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出版时间:2012-3-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叶曼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真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
  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
  这便是“智慧人生”。

作者简介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1914年生,现年98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她经胡适先生亲点,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叶曼辗转世界各地几十年,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学佛教、道家、儒家数十年,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60、70年代,为传播儒、道、佛三大文化,成立“文贤学会”和“文贤书院”。  
  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家坡等地,共筹得32万美金善款。其中30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其余2万美金捐作云南、贵州等地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13所文贤希望小学。  
  叶曼著述丰硕,著作有传统文化类9部、社会问题类22部、佛学基础类29部、讲经开示类9部、著作集锦9部,先后在中国台湾和西方出版发行,广受好评,影响巨大。

书籍目录

叶曼介绍(钟梅音)
国学大师叶曼与书的一世情(陶源源)
  经史启蒙的童年
  一生难忘北大情
  绝不可一日无书
 劳碌命
 智慧人生
  
第一辑 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 
 美化
 如何美化人生
  第一,是仪容的美
  第二,要“美而韵”
  第三层次的美,就是要“美而真”
  “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
  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
  日日都是好日
 人要衣装
 吃在中国
 房屋布置
 一笑一少,一怒一老
  一怒成“心”“奴”,贪念求“今”“贝”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痛苦自己找,快乐处处有
  “布施”、“法布施”与“同喜布施”
  平常心是道
 驻颜无术 养生有道
 谈读书
  养成读书习惯最难
  好书令人拍案叫绝
  笨方法也管用
  不赶时髦
  不做蛀书虫
  也要读闲书
  读书会值得推广
  有酒柜无书柜
  爱书的人不怕寂寞
  读书防老
  问答录
 闲出来的毛病
 礼多人不怪  
第二辑 为了更和美的家  
 订婚
 结婚
 离婚
 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只羡鸳鸯不羡仙
 性教育
 万世母仪
 养不教
 色难  
第三辑 做有智慧的女人  
 家庭主妇
 男女平等
 中国的女性
 现代女性的心事
  楔子
  “终生不二色”的“奇珍异兽”
  永远年轻动心的“情”
  避免外遇,要使先生内心满足
  爱他就装聋作哑,不爱他就早日拔牙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恕道
  择偶没有标准,男女抗拒力有别
  求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勿因交往异性朋友或结婚而抛弃同性朋友女人与男人交往之道
  愿意为他洗臭袜子才结婚
  两者兼顾的要诀:“敬业”
  原则需要个人自己去体验
  年轻的秘诀:吃长素、忘记年龄、好奇心、好读书
  美容的秘诀:早上运动、晚上按摩
  小家庭?大家庭?家族主义?个人主义?
  管教孩子:不打不骂,运用冷战
 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
  宁可要“智慧”,不必要“聪明”
  她们何以不谈限武
  善用女人的长处  
第四辑 境界的提升  
 大德曰生
 苦与乐
  生、老、病、死
  自找的四种苦
  称心如意事没多少
  百无一可意中人
  人生时时有真乐
  平常心是道
  分享别人的快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答录
 命与运
  天道之谓命
  任何事物有盛衰,都是气数使然
  李淳风《推背图》推测大气数
  大预言家——言中未来事
  命运操之在己
  算命是怎么一回事
  气运不要太满,满则覆
  紫微斗数、七政四余、铁算盘
  命可改,相也可改
  相随心转,瞒不住人
  求神不如求己,问卜不如问心
  问答录
 生与死
  生死两无凭
  为什么生?怎样生?
  一切都归之于业力
  因果不只是这一辈子的事
  谈死后之事的三本书
  爱人惜物就是安心
  问答录
 晒衣服
 与现代人谈仁
  妇人之仁与宋襄之仁
  齐宣王之仁
  孔子之仁
  上仁不仁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章节摘录

