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美的人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赵贤明  页数:27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赵贤明先生的新著《台湾最美的人》,在大陆出版,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美事。书中主人翁广受信众礼拜,是慈济的创始人,是世界级大人物,作者以一个退休新闻记者、一个专栏作家的身份,用了近二十年心力,研究慈济、关心慈济,更身体力行地加入慈济行善的行列。他写《台湾最美的人》,可谓契而不舍地宣扬慈济志业,崇敬证严法师的慈悲救世精神。我因为陪他走过来时路,尤其他前一本书《大舍无求》的出版后,译成泰文版在泰印行,又在泰国节印简体字本,我受他精神感动,协力帮他完成心愿,现在新著在大陆出版,十分乐意在书前说几句话,我和所有读者朋友一样,敬服慈济人的精神,此刻我的感受是:“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我是先认识贤明的人,好多年以后才读到他的著作和专栏,其中的情缘,成了珍贵的回忆。我认识贤明,是他由花莲一家报社,派他担台北特派员的那个阶段,那时我担任民族晚报总编辑,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他。由于地方报特派员在台北采访,政治、经济、社会一肩挑,在一些公开聚会的场合,经常有机会见到他。由于我二人的名字看似有些缘份,不少人误以为我们是兄弟,时间久了,他叫我“老大”;交往虽不紧密,彼此留有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不烟不酒,形象清新,格外使我留意;不想,后来突然失去他的消息,从朋友口中知他已离开新闻圈,在国外谋发展,而且结婚生子,生意上也有些成就,只是彼此间很少联络。    后来我由民族晚报,转往联合报工作,由编辑部顾问、副总编辑而总编辑,始由同事唐经澜兄处得知贤明的一些消息。至1983年我交卸总编辑,有机会赴美国、日本考察,我和内人、经澜、谭天、范增福五人赴纽约参访时,原来行程是由纽约搭机直飞华盛顿,在纽约得悉贤明在费城,夫妻经营餐厅,于是决定改租面包车,专程赴费城,与贤明夫妇见面,同时参观费城自由钟等名胜,由贤明招待午餐,快餐加大杯啤酒,.其乐何如?因得悉贤明在海外艰苦奋斗,已略有成就,既感且佩。    后来贤明夫妇自香港回台北,由于自己精明灵活,他夫人也会理财,恰在此时得到家族余荫,景况转入佳境,他们夫妇顺势投资金融及房地产,不几年即发利市,他为回馈社会,捐巨款成立“财团法人贤志文教基金会”,结合文化界一些朋友常年参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我也忝为基金会董事,经常参加艺文活动,聊表精神赞助。    后来我去了泰国,代表联合报系接办世界日报,一天他夫妻突然来到我办公室,惊喜之余,得悉他忙于经营商业,而未忘笔耕,承他出示在香港星岛日报所撰“冷眼旁观”专栏,细读后大为感动,不想他在铜钱堆里打滚,仍然保有纯洁的心灵,写出叫好叫座的专栏。    他的专栏文章,平顺自然,每篇文章都是一个醒世小故事,据以引伸,情节感人,可读性很高。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墨,这正是写小品文的奥秘。更难得的是在他作品中,洋溢着爱,夫妻间的情爱、儿女问的慈爱、朋友间的友爱,深情款款,着墨最多,是最成功的地方。    看了他的文章,立即兴起我职业性的敏感,觉得这些文章应该引进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我立即提出邀约,希望他同意这些文章能在泰国《湄南河副刊》刊出,后来创办印度尼西亚世界日报,他的文章纳入印世副刊,他也十分乐意。为迎接他的专栏登场,我在副刊写了短篇推介文章,以“随缘随意、小有大观”高度评价。专栏刊出,甚获佳评,不少读者来信推崇,尤为家庭妇女所喜爱,还有一些朋友误以为是我写的,实因我二人姓名仅一字之差,还有人说,我弟弟的文章写得真好。    他有一段时间常来曼谷,好像有些投资,我们见面的机会较多,对他的了解也较深。很多新的感受,从他送我两本书开始,一本是《台湾三巨人》,一本是《大舍无求——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    《台湾三巨人》原为日文本,由日本首屈一指的出版社《讲谈社》出版,而竞畅销东瀛;其后香港及台湾都发行了中文本。    《大舍无求》,记叙证严法师创立慈济的整个过程,300多页,是一本大书,由赵贤明精印出版,捐给慈济作为推广之书。后来他在曼谷看到慈济人在泰国的活动,深受感动,托我找人将《大舍无求》译成泰文本,仍_由他捐印转送泰国慈济分会,分赠信众。稍后,他到北京,配合贤志文教基金会在大陆活动,又出版简体删节版本,也由我在曼谷代为编印,他这种默默行善的行动,使我感动。