斯科一栋公寓的楼梯上。    历史不乏这种记者的典型:勇敢无畏,不只对权力说真话,还要对被权力笼罩和洗脑的读者说真话,终致应了那句老话,成了一个在祖国不受欢迎的先知,遭人敌视,为人唾弃,甚至以身相殉自己所坚持的真理与正义。我想象他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就和古老传说里的英雄一样;小孩子会在火堆旁摇着老爷爷的手说:“我还要听,再说一个他们的故事吧。”于是老人再说,一个名字又一个名字,那些死者的名字,那些英雄的名字。    安娜与她的前辈共同构筑了一座宏伟的殿堂,奠定了我们所知的新闻事业之神圣体系。有多少年轻人最初想当记者就是为了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他们不一定想也不一定能做得成烈士,但至少要是这个体系的一员,景从先人之道,遵奉并且实行着坚定、勇敢、细致和认真的美德。然后呢?然后绝大部分人却都平庸地老去,甚或偶而收点小钱做点帮闲,客串权力的喉舌,说权力爱说的话;也许会有聊发少年狂的时候,顶一回压力,少说几句谎话,顿时便自我感觉良好了不少。    这没有什么可悲的,这是现实。    任何行业、任何角色的光环都只来自塔尖少数人的兀自闪亮,被这光芒吸引而来的,最终往往都只能埋身在那暗夜里无光但是巨大的塔身,支撑起一座小小的塔顶灯光。    曾经,我很怕看见时下记者写的采访感想和职业心得,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流行自称“小记”,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不只仰视他们采访过的大人物,还要仰视他们亲历的一切事件(哪怕是一桩历史性事件)。这种自甘卑微的形象实在与我们所知的传说英雄相去太远;而且他们写的那些东西又是这么的细琐,这么的凡常,没有任何惊人的戏剧效果,更谈不上发人深省。    年岁渐长,我才知道“小记”这个自称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如此无味,我们大部分人过得如此庸碌,谁有资格要求那些每日观察世界,天天跟踪吾辈生活的人应该要活出英雄的气慨呢?渐渐地, 我看懂了那些小小的感慨。这些年轻的作者背负了社会期盼的重担,然后一头栽进黑暗的泥沼,试图有所作为,但常常只能落得无奈如你我,奔走在随时变动的墙壁之间,进退于怎么也看不透的迷雾阵中。他们的感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有时欣喜,就像我们也曾体验过的难得喜悦。既然记者算是我们的代表,替我们看见我们不一定都能亲眼看见的世界,帮我们说出一些不一定有人要听的小小抱怨,所以他们的挫折和困惑,我们也就不难领会了。如今我仍然仰慕英雄,但我更能认同那些和我很像的凡人。    王小山:好记者都有一副好下水  王小山:好记者都有一副好下水    在中国,工作有两种,一种是在南方都市报工作,一种是在南方都市报以外的地方工作;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有两种,一种是做记者,一种是做编辑、主任、总编辑……有那么一批人,已经在做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还不安生,想破脑袋多做一些,这些人,就是本书的作者们。    简单地说,一批一线记者,放下“屠刀”,写新闻以外的文体--其实,这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固然有很多作家出身于记者,但文笔好坏并不是判断记者好坏的标准,好在,这些人拥有真诚,他们的文章,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两个字。    好记者未必有一支好笔,但一定有一双好眼睛,一副好下水--我是说好肝胆。有理想的记者未必能成为好记者,但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的,一定不会是好记者,尤其是在南方都市报,缺了这个,会没有立足之地。    综上,你手里捧着的这本书,是由一批充满朝气、充满理想的年轻记者撰写的非新闻类稿件,可能是一个故事,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种心情,可能是一个角落,甚至只是改变了一下看这些东西的角度。他们放弃了平素采写新闻的近乎苛刻的严谨,开始抒发自己。    他们是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群体,30年来,深圳一直是中国之最,最前卫也最落后,最富庶也最贫困;前卫的思维,落后的管理,富庶的商政,贫困的打工人群……浓缩华夏,在这座城市做记者,拥有的是和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或许得不到未曾有过的感悟,但一定会有未曾体验的经历。我们都不是记者,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和从未见过的人打交道,每天都遇到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挥洒给我们。    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比记者经历更多,在我从事过的十多种工作中,记者也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份,那个时候,还有青春,还有汗水,还幻想着自己有足够的未来。    我曾经是个杂文作者、专栏作家、一线记者,也曾书生意气,也曾挥斥方遒,走遍华夏,踏过五洲。现在已经老了,安于朝九晚六,在办公室忙忙碌碌的日子,可我想,终究还会有一天,和本书作者们一样,再梦天边之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年岁渐长,我才知道。小记”这个自称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如此无味,我们大部分人过得如此庸碌,谁有资格要求那些每日观察世界,天天跟踪吾辈生活的人应该要活出英雄的气慨呢7渐渐地,我看懂了那些小小的感慨。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  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或许得不到未曾有过的感悟,但一定会有未曾体验的经历。我们都不是记者,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和从未见过的人打交道,每天都遇到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挥洒给我们。  王小山(榕树下网站总编辑)  做英雄的机会毕竟是极少的,一个普通记者的常态生活基本上仍然是垃圾成山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垃圾成山的世界。  张晓舟(《时尚先生》总主笔)

