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刘宗华  页数:225  字数:246000  

前言

  序  言  教有所长  教有所为  王宏志  今年初夏的一天,刘宗华先生来我家,说起几十年前教过的一个中学生要为他出一本书,想请我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当时正要住院并手术,告诉他很难承担。他说不急,秋天再写也不迟。我想学生主动为老师出书,说明刘宗华肯定是他们最敬佩的老师,所以几十年后,仍不忘教诲情,想在刘老师80诞辰之际为他出一本书,算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和寿礼。为这样的书写序言是件很荣幸的事,我欣然接受下来。然而,我手术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写序言一直拖至现在。  我和刘宗华先生相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上见到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在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组工作时就知道他是北京的名教师。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在90年代。那时我参加学会活动较多,还担任学会理事长等职。他是常务理事,开会、搞活动经常在一起,逐步熟识了。  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与刘宗华先生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历史室编写教材,历来要征求教师的意见,刘先生就是我们经常征求意见的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副总编,主要负责历史室的工作。那时正是教育部开始提出教材多样化的年代,为编写出有竞争力的新颖教材,我们更加重视征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意见。刘先生是特级教师,有着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他对人教社编写的教材十分关心和支持,也是我们征求意见的主要对象。那时我家和刘先生的家都住在东城区,相去不远,我经常骑车到他家送教材稿子向他请教,听取他的意见。每次他总是认认真真地审读,并从内容上,特别是从教学角度提出改进意见。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部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刘先生被聘为历史学科的审查委员。中学历史教材都要经过历史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90年代初,人教社新编历史教材,我任主编,这样,同刘先生接触就更多了。  到21世纪初,我和刘宗华先生的接触又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有关吴晗的回忆。当时我担任吴晗研究会的副会长,为纪念吴晗,约请当年与吴晗交往较多的人来回忆吴晗的往事。其中召开的一个座谈会还专门约请了当年的教师座谈吴晗在新中国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刘先生出席了这个座谈会,并撰写了回忆吴晗的文章《怀念吴晗先生对普教事业的关怀》。到2009年吴晗百年诞辰之际,我和闻立树承担了编写《怀念吴晗——百年诞辰纪念》一书的任务,再次请刘先生撰文。他将前一篇文章修改为《怀念吴晗先生对北京普教事业的关怀》,我们将它收入《怀念吴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里。吴晗百年诞辰的纪念会,原定邀请刘先生,但因他那时去美国探亲,未果。回国后,他来我家,为没能参加这个有纪念意义的会感到很遗憾,我将文集给刘先生看,他翻阅着很高兴。  刘宗华和吴晗的相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刘宗华是高中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主管文教。他认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除相继成立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外,还组织大学教师和有经验的中学教师编写教学参考资料,供教师使用。这项措施对刘宗华这样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年轻教师来说,尤其有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套资料规范了我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从此教学走向了正轨。”加之刘先生本人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已是年轻历史教师中出色的了。那时吴晗抓教材建设,抽调一些业务强、有写作能力的教师参加编写,刘宗华也被抽到市教材编审处,编写历史课本,并负责中学组。为了把历史课本编好,他们几次走访吴晗副市长,吴晗先生热情地接待,明快爽朗地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刘宗华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宗华先生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教育事业的洞天里,《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他刻苦奋斗的教学生涯。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名校师大附中就读的。高中时,他到夜校教书,被推选为夜校校长。这是他教书生涯与当校长的初试。他高中毕业后留校,后转入北京一中任历史教师,正式步入教学生涯。为了当好教师,刘宗华努力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还上了北师大的历史函授班,取得本科学历。他更注重教学研究和实际效果,为了搞好课堂教学,除在专业知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上下工夫钻研外,还从语言表达能力这项基本功练起。他拜读了语言大师老舍的主要著作,反复阅读了语言生动形象的《红楼梦》,甚至倾听侯宝林先生说相声并背诵唐宋诗词等。总之他尽力使自己课堂上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并通俗易懂,不用书面语言,绝不照本宣科。为此,他的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1966年5月,刘先生正要被任命为一中的副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被下放到贫困的陕北。他三年后回京,被分到东城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主管全区的历史教学和教师进修,还兼管地理教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刘先生得以施展才华。他与各区县联合举办历史讲座,请知名老教师讲授教材,总结他们的教学经验,成绩显著。1986年他被任命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院长,直到退休。在任期间,他领导东城区教研和继续教育工作。工作中,他亲自备课、讲课,工作出色;生活上,他生活俭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荣誉让给别人,在院里是群众满意率最高的干部。退休后,刘先生受好友齐续暄邀请,到他创办的“为民学校”,参加教学督导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刘先生担任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期间,学会曾让他率团去东京参加第三届东亚历史研讨会。会上“台湾大学”的一个年轻副教授在发言中美化日本侵略中国台湾的历史,否认中华民族的存在。刘先生立即起而质问,表明我们反对的观点,得到韩国和一些日本学者的认同。  书中还全面叙述了刘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他认为“备课无止境,常备常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的备课;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吸收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历史教师,他提出要“按历史课的特点讲授历史”。他认为,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历史是人类活动演化的过程,历史人物、事件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讲历史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史为鉴”。他强调历史教师要“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即基础知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能力培养三方面,也就是说,要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科能力,三方面缺一不可。他还主张“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他的课就很有特色。在高中的教学中,他注重分析史实,深入浅出,层次清晰,纵横联系。师生评价他的课以理论分析见长。他较早地提出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不要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在课堂上,他总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发表看法,展开讨论,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他认为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学、识等方面的修养”;当一名好的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是个“杂家”,要见多识广、知识广博,同时要有基本理论的修养,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再者,作为教师还要有高尚的道德,要关爱学生,有责任感,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教学当做一生的事业去执著追求。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21世纪初,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有些权威人士几乎全盘否定了以往的教育改革。刘先生不惧权威,敢于指出要正确对待继承和改革的关系。他说改革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经验,要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  书的最后汇集了刘先生发表过的一些论文和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篇都是总结和介绍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刘宗华先生对先辈的敬仰。其中的《认真设计,精益求精——听北京东直门中学宋毓贞老师课后记》和《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时宗本老师的教学特点》,更是很有价值。尽管这两位老师都已经不在世了,但他们的教学经验值得后人永远借鉴。  综观他的一生,在教育事业上是成功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特级教师,又是一位对教育事业有作为的校长。他的成功来自勤奋、钻研,来自谦虚,来自高度的责任感。这本书是他一生成功经验的写照,它的出版反映学生对老师的真情。我相信这本书将对广大历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所指导和补益,也将给一生献给历史教育事业的刘宗华先生,带来欣慰。  2011年11月24日写于沙滩  (本文作者是原人教社副总编)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位从事历史教学近50年的特级教师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集。全书通过历史教学50年回顾、教学园地及多篇论文对其教学思想、教学经验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口述历史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宗华,男,1933年生。1953年来到北京一中教学,后被内定为副校长,“文革”后任北京市教育学院东城分院院长。自1986年起,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历史学科审查委员,所写教学研究论文曾获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一等奖,特级教师,现已退休,投靠女儿,在美居住。

