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施建兴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施建兴  页数:284  

内容概要

  《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以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了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张君劢、胡适、梁漱溟、陈序经、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人在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中,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不同思考和探索,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局限性,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关系,向世人呈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强烈公共情怀的新知识群体对宪政的信仰与追求,以及他们坚持一生为宪政“中国化”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

作者简介

施建兴,1969年生,福建永春县人,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律硕士,现为武夷学院副教授。在《学术交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广西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政思想史等。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探索宪政“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前驱一、梁启超对宪政概念和内涵的介绍诠释二、梁启超对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三、宪政框架与国民德性的现代重构第二章 文化中道:传统和现代性之间的价值考量一、密尔政治理论对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影响及其限度二、《魏玛宪法》及其制宪经验的启示三、自由与权力之间:对立宪价值的“中道”探索四、以个人“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之建构第三章 “充分西化”:宪政“中国化”的另种文化选择一、留美教育对胡适宪政思想形成的影响二、“充分西化”和对文化传统资源的宪政意义之探寻三、宪政“中国化”何以可能第四章 “势”和“理”:中国宪政之道的范式反思一、梁漱溟对宪政本质的理论阐释二、“救急仙方”还是“最后成果”:对中国“宪政问题”的理性反思三、筚路蓝缕:中国宪政之道的范式思考及其实践探索第五章 “全盘西化”:宪政“中国化”的“反动”一、“全盘西化”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二、“全盘西化”的诉求旨趣:对个人主义的倡导三、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批判和解构第六章 宪政“中国化”的理论旨趣(一):孙中山的探索方案一、“取法乎上”的乌托邦理念二、中西璧合的探索方案及其缺陷三、离合之间:宪政民主框架内的政党第七章 宪政“中国化”的理论旨趣(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及实践一、对宪政的内涵及其本质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二、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追求之间张力关系的辩证认识三、“人民民主”的立宪观念及其实践展开四、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第八章 宪政“中国化”探索中的价值选择及其范式转换一、起点的偏向和缺失:20世纪初宪政启蒙的有限性/表面性二、张力下近代中国宪政价值的诉求路径三、宪法正义面相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四、当代中国宪法文化价值选择的范式转换五、当代中国宪法文化价值重构的和谐之维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论公德》到《论私德》,大体反映了梁启超所要构筑的与宪政中国相适应的“新民德”,是要在继承和弘扬“私德”的文化传统前提上,大力提倡和培养国民所欠缺的“公德”精神.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梁启超所提倡的“公德”,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共和”精神的伦理德性表达,其意在使共同体成员获得了内聚力和向心力,所谓的“私德”则使共同体产生了秩序,二者共同构成了宪政理念的核心,在宪政实践上具体展开为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他的庞大而深邃的“新民”思想体系里,置于宪政共同体下的“公德”与“私德”始终是处于互动的、和谐的关系。梁启超《新民说》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恰似一声惊雷,振聋发聩,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启蒙序幕。它不仅为实现国民之新品格指出了一条路径,而且为新时代道德秩序的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梁启超的“国民德性重塑论”也深深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内的先进知识分子。

编辑推荐

《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