编辑推荐

  《做好人会成功》风靡全球的好人成功学 16种语言畅销1000万册  瑞典著名教授、职业道德和领袖能力培训大师艾因霍恩  将西方“人”与东方“仁”完美结合,告诉我们:  赢得大人脉的艺术  中国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倾情推荐    把好事做到既利人又利己的境界,会更容易获得友善、信任、支持,进而成功,这就是做好人的艺术。  对周围的人好,就能得到一切,而对旁人不好,则会损失许多。好人其实已经踏上了成功之道。   他们看多了人间冷暖,但他们的笔没有泄露他们的情绪,不是麻木,而是他们为职业规范所束缚。他们的报道措辞严谨、一丝不苟,但他们心中的有着翻江倒海的激情。  这一次,中国第一大报“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以辛辣的、犀利的笔锋,鸣世间不平,笑世间百态。他们不在冷眼旁观,他们重新跳入滚滚红尘中,以澎湃的激情述说自己对现实的思考。  《做好人会成功》开本小,篇幅短,题材选取不拘一格,文本写作肆意发挥。在《记者不写新闻》这本书中,让我们看到了记者不饰伪的展露他们内心的迷茫、失落与挣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记者不写新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4条)

 
 

  •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被捕一案,闹得沸沸扬扬的。判处的是总编辑程益中、总经理兼副主编喻华峰等行贿、受贿、贪污公款等罪名。喻华峰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可是这个罪名明显的有岳飞“莫须有”罪名的感觉,如果罪名成立,那么为什么二审判决减免了八年,难道不是问心有愧吗?

    我们看到的南都案起诉书和一审判决书,无法让我们得出办案司法人员没有助纣为虐的结论。在二审中,司法机关只是做出了退让,但判决仍然颠倒黑白。

    现在我以前不怎么看新闻,对这件案子属于后知后觉,但正是我的慢半拍,才在事后看到了许多背后的真相。

    对这件案子的感叹,让我开始关注《南方都市报》,进而买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南都报记者的辛辣的笔锋,直刺社会上许多的现实问题,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他们敢于“说话”,即使得罪当权者也在所不辞。

    为南都报的记者喝彩~~~~~~~~~~~~~~~~~~~
  •   喜欢读书我,却常常觉得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因为学的是新闻专业,所以这本名为《记者不写新闻》映入眼帘时,我就多了分耐心试读一下,捧起以后就放不下了。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我,将经历怎样的心灵体验,震撼却又无能为力,迷茫于现实社会的浓雾中。
  •   在广播台实习的时候,觉得他们好幸福,每天下午一两点才来,过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道长说,你可以去电视台试试, 上个镜啥的.....于是我去了电视台.....每天出去拍片,也不用愁写稿.

    后来成了记者,电视台的记者. 生活极转! 压力激增, 每天只吃一顿饭..... 出去风风火火.....哈哈哈......快要疯了!

    在了电视台,开始羡慕广播台,不用坐班,不用画面.....更羡慕报纸...随便来个新闻稿,一发就完事..... 我们呢,都是大导演.....

    有些活动很烂,发不了新闻.....于是我们现场组织, 结果比他们的活动还精彩.

