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钟赣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钟赣生 编  页数:4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药学》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本草学代表著作及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了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的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八、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十、当代(1949年10月~至今)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第三节中药的贮藏 一、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 二、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三、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七、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八、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第二节五味 附:芳香药性 第三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归经 附:引经报使与引经药 第五节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三、中药毒性分级 四、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附:中药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证候用药禁忌 三、妊娠用药禁忌 四、服药饮食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中药的剂量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二、剂型、配伍、用药目的与剂量的关系 三、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与剂量的关系 四、地区、季节、居处与剂量的关系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二、应用形式 三、汤剂煎煮法 四、服药法 附录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药的命名 二、中药的分类 各论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药:紫苏梗 生姜 附药:生姜皮生姜汁 香薷 荆芥 附药:荆芥炭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胡荽 西河柳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附药:葛花 淡豆豉 附药:大豆黄卷 浮萍 木贼 谷精草 第九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鸭跖草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附药:忍冬藤、山银花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拳参 漏芦 土茯芩 鱼腥草 金荞麦 大血藤 败酱草 附药:墓头回 射干 山豆根 附药:北豆根 马勃 青果 附药:西青果 木蝴蝶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 半边莲 附药: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熊胆粉 千里光 白蔹 四季青 绿豆 附药:绿豆衣、赤小豆、黑豆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附药:鲜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附药:紫草茸 水牛角 第五节清虚热药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第十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第二节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甘遂 京大戟 附药:红大戟 芜花 附药:狼毒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霜 附药:巴豆 千金子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一节祛风寒湿药 独活 威灵仙 徐长卿 川乌 附药:草乌 蕲蛇 附药:金钱白花蛇 乌梢蛇 附药:蛇蜕 木瓜 蚕沙 伸筋草 油松节 附药:松花粉 海风藤 青风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路路通 穿山龙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秦艽 防己 桑枝 稀莶草 臭梧桐 海桐皮 络石藤 雷公藤 老鹳草 丝瓜络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雪莲花 附药:天山雪莲 …… 第十二章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十九童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一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附录二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三药名拼音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4.内热消渴 本品苦甘寒质润,取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可与石膏、葛根等同用,如知母石膏汤(《症因脉治》);又可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巾参两录》)。 5.肠燥便秘本品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鉴别用药)石膏与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川,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症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泻肺胃火,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烧烫伤等;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滋阴润燥作用,既用于肺热咳嗽,又用于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Ⅰ、A—Ⅱ等。尚含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苷、生物碱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 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溃疡作用。所含皂苷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还能调整β-肾上腺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的相互关系。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中西医临床学专业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很详细 很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参考
  •   很好很不错,不过好没看多少,找时间好好研究下
  •   买来自己看的,还可以
  •   挺好的 没事多学学医学知识
  •   自学使用,清晰明确。
  •   我觉得挺好的,点赞哦
  •   不错啊,真的不的不错
  •   这本书是教材,希望不要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目前读起来还好
  •   挺好的,就是没有图片
  •   一般般,且书太贵了,还不如去实体店也是打8拆,这要9折且不知书里面的内容这么样。晕现在亚马孙的书越来越贵了。
  •   不错,挺好的啊!值得入手
  •   便于检索
  •   如有药材配图就更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