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家胡华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刘涓迅  页数:368  字数:438000  

前言

在纪念胡华老师诞辰90周年之际,《革命史家胡华》一书出版了。作为他的学生,我谨表示热烈祝贺!    胡华老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教育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肄业于浙江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时年16岁即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里,他先后经历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华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教学岗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党史工作者和各条战线的领导人才,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胡华老师自参加革命以后,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环境,无论在受到组织重用的顺境还是在受到冲击的逆境,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党史和革命史的教学与科研,严谨治学,矢志不移。他勤奋著述,诲人不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一心为公,严于律己。他的渊博学识和优秀品质,深得党史学界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敬佩和景仰。    我是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的,此前就耳闻胡华老师的盛名。但由于我入校的第一学年上的是哲学、近代史等共同课,而且中途又到郊区半工半读;第二年还没有来得及上专业课,又碰上“文化大革命”,学业被迫中断,因此一直未能亲眼目睹胡华老师在讲台上的授业风采、亲耳聆听他史论结合的睿智教诲。不过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工宣队”、“军宣队”进校,我回到人民大学,倒是接触过胡华老师。那时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强制劳动。有一天i在厕所里,他正打扫卫生,却主动和我攀谈起党史上的事情。他那种身处逆境而坦然处之的乐观精神和长者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毕业之后,我和胡华老师一直没有什么来往,仅有的两次接触,也都是他为了党史工作方面的事同我联系。一次是1984年8月,胡华老师那时既担任人民大学的党史系主任,又身兼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1935年陈云同志由长征路上奉党中央之命赴上海恢复地下党组织、联系共产国际,以及后来由上海去莫斯科的情况,外界一直不很清楚,希望我便时问问陈云同志。此时,胡华老师正在帮助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撰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索尔兹伯里向他提出了不少有关长征的问题,凡是他清楚的,一一作了回答;凡有待考证的,则想方设法弄清楚后再回复。关于陈云同志在长征中的经历,便是其中需要求证的问题。他知道我那时给陈云同志做秘书,所以找我。我按他的要求,作了详细回答,使他十分高兴。后来,索尔兹伯里这部书成为世界的畅销书,其中仅注释表明由胡华提供细节的地方就有七十余处,可见胡华老师对于宣传党史和革命史的态度之热忱之严谨。    胡华老师和我的另一次接触是在1986年8月,那时他已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党史系主任一职,正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和由他担任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为了扩大这部书的影响,他希望能请陈云同志题写书名,并以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名义向陈云同志办公室发了函件。但那时我已离开陈云同志办公室,为此,他冒着酷暑,亲自跑到我家,要我想法促成此事。我于是向陈云同志当时的秘书说明了这件事的意义,请他向陈云同志报告。果然,陈云同志知道后,很快题写了书名。那时,胡华老师已患多种疾病,仅仅一年之后便因肝癌晚期而去世。他这种为了党史事业不惜肝脑涂地的献身精神,令我十分感动。由.于那时《中共党史人物传》已出版了30卷,所以陈云同志题写的书名从第31卷起开始启用。这部丛书由胡华老师主编的前50卷,被有关部门评为了全国的优秀畅销书。    《革命史家胡华》一书是作者用了四年时间,通过整理传主的生前日记、书信、工作笔记、著作和遗稿,搜集传主工作过的地方和报刊、网络等方面的有关资料,以及采访与传主生前有过接触的知情人,并从撰写“年谱”开始而逐步完成的。