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托马斯•霍尔卡,Thomas Hurka  页数:272  字数:130000  译者:胡晓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千百年来,哲学家、宗教家、道德家以及普通的人们,
  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构成了我们良好生活的内容?
  ☆是什么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最多的乐趣?
  ☆我们珍视家庭应该胜于珍视事业吗?
  ☆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走向幸福的起跳板?
  ☆哪些种类的知识是最值得拥有的?
  ☆实现有价值的目标的重要性;
  ☆爱和友谊的价值;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托马斯·霍尔卡为读者带来令人茅塞顿开的解读
  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中,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再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新颖的论述。当宗教、文学、大众心理学以及日常的智慧和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哲学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好地使用了论理的方法,对它们做出了重要而深刻的辨析与划分,去除了不相关联的内容,将这些问题的精髓提炼出来。霍尔卡认为,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最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同时他提醒我们,幸福并不是唯一的使生活变好的事物。
  围绕如何寻求生命中好的事物,霍尔卡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例如,就快乐这一问题,作者指出,快乐固然是人生一重大好处,但是人生只有快乐并不一定会完好无缺,有很多类型的快乐,并不值得拥有,如,纯粹身体的快乐、无知的快乐、不道德的快乐,等等,而痛苦和快乐对于人生活的影响度,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结论是,快乐程度越高,它对人的影响愈低,而痛苦则与之相反;霍尔卡还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通过这些论述,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通向良好生活所需要追寻与拥有的东西。而究竟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主动地选择和辨识。
  这是一本论理清晰而令人愉悦的读物,在回答“怎样才能过好的生活”这个我们任何人都会问及的最重要的问题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引导。

