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何力  页数:207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辽阔的高原和巍峨的高山,东部是低平广阔的平原。我国境内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或者发源于西部高原,或者源自中部山地,都是浩浩荡荡由西向东奔流,穿过东部平原,注入大海。这些河流,分别蜿蜒在我国的北部、中部和南部,使得东西之间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但是,由于缺乏南北方向的大河,就妨碍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水上交通。不过,我国的主要大河虽然都是西东走向,它们还有不少南北流向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之间,如黄河支流与淮河支流之间,淮河支流与长江支流之间,长江支流与珠江支流之间往往相距不远。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湖泊众多,稍作改造和连缀便可形成人工河道。从大禹治水而来的战天斗地的治水传统激励着大禹的子孙们利用这样的自然条件,他们很早就懂得开凿沟渠运河,利用人工河流发展水路交通。这些古渠运河大都是南北走向,可谓是大江滚滚东流去,运河穿凿南北来。水路交通比陆路承载力更大,速度较快而且平稳。从邗沟到京杭大运河,运河交通的意义和最主要使命就是运粮,运河就是运粮之水,运粮的水路就是当时的公路铁路,也许只有对于粮食的需求才会让人拿起锄头掘平地成沟渠,引水运输。南北大运河加强了王朝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运河遂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和维系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纽带。运河不仅给京城带去了漕粮,数不尽的运河船,更给两岸带来了繁荣,发展起犹如繁星般的沿岸都市,进而延伸出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兴废在古代更成为国家盛衰的标志:国运兴,运河通;祸乱多,运河塞。山川阻隔割断了陆路交通,给人们的活动造成了困难,自古就有“隔山不算远,隔水不算近”、“宁隔千山,不隔一水”之说。山川在割断陆路交通的同时,也给渡口和桥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孕育了古代发达的津梁文化。渡口和桥梁虽然和水有关,但说起来却是陆路交通的附属设施,是古代陆路交通在江河上的自然延伸。渡口和桥梁处于水陆两套空间系统的交会点上,陆路交通线和河流交叉,渡口和桥梁应运而生,桥梁如蛟龙卧波横贯在大江小溪上,渡口上舟船往来如梭。也正是这些渡口和桥梁沟通了河流两岸的往来,使得那些原本为水路所割断的交通重新顺畅起来,风雨无阻。水运顺河而行舟,而津梁却是跨河行进的,一个平行一个交叉,共同编织起古代的交通网络。历史的车轮不断涤陈推新,早已不再运输漕粮的运河已大半干涸淤塞。古老的津梁已让位于现代化的桥梁,古代的桥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已经风雨飘摇,再也不能承受起沉重的负荷。渡口处喧嚣的人群和舟子们嘹亮的号子已渐息平静远去,现代化的交通已经使这些古老的津梁、运河逐渐走进历史,人们已经对这些正在消失的和行将消失的古代运河、津梁漠然不见。桥上飞驰而去的驿马,渡口穿梭往来的渡船似流星般划过天空。悄然消逝的运河曾经静静流淌着,曾经承载历史,承载着南北水上交通的重任,承载着运往京城的一船船漕粮。这些古老的运河、津梁穿越历史,跨越时空,把古代交通中的水上世界展现给世人,它们与陆路交通、海上交通一起铸就了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的流动不息的血脉。

内容概要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河渠》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历史的车轮不断涤陈推新,早已不再运输漕粮的运河已大半干涸淤塞,古老的津梁已让位于现代化的桥梁,古代的桥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已经风雨飘摇,再也不能承受起沉重的负荷,渡口处喧嚣的人群和舟子们嘹亮的号子已渐息平静远去,现代化的交通已经对这些古老的津梁、运河逐渐走进历史,人们已经对这些正在消失的和行将消失的古代运河、津梁漠然不见。桥上飞驰而去的驿马,渡口穿梭往来的渡船似流星般划过天空。悄然消逝的运河曾经静静流淌着,曾经承载历史,承载着南北水上交通的重任,承载着运往京城的一船船漕粮。这些古老的运河、津梁穿越历史,跨越时空,把古代交通中的水上世界展现给世人,它们与陆路交通、海上交通一起铸就了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的流动不息的血脉。

作者简介

  何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
业毕业,在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文物出版社编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