版权页:回来后,麻烦朋友的太多了,很是过意不去,所以后来凡是自己能设法处理的,便自己想办法。当孩子们需要请先生补习中文和数学时,我便登了一条分类小广告,去征聘家庭补习女教师。谁知这样一来,竟引起了一天的骚乱。登报的第一天,全家还在梦中时,大门铃响了,我们全被惊起。大家睡眼蒙眈、衣冠不整地站在门口,好奇地等待来访的客人。开门后,原来是一对应征家庭教师的少女,我们连忙把她们请了进来,并且暗自商量:这么早前来应征,一定非常勤劳诚恳,便打算就此聘定。正磋商间,另外一对又进来了,接连着又是一对,便这样接二连三地挤满一个房间。她们之所以一对对地来,都是配搭好了的,一个教国文,一个教数学。她们起初相遇,知道彼此目的相同,不免尴尬地相视而笑,后来见到来的人太多了,大家索性坐下来谈笑,我很奇怪她们如此热络,一打听,才知道她们都是师大的同学,大家都住宿舍,早晨看报,不期而来遇在一处,因为我们住家距离她们的宿舍很近,所以大家都抢先来应征。我们那时倒感觉有些手足无所措,后来暗地挑中了一位中文系四年,说得一口好国语的小姐和她的伙伴。我们不动声色地送走她们,她们每个人都怀着一点希望走开,当我送她们离去时,我是有些难过和抱歉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和葉老师只做过三次简短的谈话,但她句真理我一生受用无穷。  ——三毛与葉曼居——葉阿姨初见,她尽能说出我的所思所想,着实令我惊讶不已。  ——胡因梦当代修行极有成就的葉曼居士,有一次对我说人要有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精神。一个人随时随地可以死去,是多么潇洒,而一个人每一步都往活的地方走,是多么勇毅。  ——林清玄

编辑推荐

《智慧人生》编辑推荐: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赵朴初 南怀瑾 陈健民大德盛赞的国学大师,三毛 胡因梦 林清玄 推荐的百岁智者。