作者简介

  托马斯·霍尔卡(Thomas
Hurka)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该校名誉校长,加拿大皇家协会成员,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有一系列的著作,包括《美德、不道德和价值》《原则:伦理随笔》和《完美主义》等。从1989年到1992年,曾为多伦多的《环球邮报》撰写每周的伦理专栏文章。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感觉良好 
 我们只是想要快乐吗? 
 快乐有不同的方式 
 有更好的快乐吗? 
 快乐的变得更加快乐,悲哀的变得更加悲哀 
 更多的读物 
第二章 找到那种感觉 
 让自己愉悦 
 享受的活动
 寻求也找不到 
 更多的读物 
第三章 快乐的地方 
 快乐对痛苦 
 感谢上帝那已经结束了 
 糟的快乐和好的痛苦 
 无知的快乐 
 更多的读物
第四章 知道什么是什么 
 了解这个世界 
 了解你的位置 
 了解你自己 
 道德知识 
 更多的读物 
第五章 促使事情发生 
 普遍性:变大! 
 普遍性:形成结构! 
 普遍性:变复杂! 
 玩游戏
 自己造就它 
 更多的读物 
第六章 要做好人 
 爱好处恨坏处 
 美德的两面 
 不道德行为的多样性 
 最大的好处? 
 更多的读物 
第七章 爱和友谊 
 一件有许多辉煌的事情 
 我爱你有一千个理由 
 因为你是你,所以我在所有的人当中最爱你 
 我的爱将穿越岁月成长壮大
 当爱的火焰熄灭的时候 
 更多的读物 
第八章 把所有因素合起来 
 对好处进行比较 
 全面的生活 
 生活的起伏 
 更多,更多,更多? 
 最后……
 更多的读物 
参考书目 
索 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糟的快乐和好的痛苦即使快乐没有我们有时想的那么好,而且其好处也没有痛苦的坏处那么大,但唯一真正的价值仍然可能是良好的和糟糕的感觉。这就是伦理快乐主义,也就是认为只有快乐才是好处、只有痛苦才是坏处的观点。这是古代世界中伊壁鸠鲁所持的观点——因此我们“伊壁鸠而”这个词就是“讲究饮食的人”的意思——在更为近代的时候,像边沁和亨利•西奇威克这样的功利主义者也持这个观点。在那些认为只有唯一的最终的好处的人当中,这一直是最为普遍的观点。有些人把伦理快乐主义建立在心理快乐主义的基础上,声称我们任何时候所要的一切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但是我们在第一章已经看到这是不正确的。其他人,比如西奇威克等,是拒绝接受心理快乐主义的,他们认识到我们还可以需要许多其他的事物。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你能够需要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快乐,那么从你的观点来看,一切可能良好的事物——因为这是你能够寻求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快乐;别人的快乐是不可能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伦理快乐主义和心理快乐主义分开,前者是不需要采取这种自我主义的形式的。它可能说,良好的事物是每个人的快乐,所以你应该追求每个人的最良好的感觉,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你自己一个较小的快乐而给予另外某人一个较大的快乐。这就把快乐主义和利他主义而不是自私联系起来了,但是利他主义的目的还是仅仅在于快乐和没有痛苦——在你和他人生活中,好的事物仅仅是良好的感觉。然而,即使在采用利他主义形式的情况下,伦理快乐主义也太过狭隘,是不值得相信的。为什么快乐不是唯一的好处呢?主要有两种论证。第一个论证关系到道德上邪恶的快乐。假设一个虐待狂正在向一个受害者施加强烈的痛苦,并且从中得到快乐。他是一个虐待狂,既从他给受害者造成的痛苦中又从他在施虐的事实中得到了欣喜。根据享乐主义的说法,相对于他对受害人的痛苦没有感觉或者对受害人的痛苦感到痛苦而言,他得到虐待狂的快乐使整个情形变得更好。既然这是令人愉悦的,当然就是一种好处。如果他的快乐使他现在更加起劲地虐待人或者使他将来更有可能虐待人,那么他的快乐就有可能对别人有坏的效果;所以他的快乐作为手段就是坏的。但是根据享乐主义的标准,他的快乐本身是好的,如果对别人没有坏的效果的话,那就是纯粹地好了。如果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进行虐待了(他的机器开到了最大的功率),而且他不会再虐待了(这是他这种工作的最后一天),那么,他虐待狂的快乐也只有积极的价值。这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虐待狂的快乐肯定会使整个情况变得更糟。即便因为它是快乐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好的——这个观点自身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因为它是虐待狂性质的,它也是坏的,它的坏处要大于它的好处。它的坏的方面超过了它包含的任何好处,所以总体上讲,它是令人讨厌的。即便不考虑任何进一步的恶果,一个有着欣喜的虐待狂的世界是比一个有着不情愿的虐待狂的世界更糟糕的世界,而且虐待狂的生活也是更糟糕的。对别人的痛苦感到兴奋的好处比不这样要少,即使兴奋给他带来满足。即便仅仅针对极端的恶习比如施虐狂来说,这也不是正确的。如果某个你不喜欢的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工作,你可能对他的失败怀有一种中度的恶意的快乐。你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快乐来说可能是好的,但是也可能是糟的,因为它是恶意的,也许在总体上讲还是坏的。没有这种恶意的快乐的话,你的生活会更好。或者考虑一下有美德的痛苦,比如在看见虐待狂施暴时,你因受害者的痛苦而感到的痛苦。虽然你不能做任何事情来停止受害者的痛苦,但是你同情她,因她的疼痛而感到疼痛。伦理快乐主义说,你悲天悯人的痛苦只能使整个情形变得更糟——如果你无动于衷情况会更好——这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同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痛苦符合道德的反应,正因为它符合道德,所以它是好的。悲天悯人的痛苦作为痛苦也可能是坏的——也许就它是痛苦而言,任何痛苦都可能是坏的——但是就它具有悲天悯人的性质而言它却是好的,而且总的说来是好处大于坏处。所以总的说来,怜悯别人的麻烦比对之麻木不仁要好。或者设想一下包含着等量快乐的两个世界。在第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他们相互间不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也不作任何努力去增进别人的快乐;每个人只关心自己。但第二个世界里的人们却是慈善的,帮助彼此获得幸福,别人幸福时自己也欣喜。第二个世界难道不是更好吗?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个世界里不可能包含着等量的快乐:考虑到人们相互间有益对方的情况,第二个世界里的人们会比第一个世界里的人们更幸福。但是,产生于他们美德的优势却可能正好被第一个世界里的自然优势——比如更温暖的天气和较少的疾病——所抵消。如果结果是两个世界同样幸福,那么享乐主义就会说两个世界同样地好。但是假使我们只能把其中一个带入到现实之中,我们不会更喜欢第二个吗?这些争论说明,不仅快乐是好的,美德——具有符合道德的感情和欲望——也是好的,而不道德的行为和痛苦一样,都是坏的。如果你是仁慈地关心他人而不是恶意地试图伤害他人,那么世界和你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好,这点会是真的,即使你的美德意味着末了你感到的快乐比你可能感到的要少。许多哲学家肯定都想到了这一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伦理德性是良好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苏格拉底甚至说,做一个正义的、有道德的受苦的人,也比做一个不正义的快乐的人要好。即使我们并不同意这种极端的观点,我们也应该在快乐之外加上美德,作为最终好处清单上的一个项目。还有反对享乐主义的第二个论证,它表明了更多好处的第二个范畴。