他为当所为,得到圆融自在,印证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紧守自己的座右铭《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从早年做记者,而后经商、闯天下、写专栏、著书,甚至为家庭、子女、朋友都本着“认真”二字,而见其真情真性。    贤明崇敬证严法师和慈济人,发愿最早,他在新书的后记中说,1966年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走上大爱之路,他正弱冠之年刚踏人社会,就在花莲地方报担任记者,慈济积沙成塔的善行,点滴都流人他的心田,无论在花莲、台北,泰国、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大陆,所见所闻,对他影响最深刻,从而也发愿在有生之年,推崇证严法师心中向往的台湾愿景,就是慈济世界。新著在北京出版,对贤明而言,是一份美好景愿的完成,对慈济人而言,让13亿大陆人包括受过慈济恩惠的人,也能一起进入“慈济最美、佛缘至善”的世界,自然更是好事。    贤明原籍潮州,在台湾成长,早年在泰国待过一段时间,重游泰邦,旧识不少,情况各有不同,他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总给予资助鼓励,他轻财重义,带几分豪侠气,颇使人敬服。他念旧而不忘本,人家给他一分好处,请他一顿小吃,总是念念难忘,他对朋友的付出,从不企盼回报。以我为例,当年我们到费城看他,他当大事紧记,请他一碗鱼翅,也常在念中,他为我做过什么,从不在人前表露。这种美德发乎自然,只有当事者能够感受。那年他来曼谷,问我在泰居留证办了没有?我告诉他由报社一年办一次,他说为什么不办永久居留,当时外人到泰国,存款1000万就可得到永久居留,我个人要办,报社可以付钱,家眷则不便要报社付大钱,他明了真相,说不用报社麻烦,由他借2000万,我觉得不好,有些犹豫,不想一星期后,他太太从香港汇来2000万,而且帮我找好了承办的人,我夫妇和他夫妻一同办好永久居留,三年后存款由银行璧还,但这份情意,十分珍惜,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而我对他这份珍贵的感情,留下很重的分量。    最近一次见他,他说人近花甲,从此不再为赚钱拚搏,要好好生活。读了他的一些专栏作品,猛然省悟,原来他真的“用心”生活了,家居、旅游、阅读、写作、交游,处处显现他充实的生活景况,深一层想,作为他的亲人、朋友和读者,都分享了他生活中散发的快乐。想来,一个人必须自己懂得生活,别人方能分享他的生活,一个人必须自己享有快乐,别人才能分享他的快乐。贤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学校、从报社、从商场,从社会,从各个不同的角色中,一路走来,一步一脚印,甜酸苦辣,百味尽尝,终而凝聚成丰美的人生大餐,请人分享。至于五味杂陈的人生,你能分享多少,领受多少,则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自有一把天秤。我的感觉是:贤明用智慧的笔,给了我们一个感性的.“有情世界”,他的精致小品,提供的就是一个很不同品味的、爱的果盘,丰硕、盘美,受用无穷。    这次我读贤明的新书,和过去看他的专栏文章,感受完全不同,他以佛缘圆融崇高的境界,写出自己对大爱精诚的感受,他的笔下环绕着至善、最美的感戴,使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救世精神、言行举止,都跃然纸上。贤明不但深人观察,而且亲身参与,他深懂奉献的真谛,过去写的几本有关慈济的书,捐。出所有的版税,在泰国出版的泰文版,也由他捐印赠阅,这种行事准则,实已成为一个有佛缘的慈济人。    本书的主人翁,在台湾家喻户晓,世界知名,大陆信众对慈济人的善行,也应该知晓。当然,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心中,证严法师是知名度最高的人。最值得大家崇敬的是1993年被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虽未得奖,却使全世界了解到台湾有这样一位宗教家、慈善家。近年来,证严法师仍然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最热门人物,法师本人虽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但全世界各地对她的崇敬礼拜,一直保有最高度的热点,受她善心的感动,大家一起来感恩,对她以最热切、最崇敬的“加持”,期待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让证严法师的中国台湾之光,照亮世界和平之路。我深信中国大陆读者读完这本书,必能深深体会: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内容概要

26岁落发出家;3年后,她从一个小小的愿心出发,带领着信众,开启了“慈济”救苦救难的善行大业,至今已45年。当年一个由30人起头,每人每天省下台币5毛钱买菜钱来行善的小团体,一路增加到如今有四五百万会员,“慈济”规模之盛大、组织之完备,已非草创之初可以比拟。分布在全球的慈济人,都以身为慈济一分子为荣,因着证严法师个人的实践精神感召,戮力行善助人,绵绵形成一股爱的连结、循环与回馈。