名人推荐

一本小品风格的智慧布道书——读叶曼《智慧人生》             辛玉军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读叶曼《智慧人生》就像品茗,越品越有味。“因为人之一生,从出生、成长、长大、衰颓,到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很漫长,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如沧海一粟;而‘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该书内容分为四辑,从美开始,到家庭和谐,再到女人直至人生的境界。在书中,她时而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时而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像是自语,又像是布道,似长辈,又如朋友,读来感觉无比亲切,言谈中没有教条,没有批评,更多的是一个长者看透世事后充满智慧的建议,好像一位母亲对儿女的谆谆教导。书中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直至生老病死,处处充满着智慧。出入书里书外,引申延展,每每别有会心。从中演绎出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和”字。乍看这本书,它是清新的小品文字,内容涵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也没有上下左右之别,但后来放慢速度细细咀嚼的时候悟得它更像一本励志书。进取、乐观,健康、自信,到这里来找肯定找对了地方。人书互证,向我们提供生活的参照。人生诸项,于叶老几乎是一连串注定的连缀,学业有成,家庭幸福,直到耄耋之年,也一直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真是羡煞人也。叶老摊开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话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谈文学也说人生,谈佛学也聊境界,开宗明义,曲终奏雅,分明是要给读者上一堂生活的咨询课。如果硬要给《智慧人生》归类,也许就得拖泥带水说成这样:“一本解读人生活出智慧的小品风格的励志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细细品尝生活的滋味,生命才不致沦为无谓的浪费。齿上留香,舌有余甘,回味咀嚼,才当得起体验二字。未加咀嚼的日子,等于白过;未浸透体验的生命,等于白过。无论面对人生的何种命与运、苦与乐、生与死,都要活出生活的全过程,全部细节,这正是叶老提示的活法,亦是《智慧人生》的本意: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生活,指向对生活的体验。普鲁斯特说:“生活在什么地方筑起围墙,智慧便在那里凿开一个出口。”叶老的教诲即可助我们改变人生?一册小书哪有此等法力?如果读后对我们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即已达到叶老之初衷。如若神游叶老的世界可以比作从我们已然麻木的生活的“出走”,那就不妨借用张爱玲关于“出走”的一个比方:我们未必就能走近日月山川,然而既便是从后楼走到前楼,换一个风景,也不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智慧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蒙木“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这是叶曼先生新著《智慧人生》的开篇。仔细读来,我们发现,美和我们如此亲近,从容貌、衣装、家居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在一篇《如何美化人生》的文章里,叶先生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美?”这问题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美学史的一桩公案:美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或者主客观调和的?曾几何时,这引起巨大争论,蔡仪、高尔泰、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均参与其中。今天看来,这公案似乎更像是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回应,是属于学院派的内部问题,它如此遥远,对我们领悟美的真谛没有多少助益。相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书亮先生提出的“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倒掷地有声。叶曼先生没有我们大陆学界的思维桎梏,她写的书也不是为了帮学生考高分的教材。她直捷回答说美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仪容的美,“清洁”、“整齐”、“调和”,所谓“美化”,是为遮盖我们的短处,彰显我们的长处,“绘事而后素”,不仅要美容,还要美仪;第二层是“美而韵”,“韵”,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形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第三层是“美而真”,美,是为了留住“真”,不是对“真”的伤害,而是加工;“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善良的人,有一股神采,那是一种因内在光华而形显于外的风采,善,不仅是对人怀着仁爱之心,也包括待物,对所有一切,我们都应...心存感激,对生活感到满意;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这个至善尽美的人生就是叶曼先生所谓的“智慧人生”, 她开宗明义:“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大凡哲学、思想、智慧,归根结蒂都为了回答人如何活得更好。生老病死,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直面这四个问题才是真知识。无论儒释道,还是苏格拉底和耶稣都在回应这个避不开的人生之问。国学的通人叶曼先生正是综合自己的全部识见和体验,告诉我们如何成就美,成就“智慧人生”。“洒扫应对,无非妙道。”真美,真知识,真智慧,自然流露,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需要用油锅鬼头刀吓唬谁。叶曼先生的境界到了,所以她只是温文地布她的道,即使这个道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我们能对我们的传统增饰多少呢?说增饰都似乎托大了,而应该先问:我们理解了多少呢?