该传以传主的革命者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生经历作为脉络,叙述了他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学科开创与拓展过程中的杰出贡献,评述了他的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介绍了他始终如一、坚守革命信念和革命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境界。该传具体梳理了胡华老师半个世纪以来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轨迹、学术成果、教学成绩,客观总结了胡华老师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学术得失,热情颂扬了胡华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崇高思想风范和精神追求。阅读该传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轨迹,促进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而且有助于年轻的党史工作者借鉴老一辈党史工作者的经验,从他们身上学习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操守。    胡华老师病逝时,当代中国研究所还没有成立。但胡华老师依然不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一名先行者。这不仅因为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主编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参加过中央组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的讨论,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主义卷有关中国部分的主编,而且因为国史的核心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其实质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因为国史学乃是从党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对国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党史的研究。作为国史工作者,我们同样应当认真研读包括胡华老师在内的党史专家们的著作,学习胡华老师等党史学界学者们的治学理念和实践。    重视党史工作,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注重总结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史鉴今、资政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界产生了大批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与宣传作品,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和了解党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史领域在学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20lO年7月,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到会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永远铭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从否定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打开缺口的教训。我相信,《革命史家胡华》的出版,对于进一步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内容概要

《革命史家胡华》是作者刘涓迅通过整理传主的生前日记、书信、工作笔记、著作和遗稿,搜集传主工作过的地方和报刊、网络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采访与传主生前有过接触的知情人。并从撰写“年谱”开始而逐步完成的。该传以胡华的革命者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生经历作为脉络,具体梳理了胡华半个世纪以来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背和思想轨迹、学术成果、教学成绩,客观总结了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学术得失。热情颂扬了胡华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崇高思想风范和精神追求。
阅读《革命史家胡华》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轨迹,促进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而且有助于年轻的党史工作者借鉴老一辈党史工作者的经验,从他们身上学习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操守。