慈济济世救人的行动,跨越了政治、种族、宗教及地域等藩篱,在在安顿了苦难者的身心。在时局浑沌、人心浮动的此刻,慈济这种助人的力量,不啻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未来出路。“慈济”之名早已经成了散播大爱、行善助人的代名词。
今年正是慈济45岁生日,谨以此书献上敬贺。

作者简介

赵贤明,1944年生于台北,现任北京清华大学顾问教授、台湾贤志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专栏作家,著有《大舍无求》、《惊爆十三年》、《经营之神王永庆》、《冷眼旁观》、《冷眼旁观二》、《台湾三国志》、《台湾三巨人》、《重回美丽岛》等书。其中《台湾三巨人》与《大舍无求》均是写证严法师。
作者十分感佩证严法师及慈济的奉献,且他自职场退休后,不时出外旅游,有更多机会亲炙慈济人的光和热,遂立下宏愿,以出身记者的一枝健笔,传扬慈济光耀寰宇的事迹。多年来广泛搜集资料,为慈济与释证严的成长与行善轨迹,保持完整的记录,阐扬慈济精神。

书籍目录

序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卷首中国台湾最美、最受信赖的人
第一章 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第二章 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
第三章 牵起全球菩萨网
第四章 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
第五章 神奇的赈灾毛毯
第六章 爱心登陆彼岸
第七章 成就『髓』缘大爱
第八章 慈济的医疗网络——慈济医院、慈济医疗网、慈济义诊团
第九章 播下种子,孜孜不倦办教育
第十章 国际赈灾一马当先
第十一章  中国台湾赈灾爱心总动员
第十二章 可长可久的人文志业
第十三章 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二章  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慈济拓展至全球的慈善济世志业,是从花莲起家,由日省五毛钱(折合人民币不到一毛钱)的「竹筒岁月」走过来的,带动了各地善心人士承先启后,呼应慈济大爱于天下的善行,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跟着慈济在各地做善事,蔚为一股可敬可观的力量。证严法师生于1937年,26岁落发出家;3年后,她从一个小小的愿心出发,带领着信众,开启了「慈济」救苦救难的善行大业。26岁之前,她是王锦云;26岁之后,她是证严法师。两段迥异的人生,两段传奇的经历。她是台湾台中清水人,幼年过继给叔父。养父经营多家戏院,业务繁忙;她是长女,20岁不到就得替父亲分劳,并料理家务。15岁时,她的养母罹患胃穿孔,必须开刀治疗。她为了替母亲祈福消灾,开始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愿以自己的12年阳寿来换回母亲的健康。尔后她一连三天作了同样的梦,梦到一位慈祥的女子,赐药给她母亲;后来她母亲果真不药而愈,她从此开始吃素,但当时并未信佛,只是出于一片纯孝。5年后,她父亲51岁时,因高血压病故。她悲伤之余,思索生命是怎么回事?一向健康的父亲,一口气咽下就再也不能呼吸了,为什么人生这么无常?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后又去了那里?从此,她信了佛;继而不顾家人反对,决意出家。1963年,她拜高僧印顺长老为师,获赐法名证严,字慧璋,受了32天比丘尼具足戒。回花莲后,她住进许老居士在地藏殿后面盖的小木屋修行,每天礼拜《法华经》,以报答生养她的两对父母,和陪她修道法师及许老居士的恩情;每月写一部法华经,为众生回向。后来她移单到慈善寺讲地藏经,结识许多佛门弟子。1964年秋天,她带着几个弟子回地藏殿修行。她们不赶经忏、不作法会,也不化缘,完全自力更生。到工厂拿材料加工打毛衣,或把水泥袋改装成饲料用的小型纸袋,后来又增加制作婴儿布鞋,以维持常住生活。不多久,当地一名山地妇女小产,因无力缴付8000元(台币,下同)医药费,留下一摊血的故事,受这件事冲击,她惊觉钱财虽是身外之物,却也能救人性命。

后记

1966年,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踏上大爱之路。那时候我正值弱冠之年,刚刚踏进社会。那个年头的中国台湾人,都要认真打拼,才能挣个温饱。    若干年后,我投身新闻工作,刚开始就是在花莲一家地方报当记者。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胼手胝足、积沙成塔的善行事迹,也就一点一滴流进我的心田。    在往后的岁月,影响我心性最深刻的,正是“慈济精神”。    我在人生的旅途一路走来,无论在花莲、台北、泰国、香港、日本、美国、欧洲或其它地方,所见所闻,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善行竟不绝如缕。    