近代文化的理学巨子马一浮、蒙文通都认识到:理学是一个实践的学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问也许就几条心得,无论一个“仁”字,“义”字,“孝”字,“美”字,都需要我们持守一生而后才能总结的。所以古时高人自有气象,那是持守的功夫和涵养的气质。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时人写文章谈学问,往往自己都不信,把自由、平等、爱等美丽的关键词,通过逻辑敷衍成篇,所以读来终究隔膜,更有甚者不过是码洋词炮制新概念,连文理都不通了。 无论谈智慧、谈人生、谈学问,都应该从自己的身边事,从自己的当下内心所想谈起。也就在这个意义上,叶曼先生深得国学精义,例如她谈美化的一段话:“每逢我看见委靡自卑的人,每逢我遇到无情无理的事,每逢我听到悲惨凄楚的命案,我便不自禁地千万遍地在心底喃喃自语,我们需要美化,我们需要美化之迫切有如穿衣吃饭。……美化是生活的态度,美化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必定要生活美化,我们才能振作,才能图强,才能自信,才能自尊……”这么亲切地谈美谈人生大美的通透文字,在朱光潜和宗白华之后实在是不多见的。 阅读更多 ›
  •   看了挺好的,能够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书
  •   叶先生说,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读书更惠而不废的事情了,不用你花多少金钱和精力,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一个作者的学问和智慧。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今天我读叶先生的书,这种认同感尤为强烈。向先生致敬!
  •   在这样物欲横流的世道上,一个人如果没法大辐度地改变物质上客观情况,那就只有无奈地在精神上退一步了,这样还有可能安抚好自己,要不然是没法搞定自己的。没法搞定自己,那很有可能就只有盗抢,反社会反人类了。叶先生的这本《智慧人生》虽没教你如何一夜暴富,或如何积攒钱财家私;但却从教会大家怎么更好地和自己相处,怎样稿定自己的被刺激了的欲望。总之,挺好的,利大于弊。毕竟你赤条条来,终究也是赤条条走,终极地考虑一下这钱从来都不是你的。为这破玩意儿劳神,实在没多大意思。但是话换回来说,一个年轻人要这么想,那么这个世界会发展得比较慢。所以……
  •   96年的人生大智慧却用家常话娓娓道来,文笔老道远在季老之上,冒牌文大师之流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在下每时每刻翻开这本《智慧人生》都会有新鲜的感悟,实在佩服得紧!
  •       瑞典的男孩子既无须用金钱去嫖妓,瑞典的女孩子也不会为了贞节和男人死缠不放,他们只有在精挑细选之后,方才肯结婚,结了婚便很少再离异。他们不但是离婚率很低的国家,也是性病最少的国家,而且他们还是唯一不被娼妓问题所闻扰的国家。    美国的社会学家们到瑞典去考察,那种情形,把他们惊诧得目瞪舌结,他们认为那一切太不合礼法传统,太荒唐,太无法使人接受了。但是那位负责的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却轻松地说:“瑞典是走在一切国家的前面,他国一定会步武后尘的,因为这是扫除娼妓性病及色情狂的唯一快捷方式。”这种办法是顺其发展。    上面这种办法,我报告出来,不愿另加按语评定。我只是认为“性”既然是和饮食一样的必需,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平常,一样的自然,我们为何不能用处理饮食一样的态度去处理“性”呢?对于饮食,我们虽然觉得必须有定时,有定量,有定所,可是我们不会画饼充饥,也不会因噎废食。回头看看我们对“性”所抱的态度如何?我们把色情的读物、电影和活动,摆在青年男女面前,而不许他们触摸,这如同将食物摆在囚犯的面前,而又使他们无法到手的酷刑一样残酷。于是望梅止渴之不足,只好去饮鸩止渴了。            我自己的儿女已逐渐长成,我眼睁睁地看看他们慢慢变成男人和女人,我既...不能向他们谦虚客套,任由他们自行发展,也不能要求他们暂缓发育,等我去研究琢磨。我必须立刻告诉他们一切利害。我不愿用愚民政策、高压政策,使他们对我阳奉阴违,所以我必须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他们以尽可能的了解与同情,让他们把我当做他们的法律顾问,而不是准备随时加以逮捕的警察,更不是铁青着面孔专以判罪为职责的法官。我尽量干涉禁止他们去看色情的东西,告诉他们只是因为那些是无聊的、低级趣味的,而并不是认为那是犯罪和不道德。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尝试犯罪和触犯道德的欲望,特别以少年为甚。而且即或他们偷偷看,至少可以减轻他们的犯罪和不道德的感觉,那样他们自然早晚会理解到它们的无聊和下流。    我们母子间,常常很坦白地谈到性的各种问题,我告诉他们纯正观念,性既非猥亵的,也非神秘的。更告诉他们,幸福的婚姻,不完全依赖性关系,可是也不能不重视性关系。我还要他们记住性是平等的,既非施予,亦非占便宜,所以不应强取,不应利诱,不应委曲求全,不应因错就错。我告诉他们对性有健全的态度,正如我们穿衣吃饭一样,不但要台卫生,讲舒适,还要求美观。把它美化,文明化,而不是把它色情化,神秘化。虽然有些人自以为旷达名士派,认为那都是瞎讲究,说穿了,还不是为了满足本能的欲望?但是我却认为细微的餐具、精烩的饮食、优美的吃相,总比茹毛饮血,鲸吞牛饮,更合乎卫生,更顺乎人情,更怡悦耳目。但是不要为了那些好的餐具烹调吃相,而牺牲饮食的本身。性亦然!我们最喜欢描写别人的性冲动为兽性大发,其实说真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可是也就是因为这点“希”,才划分了人与兽、文明与野蛮、教养与粗俗的分野。高尚与下流,不因财富权势而决定,在这方面,多少贩夫走卒,比那些显达巨富更具确有人性。我最后更把我们现处的社会仔细分析给他们听,我要使他们不受到社会的伤害。我固然也希望我的儿女们不因对性的无知和误解而伤害自己,同样也不愿因为他们的愚蠢而伤害了别人。我真诚地希望每个男女青年,都能享有纯正愉快的男女生活,正如同我希望普天之下,每个人都能丰衣足食一般。  奉儿女之命的结合,和奉父母之命的结合一样,将成为古老的陈迹。在现在社会中,我们即使不能积极地致力于改革,至少也应该先有个健全的性观念。男女的关系是那么微妙脆弱,我们必须仔细地加以处理,千万不婴愚昧地硬逼着年轻人因儿女之命而结台,也不要逼着一对无法相合的冤家紧缠到死。我们更应该推己及人,我们既然都白认为是最懂爱情的情种,那么就不要把别人的男女关系都看做是淫乱荒唐。    我最欣赏的不是一对青年男女如火如荼的热情,而是一对中年夫妇的恩恩爱爱,一对老年夫妇的鹣鹣鲽鲽。我给那些不幸者以恳挚的同情,给那些幸运者以虔敬的祝福。   阅读更多 ›