作者简介

刘涓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文联组联部、中国作协创联部供职。现为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曾任电视连续剧《冯玉祥》编剧、制片,《武则天》监制;电视纪录片《国魂》撰稿、编导,《国宝背后的故事》(前20集)总策划、选题撰稿.《真实的故事》(78集)责任编辑,《“八一风暴”从话剧到京剧》策划、撰稿,《大盛魁》撰稿;电视专题片《抗疫史话》(10集)总策划、撰稿。主要著作有:《吉鸿昌传》(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选注《胡华诗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1998年获《新华文摘》“读者最喜爱的文章”奖。200H6年担任总撰稿和制片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获中国纪录片学会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评选之“20年20部经典文献纪录片奖”。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救亡潮涌誓做民族先锋
含恨失学
投身救亡
少小离家
圣地陕公
寒窑精神
入党毕业
领袖垂教
第二章 艰苦转战执教华北联大
奔赴敌后
初登讲坛
实践真知
茹苦教学
涅而不缁
迎接胜利
第三章 从事工运投身塞外张垣
绘写曙色
倾情工运
颂扬解放
解救民生
劳资两利
著史为鉴
撤出张垣
第四章 大风高唱奠基革命史学
进入冀中
重登讲台
新篇肇端
立功潮中
大风高唱
第八区队
闻鸡起舞
奠基之作
第五章 秉持史德逆境潜心向学
青蓝风景
山雨欲来
出版风波
挺身而立
学无止境
亲情友情
合著“概要”
致力教学
批判胡适
坚伏病魔
“讲义”付梓
对外交流
第六章 “左”风疾雨更显赤胆忠心
师道垂范
施教南下
“左”风祸端
俯身“四清”
冷对“浩劫”
干校猪倌
顾问革博
颂扬周公
第七章 殚精竭虑开拓革命史学
人大复校
拨乱反正
学科拓展
笔耕不辍
弘扬长征
斗室星空
踏访澳美
第八章 鞠躬尽瘁力传前贤伟业
萦怀著传
力旌群英
朴厚情怀
只问耕耘
离人壮别
跋语
附录 胡华主要著述目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救亡潮涌誓做民族先锋    含恨失学    1921年12月16日(农历辛酉年的十一月十八),浙江宁波奉化县城大桥镇北街王家阊门大院里的胡宅降生了一名男婴。人到中年的父亲胡明伦开心地抱起爱子,为其取乳名“阿灿”,学名“胡家骅”(胡家骅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胡华。本书为方便起见,以下统称胡华——作者注)。6岁的姐姐胡雅卿高兴地对母亲钟惠梅欢呼:“阿母,我有弟弟啦!”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应中华民族之运而生,中国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旗帜下,展现开天辟地的巨变。胡家小阿灿的赤心,此后也随中国共产党艰苦辉煌的奋斗历程而律动,并闪耀出灿烂的光华……    胡氏家族上溯九辈,最早之曾祖为安徽歙县(徽州)人,与制笔大师胡开文有宗族亲缘,因贩茶叶和笔墨流落在浙江奉化,娶周氏而落籍。因系小商,故甚穷困。至胡华曾祖时代,传闻曾祖叔应考为武举人。胡氏家族总之不富裕,因并无产业遗留。胡华祖父曾为县衙小书隶,受人歧视。当时,因役隶子弟不得入试秀才,胡明伦三兄弟虽节衣缩食读书而未能进学。胡华祖父去世后,胡华父辈三兄弟分家,胡明伦名下分得一间平屋,500元欠债。    胡明伦青年时在金华学徒做店员,正直守身,爱读书,擅长诗书画。入壮年,做过县衙小书记(每月10元)、司法科录事等,常常因骨鲠正派而失业。妻钟惠梅出身奉化甘坪乡山岙底村贫苦农民家庭。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钟氏勤劳善良,节俭而乐于助人。    1927年,胡华六岁,遵父命,由姐姐胡雅卿领人本县北街村北山庙岫云小学读书。这是胡雅卿曾经就读过的学校。    1928年7月,胡明伦到上海瓯(温州)盐公所做文牍,全家随即迁到上海生活,四口人租住跑马厅(现人民广场)附近睦合路亭子问。胡华就读于宁波旅沪同乡会小学和培本小学。    1931年5月,胡华因患猩红热辍学。且上海时局动荡、社会混乱、生活艰难,加之夜半时有盗贼用长竹竿于房顶天窗伸人房间钩物偷盗,家人惊恐,难以防范。胡华随母亲、姐姐返回奉化,续读北山庙岫云小学,后转县立锦溪小学。不久,父亲由上海回到奉化,向胡华讲述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和上海百姓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在幼小的胡华心中埋下了仇恨列强侵华、长大精忠报国的种子。    1963年9月,胡华回忆道:“当时的思想尚处于蒙昧阶段,惟从家境贫苦的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能出发,对国民党豪富朱守梅(鹤年)、俞阿成(俞济时和俞济民之父)等抱有恶感;对腐败的国民党当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深为不满;对觊觎中国国土而疯狂入侵的帝国主义更为憎恶和痛恨,但还称不上有革命的觉悟。”    县立锦溪小学坐落于奉化锦屏山和风山东麓、锦溪河南侧,环境秀丽而幽静。