我每到一地,总会不自觉地探访慈济在当地的联络处,和慈济人亲切的晤谈,心灵上好比浪子找到温暖的家。那种快乐千金难易!    1993年,我应日本讲谈社之邀,以一个记者的角度,为日本人写一本介绍中国台湾的书《中国台湾三巨人》,透过中国台湾政治、经济及社会的领袖人物,描绘中国台湾的轮廓。    在社会方面,我推介的正是证严法师。    我既亲身体验慈济在中国台湾社会的成长,又因经常报道证严法师的种种,折服她的无私与奉献,心中向往的中国台湾愿景就是慈济世界。    自职场退休之后,我和内子时往各地旅游,有更多机会亲炙慈济人的光和热,感佩之心无时或已;但是在旅途中,我从外国人口中听到的中国台湾形象,令我大为骇异的是,中国台湾竞有个“贪婪之岛”的代名词。    “贪婪之岛”和“慈济世界”,相去何其遥远!    徼天之幸,证严法师和慈济人45年的辛苦耕耘,在世人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中国台湾人走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挺起胸膛。    中国台湾自来就是“美丽岛”,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两位“中国台湾最美的人”,因为有你,中国台湾更美。    为了让世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台湾,以及慈济人的伟大情操,我立下宏愿,以记者的观点、笔耕的方式,阐扬慈济精神。让他们的大爱发光发热,更加灿烂。    千禧年的9月,我写成《大舍无求》。一心为慈济与释证严的成长与行善轨迹,保持完整的纪录。我相信,永远有读者会以诚敬之心,阅读慈济光耀寰宇的事迹。    台北贤志文教基金会为服务东南亚中文简体字的读者群,便于2000年在泰国发行《大舍无求》的简体字版,接着又出了泰文版。    泰文版的由来,是我和泰国夙有渊源。有一年去到泰国,有缘结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梁安顺先生。当时他正全心全力投入泰国清迈慈济中小学的筹设工作。    他告诉我,清迈慈济中小学是时任中国台湾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王端正先生的构想,列入1995年“泰北三年扶困计划”中的教育顶目。    在此之前,慈济在中国台湾有自幼教、小学、中学、技术学院到大学、研究所的完整体系;而泰国慈济中小学,则是海外第一所以慈济教育精神、理念直接经营管理的学校,因此中国台湾本会抱有深切的期望,许多慈济人更愿赴泰北当校工。    我得悉之后大为感动,便将《大舍无求》交贤志文教基金会印发泰文版,在版权页注明,“本书由作者赵贤明捐印发售,全部书款捐作泰北慈济中学建校基金”。    由《大舍无求》到《中国台湾最美的人》,我把所有的版税都捐给慈济,今后亦复如此。我为此笔耕不辍,当作个人终生的志业;捐出的版税和万千慈济人的奉献相较,微不足道,却是一片抛砖引玉的赤诚。    随着时光奔驰,慈济行善的范围和形式愈来愈广,我便将《大舍无求》增补、整理,推陈出新,在2006年写成《中国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只是在中国大陆,慈济骨髓捐赠、赈灾、兴学及扶弱济贫等等的善行,不眠不休,怎奈因为大陆幅员辽阔,一般老百姓对证严法师及慈济人仍感陌生。    走笔至此,是2011年盛夏,也是证严法师及慈济人为世人牺牲奉献的第45个年头。放眼滔滔浊世,多的是晦暗阴沉、不堪闻问的一面,幸喜《中国台湾最美的人》所展现大舍无求的大爱,仿佛一道穿破黑幕的曙光,让世人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赵贤明  谨识    2011年仲夏

编辑推荐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45年来,证严法师和“慈济”一直默默付出,“慈济人”活在他们自觉是最美的生活中,这就是延续爱和理解,让爱心成为没有疆界的纽带。不仅在台湾地区,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毫无保留地赞美他们。因着大爱,为身陷困境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慈济人”之名早已经成了播撒大爱、行善助人的代名词。那股无形的力量,因着证严法师个人的实践精神感召,以及慈济人的努力,绵绵形成爱的连结、循环与回馈,不断扩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最美的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悲智双运,予乐拔苦!大乘菩萨六度万行,慈济人以身践道!美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很早就想买一本慈济证严上人的传记,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希望有志于慈济事业或者爱心、学佛人士都来看看这本书,这书将给你带来法喜!