媒体关注与评论

醒人耳目的著作,能让我们在新年伊始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就聚焦在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上。——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新闻周刊》专栏作者,《时代周刊》自由撰稿人,CNN主播)托马斯•霍尔卡的《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那种罕见的书:一部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的哲学作品。它是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诺特尔•戴姆(Notre Dame,著名哲学家,著有《哲学研究》)这本书充满了常识和实用智慧,它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一问题,给了一般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以现实的指导。有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的伦理写作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自己为其儿子尼克阿奎斯所写的关于什么最重要的指导,而《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就是这一写作传统有价值的现代代表作。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罗伯特•凯恩(Rorbet Kane,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著有《伦理学》)大多数人都知道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幸福、快乐、友谊、爱情、成就、知识、德行。但少有人知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为何这么宝贵。霍尔卡的价值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他的著作《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对我们生活中诸多最要紧问题的一个哲学指南,观点原创而清新,文笔迷人而煽心。当然,表面上看,算不上一个实用指南,它不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爱情,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怎样取得成功,但是,它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感觉,指引我们该去寻找什么和为什么。——谢利•卡根(Shelly Kagan,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开设著名的耶鲁大学 “死亡”公开课)当诗人菲利普•拉金说“追求幸福”时,他所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生命用在追求幸福上呢,还是应该代之以培养道德和知识?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托马斯•霍尔卡全面考察了人类好的事物,研究了善于思考的人们通过培养这些好处,而在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时会有的方式。霍尔卡否定了享乐主义者快乐即是好处的观念,也反驳了斯多葛派和古希腊传统哲学家们对快乐的正统的狭窄定义,而认为好的生活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形式。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运动员也许和一个充满热情的医生一样享有充实的人生。霍尔卡的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宗教读者也许希望霍尔卡投入同样多的努力来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但是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都会面对的基本的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布赖斯•克里斯蒂森(Bryce Christensen,作家、诗人,著有小说《胜利》)

编辑推荐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一部充满了常识和实用智慧的哲学书籍。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最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霍尔卡奉献给当下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将面对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认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良好生活,生命需要追寻真正的美好。在通往好生活的道路上,《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将给你最清晰、理性而又最亲切、实际的指导。在阅读《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之前,我们从来不会对什么是有价值的、良好的生活有如此清晰的认识。从伊壁鸠鲁到弗洛伊德,一系列的哲学家告诉我们,快乐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事物;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们告诉我们,追求道德是人生最大的价值;苏格拉底和他的追随者又倡导人们以探究知识为人生的指南……然而,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呢?在快乐、道德、知识、成就与爱之中,有着怎样的关系?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中为我们提供了清晰而令人愉悦的回答。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些使我们的生活值得一过的主要种类的事物,比如:幸福和快乐,友谊和爱,成就、知识和美德。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些事物到底是什么,以及确切地讲,到底是什么使得它们如此宝贵,而托马斯•霍尔卡在这里给出了充分、清晰而充满思辨的回答,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中,围绕生活中一些最重要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颖、迷人的哲学辨析与引导。这是一本严肃、负责的书,作者始终有着他深厚的人文关怀,把利他、宽容、人性作为写作和思考的出发点,以清晰的逻辑论述,反驳着浮嚣时代的享乐主义、物质至上和派别偏见,这样中肯的写作,充满了普世价值观的情怀,使得该书在理性中带有温暖的气息,而每一个渴望对生活进行认真思考的人,由此可以和作者进行一番有趣的阅读交流。读完《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不得不说,它就是今天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5条)

 
 

  •   人生是一门学问
    ——我读《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文\蠹鱼
    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那就创造它!“你决定它的内容和轮廓,而不是让他的内容和轮廓被强加给你”,这是一个自主选择的权利,你会自己成就自己,你所过的一生,终是你自己决定的一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是所有好处中最大的一个,甚至比伦理道德更为重要,黑格尔也是这样看。马克思和尼采则赞赏世间的成就或由意志成功驱动的改变。即便米尔,一个功利主义者,但并非一个自始至终的享乐主义者,也说做不满意的人比做满意的猪要好,或做一个不满意的苏格拉底也要比做一个满意的傻子好。”

    三教九流,行行业业,人间百态,生命因此与众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取决于心的!现在想想,人生既简单,又不简单。人生是一门大课堂,也是一门大学问。包含内容广泛,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那人生是什么?人生是哲学、心理学等的大集合,在学问的融合下,组成了我们多彩的一生。

    人生离不开友谊与爱,离不开幸福与快乐,离不开知识与美德等。我们如何在这门学问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安于其乐呢?让牛津大学哲学博士霍尔卡为你充分地说明,再加以解答。这也是最近看哲学类书籍中,难得的一本好书。虽是哲学类的,但不是生涩难懂得让你头疼的书,而是让你在一种非常轻松的状态下接受。书好读,又有趣,更有意义。这是一门人生哲学课,它提供新颖别致,清晰明朗的哲学观点,来引导你,叩问你心灵营养是否均衡,叩问你的人生求索是否满意……

    内容体贴人心,也很专业。你还可倾听哲人不同的哲思带给你的不同感受。比如:伊壁鸠鲁和杰里米•边沁,他们相信“唯一的根本就是快乐。”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他们却“认为最大的好处是知识,或者具体说,就是哲学讨论和沉思。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一过。”斯多葛学派等,则认为,唯一的是伦理道德。在他们眼里,快乐和知识都没有真正的价值。有等同于自由创造力的卡尔•马克思,有同于行使权力意志的尼采,还有同于宗教的奉献。——就本人而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和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德性是我个人看重的,生活中这两面要求也是严格的。这也就是告诉我们理想的生活包含着不同好事物的。我们可以自己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最好的。

    说到这,我还想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老子的《道德经》乃是哲学最高的思想境界,对于道家的思想,在我个人看来胜过儒家典籍,也一直欣赏道家的三生万物,无为而治思想。无论把道家的思想放在哪,都会使人获益。短短五千言,拥有无穷的魅力。

    再回过头说本书。多角度辩证与论述,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诠释了人生多个层面学问,指引你了解人生真正要紧的东西是什么。无论如何选择,生活是问心的,在人生这门学问面前,你决定自己的内容与轮廓!