  •   叶曼女士,在这本书中谈了很多关于婚姻方面的问题。她确实为中国普遍的女性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她谈到“要想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先生在外偷腥,就要让他感到内心满足”,让他在想做对不起太太的事的时候,感觉愧疚,感觉难堪。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要深究起来,我觉得这种做法也有不可取的地方。一个太太凭什么对她的男人好,那是因为她认为老婆对老公好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本没什么理由,根本不是了为了让他的先生时时记住她的好,不是为了完全占有先生的心灵。相反,一个聪明的女人,如果明了她和她的先生,原本也只不过是陌生人,他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心全部交给她。他们结婚了,便有法律和仪式的保护。一旦发现男人有外遇(当然女人也有外遇也一样)的时候,那没什么好说的,离婚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男女平等这一权利的尊重,即便自己很爱对方。所以,当叶曼先生谈到“爱他就装聋作哑,不爱他就趁早拔牙”,这多少有些愚蠢。再来解读“爱他就装聋作哑,不爱他就趁早拔牙”这一句话,你们说一对男女的爱情能保持多长时间,当然计算起来那是相当的短,难道一个女的不爱一个男的(此刻,她可能另一位比他先生更优秀的男人),非要等到他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她才师出有名,可以痛快拔牙?还可以更深层次的讨论。但我想强调的只有两点,1、爱情是自然而然的事, 短暂而美好(发乎情,当然要不要止于礼另说)。2、男女平等,感情需要互相尊重(若为追求平等这一权利,离个婚算得上什么,不要总是以有了孩子,孩子还小等做借口。)
  •   早有耳闻,能有如此学识与修养的女性确实少见了。
  •   启迪智慧的好书,百岁老人的修行实践,很不错!
  •   帮妹妹买的,她非常的喜欢
  •   一向喜爱老者的教导,这本书可以很全面的解开我多时的心结,书中侃侃而谈,涉猎知识、领域丰富,得出心得,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年轻的我们学习吧。。。
  •   书很喜欢,真的不错。
  •   叶曼老师的书确实非常的好
  •   在看中,开卷有益,不过自以为印刷排版上下空白太多。
  •   叶曼同学的自说自话,很多都是拾人牙慧。个人觉得,没有悟道,胡说八道的一本书。
  •   自己没看,反馈不错。
  •       
        “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
        这是叶曼先生新著《智慧人生》的开篇。仔细读来,我们发现,美和我们如此亲近,从容貌、衣装、家居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在一篇《如何美化人生》的文章里,叶先生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问题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美学史的一桩公案:美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或者主客观调和的?曾几何时,这引起巨大争论,蔡仪、高尔泰、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均参与其中。今天看来,这公案似乎更像是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回应,是属于学院派的内部问题,它如此遥远,对我们领悟美的真谛没有多少助益。相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书亮先生提出的“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倒掷地有声。
        叶曼先生没有我们大陆学界的思维桎梏,她写的书也不是为了帮学生考高分的教材。她直捷回答说美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仪容的美,“清洁”、“整齐”、“调和”,所谓“美化”,是为遮盖我们的短处,彰显我们的长处,“绘事而后素”,不仅要美容,还要美仪;第二层是“美而韵”,“韵”,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形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第三层是“美而真”,美,是为了留住“真”,不是对“真”的伤害,而是加工;“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善良的人,有一股神采,那是一种因内在光华而形显于外的风采,善,不仅是对人怀着仁爱之心,也包括待物,对所有一切,我们都应心存感激,对生活感到满意;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这个至善尽美的人生就是叶曼先生所谓的“智慧人生”, 她开宗明义:“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大凡哲学、思想、智慧,归根结蒂都为了回答人如何活得更好。生老病死,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直面这四个问题才是真知识。无论儒释道,还是苏格拉底和耶稣都在回应这个避不开的人生之问。国学的通人叶曼先生正是综合自己的全部识见和体验,告诉我们如何成就美,成就“智慧人生”。
        “洒扫应对,无非妙道。”真美,真知识,真智慧,自然流露,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需要用油锅鬼头刀吓唬谁。叶曼先生的境界到了,所以她只是温文地布她的道,即使这个道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
        我们能对我们的传统增饰多少呢?说增饰都似乎托大了,而应该先问:我们理解了多少呢?近代文化的理学巨子马一浮、蒙文通都认识到:理学是一个实践的学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问也许就几条心得,无论一个“仁”字,“义”字,“孝”字,“美”字,都需要我们持守一生而后才能总结的。所以古时高人自有气象,那是持守的功夫和涵养的气质。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时人写文章谈学问,往往自己都不信,把自由、平等、爱等美丽的关键词,通过逻辑敷衍成篇,所以读来终究隔膜,更有甚者不过是码洋词炮制新概念,连文理都不通了。
         无论谈智慧、谈人生、谈学问,都应该从自己的身边事,从自己的当下内心所想谈起。也就在这个意义上,叶曼先生深得国学精义,例如她谈美化的一段话:
        “每逢我看见委靡自卑的人,每逢我遇到无情无理的事,每逢我听到悲惨凄楚的命案,我便不自禁地千万遍地在心底喃喃自语,我们需要美化,我们需要美化之迫切有如穿衣吃饭。……美化是生活的态度,美化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必定要生活美化,我们才能振作,才能图强,才能自信,才能自尊……”
        这么亲切地谈美谈人生大美的通透文字,在朱光潜和宗白华之后实在是不多见的。
        
