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经典散文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林清玄  页数:243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它的时候,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象征着什么呢?  我想,它是在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  在这几年,我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串凤眼,借着这凤眼我才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来纵观人间的烦恼,让每一个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深思与觉悟。  去年,我的《紫色菩提》出版,带来读者极热烈的回响,这些回响所代表的并不是我在写文章的成就,而是我依着佛菩萨无上的智慧,来做一次人间的新诠释罢了。有许多读者因为《紫色菩提》而进入了般若智慧的阶梯,他们着急地问我:“是不是有关菩提系列的新著作呢?”  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缘起,使我有信心做进一步的探寻,希望经由我摸索的脚步,一页一页写下菩提系列,也就是觉悟的系列、智慧的系列。《凤眼菩提》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结集,从现在的位置来回顾《紫色菩提》,我自觉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从前,我觉得只有依佛所说,人间的一切才有意义;现在我知道了,即使在最卑微最劣陋的事物,我们也能找到意义,并在其中得到启发。  我们是生活在薄地上的凡夫,几乎只有极少数人在脆弱的娑婆,还能维持心境的清净;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活在迷执而不可救拔的深渊。绝大多数的人,是活在梦与醒的边缘、活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活在迷与悟的一线之间、活在菩萨与凡夫的升沉之际。  为什么我们不会完全的清醒呢?又为什么我们不会彻底的沉沦呢?那是因为从无始动劫的轮回以来,每一个众生都曾有过菩萨的愿行,这愿行由于我们一再的迷转,处在若有若无的景况,这若无若有、渴望光明纯净的愿望,使我们常常在为恶的时候,感到可耻,不愿自己再堕落下去;也使我们在行善的时候,觉得不足,希望做得多一点。  也由于这若有若无的光明愿望,使我们走向上的道路的时候,时常感到自己罪业深重,知觉到业的累积实在不可测量。但我们也不必过度的悲哀,因为我们累劫所种的善根也一样是深不可测的。我们学习佛菩萨的愿行,除了忏悔过去的恶业与无明,也是在开发过去的善根与明慧,寻找我们忘失了的本愿。  我努力地,也是希望能找到我所发过的愿,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我。而我把自己寻找的过程与思想写下来,是祈望着在梦与醒边缘的众生,能多一点点醒转,少一点点迷梦。我是众生里的一分,我既然能从迷梦里逐渐醒来,使我深深相信法界里的每一众生也能如我一样,走向一条更清明的道路。  在阅读、深思、修习佛的经典这几年,在持戒、禅定、智慧的体验这几年,我感觉自己比从前站在更高的接点,常能往后回顾,看我们是如何投生到这爱恨交缠的世界。也转过头来向前看,希望依着我们前世的本愿,跟随佛菩萨的足迹,走向一条美丽光明、无量无上的道路。  《凤眼菩提》这本书所表达的也就是如此简单,它是闻、思、修与戒、定、慧的结晶,它是回顾迷执与前行光明的一块踏板,它是不离世间、不舍众生、不乐爱欲的一段真实的里程。  在长夜里写这些文章时,思及苦难的众生,我的心十分忧急悲切,那是由于我渴盼众生都能在世间觉悟,都能在生活中得智慧,都能化烦恼为菩提。在这么悲切忧急的心情下写完这本书,我发现用过最多的词句竟是“觉悟”、“智慧”、“菩提”,这大概正是《凤眼菩提》所最想表达的。  我想到《俱舍论》里说,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佛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为什么佛可以不喜不忧恼呢?那是因为佛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缘故。  读到“三念处”时我感到惭愧,毕竟我还是一介凡夫,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不能从迷梦中清醒,不肯回观寻找自家宝藏,就感到十分悲痛忧恼。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从迷梦走向憬悟的道路,就感到欢喜赞叹、踊跃无量——这正是我不能时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结果。这本书,有时会看到我的悲痛忧恼或欢喜赞叹,到底我还是有着凡夫的血性,但愿诸佛菩萨能悯恕我的鲁莽,也愿读者宽谅我的直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用佛法观点写了两篇文章参加文学笑,一篇是《黄昏菩提》得了中华文学奖的首奖,一篇 是《飞鸽的早晨》得了中央日报文学奖的首奖,使我对于从世间提炼智慧充满信心,趁出版时也收录在这里。我想,做为发心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在日常事物都能用佛教观点去观照,这观照应该是光明正大、庄严无畏,并且我深信佛所留给我们对宇亩人生的观点,是最好的、无上的观点,我们不要害怕去表现它。  《凤眼菩提》的每一篇文章发表前,我的妻子小銮总是第一个读者,她以真实的修行经验给我许多宝责的意见,如果本书还有可读之处,第一个应该感谢她的内助。  这两年来,我在修行上能有一些心得,并且能用活泼圆融无碍的观点来谈佛法、看人间,都得自于我的老师廖慧娟的教化开启。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在心里向她顶礼,如果没有她的慈悲宽容,真不敢想今天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强烈思念我的父亲,他的逝世坚定了我不退的道心,因此,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功德,我要特别回向给先父林后发,同时也回向给我的母亲林潘秀英,但愿父亲能亲闻菩萨说法,早证菩提;但愿母亲能身体长健,开启般若。  同时,普皆回向苦难无常世间的众生,但愿众生都能从梦与醒的边缘中真正的醒来。  最后,我们来随文殊菩萨发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内容概要

