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105

出版时间:2011-11-2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有一种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
他们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代号,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们的周围通常都是山,以及广袤的农村。他们在蛮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带唱俄语歌曲,并将视线牢牢地锁定在大山之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肩负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线人。四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以及随后衍生出的数千万三线后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至少两代人的生活。长期以来,他们沉默不语,世界便不为人所知。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以及谈话。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三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如今在广渠门内大街边显得落寞的安化楼,正是三座公社大楼之一,它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半个世纪过去了。另外两座公社大楼,北官厅大楼与福绥境大楼,一个已拆迁,一个已面临拆迁。安化楼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墙皮已经斑驳,老式的木框窗户上净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过去的小学》和《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写的都是小学和启蒙教育,一个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德国。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的艰难起步和灿烂童年。同时收录有德国最大的三家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收藏的儿童启蒙读物原件内容。

作者简介

李娟,汉族,1979年7月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叫做“车排子”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叫“车排子”,是因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块车排子是方圆多少里之内最有人类气息的物体。李娟父母在新疆长大,属建设兵团的第二代,原籍四川乐至。后因变故,李娟从小随母亲和外婆长大,母亲靠在牧区卖杂货抚养她成长,后来又开了裁缝店。李娟体弱且个小,但是性格极其倔强能干,自尊心也极强,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帮手。一个汉族家庭常年追逐哈萨克牧民转场,一起漂泊迁移,清贫辛苦难以想象。但这对于有着感受天赋的李娟来说,却是看到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的最好角度。虽然她并未上过大学,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阅读,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天籁一般的文字。她最先在网络上发布这些文章,慢慢获得关注,陆续出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马上要出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才华被很多读者誉为“精灵的吟唱”。许多人通过她的文字,对新疆阿勒泰这块地方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写的这片土地。但是,李娟并不太希望受到打扰,她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一名好奇的读者,她与李娟同年出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出版自传体小说《小时候》。李娟阅读过这本书,喜爱,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她对于遥远家乡四川的记忆,也对桑格格这个人产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们相约新疆相会,于是有了这篇两个人近距离接触的文章。
桑格格并没有告诉李娟,她其实患抑郁症一年多了。李娟看见的这个能吃能睡的家伙之前一直都厌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个月,她长了十一斤肉,回到北京之后也没有再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她觉得她是见过新疆金秋和无边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毕竟太阳晒过,温暖不会那么快消失。
本辑读库中同时收录了柴静老师对李娟文字的解读。三个女性的笔下,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李娟。

书籍目录

三线人
共产主义大楼
过去的小学
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
王石凹
我们有足够的葵花子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线索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
齐国往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李胜传心里清楚自己的处境:“在阶级斗争那个年代,属于我们这类人只有夹起尾巴做人。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干,反正上面说啥你就听啥,喊你干啥你就干啥。别翘尾巴,老老实实做人,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你要比任何人都要做得更好,免得人家揪你的辫子。”在攀枝花建设过程中,李胜传数次遭遇危险,又数次侥幸逃脱。有一次是几千立方的石头将洞口棚架压垮了,李胜传及时逃脱了出来。还有一次是出现塌方,塌方以后一块石头堵住了岩壁。“那石头长度大概有八米多,宽度有三米多,就挂在那个墙上。王人撬也撬不下来,怎么弄也弄不下来,在下面作业的相当危险,它随时倒下来,下面一大帮人,就要把人给砸了。我就告诉爆破手拿炸药来,把它崩了。爆破手拿了大概有一公斤半,六管炸药,捆绑好了把雷管拿来。我把它捆在岩壁的后面,一点火的时候,突然这个石头就下来了。爆破手已经走了,因为我点火,他走了。我看不对头,一阵风,知道石头下来了,当时我不敢直走啊,我就横跑。直跑就没了,因为石头这么扑下来,你跟着这个坡往下走,肯定跑不赢它,一下子就把你盖掉了。所以我就橫向跑,一下就躲过去了。躲过去以后,炸药包就掉在我的身边。我手边啥也没有了,照明线什么的都打断了,怎么办呢?就看它吱吱地冒。当时我还比较清醒,我说必须把这个雷管给拔掉,不拔掉它要爆炸,我也没命了。我就一拽,把雷管拽出来,再把雷管扔出去,在空中雷管就爆炸了。”李胜传当时担任的是施工队副队长的职务,个人处境再加上职务要求,使得如今的李胜传对自己的妻子充满了内疚之情。“从工地到我住的地方也就是半个钟头。我从来在公司开会的时候,路过家门不进家,马上就要把当天晚上上级的精神当夜贯彻传达。传达完以后就要带着队伍出发,所以礼拜天也很少回,所以那时候我爱人病了,连一杯水都没人倒,还要带孩子。她挺受罪的,她跟着我真的是这一辈子很受罪。”对于李胜传来说,辛苦与危险是可以承受的,甚至家庭的委屈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毕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人都在带着这样的劲头去生活,去工作。