      
  •      在瑞典,男女青年享受了充分的婚前性自由,那种自由也许并不比美国的更乱,可是在卫道者的眼中看来,美国男女至少还有羞耻之心,瑞典青年却把它当作穿农吃饭一样的平常自然。瑞典的年长者们,教导青年们性卫生、性知识、性道德,就好像我们教导我们的孩子如何饮食穿着一样,不含色情,诚恳严肃。没有任何人会去强迫一对有过性关系的男女结婚,甚至当事人也不如此想,除非他们彼此有了深切的了解和真挚的爱。他们为了读书为了事业,尽量不使未婚女孩子做母亲,但是假如有了孩子,也不会有人去吃药打胎,那个孩了是个合法的公民.既不受歧视,更不受鄙视。他们习惯的是由女方父母抚养,但是孩子的抚养教育费却由男方负担,直到孩子长大自立为止。这种负担总是合情合理的,绝不会敲诈,一切都很合乎公平的原则。这种我们称为私生了的孩子,在瑞典山生率中,占一个很大的比率。
       瑞典的男孩子既无须用金钱去嫖妓,瑞典的女孩子也不会为了贞节和男人死缠不放,他们只有在精挑细选之后,方才肯结婚,结了婚便很少再离异。他们不但是离婚率很低的国家,也是性病最少的国家,而且他们还是唯一不被娼妓问题所闻扰的国家。
       美国的社会学家们到瑞典去考察,那种情形,把他们惊诧得目瞪舌结,他们认为那一切太不合礼法传统,太荒唐,太无法使人接受了。但是那位负责的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却轻松地说:“瑞典是走在一切国家的前面,他国一定会步武后尘的,因为这是扫除娼妓性病及色情狂的唯一快捷方式。”这种办法是顺其发展。
       上面这种办法,我报告出来,不愿另加按语评定。我只是认为“性”既然是和饮食一样的必需,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平常,一样的自然,我们为何不能用处理饮食一样的态度去处理“性”呢?对于饮食,我们虽然觉得必须有定时,有定量,有定所,可是我们不会画饼充饥,也不会因噎废食。回头看看我们对“性”所抱的态度如何?我们把色情的读物、电影和活动,摆在青年男女面前,而不许他们触摸,这如同将食物摆在囚犯的面前,而又使他们无法到手的酷刑一样残酷。于是望梅止渴之不足,只好去饮鸩止渴了。
       无论是预防,是补救,还是顺变,我们都应该客观地、不自囿地、不伪善地在各种办法中,找出一条更合情合理的路。
       我自己的儿女已逐渐长成,我眼睁睁地看看他们慢慢变成男人和女人,我既不能向他们谦虚客套,任由他们自行发展,也不能要求他们暂缓发育,等我去研究琢磨。我必须立刻告诉他们一切利害。我不愿用愚民政策、高压政策,使他们对我阳奉阴违,所以我必须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他们以尽可能的了解与同情,让他们把我当做他们的法律顾问,而不是准备随时加以逮捕的警察,更不是铁青着面孔专以判罪为职责的法官。我尽量干涉禁止他们去看色情的东西,告诉他们只是因为那些是无聊的、低级趣味的,而并不是认为那是犯罪和不道德。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尝试犯罪和触犯道德的欲望,特别以少年为甚。而且即或他们偷偷看,至少可以减轻他们的犯罪和不道德的感觉,那样他们自然早晚会理解到它们的无聊和下流。
       我们母子间,常常很坦白地谈到性的各种问题,我告诉他们纯正观念,性既非猥亵的,也非神秘的。更告诉他们,幸福的婚姻,不完全依赖性关系,可是也不能不重视性关系。我还要他们记住性是平等的,既非施予,亦非占便宜,所以不应强取,不应利诱,不应委曲求全,不应因错就错。我告诉他们对性有健全的态度,正如我们穿衣吃饭一样,不但要讲卫生,讲舒适,还要求美观。把它美化,文明化,而不是把它色情化,神秘化。虽然有些人自以为旷达名士派,认为那都是瞎讲究,说穿了,还不是为了满足本能的欲望?但是我却认为细微的餐具、精烩的饮食、优美的吃相,总比茹毛饮血,鲸吞牛饮,更合乎卫生,更顺乎人情,更怡悦耳目。但是不要为了那些好的餐具烹调吃相,而牺牲饮食的本身。性亦然!我们最喜欢描写别人的性冲动为兽性大发,其实说真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可是也就是因为这点“希”,才划分了人与兽、文明与野蛮、教养与粗俗的分野。高尚与下流,不因财富权势而决定,在这方面,多少贩夫走卒,比那些显达巨富更具确有人性。我最后更把我们现处的社会仔细分析给他们听,我要使他们不受到社会的伤害。我固然也希望我的儿女们不因对性的无知和误解而伤害自己,同样也不愿因为他们的愚蠢而伤害了别人。我真诚地希望每个男女青年,都能享有纯正愉快的男女生活,正如同我希望普天之下,每个人都能丰衣足食一般。
       奉儿女之命的结合,和奉父母之命的结合一样,将成为古老的陈迹。在现在社会中,我们即使不能积极地致力于改革,至少也应该先有个健全的性观念。男女的关系是那么微妙脆弱,我们必须仔细地加以处理,千万不要愚昧地硬逼着年轻人因儿女之命而结合,也不要逼着一对无法相合的冤家紧缠到死。我们更应该推己及人,我们既然都自认为是最懂爱情的情种,那么就不要把别人的男女关系都看做是淫乱荒唐。
       我最欣赏的不是一对青年男女如火如荼的热情,而是一对中年夫妇的恩恩爱爱,一对老年夫妇的鹣鹣鲽鲽。我给那些不幸者以恳挚的同情,给那些幸运者以虔敬的祝福。
  •      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读叶曼《智慧人生》就像品茗,越品越有味。“因为人之一生,从出 生、成长、长大、衰颓,到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很漫长,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如沧海一粟;而‘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
      