  •   慈济最美
  •   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确实是台湾最美的人,她们的思想境界非常高。
  •   从书中知道,台湾有个证严法师、有慈济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做慈善的。感恩!
  •   深受感动,感慨世上怎么有如此如天使般存在的人,评为最美的人当之无愧,个人觉得法师她完全可以被评为诺贝尔和平奖,太令人敬佩了。她不仅仅是个慈善家,更是个哲学家,充满了智慧。让我想起刚过世不久的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他们两个一个是学问界的泰斗,一个是活菩萨,同样的地方是他们都如此充满了智慧,让浮躁的众生平和、善良,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多看看、多宣扬这样的人物,社会会更和谐。
  •   证严法师的慈善世界很美。
  •   她是全人类的救世主,此等大爱无人能敌,为利众生我诚心加入兹济,尽点微薄之力。我哭泣将她读完,同时将她随缘送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美!
  •   世间最美的活菩萨,感动。
  •   下单买书,不但快速高效而且还是很人性化,进展到什么步骤都是十分明了!
  •   非常不错的书,正品
  •   老公买的,我没看,说不错,有空看看
  •   热切推荐!
  •   本认为是证严法师的传记,其实不是,是对整个慈济组织的描述,关于证严法师的个人描写反而较少。
  •   文化的传承和信仰的力量!每个人都那么随分随力的去做和付出,世界会更美好
  •   文字不吸引人,就是很一种记录!不是我鼓欢的类型!
  •   泪水一次次情不自禁的流下来,看不下去.有一种力量,来自内心的深处.响应自己的召唤,去做吧,做就对了!你会被自己感动的.
  •   慈济世界的真善美靠大家来传播。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难是人人一起来努力的。
  •   很不错,和孩子一起看,孩子也想长大了做义工!
  •     第二章 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
      慈济拓展至全球的慈善济世志业,是从花莲起家,由日省五毛钱(折合人民币不到一毛钱)的「竹筒岁月」走过来的,带动了各地善心人士承先启后,呼应慈济大爱于天下的善行,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跟着慈济在各地做善事,蔚为一股可敬可观的力量。
      证严法师生于1937年,26岁落发出家;3年后,她从一个小小的愿心出发,带领着信众,开启了「慈济」救苦救难的善行大业。
      26岁之前,她是王锦云;26岁之后,她是证严法师。两段迥异的人生,两段传奇的经历。
      她是台湾台中清水人,幼年过继给叔父。养父经营多家戏院,业务繁忙;她是长女,20岁不到就得替父亲分劳,并料理家务。
      15岁时,她的养母罹患胃穿孔,必须开刀治疗。她为了替母亲祈福消灾,开始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愿以自己的12年阳寿来换回母亲的健康。
      尔后她一连三天作了同样的梦,梦到一位慈祥的女子,赐药给她母亲;后来她母亲果真不药而愈,她从此开始吃素,但当时并未信佛,只是出于一片纯孝。
      5年后,她父亲51岁时,因高血压病故。她悲伤之余,思索生命是怎么回事?一向健康的父亲,一口气咽下就再也不能呼吸了,为什么人生这么无常?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后又去了那里?