    书中运用古圣哲人哲思的经典和大量的例子为你辩证。用理论加实践为你打开更多的窗,使你自我调整,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所愿达到自己想过的平衡生活。话又说回来,书再好,也得实践,单独看着,仿若纸上谈兵,生活中不加以运用的话,那它的价值也只是等同于零。读书为什么,为的就是改变思维,用思维改变你的人生观。只有行动,才会知道结果的益处多大。


  •   作者是身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的托马斯?霍尔卡,《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一书中却没有普通读者不是很喜欢的那种“掉书袋”,也没有理论性生硬的说教,以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更多的哲学爱好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思考方向,广阔而深远的思考空间。
  •   我很喜欢托马斯•霍尔卡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一书中关于快乐的部分表述:“快乐——体会那积极的嗡鸣”“尽管快乐是一种感觉,但却不是一种你可以单独体会的感觉。”没有“单独的快乐”。不可能仅仅体会快乐,或者说快乐本身。你不能分开来的东西还是可以通过“从感觉到再感觉”的方式来进行比较的,也可以尽可能多地获取。的确,虽然快乐是一种感觉,但真的很难有“单独的快乐”,不是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学习之余,周末有时会带着心爱的笛子和喜欢的书和家人说一声然后独自去登山,在登顶后或在途中喜欢的某个角落会选择放松地吹吹笛子,或者坐在斑驳的树荫下嗅着周围在阳光照射下树林散发的特有的馨香翻开喜欢的书,静静地阅读,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进入书中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但也是无法单独体会的。因为如果说我单独的看吹笛子会给我一种快乐的感觉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是在楼房中吹笛子就会不可避免地因为不得不考虑到周围邻居有考前复习的学生啊、各种调班的上班族的休息时间呐、老人的听广播和午休的时间之类的,在各种条件限制之下,还能只是说我吹笛子时快乐吗?至少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又如,那句“我喜欢好吃的声音”,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边按妈妈切菜的节奏敲鼓,边用嘟起的小嘴模仿妈妈做饭时每个动作所发出的声音,这个场景,哪怕是外表再坚强的人也会为之动容吧?这种快乐,需要综合感受,与阿兰•罗伯•格里耶倡导的“物质本我”、纯客观地表述出“物的全部”,是要区别开来的。
  •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快乐都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似乎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快乐。十六岁时少年不识愁滋味,却偏偏要“为作新词强说愁。”;二十六时,在人生的舞台上小试锋芒,却总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三十六岁时已更成熟稳健,却觉得自己被生活重压得透不过气 ;四十六岁人生辉煌,却无奈于已缺少了青春激情;五十六岁日近夕暮,却又整日感叹人生短暂。一切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不了解,不能参透快乐的本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书中,我们会找到关于快乐的所有答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快乐、快乐的存在形式、哪些快乐是长久而深远的,哪些快乐是肤浅而短暂的,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关乎于快乐质量的“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什么——知识、成就、道德、爱和友谊。作者还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方法:“你必须把目标定在另外某件事情上面,并且让对那件事情的追求给你带来嗡鸣。”这些金玉良言,犹如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握紧它,我们必将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   依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拥有了金钱,才能保证我们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进而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交、尊重需求,并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快乐也必将呈现增值的趋势。于是,金钱往往成为了更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但事实上金钱与快乐并不是绝对成正比关系的。在《生活最美好的事物》中,托马斯•赫克告诉我们:“金钱把你身体的不舒服和你对未来的焦虑都带走了。但是过了那个点,更多的金钱就不会使你感觉更幸福了。“也就是说,金钱的增加会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满足,但不是持久的满足,当超出了这个满足点,我们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和焦虑,又会去忙于追求更多的金钱以实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当金钱成为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人们必然会落入”享乐主义的跑步机“,与真正的快乐背道而驰。由此看来,了解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是获取幸福的前提。
  •   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中,作者不仅对快乐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辨析,也同样对快乐的对立面——痛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论述中,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将痛苦的价值与快乐的价值进行了比较,批判了边沁等人将快乐的好处等价于痛苦的坏处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最后得出结论:痛苦的负面价值大于快乐的正面价值。这一观点也许正印证了为什么痛苦的记忆更容易深植于我们的内心。虽然人类更愿意去追求快乐的感觉,而痛苦却始终在我们的人生中挥之不去。歌舞升平、欢歌笑语后往往伴随着曲终人散的没落,才倾一世、叱咤风云,往往要经历高处不胜寒的寂寥。虽然快乐让我们愉悦、放松,却远不如痛苦那样深刻、沉重。生活中,我们喜爱观看喜剧影片,但静心回想,那些真正震撼到灵魂,终身忘不掉的却都是悲剧故事。也许在我们追寻快乐的同时,也应该向另一种情感——痛苦致敬,它让我们警醒而自知。正如鲁迅所说: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诗人菲利普•拉金在写信祝贺朋友喜得千金的时候并没有祝愿小家伙聪明或者美丽,而是祝愿她平凡,作者认为这是对小姑娘最好的祝愿。在世俗中,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以他所获得的成就、拥有的权利和金钱数量为标准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最主要的东西,在人性的问题上,快乐是没有等次的,人是没有阶级的。作者告诉我们:不同种类的快乐同等好。一个乐于耕种的农民,以自己一生的热情投入,收获了无数实实在在的果实,在他所获得的快乐总量上,并不一定比一个拥有至高权利的总统要少。以快乐的总量去衡量人生,我们会发现,自己会活得更加坦然而真实。