编辑推荐

《读库1105》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库110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0条)

 
 

  •   读库1105,有一种久违的书卷气。鞭辟入里的文字渗透,平实到极点,甚至关于李娟的那两篇我都不忍去细读,真要感叹@桑格格 和@柴静 的功力。因为家里有亲戚也属于“三线建设”的一员,故而倍感亲切。社会主义大楼我倒是很有兴趣到北京一看。《过去的小学》让我们反思今日之启蒙教育。关于戏曲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更让我对儿时和爷爷过会看戏无限情思。末篇的《齐国往事》正统中略带聊侃,读来很是舒服。以往对《读库》有些畏惧,总觉得有些蒙蔽的感觉,时隔多年,终于上手,相见恨晚。其实读库包包我已背了很久~
  •   知道《读库》还是在梁文道的《我读》里面,这一次先在书店里瞄了几眼,感觉书的用纸和印刷都比较好,就在当当上买来读一下。欣喜的发现,更赞的是里面的文字:桑格格笔下的李娟很是可爱;三线人的故事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于我这个80后,怀念儿时那个简单而纯净的社会,那群优秀的人,和那单纯到愚昧的价值观,只有优秀的孩子才配戴上红领巾!
  •   这一期的《三线》和那篇《怕流水年华春去渺》相对厚重一些,但那篇《王石凹》写得比较一般,而且和《三线》在描述内容上有点重复。两个这样的文章把整本书拖得有些发闷。后面那个叫刘勃的人不是第一次写历史了,我不喜欢他的文笔,他的历史让我难以卒读。这一期傅国涌的那篇《过去的小学》发挥了傅国涌一项堆砌资料的毛病,傅国涌这毛病在他的《辛亥百年》里充分得到了体现,这一篇又是如此,文章这样写,就太不厚道了,感觉傅国涌对不住自己的盛名,抑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知道了李娟这个人。
  •   这一期的文章很耐读,关于李娟的两篇短文不错。
  •   在这一期的读库中,我比较喜欢看的是第一篇文章,讲三线人的故事。有个电影叫《我十一》,说的就是跟这篇文章一个时期的故事。许多人对三线建设很陌生,有多少大城市的人,背井离乡,带着先进的技术理念来到大山深处,扎根,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三线人为祖国的后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三线人讲述三线自己的故事。
  •   看读库已经快两年了,也正是这个看起来像书的“杂志”,给了我阅读的温情,一种徜徉在字与纸间的温情。面对着每年制造20万种书的出版市场,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每次到书城去,迎面的展台总是一堆堆的畅销书,经管、励志、生活,书籍似乎也成了快销品,进而慢慢侵袭着原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但是,老六和读库让我们看到了在这股“洪流”还是有人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一本书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排版还是印刷再到发行,我总是能感到一种像是八十年代的那帮老编辑和学者对出版物的执着(又想起了老六的那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也让我们真真实实的感觉做书是一种态度,传达给我们的更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和方式——岁月与光影的变化,在故纸堆里映照这点点温情。
  •   家里隔三差五就会买书,五花八门,各种类别的都有,每个人都各取所需,喜欢的书籍不尽相同,但唯有《读库》,得到全家人的认同,每次买回家后大家争相阅读。几年来,家里人一直是读库的忠实读者。本期读库一如既往的好,但个人最喜欢“共产主义大楼”一文,因为与生活很接近,福绥晋公社大楼就在以前的住所旁边,而且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听有关人士谈到过公社大楼的事,这次能系统地读到这类文章,很是惊喜。
  •   读读库已经有好几年头的时间了
    感觉文章虽然不多
    但是很让人感觉舒服
    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一站一立
    简直是佩服的不行了
    希望读库继续下去
    ,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你
  •   还是那句话,喜欢读库里的大多数文章,有深度,有精度,有幽默,有沉重。在这里,可以看到那些真实、生动的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感和中国文化。本期选的文章,说实话没有太喜欢的。不是每期读库都会满足所有的人。