      从此,她信了佛;继而不顾家人反对,决意出家。1963年,她拜高僧印顺长老为师,获赐法名证严,字慧璋,受了32天比丘尼具足戒。
      回花莲后,她住进许老居士在地藏殿后面盖的小木屋修行,每天礼拜《法华经》,以报答生养她的两对父母,和陪她修道法师及许老居士的恩情;每月写一部法华经,为众生回向。
      后来她移单到慈善寺讲地藏经,结识许多佛门弟子。
      1964年秋天,她带着几个弟子回地藏殿修行。她们不赶经忏、不作法会,也不化缘,完全自力更生。到工厂拿材料加工打毛衣,或把水泥袋改装成饲料用的小型纸袋,后来又增加制作婴儿布鞋,以维持常住生活。
      不多久,当地一名山地妇女小产,因无力缴付8000元(台币,下同)医药费,留下一摊血的故事,受这件事冲击,她惊觉钱财虽是身外之物,却也能救人性命。
      问题是,尽管悲悯贫病苦痛苍生,怎奈需要帮助的人何其多!
      有一天,三名天主教修女来访,她们赞同佛教的慈悲精神,但认为佛教徒较保守,不似西方宗教徒活跃。这使得证严法师暗暗立誓,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应该实际为芸芸众生做点事。
      适时印顺导师希望证严法师到他嘉义妙云兰若的道场,消息传出后,大家舍不得她离开,集合了30名信众挽留她。
      
      
      时印顺导师希望证严法师到他嘉义妙云兰若的道场,消息传出后,大家舍不得她离开,集合了30名信众挽留她。
      这让证严法师想到“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这句话,把每个人的慈悲心都启发出来,组成一个500人的团体,不就等于菩萨的一千只眼睛和一千只手吗?那么阴暗角落苦难的众生,不就可获得救助了吗?
      她因而向信众说,她可以不离开花莲,但要帮她具体的做些实事,落实她“济贫救世”的心愿。
      她的初步构想是,与5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每双可卖台币4元,六个人可多赚24元,一个月就有720元,一年可多出8640元。有了这笔钱,就可以拯救像那山地小产妇女的一条性命了!
      她并呼吁30名信众,每人每天上市场买菜时,先在竹制的存钱筒内存进五角钱,30个人一个月可存450元,加上增产婴儿鞋的每月720元,一个月就有1170元的基金了,大家发挥聚沙成塔的力量,就可以“济贫救世”了!这个构想获得了认同与支持。
      1966年2月19日开始,“家庭主妇出门前先丢五毛钱在竹筒里”的这件事,在花莲各菜市场很快的就传开了,获得很大的回响,参与的人愈来愈多。
      农历3月24日──证严法师每月诵药师经回向日,成立了“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所谓“克难”,亦即“一针一线”缝制婴儿鞋、“一角一毛”节省买菜钱来凑基金的意思;从那天起,慈济救助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展开了!
      
  •     比如像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它还在佛教体系里。另外现有的宗教要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来改革,其实太虚法师在抗战时就提过,要办人间佛学。佛教要入世,入世关心什么?这本身是可以的。就算基督教,基督教里各种派别也有不同的做法。宗教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这种情况下,有的是宗教,有的是宗教团体,并不是说大家都去做这个。政府要在相关法律上做一些规定,扶植对社会有益的正教。十七大报告里也表示,要发挥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宗教团体,宗教团体可以跟社会、跟慈善、跟各个方面结合,完全可能。它也可以兴办教育。慈济功德会等团体都提供教育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它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也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葛:你去看慈济自传,他一开始也是受到基督教徒的刺激,教徒问他佛教做了些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所以他发愿要办大学,办医院,最后他都做到了。如果在中国大陆有这样的人,只要政府给一定的宽容度,他也可以做到。慈济所做的不是要求你出家,某种意义上是NGO,这种形式我认为中国完全可能做到。大家都反映,如果都是虔诚的教徒,这个社会就安定。有的人一信教,脾气都改了。当然,个别走火入魔的也有。我为什么一开始讲现在缺少严格的社会学调查。中国以前喜欢搞典型。这么大的国家,谁没有搞过典型,然后就证明自己的合法和合理性。如果严格的社会调查是客观的,就不一定支持他的政策,所以他就不愿意用这些调查。现在已经造成中国的一些精英,都只讲典型,不讲社会调查,随心所欲。
      ——著名学者葛剑雄谈到信仰及人的道德时如是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