  •   那天在朋友家看到这本新书,最开始是名字吸引我的,《生活中最好的事物》,我还以为是心灵鸡汤一类的小故事呢。翻了翻发现是本哲学书,上大学的时候就对哲学挺感兴趣的,干脆自己在当当上也买了一本。发货速度就不用说了,就说说这本书吧。 这本书一开头说的是“快乐”这个问题,我突然就想到了那些乐观的人常说的那句“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这句话乍一听挺有道理的,但我不同意。我觉得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必须的,没有好坏之分,认真感受痛苦和认真感受快乐一样有价值,一样都是在生活。所以生活中最好的事物就是真实的事物。 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那太正常不过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也没有好坏之分,看了《生活中最好的事物》让我觉得,不用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应该更关注自己真实的生活。一本书是否有价值,就看它能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是本好书!
  •   有人说,幸福的关键是记忆力差。有一度,我也是这样认为,觉得有些人似乎天生不知道愁为何物,总是傻呵呵乐乐地生活。悲伤也曾光顾他,但好像他很快就会忘记。但通过《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我意识到,这样的观点,是相对于悲观者而言的。悲观的者,经常会记住那边不开心的事,确切的说,在他们眼里,他们的印象中,大多事物的悲观面。而乐观者,他们正好相反,他们选择记忆了快乐,于是他们更加快乐和积极。很积极的一本书,推荐!
  •   每一次,从一本书中看到如此多关于“幸福的认识”。从政界名人、哲学家到普通的百性,都有很多阐述。虽然不能说哪家的说法更对,但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书中提以有些锐派家曾经认为身体的快乐算不得真正的快乐——它们是虚幻的。比如: 身体的快乐是从感到缺乏某种东西开始的。你身体缺乏水,于是你就感到口渴,口渴的感觉是令人不快的;你身体缺乏食物,于是你就感到饥饿。当你喝水或者吃食的时候,你缺水少食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样,令人不快的感觉也就被赶走了,但是你却把这个过程错误地当成一种积极的感觉。你认为你感到了积极的快乐,而实际上你只是从缺水少食的不舒服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回到了不缺水少食的中性感觉的状态。这就使得追求身体快乐成了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因为追求身体快要有像饥渴这样的痛苦来开始,末了你又不提供正快乐的感觉作为回报。
  •   生活是由无数选择构成的。当你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甚至当你还未睁开眼时,你已经开始面临选择了——“是起床?还是多睡一会儿?”可能你根本不会去留意这样一个小小的选择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如果选择涉及到更加关键的时刻,比如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你就会考虑很多东西了——“是去外省读书?还是留在家乡?”我也面临这样的终极考验,我设想过很多以后可能出现的场景,我将两种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呵呵,最终还是《生活中最好的事物》告诉我,生活没有最好的和最坏的,我只要选出那个“快乐的地方”。这书缓解了我不少压力呀!
  •   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穿透事物的本质,给出令人大梦初醒的答案
  •   一直喜欢在当当上淘一些新书,常常会因为一本书的作者、甚至是一本书的封面而喜欢上一本书,喜欢上《生活中最好的事物》只是因为介绍中的一句话“你想要的东西对你来说,似乎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时候我们真正的欲望,是处于藏匿状态的。”这句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以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探索隐匿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什么是“我”,什么能让我“快乐”。
  •   人的存在,除了繁衍后代,复制我们的生命,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发现生活、世界中最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时刻活在美的包围中。
  •   “美妙的嗡鸣”——这个说法我第一次看到,第一眼看到就感觉眼睛一亮。对了,这个词正是出自这本《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书中讲到快乐的情绪,是会有正向能量,会影响你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更容易找到更多快乐。这正是“美妙的嗡鸣”吧。书还没有看完,迫不急待地上来发个评论,我接着从书中去找寻追求快乐的方法:)
  •   或许大家会觉得快乐很简单,可当真正被问到“快乐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也许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会哑口无言。我也从未认真想过“快乐究竟是什么”,直到看了《生活中最好的事物》,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事。快乐是选择吗?我们的选择仅仅只是为了快乐吗?我们总想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有时候我们也该回过头来想想,什么样的选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才是最好的。
  •   看了这本书,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   生命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而需要我们活在当下,去体验和感受。
  •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事物,什么是最好的?
  •   生活中难免被“忙碌”化,请把《生命中最好的事情》keep in your mind,让我们从容应对生活,享受生活!
  •   美好了的生活小哲学书。茶余饭后的好读本。
  •   人们所追求的根源是幸福,可是世上的人有几人幸福呢?想而且得不到,使人苦恼,现在你找到了?
  •   引发人思考的哲学书籍,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   虽然是一本哲学书,读起来却温温暖暖。如同在为自己的人生煲一锅好烫。
  •   哲学使人聪明
  •   哲学的书留到以后慢慢看。
  •   读过本书将会给人大梦初醒的答案,作为一名读者很想一探究竟,只是还有个时间问题,慢慢仔细咀嚼吧。
  •   生活还在继续。。。
  •   书的内容很丰富,值得一读
  •   看着并不错
  •   很美好的一本书。
  •   翻译的不太好理解,内容好极了,有收获。
  •   书未读
  •   刚刚收到,不没有仔细的研读。等读了之后再做评价吧。
  •   正在看中,有意思的书。
  •   这类书开卷有益。用于填充日益空虚的大脑。
  •   还行,慢慢看。
  •   独特的视觉
  •   !!!!!!!!!!!!!
  •   哲学家眼中的一切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这是一本很漂亮的小书,名字就很打动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啊,谁不想拥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谁不想拥有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应该耶鲁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在一个哲学家的眼中,美好幸福这些名词都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含义。作者是一个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西方学者,凡是概念都想要清晰的去界定,很多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完美经常使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一旦要下一个清晰的定义那就麻烦了。不过这对于哲学家来说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任务。