    我已然成为了铁娘子......虽然我一始终不想
  •   记者越来越吃力不讨好,因为广大民众挑剔了,小了说你糊弄,大了说你炒作,真新闻没人信,假新闻炒得火。这本记者写的书倒是不错,不温不火的,有点像剪报集锦,少了冠冕堂皇的陈词滥调,多了些真情实感,但愿记者的新闻报道也能如此延续风格。
  •   我们常常关注的是记者报道的明星大腕,通过这本《记者不写新闻》让我关注了记者这个群体。对比受采访者那些知名人士,他们是卑微无名的,但是他们的笔是犀利的,他们直刺社会病态的心脏,他们也展示出了人间真情。
  •   这本书不错,我买回来办公室里同事基本都看了。文章很短,但作者的思路很开阔。而且,不做作,不浮躁,不无病呻吟。做记者,也是良心活,要对得起职业道德,也得保护好自己。
    这本书,给人们展示了许多个新闻背后的采访故事,这些故事,和见报的新闻一样,同样有新闻价值。
  •   现在的黑社会团体变化越来越大,早已经出乎我们的想象。书中说了一件事:
    黑社会有的是家族制,有的是三年一届选话事人(粤语,指说话的人,决定的人,帮会的代表),警察都知道选举地点,还会来录像,有时做黑帮新闻的记者也来凑热闹。
    有的选出来的话事人打电话告饶“不要选我啊,大佬。”而选举时,每个堂口的负责人都沉默不言,用眼神交流,等会后各自离开,再用短信发送简单的信息”A、B、C“来投票,而被选出来的话事人,接到短信才知道自己中选了,日后有涉及帮会的新闻被记者打探,或帮会人员出了事,话事人就被警察请去问话。
    所以说,老大不是那么好当地,古惑仔也已快成为过去了。
  •   看了这书,想说的很多,就是我个人的想法啊——我们成天跟个大爷似的对社会上的新闻品头论足,我们也很不屑的说这边跑新闻的孙子满嘴跑火车,不实报道“纸箱陷的肉包子”,收受贿赂的山西煤窑事件,本来一个神圣的职业,都让你们这边孙子糟蹋了。你们能不能爷们儿点?让我们看到点真实的新闻,非得出本书,才能写点不能见报的东西!你们是六六吗?你们是龙应台?你们是梁文道?别扯了,能实话实说,真实报道,你就可以了!
  •   记者素养,媒体道德
  •   每天匆匆忙忙的上、下班,路途在地铁中的占了大半,穷极无聊的我习惯了在包中放一本书,用于度过地铁中的时间。书不能太大,包小放不下;书不能太重,举着很累;书中的篇幅也不能太长,否则还未尽兴就到站了……这本书便这样进了我的口袋。书中故事简短却理深,讲的虽是过去的新闻,反映的确实当下的时尚报道。这本书充实了我的闲暇时光,让生活在快节奏都市的我,享受了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   谢谢着本书 让我对新闻有个更深的认识!
  •   恩 看了之后很受用。
    特别是对于也是学新闻的我~~~~
  •   因为陈丹青一句话买这本书 他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很私人的事情,如果你喜欢读书,读过很多书,不要讲出来

    我觉得我好想没有做到 让自己再由衷谦逊一些

    喜欢梁文道 也由来已久 因为他的作序 觉得可信!

    还在读 不是太惊艳,但拓展自己知识面 还是受益匪浅的!
  •   我对梁文道的印象一项不错,现在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能用8分钟的时间读懂一本书很不容易。由梁文道知道了不少好书,所以这本由梁文道作序的书,便上了我的书架,读后果然不错,值得品味。
  •   “食色性也”本是生物最基本的需求,可是人类偏偏把性当成唯恐避之不及的怪物。所谓的性教育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普及。孩子最是好奇,越是禁止,越是要探寻,父母对性闭口不谈,但是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孩子在网上、电视上也能遇到这类问题,没有人正确的指导、解答,孩子们看到的是片面的,好坏不辨,也就有样学样了。
    本书中对于“性”的问题一再提及,因为避开话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大家不妨看看书中所言,才指导性给孩子们照成了怎样的后果。
  •   从古直今,唯有书本被代代传承下来,书是历史的载体,书可以有一个名人的悲欢离合、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一个时代的非常旋律及主题,当然,书中也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气象。书可以包罗万象,因此适合于各种人的口味。这本书包括的内容很全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适合所有人阅读,书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以后中央编译出版社要多出这样的好书。
  •   文中“生活秀”篇是我的最爱,历数生活点滴,衣食住行无一不包,说的是百姓日常琐事。现在主席出访上头条,明星绯闻上头条,何时百姓生活琐事才能上头条呢?
  •   帮同学买的,书看起来不错。
  •   前10分钟说:国家领导都很忙
    中间10分钟说:百姓的日子过得都很好
    后10分钟说:其他国家都很乱套