  “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每一粒上面都有美丽优雅的眼睛。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启示我们应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无常的人间。《凤眼菩提》是林清玄继《紫色菩提》后更深入探寻般若智慧的作品,让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遗憾。
  “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三十岁前获遍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
 
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
 
四十五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当年录音磁带总销量达三百二十多万盘,被称为有声书的经典;
 
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秀读物。
  三十多年来,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卷 波罗蜜
四随
黄昏菩提
召集有缘人的钟声
世界的中心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飞鸽的早晨
博爱与大悲
佛贵
学看花
青草与醍醐
八风吹不动
如是我闻
胸怀千万里
飞入芒花
水月河歌
猫空半日
牡丹也者
第二卷 曼陀罗
清净之莲
梅香
一尘
雪的面目
木炭与沉香
跑龙套的时代
平凡最难
宝贝
爱语
无辩
日日是好日
妙高台上
鹅瓶
念及上地
遇缘则有师
金刚经二帖
美丽的危险
东坡三章
智慧命第一
槃特伸臂
阳春世界
槟榔西施
大王们

蜜事
冰冻面线糊
重瓣水仙
有月亮的早上
水牛故事
棒喝与广长舌

章节摘录

  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它的时候,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象征着什么呢?  我想,它是在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  在这几年,我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串凤眼,借着这凤眼我才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来纵观人间的烦恼,让每一个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深思与觉悟。  去年,我的《紫色菩提》出版,带来读者极热烈的回响,这些回响所代表的并不是我在写文章的成就,而是我依着佛菩萨无上的智慧,来做一次人间的新诠释罢了。有许多读者因为《紫色菩提》而进入了般若智慧的阶梯,他们着急地问我:“是不是有关菩提系列的新著作呢?”  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缘起,使我有信心做进一步的探寻,希望经由我摸索的脚步,一页一页写下菩提系列,也就是觉悟的系列、智慧的系列。《凤眼菩提》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结集,从现在的位置来回顾《紫色菩提》,我自觉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从前,我觉得只有依佛所说,人间的一切才有意义;现在我知道了,即使在最卑微最劣陋的事物,我们也能找到意义,并在其中得到启发。  我们是生活在薄地上的凡夫,几乎只有极少数人在脆弱的娑婆,还能维持心境的清净;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活在迷执而不可救拔的深渊。绝大多数的人,是活在梦与醒的边缘、活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活在迷与悟的一线之间、活在菩萨与凡夫的升沉之际。  为什么我们不会完全的清醒呢?又为什么我们不会彻底的沉沦呢?那是因为从无始动劫的轮回以来,每一个众生都曾有过菩萨的愿行,这愿行由于我们一再的迷转,处在若有若无的景况,这若无若有、渴望光明纯净的愿望,使我们常常在为恶的时候,感到可耻,不愿自己再堕落下去;也使我们在行善的时候,觉得不足,希望做得多一点。  也由于这若有若无的光明愿望,使我们走向上的道路的时候,时常感到自己罪业深重,知觉到业的累积实在不可测量。