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胜  页数:276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发达的农业,整个社会就没有生存的保障。没有繁荣的农村,整个社会就没有稳定的基础。没有富裕的农民,整个社会就没有和谐的根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传统农业改造进程明显加快,表现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中资本和劳动投入的替代关系开始发生具有转折特征的变化,表现为农业雇工工资与农民工工资逐渐趋同,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变得更经济。这一变化预示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既包括实现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又包括推进一系列农村制度的现代化。

内容概要

本书特点:  一是研究视角独到,分析框架严谨。财政支农问题是个老话题,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该研究跳出常规套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审视财政支农资源配置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沿着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向来考察配置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和作用机理,据此来构建起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分析框架。这不仅拓宽了财政支农领域研究的视野,而且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二是研究材料丰富,研究工具先进。财政管理是一项实务很强的工作,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多变、多样以及财政预决算科目调整、统计信息披露等因素,使得财政支农研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研究材料。王胜同志从攻读硕士到博士,一直致力于财政支农问题研究,积十年之功收集整理了大量地方财政支农的数据资料,翔实的素材为本研究增色不少。另外,传统财政支农政策绩效评价多为通过比较定性评价,而该研究大量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数理工具,在定量评价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三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理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推动实践的飞跃和发展。该研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从财政支农实务中抽象提炼出分析框架,从资金实际运行的不同渠道,结合对各配置主体更为贴近现实的合理假定进行剖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可靠、有力,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和优化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

王胜,1976年9月生,四川乐山人。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兼综合处处长,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财政、低碳经济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1项,英国外交部战略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中国管理科学》、《改革》、《FrontiersofEarthSciericeinChina》等核心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2.3国内外研究述评 1.3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4研究的方法及材料 1.5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1.5.1研究的基本结论  1.5.2研究的创新点  1.5.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基础 2.1经济绩效理论 2.2公共产品理论 2.3公共选择理论 2.4公共管理理论 2.5区域经济理论 2.6系统评价理论 2.7理论启示第3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第4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作用机理第5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绩效的评价原理第6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状况分析第7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测度第8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章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国际经验第10章 提升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机制设计第11章 优化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政策建议附录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国家财政的实力得到迅速壮大。站在农业发展立场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转型中的发展中农业大国而言,政府支农投入还远远不足,偿还政府对“三农”欠账任重道远。尽管修订后的《农业法》对各级政府支农投人通过法律条文的方式予以约束和强化,但不少学者对改革以来尤其是1994年中国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投入出现的增长缓慢、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加速下降等突出问题表示出了忧虑。另一方面,站在财政管理立场看,财政可支配资源总量取决于整体经济规模,而经济规模的增长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达到财富充盈。在财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在注重增量创造的同时,存量资源的配置效率更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我国财政支出的确存在着诸多效率不高问题。各部门、各单位往往注重财政资金的取得,忽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使本已不足的宝贵财力愈显紧迫。根据抽样调查,“九五”时期国家投入的基建项目中,有85%以上的项目超概算,39%的项目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37%的项目投入营运后处于亏损局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投入严重不足的背后,地方政府财政支农的绩效堪忧。国家审计署2008年审计报告指出,在对全国16个省(自治区)50个县2006年中央转移支付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中发现,财政支农存在着项目设置重复、点多面广,资金严重分散,拨付迟缓、项目建设滞后等普遍问题,一些地区甚至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姜长云(2004)对县乡财政支农的虚假配套问题、解冰等(2008)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违纪和腐败问题、欧阳洪亮(2008)对一个国定贫困县扶贫资金种种跑冒滴漏现象的剖析,充分揭示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的效率。在支农资金管理低效之外,大量实证研究(苏明,1997;朱钢,199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温涛、王煜宇,2005)指出的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生产支出比重下降、事业费中办公经费比重下降、预算执行存在重大偏差等问题,也暴露出地方政府支农资金配置的低效。在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考虑区域之间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行政财政管理体制的差异性,提高支农资金配置和管理的绩效,充分发挥极其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用,是一个远比单纯增加投入更为复杂、更加困难也更显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编辑推荐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成果,重庆社会科学院丛书基金资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很充实,视角比较新,研究范式值得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