  •   往事、故人,在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里均感人至深,掩卷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流泪——感动的泪。以首篇《三线人》为例,“三线人”听说过,但水过地皮湿;读此文,不但把“三线人”的来龙去脉理清了,而且对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心怀深深的敬意。
  •   看了三线人的故事,那一代的身影犹如历历眼前。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子孙后代,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了很多“中国第一”,可是历史终于翻过了那一页,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曾经经历的艰辛苦难,留下的泪水和汗水,甚至还有生命。由于大部分都是军工保密单位,不便于大张旗鼓的宣传,他们的名字和奉献就默默无闻地沉淀于历史的长河中。可是那些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毕竟存在过,那样火红的年代曾经喧闹过,后人总该记住一些什么。谢谢该文的作者!
  •   认识的人里有三线后代,了解下,很不错
  •   这期的重点是三线建设,读库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   买这期就是冲着三线往事去的因为我也是一名三线子女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自己一直想写而一直未动笔的原因我想是太怕惊动那梦!
  •   厚重、朴实,难得有这样的书籍了,之前没注意,值得阅读的 读库
  •   读库以前版本已经全部购买齐了,老六选的文章一如既往的好,每期必买。
  •   读库,自从从同事那借来看过一本,后来就欲罢不能,想收集齐,这好象是最新的一期,当然不能错过拉,支持关注中!!!
  •   这本书买了很久,每篇都是认真看的,尤其喜欢第一第二篇,没有经历过的历史,却通过文字了解了当时经历过的人的喜怒哀乐
  •   这本内容很吸引我 介绍了那个时代的三线人
  •   都很好看,
    特别是三线人那一段
  •   质量很好,谢谢~
    没有华丽的外衣,却常有深邃直抵内心世界的美文。谢谢读库~
  •   这么完知道读库真是相见恨晚。喜欢阅读的同学都可以看看读库的书。
  •   读库高品质确实未让人失望
  •   这是我第一次买《读库》,以前在网上看到过老刘以及他的《读库》的相关评论,感觉应该买来读读,果然不失所望。精心的选稿和编排,细腻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让我怎么能不给你5分?
  •   读库1105,应该是最新一期的读库。俺一如既往地喜欢,无论是每期的内容,还是开本装帧!赞一个!
  •   从第一本读库开始,定期购买,非常喜欢里面的文章
  •   读库值得看看
  •   经朋友介绍开始看读库,内容很喜欢,我个人觉得很不错
  •   不用说什么了吧,老六的读库太经典了吧,每本都是必读的。
  •   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面,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可以看读库,带你进入不同的世界
  •   读库应该也算是期刊吧,是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的良师益友
  •   一直在读读库,一如既往的好。
  •   一直很喜欢《读库》的风格。
  •   从2006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追着看读库,支持
  •   一直都爱读库,虽然不是期期精华,但能做到这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
  •   从创刊开始,每期读库必读,期待中。
  •   这期的内容是今年几期中最丰满的。三线,还有戏迷的故事。不错啊!
  •   在这个追求金钱的社会中,居然还有这么一类有良心和道德的杂志实属难得,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并推荐给有道德和良心的人共同阅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自身的小环境吧,个人的力量就如同尘埃一般无力,哪一天才能实现清明的天空和自由的思想。众生的平等。
  •   读库,我的最爱!公认的好书!
  •   读库1105 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在柴静的文章引导下买的,很喜欢封面的风格,内容很适合自己
  •   读库已经连续看了7年,越看越有味道!
  •   读库已经八年了,争取早日把前面落下的都补上,值得收藏的好书!
  •   读库系列的水平不错,图文并茂
  •   读库是一本精致的书。
  •   读库的编选一贯是高水准,不媚俗
  •   <读库>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案头常备之书*