但我们也不必过度的悲哀,因为我们累劫所种的善根也一样是深不可测的。我们学习佛菩萨的愿行,除了忏悔过去的恶业与无明,也是在开发过去的善根与明慧,寻找我们忘失了的本愿。  我努力地,也是希望能找到我所发过的愿,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我。而我把自己寻找的过程与思想写下来,是祈望着在梦与醒边缘的众生,能多一点点醒转,少一点点迷梦。我是众生里的一分,我既然能从迷梦里逐渐醒来,使我深深相信法界里的每一众生也能如我一样,走向一条更清明的道路。  在阅读、深思、修习佛的经典这几年,在持戒、禅定、智慧的体验这几年,我感觉自己比从前站在更高的接点,常能往后回顾,看我们是如何投生到这爱恨交缠的世界。也转过头来向前看,希望依着我们前世的本愿,跟随佛菩萨的足迹,走向一条美丽光明、无量无上的道路。  《凤眼菩提》这本书所表达的也就是如此简单,它是闻、思、修与戒、定、慧的结晶,它是回顾迷执与前行光明的一块踏板,它是不离世间、不舍众生、不乐爱欲的一段真实的里程。  在长夜里写这些文章时,思及苦难的众生,我的心十分忧急悲切,那是由于我渴盼众生都能在世间觉悟,都能在生活中得智慧,都能化烦恼为菩提。在这么悲切忧急的心情下写完这本书,我发现用过最多的词句竟是“觉悟”、“智慧”、“菩提”,这大概正是《凤眼菩提》所最想表达的。  我想到《俱舍论》里说,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佛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为什么佛可以不喜不忧恼呢?那是因为佛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缘故。  读到“三念处”时我感到惭愧,毕竟我还是一介凡夫,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不能从迷梦中清醒,不肯回观寻找自家宝藏,就感到十分悲痛忧恼。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从迷梦走向憬悟的道路,就感到欢喜赞叹、踊跃无量--这正是我不能时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结果。这本书,有时会看到我的悲痛忧恼或欢喜赞叹,到底我还是有着凡夫的血性,但愿诸佛菩萨能悯恕我的鲁莽,也愿读者宽谅我的直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用佛法观点写了两篇文章参加文学笑,一篇是《黄昏菩提》得了中华文学奖的首奖,一篇 是《飞鸽的早晨》得了中央日报文学奖的首奖,使我对于从世间提炼智慧充满信心,趁出版时也收录在这里。我想,做为发心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在日常事物都能用佛教观点去观照,这观照应该是光明正大、庄严无畏,并且我深信佛所留给我们对宇亩人生的观点,是最好的、无上的观点,我们不要害怕去表现它。  《凤眼菩提》的每一篇文章发表前,我的妻子小銮总是第一个读者,她以真实的修行经验给我许多宝责的意见,如果本书还有可读之处,第一个应该感谢她的内助。  这两年来,我在修行上能有一些心得,并且能用活泼圆融无碍的观点来谈佛法、看人间,都得自于我的老师廖慧娟的教化开启。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在心里向她顶礼,如果没有她的慈悲宽容,真不敢想今天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强烈思念我的父亲,他的逝世坚定了我不退的道心,因此,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功德,我要特别回向给先父林后发,同时也回向给我的母亲林潘秀英,但愿父亲能亲闻菩萨说法,早证菩提;但愿母亲能身体长健,开启般若。  同时,普皆回向苦难无常世间的众生,但愿众生都能从梦与醒的边缘中真正的醒来。  最后,我们来随文殊菩萨发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我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南怀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  ——余秋雨    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在林老师的茶香里悟到了太多。我说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丹