       叶曼现年96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智慧人生》辑选叶曼多年在世界各地教学和演讲时创作的美文,共分四辑,探讨了吃穿住行方面的礼仪、男女青年如何营造浪漫温馨的家园和如何教育儿女以及自己作为人类这种动物的本质。
      
      
       该书内容分为四辑,从美开始,到家庭和谐,再到女人直至人生的境界。在书中,她时而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时而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像是自语,又像是布道,似长辈,又如朋友,读来感觉无比亲切,言谈中没有教条,没有批评,更多的是一个长者看透世事后充满智慧的建议,好像一位母亲对儿女的谆谆教导。书中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直至生老病死,处处充满着智慧。出入书里书外,引申延展,每每别有会心。从中演绎出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和”字。
      
       乍看这本书,它是清新的小品文字,内容涵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也没有上下左右之别,但后来放慢速度细细咀嚼的时候悟得它更像一本励志书。进取、乐观,健康、自信,到这里来找肯定找对了地方。人书互证,向我们提供生活的参照。人生诸项,于叶老几乎是一连串注定的连缀,学业有成,家庭幸福,直到耄耋之年,也一直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真是羡煞人也。叶老摊开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话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谈文学也说人生,谈佛学也聊境界,开宗明义,曲终奏雅,分明是要给读者上一堂生活的咨询课。如果硬要给《智慧人生》归类,也许就得拖泥带水说成这样:“一本解读人生活出智慧的小品风格的励志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细细品尝生活的滋味,生命才不致沦为无谓的浪费。齿上留香,舌有余甘,回味咀嚼,才当得起体验二字。未加咀嚼的日子,等于白过;未浸透体验的生命,等于白过。无论面对人生的何种命与运、苦与乐、生与死,都要活出生活的全过程,全部细节,这正是叶老提示的活法,亦是《智慧人生》的本意: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生活,指向对生活的体验。普鲁斯特说:“生活在什么地方筑起围墙,智慧便在那里凿开一个出口。”叶老的教诲即可助我们改变人生?一册小书哪有此等法力?如果读后对我们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即已达到叶老之初衷。如若神游叶老的世界可以比作从我们已然麻木的生活的“出走”,那就不妨借用张爱玲关于“出走”的一个比方:我们未必就能走近日月山川,然而既便是从后楼走到前楼,换一个风景,也不错。
      