    报喜不报忧,像这本书能直言一些社会黑暗面问题的书越来越少了,强烈推荐!
  •   不死板,不错
  •   还没有看,一看目录就很喜欢
  •   超级期待,拿到手后看了看确实没失望
  •   嗯,好文章的集合!
  •   好书,给朋友买的。
  •   很琐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啊
  •   里面字好大,而且内容好少
  •   强烈推荐。。。。。
  •   我做娱记的时候从来不收红包
    稿子的质量与单位的福利成大大的正比 何苦干拿红包的掉架事呢
    奉劝新人不要为了一些小利益 给自己在圈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为你的出现代表的是一家媒体甚至整个行业
  •   某天朋友提到几个词儿“梁文道的书”“金大中逝世”“腐女”“摸奶门”等等,听得我一愣一愣的,这些词儿拆开我认识,合在一起不明白。这就被朋友调侃我落伍了,自闭了,跟不上时代步伐了,连新闻都不看。朋友顺手扔给我一本书《记者不写新闻》,说这书是记者写的,有很多关于近期新闻的内容和讨论,而且比官方发表的报道要真实。我看了以后觉得确实长了不少见识,社会变化太大,信息日新月异,工作繁忙的我没时间浏览太多的报道,这本书却浓缩了很多新闻。我自己也买了一本,放在床头每天看几篇,在沉思中品味着人生。
  •   狗仔队的炒作绯闻让人深恶痛绝,但记者报道却又由不得你不信,公众一边持怀疑态度旁观着,一边又“仗义执言”大肆批判。所以能否把新闻真实的报道,成了现在记者应必修的功课。而这次,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旁观者,而不是站在公众角度的“旁观者”,他们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迎合公众,不是为了取悦领导,这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新闻”
  •   十几,二十几年后,不会有几个人记得某位曾经很有名的记者,但几十年以后某篇重要的新闻报道还会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并且留传下去。他们的名字标在新闻标题的下面,但大家好像都习惯了在看到显目的标题后“空过一行”直接浏览正文。他们一直是采访者,倾听着别人的故事,这回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记者这个行业,这本书不是为记者写的传记,却是记者自著的心情小记。
  •   新闻的背后的新闻,记者采访手记,很不错~
  •   文中提到:2009年9月,记者看到一对极年轻的80后夫妻在一个楼盘开盘现场,这套房子最小的户型172平方米,500万,他们打算给父母买房。而他们自己早已经住在了,百万年薪的白领也住不起的豪宅中。记者细问到,这对夫妻从事的行业是金融业,这似乎是深圳年轻有钱人中的代表了。
    读到这样的文章,看看人家,看看自己,我想着我那十多平的蜗居,我不禁满头瀑布汗。
  •   如果“记者”成了“妓者”,你该怎么办?百度上的帖子
      
      问的不知所措
      
      空怀一腔热血,现实太TMD残酷。
      
      无冕之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船头的瞭望者?
      
