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解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黎重  页数:304  

前言

  前言  泱泱华夏,几千年来一直以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精神主导,直到列强踏人、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西方文化边缘化。当然,文化是不分国界的。不可否认,西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植于黄土地的华夏儿女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炎黄子孙始终需要的是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才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在这种根本需求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再一次回归,再一次复兴,古圣先贤的思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传统的、民族的、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国学”。国学文化经历了辉煌、暗淡、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这说明,中华国学的根基是牢固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永恒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国学?一提到国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孔孟老庄”这些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确,诸子百家的文化理论经典都在我们的国学范畴之内,但国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国学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经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军事的、技艺的等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共同体,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大国学”之意,只是希望人们能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认识国学。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学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不断变化。  今天,国学的热潮再一次席卷中华大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深地为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而骄傲。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用国学,并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也不是狭隘地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新时代,国学文化的推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快速。现代人不仅越来越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开始以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国学的普及和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在工商界、娱乐界,包括我们的政治领域,国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而是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中华国学产生兴趣,并且很多学术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人的观念中。  如今,中华文明正在影响着世界,中国智慧正在涌人世界的大潮中。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时刻看到这样一套诠释国学精义的丛书,编者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拾一度被冷落的文明,结合当下的需求,给传统国学赋予新的生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发现一套优秀的作品自然兴奋异常,特此作序推荐。若此套丛书能为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些许的推动作用,我便不胜欣慰了。  弓克  于悟书斋

内容概要

  中庸之道郎“中道”,也就是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均衡”凡事要适度,以居间者为目的。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追求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中庸》的思想及言论,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经典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作。可以说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堂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  黎重编写的《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所做的就是对《中庸》的原文加以详细注释和解读,同时配以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加以阐述。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时有所践用。

书籍目录

《中庸章句》序程子提示第一章 纲领作为《中庸》全书的总纲领,本章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并进行r详细的解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推崇至上的正道。第二章 知人承接第一章,本章提出了以中庸来察知人性的问题。中庸是一种天性赋予、发自本心的智慧,德行高妙的人能够领悟它并执行它,而德行低下的人往往会反对它。第三章 正心本章明确指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但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境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坚守中庸之道。孔子的感叹发人深省。第四章 正心本章以“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圣贤的人因为太了解,反而容易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却又达不到要求,往往都不能把握好达到中正和谐的“度”。第五章 修身本章用孔子担忧中庸之道恐怕不能施行于世来说明,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人们不能从自身做起,只有自身的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谈得上有了奉行中庸之道的基础。第六章 审问本章继续从包容的角度来揭示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不是单纯的抛弃,更不是一味的吸收,它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是隐恶扬善的大度与智慧。第七章 明道孔子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殊不知他们的聪明只是自作聪明,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奉行中庸之道方面更是如此。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一旦选择了中庸之道,就终其一生都坚守不辍的智者。第八章 正心本章用孔子赞赏颜回的话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坚守中庸之道的智者。颜回不仅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更是公认的孔子弟子中最有德行的人。能得到别人如此高的评价,恐怕与颜回选择中庸之道并且能够坚守不渝不无关系吧?第九章 正心本章是对前面第二至八章的总结概括。虽然中庸之道是天下的正道,但对它的奉行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庸之道不同于功名利禄、器物食品之类的东西那样可取可舍,它是人灵魂的支柱,选择容易,恪守起来就难了。第十章 明道本章通过子路问强和孔子的回答揭示出什么是真正的强。真正的强者以武功与人争斗为荣,而以智慧德行感化别人取胜。正因为子路是勇武好的人,所以孔子要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强。第十一章 正心……第十二章 知物第十三章 笃行第十四章 修心第十五章 齐家第十六章 齐家第十七章 知天第十八章 齐家第十九章 齐家第二十章 治国第二十一章 知性第二十二章 诚意第二十三章 诚意第二十四章 治国第二十五章 诚意第二十六章 博学第二十七章 修身第二十八章 明道第二十九章 明辨第三十章 知法第三十一章 修身第三十二章 诚意第三十三章 正心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昧不咸,才是懿德。”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凡事力求和谐有度,才算是达到了为人处世的极致。儒家历来主张中庸之道,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的诠释和理解又各有出入。战国时期有一个研究神农氏学问的人,主张市场上的物价都应该一样,他以为这样便可以使社会公平,以消除欺诈。与此相反,孟子认为如果按照这一主张行事,就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因为市场上货物的品种质量都不一样,它们的价格自然就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事物自然形成的秩序,如果漫天要价,造成价不称物,那是过度,也叫过分;不顾秩序,各种货物都一个价,也是失度。假如一定要使它们一致,必然会使得市场失去平衡,使得天下大乱。为人处世,任何时候都要掌握一定的度,,失度就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如饮食无度,就会伤身;荒淫无度,必致误国;贪婪无度,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会伤感情,有时一句过分的玩笑话就会与人结怨。人人都喜欢自由的生活,其实,自由归根结底也是度中的自由,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我们才能享受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人觉得很自由,而有的人却觉得处处受到约束,其中就有一个过度不过度的问题。为人做事时如果失度,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有时还有性命之危。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怎么能不让刘邦耿耿于怀呢!自以为有功便说话口无遮拦,没有了尺度,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事情。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从此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诬陷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肆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可王浚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倒一再被弹劾,他愤愤不平。每次晋见亘帝,王浚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王浑所说的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有好几次他越说越激动,不向皇帝辞别,就快怏不乐地离开了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因而才招致他人的诬陷!”王浚两眼一瞪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推心置腹地说:“当足下胜利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而王浚也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这就是说话办事把握好尺度的效果,能够这样做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收获。晋时期的大将殷仲堪,与桓玄、杨俭期相互牵制,形成三股势力。殷仲堪虽才智和实力平平,但他能够把握尺度,善于保持平衡,从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得以自保。在这三方中,桓玄实力与野心最大;杨俭期为人骄横跋扈。每当杨俭期在人前夸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贵时,桓玄总是讥笑他不过是一介寒士。因此,杨俭期很想找机会割下桓玄的脑袋,看他的舌头是不是还那么顽固。后来,桓玄被推为盟主,更加志得意满,杨俭期就更不愿意经常看到这副令他头痛的面孔了,他打定主意,务必趁桓玄在登坛宣誓时叫他尸横在地。殷仲堪虽然并不喜欢桓玄,但他同时对杨俭期兄弟的勇武过人也心怀顾忌,他可不愿意杨氏兄弟在杀了桓玄之后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他一得到杨俭期企图偷袭桓玄的消息,马上出面制止。杨俭期只得罢手。到晋安帝隆安年间,桓玄受命都督荆州四郡,其兄桓伟又任辅国将军和南蛮校尉,权势扶摇直上,这下殷仲堪也担心起桓玄可能对自己不利来了。桓玄、杨俭期都有兄弟辅翼,自己也不能孤立无援吧!他想起杨俭期与桓玄是冤家对头,不如就把杨俭期纳入自己的体系,那样就可保万无一失了。

编辑推荐

《新解新悟大国学·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中庸之道即“中道”,也就是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均衡”.凡事要适度,以居问者为目的。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追求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中庸》的思想及言论。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经典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作。可以说宋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学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行之有效的处世之道,做人做事的实用学问,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古典哲学。国学经典再品读 易读易懂新体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庸全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简洁地介绍了传统文化
  •   书是买来送给别人的毕业礼物,感觉还不错哦,人家挺喜欢的
  •   包装和纸质很好,送货很快,内容还没怎么看,不过纸的手感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