    美好首先是一种感觉,什么是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书中说“快乐、幸福、享受、满意、满足”等等,都是一种良好的感觉,是一种积极心态的感受。是的要区分这些名词的确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作者用一个对立面就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和糟糕、痛苦、不幸相对那是一种消极心态。

    良好的心态这样就避免了在词语中的纠缠,我们都喜欢良好的心态,极力避免消极的心态,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心态呢?也就是说怎么才能够快乐呢?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途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快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快乐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悲哀可以带来更多的悲哀。如何达到快乐呢?作者把快乐分成身体的快乐和心理的快乐。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快乐。身体的快乐来自直观的感受,而心理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

    然后作者又论述了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促使事情发生,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拥有爱和友谊。最后把所有的因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结合起来,这样就是美好的生活吧!

    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后一个部分都叫做“更多的读物”,这是典型的学者的做法,想要了解幸福和美好,仅仅靠这一本书还是不够的,需要你把他当成一门学问,用一生去专研,这也是作者作为一个耶鲁大学哲学教授的终生使命吧!

    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去研究幸福和美好,没有在耶鲁大学哲学系毕业也并不妨碍我们能够获得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说到底到底什么是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寻找和定义,那是我们的感受,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来获得。当然我们多学习和了解一下学者们的观点对我们的来说只有好处,可是如果接受的程度有限,那么狠可能越看越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幸福和美好了。
  •   如果把大家认为的生活中重要问题做一个总结,应该不外乎幸福、快乐、友谊、爱情、成就、知识、德行。但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它们为何重要,要如何去珍惜。作者赫克的著作《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正是是对我们生活中诸多最要紧问题的一个哲学指南,观点原创而清新,文笔迷人而煽心。当然,表面上看,算不上一个实用指南,它不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爱情,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怎样取得成功,但是,它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感觉,指引我们该去寻找什么和为什么。
  •   初读《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时,不禁想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 “自由选择” 这一重要观点,萨特的《禁闭》中加尔散、伊内丝、艾丝黛尔的人物性格、选择的命运性、命运必然的悲剧色彩使我曾一度沉浸在“选择”的观点中无法自拔……现在结合萨特的《禁闭》再来看《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作者针对“选择”、“快乐”、“痛苦”、“欲望”等哲学母题进行的阐述,感觉很微妙,试着追随作者的哲思,很享受自己融入到书中,能沉下心来对生命中最好的事进行哲学性思考的这种状态。《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对学生和喜欢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即使是每天挤地铁的上班族,再喧闹拥挤的地铁车厢也不会影响你阅读一本好书的热情。《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一本在手,足矣。想打发路程中的无聊时光不用再将各种电子设备掏出来双手并用,现在,只需要一手抓扶手,一手捧起《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这样做能带给你的放松的感觉绝不亚于双手并用玩游戏、看视频、看手机电子书、刷微博(至少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值得用心去读的书不会令你在双手并用兴高采烈地沉浸在电子的小世界里时对你和周围的人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我喜欢利用每个闲暇时间来读像这样的好书,再忙碌的生活也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一隅空白,你呢?哦,对了,记得提前算好下车时间,最好手机设个闹钟什么的,以免看书太过专注而错过该下车的站,经验之谈~O(∩_∩)O
