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胡振华  页数:271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提出了本研究的三大前提假定,介绍《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第二章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文献回顾,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若干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对中外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总结其经验教训。第四章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理论分析。第五章提出农村合作组织的基本制度框架,并论述其形成和变化的路径。第六章通过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一种农村合作组织的创新模式。第七章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要素投入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第八章对全书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胡振华,男,1964年生,管理学博士。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人选。温州市“55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l含参加)9本;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1次。

书籍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 本书的基本假定  1.3.1 假定1: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长期性  1.3.2 假定2:农村合作组织存在的必然性  1.3.3 假定3:农村合作组织创新的重要性 1.4 分析范式与评价 1.5 分析方法与流程 1.6 个案的选择 1.7 可能的创新之处2 文献综述和若干概念的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合作社和合作组织基本理论  2.1.2 农村合作组织产生的必要性  2.1.3 农村合作组织的类型和含义  2.1.4 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和原因  2.1.5 农村合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2.1.6 农村合作组织的演变和创新 2.2 若干概念的界定  2.2.1 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  2.2.2 新合作组织和旧合作组织  2.2.3 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  2.2.4 区分两种不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2.2.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  2.2.6 合作组织与经济合作组织  2.2.7 农民组织化和村庄组织化 2.3 本章小结3 中外农村合作组织:经验考察和历史变迁 3.1 农村合作组织的经验考察  3.1.1 国外农业合作组织概述  3.1.2 美国农村合作组织  3.1.3 以色列农业合作社  3.1.4 东亚国家和地区农村合作组织  3.1.5 其他国家农村合作组织 3.2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  3.2.1 新中国成立前“农合”思想及实践  3.2.2 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变迁  3.2.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3.3 中外农村合作组织比较 3.4 本章小结4 农村合作组织的理论分析 4.1 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4.1.1 价格形成和规模经济分析  4.1.2 经济博弈分析  4.1.3 制度经济学分析  4.1.4 一个关键:适度规模 4.2 农村合作组织的政治学分析  4.2.1 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合作组织  4.2.2 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民集体主义  4.2.3 非政府组织与农村合作组织 4.3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4.3.1 熟人社会和农村合作组织  4.3.2 组织农民合作和农民合作组织  4.3.3 原子化小农和社会化小农  4.3.4 农民善分和农民善合 4.4 本章小结5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安排:一个基本框架  5.1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的基本约束分析  5.1.1 正式制度的约束——小农经济  5.1.2 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村社文化  5.1.3 四大关系:“小农”“村社”的进一步分析 5.2 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  5.2.1 双重目标:新农村建设和农经绩效  5.2.2 产权制度  5.2.3 分配制度  5.2.4 治理结构制度  5.2.5 法律责任制度 5.3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分析  5.3.1 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  5.3.2 组织演进障碍  5.3.3 制度演进的促进措施 5.4 本章小结6 农村合作组织新模式:瑞安农协个案分析 6.1 产生的思想背景  6.1.1 农村合作事业不能缺少金融  6.1.2 农村合作事业需要创新的勇气 6.2 瑞安农协组建和“三位一体”模式  6.2.1 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组建  6.2.2 农村合作组织的“三位一体”模式 6.3 瑞安农协模式的创新  6.3.1 法律地位  6.3.2 资金来源  6.3.3 政治定位  6.3.4 服务方式 6.4 瑞安农协模式创新的启示  6.4.1 殊途同归、三位一体  6.4.2 三位一体、一举多得 6.5 本章小结7 农村合作组织要素投入和绩效分析 7.1 要素投入途径和评价指标 7.2 “农协模式”资金流程和绩效——一项实证 7.3 农村合作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实证  7.3.1 绩效博弈模型  7.3.2 指标设计、计量模型和样本选择  7.3.3 调查数据以及分析 7.4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和政治绩效考察 7.5 本章小结8 总结 8.1 本书的主要结论  8.1.1 回归与整合  8.1.2 历史和现实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 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章程  附录2 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会员通则(试行)后记

章节摘录

  研究者王威海(2006)则认为,中国目前的农村正处于新组织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里,必须设法使人们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组织观念。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不断向组织成员做宣传,使其了解组织变革情况,以鼓励组织成员参与变革,使之形成对新的组织模型和角色的认同并逐步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目前中国的农村组织一直在形成阶段上徘徊不前,进展缓慢,致使新的组织体系一直无法成功地建立起来。  学界和政府部门对农村合作组织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最广的含义理解,农村合作组织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组织和信用合作组织;二是从广义上理解,农村合作组织包括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狭义理解,农村合作组织是指各种类型的专业农业合作组织,并把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界定为“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起来,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组织”(应瑞瑶、何军,2002)。这三种理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现存的三类合作组织的性质的判断上: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含乡、村、组三级),二是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农村供销合作组织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简称“两社”)。  目前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组织性质基本上是政府部门的官员的看法,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学者否定的理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根据合作组织的原则和历史,如程漱兰、张海阳、范晓萍(2003)认为,合作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是出资者与惠顾者合一。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基本看完了,有很大的启发,以温州的农合为例,之间涉及了很多理论方面的东西,很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