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叶山土  页数:249  字数:200000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指导科学实践的发展理论,而是为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时代、实践、群众提出的新问题树立了典范,因而是新世纪、新阶段时代精神的精华。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实践观、唯物史观、价值观等视角,研究和挖掘了蕴藏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及启示。本书对于人们深入学习、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叶山土,男,浙江兰溪人,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等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及省社联等课题8项,出版专著《邓小平哲学方法论》《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合著)及主编教材等8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动态》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录。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20余项。

书籍目录

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范式
一、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转换的基础和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转换的意义
第一章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思想的新概括
一、科学发展观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理论渊源及内涵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相统一发展观的关键
第二章 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形态
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上突出人本性
二、发展的空间上注重全面性
三、发展的结构上强调协调性
四、发展的时间上重视可持续性
五、发展成果的分配上关注共享性
第三章 “以人为本”内涵的新解读
一、以人的本质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二、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关键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统筹兼顾思想的新拓展
一、统筹兼顾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统
筹兼顾思想的阐发和运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统筹兼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对统筹兼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 科学实践观的新阐释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发展实践的重要性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发展实践的主体性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重视发展实践的系统性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发展实践的创新性
第六章 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新视域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
三、推动社会有机体运行与发展的原则和路径
第七章 合作观的新贡献
一、马克思哲学维度合作观的主要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合作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八章 人才主体生产力思想的新探析
一、发展人才主体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人才主体生产力的构成
三、促进人才主体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创造新生产力思想的新视角
一、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新生产力的内在依据
二、和谐社会创造新生产力的机理
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
第十章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视野
一、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科学发展观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途径
第十一章 人民观的新提升
一、人民是历史主体上的新提升
二、人民是创造历史动力主体上的新提升
三、人民是价值主体上的新提升
四、人民是利益主体上的新提升
第十二章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式和方法的新探索
一、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和创造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式和方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首先,是实践的理念创新。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理念支配下进行的,都是一定理念的客观化。正如没有革命的理念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一样,没有创新的发展理念就没有创新的发展实践。清醒地认识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创新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立发展理念创新是实现发展实践创新的先导,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导。只有各级各类主体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也即是创新发展,都来关注发展理念创新,都树立起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树立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的创新思维活跃起来,才能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创造出行之有效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理念,从而才有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其次是实践的客体、手段创新。 1.实践的客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客体就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因此,实践客体创新,就是指开发创造出全新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实践的对象。实践客体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这里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有赖于自然客体的创新,即开发创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等;政治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进步,有赖于制度、体制创新,即构建和谐社会。而文化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则有赖于精神客体的创新,即理论和知识的创新。推进实践客体创新也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无论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好,还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也好,都需要实践客体的创新。推进实践客体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实践客体创新。因为只有通过精神客体的创新,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和生活观、树立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才会自觉地去节约、利用资源、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只有通过自然客体的创新,不断加强资源生产、开发和利用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资源能源,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通过社会客体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由叶山土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转换,即由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改造社会客体的理论与中国社会客体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解决中国社会客体的实际问题,即解决中国社会客体的解放和发展问题,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革命、建设、改革理论,转换为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理论,与中国主体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解决中国主体的实际问题,即关注主体本身的生存和全面发展问题,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因此,研究和探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必须由此入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