  •   由张根硕、文根英主演的《玛丽外宿中》在首播时就引起韩剧迷的热捧,究其原因,该剧围绕女主人公魏玛丽等人的亲情、爱情、婚姻、音乐、金钱等元素让观众在观看时对相关问题留有思考的空间,观众追剧时对剧情设置、演员演技等方面进行衡量的同时更喜欢进行相关哲理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毕竟,对于更多的韩剧爱好者来说,追剧追的是一种“梦”,“梦”醒之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是我们自己,而非剧中人物。以至于有些剧迷在剧终时会发帖,如果我是女主,我会选择接受父亲一片苦心,被迫接受那种认同两位父亲施诡计强迫女儿接受的、完全生活在另一层面的、一切当做商业来经营,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的“高富帅”?还是会坚持一如既往的快乐,用一贯的坚守“义气”面对兴趣相投的专心于音乐创作却从不给女人结婚的承诺的,却是在心底最关心自己的女人的优质“潜力股”?《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很好的诠释了以《玛丽外宿中》为代表的热播韩剧蕴含的哲学问题,韩剧迷也不要错过哦!
  •   近来感觉运势不佳,心情也down到了谷底。看到这本《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就忍不住买来一读。我感觉那时的自己,需要一些积极的事物来支撑我的灵魂。书还没有看完,才看了几两章,读后有些感触。关于幸福、快乐也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确实,我们经常会讲“追求幸福”,而对于幸福,我们一般会认为它是更高度的快乐。书中提到“涉外快乐”,这种包含了智力和道德上的快乐,是我追求的方向。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必须更加积极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从悲伤中发现快乐,找到真正的幸福。
  •   在《生活中最好的事物》中,托马斯•赫克指出:我们的心情随着生活中的事件而起落,但是变化通常是短暂的,我们会较快地回到一种基点心情。这个固定水平对于不同的人是有所不同:一个人通常可能是欢快的,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不那么兴奋,所以他们就有不同的性情预置值,而且这个设定值似乎是有遗传基础的。在此,托马斯•赫克强调了基点心情的固定性和遗传因素,却忽视了环境、时间、生理等诸多因素对基点心情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在年龄方面,我们在孩童时期、青年时期与老年时期的基点心情值是不同的。显然,孩子更快乐一些,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能让他开心大笑的东西,而长大成人后,烦恼却增多了许多,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开心了,基点心情的水平时值也必然会降低。再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前半生经历战争年代,后半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在这两个环境下他的基点心情水平时值肯定是有高低分别的。所以,我认为对基点心情产生影响的不只是遗传因素,基点心情是在某一时期或环境中呈相对固定的状态而不是绝对固定状态。
  •   “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每天都快乐呢?”这是高中同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现在的社会好焦虑的,大家好像每天都不开心,大家好像每天都有很多烦心事要考虑,整个办公室里闷闷的,大家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努力工作、赚钱,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像《生活中最好的事物》中说的那样,这样的生活没有“良好的感觉”。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了,挺好的,推荐给办公室的姐妹!
  •   有哲学性
  •   值得细细口味的好书
  •   正在看,不过应该还好吧~
  •   希望是好书,看完后会再评价的
  •   文字读起有点不顺畅,可能跟翻译过来的有关吧,一般哈。
  •   学习了!期望有更大的收获
  •   不是很新,但凑合用吧,还可以
  •   有些看不懂,理论太强,但信念是对的。
  •   没有腰封,我喜欢。
  •   可能适合年轻人看。中年后没有借鉴意义。
  •   不太适合国人的语言风格
  •   不是那么好看,粗略的翻了一下就束之高阁了
  •   出于个人的自尊心,虽然我早已经脱离了会被民族虚荣轻易挟持的阶段,但在不断的学习中老是发现“祖国母亲”总是这也落后了,那也落后了,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劲的一件事,尤其是这种“啥都落后”的情况发生在从硬件到软件的各个方面,新闻联播里还整日播音员端庄沉稳告知伟大母亲样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顿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得在沉默中把自己娱乐死。很多国人认为策略上的东西也许我们比不过欧美,那技术层面的总可以吧,我们可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啊,举个比较熟悉的例子,我上大学那会儿,也就是两年前硅胶整容兴起没多久,大街小巷传的神乎其神的多先进,结果系主任告诉我们甭说现在的硅胶整容技术发展不完善,就连硅胶本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欧洲否定了整容应用,二十多年前啊亲!再转回来说说策略层面,我所知道的本国丢人现眼基本是两个方面,捡洋落前面已经说过了,另一方面就是用胡说八道来偷换人文化的概念,而真正花了功夫研读过欧美人文领域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印象,欧美的学者从不惮于从生活中探寻终极与毁灭的命题,但对于似乎只能使用语言进行“形容”的学科他们却从未放弃量化的考量。