书籍目录

序1 教有所长 教有所为王宏志
序2 永远学习的楷模孙恭恂
第一辑 历史教学五十年
我的家庭 童年生活?
刻苦攻读 留校工作?
初入一中 勇挑重担?
教育革命 编写教材?
文化革命 饱经风雨?
延安插队 接受锻炼?
老兵新传 重新工作?
总结经验 教学研究?
再度升迁 继续教育?
审查教材 教学督导?
为民服务 发挥余热?
赴美探亲 开阔视野?
再次赴美 夕阳余晖?
含饴弄孙 颐养天年?
诗词六首?
第二辑 教学园地
备课无止境 常备常新?
按照历史课的特点进行教学?
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锲而不舍 形成特色?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第三辑 论文选编
加强历史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回顾
——纪念北京市历史学会成立30周年?
“三个面向”与历史教学的改革?
继承 改革 发展 创新?
历史教师的修养和提高?
怀念吴晗先生对北京普教事业的关怀?
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认真设计 精益求精
——听北京东直门中学宋毓贞老师课后记?
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时宗本老师的教学特点?
介绍一节历史观摩课?
日本的近代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
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审定?
第三届东亚历史研讨会感言?
“战国七雄”的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秦汉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讲授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的几个问题?
克林德牌坊的历史变迁?
也谈中国现代早期的农民运动?
口述历史刍议?
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
发挥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
正确解读历史 自觉循道前行?
附 录
刘宗华师将我引进历史学研究领域
——祝贺宗华师八十华诞李尚英 ?
后 记?

编辑推荐

  《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历史教学论文虽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写,但至今对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学的历史教学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其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来看,对学术界也有参考和借鉴作用。适用于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