    感谢张立宪,为读书人造福*
  •   保持好传统,读库要加油
  •   读库是有品质保障的,我买我读我放心
  •   支持老六,读库现在还找客服呢,要不是我学历有点儿不合适就去了。真心喜欢,《读库》是一本有良心 有知识 有责任感 又有趣的杂志。
  •   不可错过的人文读库。
  •   致敬读库
  •   读库的品位不用质疑,好书。
  •   一向都非常喜欢读库,做得真的很棒很棒!
  •   读库是我必买的书 适合小憩在床上 细细品味
  •   刚拿到手 正准备看 张立宪的读库已经成为口碑产品了
  •   老六出版必属精品,适合慢慢欣赏
  •   大爱,每本书中都有你喜欢的文字,你从不了解的世界,真是宝库
  •   喜欢怀旧的人可以看看,图文并茂
  •   需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带着淡淡的忧伤。
  •   自己买来试着看的,内容非常合心意,有时心静看看,有时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会翻翻,在电脑手机充斥的日子里,捧着它,有书香,特踏实。
  •   强烈推荐《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那么美那么经典的图片啊,谁能说儿童的都是幼稚的啊,太美了。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册Mook,基本上每期都没有错过。
    书从纸张到内容都无可挑剔,纸张使用山东的一家造纸厂的,全国只此一家,质感非常出色。内容可谓无所不包,偏重文化纪实,非常符合我的口味。
    希望对扉页做一些调整,书脊非常脆弱。
  •   偶然看到这本书,一口气把以前的各册都给买回来了!
  •   很喜欢读里面的文章,对历史进一步了解。
  •   难得有这样专心做书的一群文化人,高出这么一系列叫人连连期盼的读本
  •   社会的利益化,人情的冷漠化,心情的沉重化,很多时候就是需要安静的说说话。
  •   总有几篇不能忘记的,然后在其他文摘类杂志或报纸上可以看到截选。
  •   一个很值得读的品牌系列书品。
  •   一个文化人的梦想,继续坚持了。
  •   张立宪,一定要守住这块阵地!!!
  •   文章不浮躁,很难得。喜欢真实的没。
  •   非常好的一套书,有思想,有内涵,爱不释手
    文章有深度,品味很高。历史感厚重。
  •   每期必买,文章视角独到
  •   这一期的文章都很棒,值得一看。
  •   好多好文章,好看
  •   很经典,值得收藏,可惜成套买还是有点贵,只能几本一起买。
  •   篇篇都不错,觉得《共产主义大楼》最有意思。
  •   老六的坚持值得鼓励,希望HOLD住。
  •   一本不拉地收藏。
  •   老六出品,必属精品!
    不多说了,看书!
  •   体会到了老一辈对于新中国建设的那种豪迈热情和无比的艰辛
  •   内容还是那么吸引读者,支持
  •   非常好,我觉得以后还是整套买比较好。
  •   作为沈从文迷,一翻这一期的目录,自然首先跳到涉及张充和的这一篇,很喜欢。
  •   不错的书,但是最近两年逐渐枯燥了
  •   慕名而来的,还没有看到书,应该非常不错的!
  •   依旧低调不奢华,一如既往地喜爱
  •   喜欢,比较适合晚上茶余饭后阅读
  •   文笔自然朴实、内容多元化,值得阅读!
  •   内容丰富,增加各种知识!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这是我会认真阅读的书藉~
  •   一直坚持买了的 挺好啊
  •   每期必看,一直都没有失望过
  •   一直是大爱
  •   一直买和读的书
  •   一直很喜欢,内容提要丰富
  •   一直买着
  •   印刷质量很好,老六的书一直在购买
  •   只差0703,一直没买到,遗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