      去TMD
      
      “已经变成“妓者”了,所谓“妓者”,即是出卖自尊,出卖灵魂,为了获得金钱者即为“妓者”,从这点出发,大家不知道认同不认同我的观点。“记者”已成“妓者”。
      
      这是别人的回复,更TMD让人心痛
      
      发,挨骂挨批丢饭碗,搞不好被拘留
      
      不发,群众骂,自己骂
      
      发还是不发,谁替记者想过?
  •   最多算是跟记者相关职业人员的杂文
  •   一篇篇短文很有趣。。 记者的手记让人感受颇深

    唯一遗憾就是内容有些少。。。
  •   很好的记者手记。
  •   这本书有一章写的是《玫瑰与猪头》,呵呵太棒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还有外国人对待中国的过去与现在,都写出来了。
    以前的租界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现在的中国“猪头”都被洋人祭拜。曾几何时,猪头是中国人祭祖的必备工具,而祭祖又是中国人的大事,三公九卿位极人臣,其中之一的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现而今,猪头肉倒是常吃,猪头已经不太多见了,但是对中国人十分重视的洋人们,却膜拜着案上的猪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记得有位导演说他参加奥斯卡的颁奖典礼时的一件事,奥斯卡颁奖典礼规定男士必须穿西装戴领结,而这位导演穿着中山装,没有打领结就“堂而皇之”的走上红地毯,却也没有工作人员拦截他,这说明了中国人在世界人的眼中已经大不一样了。我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   “易装癖”似乎一直被大众们诟骂,认为他们像精神病似的。而“同性恋”更是被人们认为是“艾滋病”的别名。其实是有些人太过“道貌岸然”。
    影视剧里有个常见的镜头,女主角身穿男装,被揭穿时一定美貌如花,惊艳四座。现在满大街的着男装的女生也是不少的,我们对这个现象能够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宽容“易装癖”呢?
    书中提及了一个叫阿林(化名)的“易装癖”,让我们读到了他们的世界。阿林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装聋作哑,这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让我心痛。
    他们并没有危害到任何人,他们只是爱好不同而已。“同性恋”亦然,他们又没有碍到大家什么事,为什么大家要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只是爱上了同性别的人而已,这说明他们的爱超越了一切界限,即使是性别。而且不要认为他们是“脏”的,他们较之乱交的异性恋有着更为脆弱,真实的心灵。
    不要口诛笔伐他们,穿什么都是个人自由,这是旁观者应该抱有的态度,不要把自己弄成卫道士,现实的卫道士,都在未来成为别人嗤笑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   感觉很真实,挺喜欢那些简单朴素的文字所表达出来力量和光彩
  •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刮起了“偷菜”风,一群群的人每天早上睡眼朦胧的爬下床,坐在电脑前倒数几秒自己地里的大萝卜几时熟,顺手去朋友地里转转,偷个仨瓜俩枣就捂着嘴偷笑,被狗咬了还要捶胸顿足一番。
    书中提到了,已婚少妇西西,纳闷老公为啥痴迷偷菜,一番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偷菜总比偷人强!”
    偷菜偷的更多的是好心情。
  •   个人很喜欢。
    文章名字经常一语中的。
    书还好
  •   记得前些年的小孩被说成是小公主,小皇帝,而现在的孩子我却没看到他们“享福”,他们被钢琴、毛笔、画板、舞鞋、练习册环绕,拼命的学习“业务”,以期在未来能多门“手艺”。

    孩子们唱着“小二郎”一步三跳的场景已经不多见了,比他肩膀还宽的书包压弯了他们的背,还怎么跳的起来。近期去北京一趟,早上看到上学的孩子们拉着旅行包似的拉杆式书包,不禁感叹书包好沉啊

    天才是这样练成的吗?

    父母把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朗朗的父亲为了让淘气的朗朗练琴,逼他自杀,这对一个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如果这样的童年成就了天才,那么天才的人生是残缺的。

    就像于丹广告里说的一样:“一个正常的孩子比一切非常都好!”
  •   有新闻无记者,我们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就是我给三星的缘故,对如今的新闻都不能相信了。如果有记者,但不报道有用的新闻,只会歪曲事实,扭曲现状。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记者,报道的更不会是好的新闻。<记者不写新闻>这本书中,作者们放下了自己记者的身份,客观真实的描述了那些人那些事。
  •   <记者不写新闻>这本书从社会的各个角度客观真实的反映了现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还是像上面大多数朋友说的一样,上下班路上看看,打发时间的一本书。
  •   不是指导写作用的,是记者生活中的小事和感悟。真是应了不写新闻啊。理解错了
  •   媒体本是代表公众的,可是当官的更是公众“代表”,官可以“代表”公众决定很多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有老子教训儿子之态“我是你老子,就得听我的”。早些年的焦点访谈很敢说话,有事说事得罪了不少“头头儿们”,现在呢只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媒体的作用越来越被限制成了有权者的发言人。
    记者们也该检讨检讨,别总逮着明星八卦不放,对于社会问题才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   名字不错,买了看看,一般的很。不过看个消遣还是可以的,毕竟对于记者的文笔还是不太苛求的好。
  •   但凡上网的人都应该知道南都报原副主编喻华峰的事,当时可谓重磅新闻,绝不亚于潘石屹,王石的房产事件,前不久这个喻华峰提前释放了,恰巧这本南都出品的书问世,里面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我想看了书的人,都应该了解一些了。
  •   感觉写的一般吧,话又说回来,确实是一些基层工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   明星推荐,买的。虽然没有失望,但是也没有理想中那么好,还可以吧,上下班路上,可以看一看。带着倒是很方便吧。
  •   说实话,这是一部隔靴搔痒的书。大多数记者的文章看起来属于是临时约稿临时码字的急就章。书名为不写新闻,事实上太像仅仅陈述事实的新闻了,而且还只接触事实的表面。
  •   没有新闻
  •   大失所望,基本就是报纸新闻社会版的大集合~~  真是不晓得有什么好推荐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