 第一节 江淮纽带古邗沟
 第二节 楚河汉界古鸿沟
 第三节 翻山越岭秦凿渠
 第四节 千帆往还两都水--两汉时期的漕河
 第五节 凿渠河北连诸水
第二章 京杭运河传千古
 第一节 南北通途连五水
 第二节 隋炀运河李唐利
 第三节 赵宋之世修渠忙
 第四节 截弯取直定型来
 第五节 豪华寂寞总关情
第三章 沿京杭运河前行
 第一节 通惠河
 第二节 北运河
 第三节 南运河
 第四节 鲁运河
 第五节 中运河
 第六节 里运河
 第七节 江南运河
第四章 消失的古代津梁
 第一节 无形的渡,有形的梁
 第二节 津渡浮梁连江河
 第三节 丝绸之路古渡多
 第四节 彩练飞舞古桥梁
 第五节 造舟为梁古浮桥
 第六节 渡梁趣话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虽然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隋炀帝却绝不是最早开凿运河的。我国的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炀帝之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开凿了许多漕渠运河。据文献记载,早在商朝末年,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泰伯渎就已经出现在东方大地上。传说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了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于是离开中原,来到太湖流域,创立了吴国。为了造福当地人民,泰伯主持开凿了一条运河,后人称之为泰伯渎。先秦时期留下名字的古渠和运河并不多了,著名的有邗沟、鸿沟、荷水、胥溪;秦汉时期著名的有灵渠、漕渠、阳渠、漕直渠、荥阳漕渠、狼汤渠、汴渠;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白沟、平虏渠、贾侯渠、邓艾渠、淮阳渠、百尺渠和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等。隋以前开凿的古渠中以邗沟和灵渠的影响最为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就让我们首先从这些早期的运河开始讲起吧。第一节 江淮纽带古邗沟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发展交通、运兵运粮,各个诸侯国纷纷开凿运河,于是迎来了运河开凿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位于长江中游的楚国,在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前590年),在宰相孙叔敖的主持下,最早开挖了两条运河。一条是扬水,在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附近,南通长江,北接汉水,把长江中游干流与其右岸支流汉水连接起来。另一条是淝水,南连施水,经过今合肥入巢湖,接栅水入江,把长江与淮河连接了起来。此外,在今天江苏徐州一带的徐国偃王也开了一条运河,但规模并不大,只是沟通了紧邻淮河两条支流——沙水和汝水的陈国和蔡国。这几条古运河很早就湮没了,今天已难于查考他们的具体位置。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凿的运河中,吴国开凿的邗沟最为有名,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渠水、中渎水,长约150千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春秋末年,吴国阖闾、夫差父子相继为王。当时吴国拥有今日废黄河以南至浙江嘉兴、湖州之地。这时太湖流域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吴国又有伍子胥、孙武等名将相襄助,国力逐渐强大,开始对外征战。它首先对其南边的越国和西边的楚国发动战争。由于吴国地处江南水乡,水军比较强盛。为了便于运兵和运粮,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吴国在太湖流域陆续凿成四条运河以通江海,即所谓“通渠三江五湖”。一条叫胥浦,北起太湖东面,南到杭州湾,大约是利用太湖泄水道疏通而成,以服务于对越(古越国)战争的需要。另一条叫胥溪,相传自太湖向西,路线大约经过今荆溪、水阳江及丹阳、石臼诸湖区,至今芜湖附近入江,是沟通太湖、长江间的运河,以便于吴国军队向西进入楚境。《汉书•地理志》里提到的中江可能就是原来的胥溪。还有一条从今天的苏州北上至无锡以西,在今常州以北入长江,便于吴军骚扰长江下游的楚地。吴军经常利用后两条运河,或向西骚扰楚境,或向北骚扰楚国,待楚国军队疲于奔命之后即出动大军伐楚。另外还有一条通长江的运河叫做“百尺渎”,其所在位置不详。这些运河的穿凿,在吴对越、楚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湖北麻城县东北)大败楚师。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军又败越师于夫椒(太湖西洞庭山)。经此两战后,楚国一蹶不振,越国也臣服于吴。