最先对霍尔卡先生的了解仅仅是《环球邮报》的伦理专栏作者,这让我深感困惑,报纸上开专栏就不是很多见,竟然还有伦理专栏,不过想想曾经《恶之花》为年度最畅销书籍的欧美世界,这样的事似乎也没什么不可能。待拜读本书之后,更是觉得欧美在人文领域确实要领先我们很...多,关于幸福的概念(也是“最美好的事物”的表达之一)在第三章和最后一章中用不少图表来佐证作者的分析,在我国,这样的说明方式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理工科的研究生论文里。当然,读者也不可误解本书通篇皆是数据与图表,霍尔卡教授把能够构成或者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事物分成七大类分别讲解,叙述方式中规中矩,缺乏油嘴滑舌带来的快意,但一板一眼由表及里的抠字眼倒确实很严谨:比如快乐,作者认为除了传统的以边沁为代表的观念“快乐的两个价值尺度长度与强度”外还存在着第三个价值尺度即宽广度或者程度,乍一看有些重复甚至强词夺理,但作者仅用一个事例就证明了第三个价值尺度的存在合理性——生活中,幸福一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快乐,这就可以推知相较于某一部位,人们更期待整体存在感到快乐~很牛叉很强大,对于我这样水准不咋地的读者需要相当的时间与思考才能消化。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这本想说些啥,或者自己能从中得到点啥,不妨读一读封内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谢利 卡根的贺词,不错,就是那个耶鲁公开课《哲学:死亡》的主讲人喜欢盘腿坐在讲台上讲课的大仙,谢利的概括非常到位——新颖、迷人,但不是一部实际告诉你怎么去寻找的书,他只是告诉你,为啥要去寻找,以及为啥以帮助为理由规划别人的人生是坏本性。 阅读更多 ›
  •   在這個二元世界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點,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你認為是什麽呢?
  •   很满意,不错的一本书
  •     说句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很痛苦。    从这本书的名称上来看,是讲生命的,作为一个生命除了理智之外,当然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情。而这本书的内容所谈大多是理性分析而很少涉及感性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书名中的“美好”这个充满感性的词语显得无所置喙了。当然,作为一本讲述生命哲学方面的书籍来讲,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来说,这样的思路并不奇怪。     如果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分门别类,罗列出的对人生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关注的内容,也是很多人在一生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此外,每一章后面的拓展阅读书目,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感到作者的渊博。     但让我感到痛苦是作者行文的方式。作者似乎是力图把这个话题浅显化的,想要使用一种娓娓而谈的方式,介绍比较特殊的哲学认识,但效果却不甚佳——仅是个人感觉。在我看来,哲学论著一般分三类,第一类是作者不强迫读者思考,但读者自动回去思考,第二类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三类是作者不管读者的状态,逼着读者进行思考。三类作品之中,当然第三类难免等而下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却“逼着读者进行思考”。     作者在书中,虽然看上去是为了引导读者的思考,但无论是假想的幸福机器,还是一连串的“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设想,再设想”“假如,进一步假...如”这些内容本就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的状态,更接近思维的锻炼而不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理性能够占据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内容,那么一个恐怕的经历未必会很多“美好的事物”。更何况,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理性,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大作用呢?     另外,作者除了叙述的事例所举的都是一些名人和特殊情境的选择之外,很少有一些常人的事例,这恐怕也可以说明这本书的“抽象性”吧。在行文上作者也还有一些冗长和啰嗦的问题,本来已经说清楚的事情,还要继续解说,看上去显得很丰富,但是是在事例的安排没有做到有详有略,作者的不厌其繁反而让人觉得他似乎在低估读者的智商。 阅读更多 ›
  •     刚拿到这本书是因为被名字吸引《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俺都快40岁了有时还是不能确定生命中最好的事物都有些啥。看完书之后起初没什么感觉,后来跟个朋友吃饭突然想起书里的观点,返回头看时很有收获——应该正确面对生活的起伏。... 阅读更多
  •   还没有看,帮培养买的,不过书是全新的,快递也很给力
  •   自我意識的覺醒或許是由動物進化成人類的過程中最偉大的現象。就像古希臘哲學家們所探討的那樣,究竟是成為痛苦的蘇格拉底,或者是一頭快樂的豬,哪一個更高尚,更滿足。僅就動物性而言,如果穿暖吃飽,做一頭快樂的豬也沒有什麽不好,但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他有與動物的本能所不同的東西。他不滿足與做一頭豬,哪怕這頭豬是快樂的,他寧可做蘇格拉底般的思考者,哪怕如他一樣痛苦——要...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