元贞元年(1292年)即为县学附设的“养正堂”,后历代成为文庙和县学的所在地,校园内有古朴典雅的大成殿、泮池、跨鳌桥等古迹。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和辛亥革命志士周淡游曾就读于此。1934年秋,胡华13岁,于此高小毕业,考入奉化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胡华1963年9月的“回忆录”道:“当时社会舆论,对奉化中学抱有规模小、办不好的偏见,一些富家子弟纷纷投考宁波的中学。我则提倡‘自爱’之说,认为事在人为,只要自身努力,发愤图强,爱己爱校,何尝不能求得学业上进,亦何尝不可提高学校信誉。许多贫苦同学赞成我的主张,高小毕业后,便相约联袂考人奉化中学。”    胡华人奉化中学时,适逢新任校长汪芝盛调入。汪思想虽较陈旧,但有一股办好学校、服务桑梓的热情,聘请名师,共同整饬校纪,修饰校园,精心治教,使教学质量大有起色。    胡华读初中一年级,便以诗会友,与大自己一岁的学长张岱倾心相交,成为知己。张岱是一位少怀壮志的学子(“文革”后曾任《哲学研究》主编),与一些学友创办了油印文艺刊物《嘤嘤半月刊》。胡华成为这个刊物热心的投稿人。刊物以咏菊为题征诗,胡华诗日:    月是秋天明,水是秋天清。    篱菊开秋月,同具水月情。    诗句清新隽永,表达了胡华、张岱们少年知己的同心。此时,曾在锦溪小学担任训导主任的袁伯华,也来到奉化中学当了胡华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他的一些抗日言论也影响了尚在懵懂中的学生们。    1935年11月,日本关东军向长城各口大量增兵,华北局势日益严重,北方重镇的北平、天津两市和整个华北的危机,使全国各阶层人民感到亡国灭种的大祸已迫在眉睫,到处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沉痛呼声。    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了,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万余人,不顾敌人枪弹刺刀的威胁,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自治运动”等口号,提出“停止一切内战,一致对外”的要求。北平青年学生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意志。全国抗日新高潮涌起,一二·九爱国大示威,给了全国以巨大的震动,全国各个通都大邑的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都踏着一二·九英雄们所开创的血路前进了。12月11日,杭州学生响应这个运动,起来呼号救亡,进行大示威。省城的救亡运动涌如钱塘大潮,波及宁波奉城,也触动了胡华等奉化中学的爱国学生们。    。    就在这时,我国川滇地区的马边、昭通、渠县,于12月18日、12月19日、12月20日连续发生6级以上地震。胡明伦忧国忧民,12月25日作《生查子‘川滇地震》,并示儿胡华。诗中道:“北望气焰狂,聒耳东风恶,虽借笔锋迎,怒吞倭儿目。天意竞如何,任彼蹂吾族,川滇地震耗,使我忧家园。”    父亲的爱国情感,直接影响着少年胡华。    日寇步步进逼,全国抗日救亡活动的?良潮传播到奉化城。14岁的胡华在一二.九爱国运动影响下,在父亲的教导下,与张岱等进步同学一起关注着民族危机,胡华所在班30来个同学,在胡华带动下,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经常阅读《申报》、《大公报》和《申报周刊》,胡华和五六个知心同学还研读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生活书店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和鲁迅著作以及苏联的文艺作品。这时的胡华,除有抗日思想外,也萌发了追求革命、主持正义,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心理。于是在奉化中学以胡华为主角发生了以下两件事:    一件事是抵制国民党推行的童子军“法西斯精神”。1936年下半年,体育教师、童子军总队长毛子蔚向学生作报告,大意是说: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浙江著名的法西斯特务头子)从意大利考察回来,向蒋委员长报告意大利童子军一律穿军服、呢短裤、呢帽过冬,认为“法西斯精神”很好,要推行。接着,校方要学生们限期缴纳七块大洋订购呢料的童子军服。一些贫苦学生连交学费都困难,到哪里去凑齐这笔钱?即表示反对这项决定。于是,双方发生了迫令交款与坚持抵制的斗争。到了限期,胡华和一些穷学生仍穿普通衣着来校,毛子蔚、汪芝盛先后冲进教室进行训斥。次日,胡华以墙报主编的身份,就此事件出专刊,头一篇就是阐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大意是:中国不是意大利,我们不是贵族学校,毋须讲究形式;穿短裤过冬有害于身体健康。后面还附诗一首,其中一句“可笑校长猛如虎”,竞刺痛了汪芝盛。汪叫来家长胡明伦,当面指责胡华说:“你写我校长猛如虎也就够了,为何还用‘可笑’二字?”胡华据理力争。汪芝盛原想开除胡华,但鉴于校长室外挤满了支持胡华的同学,众怒难犯,无可奈何,就给胡华记一次“大过”,交胡明伦严加管教了事。而学校当局推行童子军“法西斯精神”这件事,终于被以胡华为首的学生们抵制了。    P1-3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革命史家胡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