      
      
      
      
      
      
      
      
      
  •      我和葉曼葉老师只做过三次简短的谈话,但她句句真理,我一生受用无穷。
        ——三毛
      
      
      
        与葉曼居士——葉阿姨初见,她尽能说出我的所思所想,着实令我惊讶不已。
        ——胡因梦
      
      
      
        当代修行极有成就的葉曼居士,有一次对我说:“人要有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精神。”一个人随时随地可以死去,是多么潇洒,而一个人每一步都往活的地方走,是多么勇毅。
        ——林清玄
      
      
      
        居士护法情殷,远道关怀石经胜业,不胜欢喜赞叹!
        ——赵朴初
      
      
  •     去拜谒叶曼先生之前,我特地找来了《世间情》一书,打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地翻阅一番,就当做过功课了。可是被书封面上一句话“人要有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精神”给攫住了。这句话是叶曼先生与林清玄先生清谈时所讲,语出惊人,就连林先生听罢也如饮醍醐。我心想,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该让天下多少男子自叹弗如。等到动身前往叶老的家时,我已一口气将书看了一大半。在路上,我心里一直寻思这个年已耄耋的老者到底是何等面貌、何等神情。到了先生住处、见过先生之后,那感觉真是如入芷兰之室。先生面带笑容、精神奕奕,谈锋甚健,逻辑清晰,对答如流,丝毫不像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更不逊色于年轻人。
        
        得知先生《智慧人生》一书要出版,我利用工作之便,捷足先登,要来书稿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心情之激动,直盼望能早日见到该书面世。相较而言,《世间情》写的是一些家长里短、爱情姻缘,为广大女性朋友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而《智慧人生》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世间情》,如今《智慧人生》成了我这些天的枕边之书。先生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又有形而上的高度,对世事的洞察、对宇宙的体认,用“通透”二字来说明再贴切不过了。以前,我认为一个作者如果过多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那就可能是一种学究气过浓、不自信的表现。我也会不屑一看,可先生的文章从未曾给我这样的感觉。相反,即便我已读过一次,即便有些文章是先生早年写的,可现在我重新翻阅,仍有所斩获,真是时看时新。
        
        叶曼先生在“如何美化人生”这篇文章中说,“日日都是好日”。刚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这简直是在扯淡。就在那天,我还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而灰头土脸了一整天。虽然上司和同事并没有批评指责和冷嘲热讽,但我仍觉得自己不应该出这类低级的失误,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一天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工作自然也没心思去弄。多糟糕的一天啊!所以,我想不明白先生怎么会说“日日都是好日”呢?正想把该章跳过,换换内容,可接下来的一段话不偏不倚地跃入眼帘,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尽管世上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百无一可意中人”,但要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英文有句话:“可能还有比这更坏的!”只要不挑剔,便会觉得事事都还过得去,如果能够觉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日日都是好日了。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我立即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把那个小失误当一回事了,是不是自己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为了这等小事而情绪失控,岂止可笑,简直汗颜?我恰恰应该正视和感谢那个小小的失误,把每一次挫败的出现都视做生活的考验和新的转折。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接下一秒的到来。我仍然记得那个下午,先生说过,如今他虽年过九旬,但是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解国学,只要他还能走得动,他就继续讲、继续奔走各地。对于先生而言,日日都是好日,对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蔡荣建 扬子晚报)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湖南,1914生,现年96岁,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亲点探花,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期间选修了胡适、钱穆、闻一多和叶公超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课程。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大的同学,当年的金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夫婿辗转世界各地25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
      
      
  •   我和葉曼葉老师只做过三次简短的谈话,但她句句真理,我一生受用无穷。
        ——三毛
    ___________可是叶曼对三毛的评价却很低呀,见:http://www.douban.com/note/177403381/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