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余与感通

出版时间:2013-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夏可君  页数:377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自选集是作者个人思想的哲学读本,可以看做当代中国第一部最为完整而严谨的哲学著作。从试图建立一个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出发,这也是让汉语说哲学或让哲学说汉语的现代性努力,作者从三个维度展开了一个严格的思考框架,即中国的中国内在观,西方的中国比较观,中国的世界未来观。就中国的中国观而言,作者重返轴心时代的突破,而发现了“孔子问题”,即孔子“德位不一致”的分裂导致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进路,感通如何可能成为基本问题,而子思,庄子与韩非子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个问题,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后来不同的发展方向,但重要的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出发进行反思时,将代换孔子问题,走向自然与生命的普遍性问题。就西方的中国观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哲学的视野,作者从西方汉学家对庄子的思考出发,围绕自然与书写问题展开了学术性极强的讨论,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试图发现中国的他者性,重新理解“自然”问题,也是对上面思考的接续,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可能性。就中国的世界观而言,作者试图从当下中国“混杂现代性”的经验出发,发现了他自己的唯一哲学概念“余”,试图从有余与无余的张力,以及“余”作为中国人回应现代性困难而做出的独特回应出发,展开西方当代思想的丰富对话,因为“无余”也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根本处境,而如何从余化的哲学出发,从礼物给予以及余让的元伦理姿态上,重构未来世界的哲学,这本书给出了一些思考的方向。

作者简介

  夏可君,1969年生,200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2003年~2006年留学于德国佛莱堡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2007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多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学术刊物、学术论文集、同仁学刊上发表,曾负责编辑翻译德里达与让-吕克?南希著作。已经出版个人专著:《幻像与生命》,《论语讲习录》,《中庸的时间解释学》,《姿势的诗学》,《平淡的哲学》,《身体》,《余像绘画》等10部。

书籍目录

序言
自然与自由的结盟:走向余让的世界哲学
第一辑
中国的中国观——重思轴心时代
导言:“孔子问题”与“感通之思”
时间性的书写:子思《中庸》的传释学
阅读与书写的共通体:庄子对孔子文德之命的多重改写
非马:韩非子的“中势”——一个虚拟的对话
第二辑
西方的中国观——比较哲学的视野
导言:发现从未写出之物:谁之庄子?
通往自然的道路:老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重新转向
书写与自然:德里达思想的中国性
余淡:东西方哲学的相互触及
第三辑
中国的世界观——从中国经验出发的世界哲学
导言:余与无
平淡的触感论
不可能的礼物:“给出你所无”
余让的元伦理
后记
思想与致谢
附:夏可君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字字之期艾,句句之交错,章章之分联,均指向时间性以及时间性的错叠,套叠着的辞章句法一直在等待以时间性出发的义理之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即是“哲学”的责任)来疏解,但对于我们这里的书写,则是灾变中一切碎散之后的碎片式解读。 一篇仅五千字的《中庸》,包含着儒学所有思想的疑难,或者也可以说是汉语思想的根本疑难,甚至也是思想本身疑难的一个例子。如果思想者之为“思者”,一直追求思想自身的独立与中立的可能性,如果思想试图与任何的政治立场与文化身份保持距离,中立可能是思者可以采取的最佳身位——如果不是唯一的位置的话:中立的姿态在思想自身持守的意义上也是一种非政治的政治。如果思想处于一个天命失却的时代,思者一直在承受灾变中书写,思想就一直处于一个不再有天命的时代——既然天命原初意义上就是缺余的,那么,天命只能作为剩余与无余的时间性来经验!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生命经验在于——我们一直在对灾变的承受中经验天命的缺失,这与西方唯一神论对上帝的缺席与在场的经验不同(无论如何,唯一神的上帝之名的指认与言成肉身的话语都是明确的),因而汉语思想之思者的天意指向都是在涌动的深渊之中偶尔露出端倪又旋即被冲走的,是在灾变之中被冲散的;而且儒学后来回溯的天命观念的重构——这是儒学后来被反复强化的三代历史德位一致的谱系——也碎散开来,在一个更加朴素的时代,占据天命位置的圣人已经离场了,那个发出指令的位置已经中空了(其实儒学的指令因为与帝王的命令混合着一直就不大清晰)!因而我们文化中那些有着绝对生命经验的人,一直在虚空与空无中经验这个中空!但是,我们传统的主流思想却一直想当然地以天命为前提了。 随着对灾变意识的自觉,如同在春秋战国之际,试图重构天命来力挽狂澜的努力也随着灾变的加强,随着对态势的经验,而碎散开来。在个体苏醒了的欲望情势的冲刷之下,任何整合的意愿都只是瞬间碎散的泡沫与立刻抹去的波纹,也许,这即是个体书写的瞬间,这体现为我们文化诗歌中的“非神论”写作(不是有神与无神,当然也不是唯一神与虚无主义的,天道,天命,上天——这些名目并不是神的名字,只是虚名而已,而西方的神则是有着明确名字,虽然他们也是在抹去自身的);如同西方一直处于一个上帝消隐或“神缺论”的时代,这不是某个时代的历史现象,而是本体论神学上的困境。而中国文化中神名字的虚化,也许有着我们这个文化的早熟与独特智慧。而当今的我们,我们这些思者,则一起进入了一个技术化的世界化时代,那么,当我们自觉地把一切还原到一个个个体的身位上时,每一个个体的意义何在?这个独一体如何在变化的情势中铭写自己的时间性?如何在自身铭写的同时又自身抹去——也许这些追问还过于超前了,或者,只是遥远深渊喧嚣之后的余波的回响而已,天命的冲散为个体带来了机会? 对于早熟的中国文化,这当然并不是一个时新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彻底反省与清晰表达出来:如果孔子获麟绝笔的“中断”书写意味着天命的彻底没落与错过的承认,《春秋》之为天命的踪迹余留——随着灾变的持续发生——其书写本身已经碎散或冲散,那么,更加明确的是——不再有天命!如果我们从后来庄子的书写中,觉悟到——“无有”之前即是“无无”,如同西方唯一神论的上帝作为最后之神已经在十字架上受难死去,那么,剩下的、余下的,所剩余的,也许不再仅仅是在这个错过中后悔与怀旧,而是任其错过,在剩余的时间——天命与诸神离去的时刻,我们以及最后之神都被离弃的时刻,共同承担一个不再有天命的时代,悬搁对天命与有神论的强制性追问,解除天命没落与错过的倒悬之苦——所谓我们的脚离开了大地而被天上的深渊所倒挂而起。这个剩余的情势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形势: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孙膑兵法·形势篇》)——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余”的生命经验。

编辑推荐

《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编辑推荐: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余与感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思想的碎片,作者动了脑筋。
  •   书的装帧与纸张都很好,书的内容有着原创哲学之思。可以看出此书有着开端性的书写。值得购买与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