这些运河不仅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为后来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初步基础。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和楚国以后,认为自己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确立,雄心勃勃,不可一世,于是企图进一步讨伐北方的齐、晋二国,称霸中原。但是,由于吴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水军,要想率师北上,却因为水道迂回曲折尚无径达之路,难以发挥其军事优势。吴国于是筑邗城、穿邗沟,以服务于用兵北方的需要。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为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北方的基地,吴王夫差下令在古邗国所在地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尾闾修建邗城。当时的长江江岸大致在今六合瓜埠、仪征胥浦、扬州湾头、江都宜陵、泰州溱潼一线。邗城的西南角即滨临长江。此外,为了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夫差还下令在邗城下开凿运河,以沟通江淮二水。因为这条运河从邗城下流过,因此史称邗沟。现在扬州市北还遗留一段古邗沟的遗迹。据《水经注•淮水》记载,邗沟从邗城的西南角引进江水,屈曲经过城的东南角向东流,至今湾头镇又折向北流,从武广、陆阳两湖(两湖分别位于今高邮东部和西部)中间穿过,北入樊梁湖(今高邮北境界首湖),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支湖(今宝应东南)、射阳湖(今宝应、淮安东),再折向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五里北神堰)入淮。这样,吴国的水军就可以从长江经邗沟进入淮水,再沿淮水的支流泗水、沂水便可抵达齐国的国境。邗沟运道并不是在平地上开凿,而是充分利用江苏中部当时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用人工运河连缀而成。邗沟线路比较曲折,当时为了迁就博支湖和射阳湖,运道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子,经过射阳湖以后,再向西北至淮安末口入淮水,这样绕道西行,主要就是为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缩短平地开凿人工运河的长度。邗沟是我国第一条沟通江淮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它为后来形成的南北运河及京杭运河奠定了基础。邗沟凿通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军与齐师大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齐师几乎全军覆灭,主将国书及其以下五大夫,或战死,或被俘,损失革车八百乘。吴国战胜齐国之后,更是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继续起师北征,准备攻打晋国。可是,当时晋国位于黄河的支流济水北岸,吴国虽可借道邗沟进入淮水,再沿淮水的支流泗水北上,却因此时泗水与济水并不相通,仍不能抵达济水北岸。于是吴国开荷水运道,沟通济水和泗水,以进军中原。吴国大军由江入淮,由淮入泗,溯泗水入荷水,由荷水入济水,到达济水南岸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召集北方诸侯举行历史上著名的“黄池盟会”。邗沟和荷水都是夫差从政治、军事需要出发而穿凿的,工程比较粗糙,邗沟的河道也较曲折,航运受到一定影响,但它们毕竟沟通了江、淮、泗、济诸水,对加强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都有重要作用。邗沟最初开通时为减少人工河道的开挖量,于樊梁湖东北折向博支湖,又转射阳湖,再西北入淮。这不仅绕行迂远,而且射阳、博支二湖湖面广阔,风急浪高,阻遏航船。东汉建安初年,广陵太守陈登改凿新道,这条人工河道的走向则改由樊梁湖北上至津湖,再向北过白马湖,北入淮水,省去了东北行入射阳湖的中间环节。但到了魏晋时期,又回到了原来的旧道,不能直达。

编辑推荐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河渠》编辑推荐: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册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很好的书,不像市面上那些浮躁的出版物,看得出是很用心的作品。
  •   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
  •   345345345
  •   打折时买了一套
  •   早就想要这套书,毫不犹豫拿下!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河渠
  •   性价比较高,书还不错,好!
  •   思绪飘飘
  •   活动购入,价格给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