编辑推荐

   同系列书请见:   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   菩提十书之《星月菩提》   菩提十书之《如意菩提》   菩提十书之《拈花菩提》  凤眼菩提——以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人间。中国每年有几亿人读他的文章长大,南怀瑾、余秋雨、于丹热情赞誉!台湾文学大师林清玄的最重要作品,开启智慧,安抚当下人们身心的“文字瑜伽”。多次被推荐为台湾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印刷60余版,发行数十万册,是台湾40年来最畅销的书,在全球华语课本和考卷中,其作品数量仅次于毛泽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清玄经典散文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菩提十书
  •   中国每年有几亿人读他的文章长大
  •   很好的内容,能学习很多知识。可以购买。
  •   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   成套购买的
  •     作家社以前出过这套菩提系列,可惜怎么也买不到了。很高兴见到这本新书。林清玄文字是经典的,这本书的装帧比较淡雅,拿在手里感觉舒服。一盏文字的香茶。美丽的凤眼菩提子,是在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
  •     我们是生活在波地上的凡夫,几乎只有极少数人在脆弱的婆娑,还能维持心境的清净;也只有极少数人时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活在执迷而不可救拔的深渊。绝大多数的人,是活在梦与醒的边缘、活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活在迷与悟的一线之间、活在菩萨与凡夫的升沉之际。
      能多一点点醒转,少一点点迷梦。
      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倘若我们的布施使众生得一丝喜悦温暖之情,这布施不论多少就有了动人的质地,因为众生之喜就是我们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养称为“随喜”。
        这随喜,有一种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悯,而是众生喜而喜,就好像在连绵的阴雨之间让我看见一道精灿的彩虹升起,不知道阴雨中有彩虹的人就不会有随喜的心情,因为我们知道有彩虹,所以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感恩,不应稍有轻慢。
       设身处地的为苦恼的人着想,平等的对待他们,这就是“随顺”,我们顺着人的苦难来满他们的愿,用更大的慈悲和心情让他们不要在窗口空手离去,那不是说我们微薄的钱真能带给卖花的人什么利益,而是说我们因有这慈爱的随顺,使我们的心更澄澈、更柔软,洗涤了我们的污秽。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浇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人家都说随缘,我相信缘是随愿而生的,有愿就会有缘,没有愿望,就是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裏,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虹灯裏,我们更深的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
       修行者告诉我们最好的人生道路是:
       心田不长无明草
       性地常开智慧花。
       说我们看待因缘最好的人生道路是:
       历尽万般红尘劫,
       犹若凉风轻拂面。
       我们是薄地的凡夫,很难做到那样的境界,但是我常常对别人说,要“惜缘”,要“不弃世缘”,那是因为今生的每一个因缘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只有惜缘的人才能坦然无悔,只有不弃世缘的人才能知道每一次小小的因缘都是历经亿万年流浪生死的一回照面,那么追求更高的般若智慧,体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机缘,不更是非常非常之难吗?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导,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们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的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人无怕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主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行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示时,法法何曾法?
      弘一是在九月四日示寂,圆寂前预知时至,写了遗书和遗偈给他的生平至友夏丐尊和弟子刘质平告别。
      
       他的遗偈非常典雅优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佛经里常以莲花喻人,若我们以细行观莲花,一朵莲花的香不是花瓣香,或花蕊香,或花茎香,或花根香,而是整株花都香,如果莲花上有一部份是臭秽的,就不能开出清净香洁的莲花了。此所以有人把戒德称为“戒香”,只有一个人在小节小行上守清规,才能使人放出人格的馨香,注意规范的本身就是一种香洁的行为。
       佛教里说人生最基本的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
       老死虽是绝对的,但有八种东西曾加速他的来到,,在经典里称为“八风”,“增阿含经”时就说“有世八法,随世回转。何云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哭。八者药”
       为什么叫八风呢?
       因为这八种都是煽动人心的原动力,由于这种煽动,加速了人生的燃烧,人就随着中燃烧逐渐被焚掉了岁月,烧光了寿命,可是我们快速老化不仅是痛苦的事,连利益、称誉、快乐都是使我们燃烧的源能力。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虽然他有庞大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将财产留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成家,经过艰苦的考验才有今天,他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走出远门的青年,激发了奋斗的勇气,于是他发誓: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树木,这树木高达十余公尺,在一片大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栏,留下木心沉黑的部份,会散发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
      
      青年把香味无以比拟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树木,使他非常烦恼。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使他的信心动摇,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天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自己能改变心意,得意的回家告诉他的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这是佛经里释迦牟尼说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二是许多人虽知道成圣成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功夫,最后他就出卖了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份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因此,佛陀说: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在佛教的《医经》里,佛陀曾说:“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