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论道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著,胡光利,姜永仁 编  页数:220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季羡林先生生前反复强调说:“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师友(指冰心、巴金、萧乾——编者)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之所以让我佩服,不就在于他们敢说真话吗?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敢’字,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说真话是要有一点勇气的,有时甚至需要极大的勇气。古今中外,由于敢说真话而遭到厄运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数还算少吗?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为人所钦仰颂扬的作家或非作家无一不是敢说真话的人。说假话者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他们只能做反面教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即可还原季羡林先生的真情、真思、真美,而绝非偶像或符号式的人物。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季先生发自肺腑的声音,而绝无任何矫揉造作。正如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所言:“真实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真实。有了真实,人绝不会从天界堕落下来。”读了这套书,你会发现季先生并非是神话中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大地上实实在在的人。读了这套书,你会感受到季先生灵魂中的真诚的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季羡林先生在生命的彼岸渐行渐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代际”之间存在的失忆、遗忘、模糊、隔膜,会使人们对他似曾相识终不认;而他又是“后五四优秀知识分子”中晚近谢世的一位,从此人们只能与他保持着象征性的联系,或若缥缈的春梦般的寻踪。然而,季先生毕竟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对20世纪我国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心智生命成长将会长时间地起到教育、鼓舞和启迪作用。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正在于通过重温季先生的道德文章,引起人们对其为人风范和为学精神的思考、探究、评断和阐示,以便直接或间接地受益,并希望其影响扎根于一代代人心中。总之,季羡林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人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让我们伸开双手接受这份遗产吧!借此机会,我们感谢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亲自授权编辑出版此套文集。感谢资深出版人吴昌荣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世文图书为此套文集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意以及承担的前期编校工作;感谢金城出版社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及为出版此套文集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我们也感谢季先生的山东小老乡、原聊城大学本科生、现辽宁大学硕士生高源、靳庆柯两位先生,他们为收集整理季先生的文稿与图片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采用季羡林先生的一些照片以及与其相关的图片,如他的一些师友的照片,左图右史,相映成趣,使读者产生直观的立体感,从而构成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此,我们向为季先生及其师友拍照的有关人士表示感谢。我们深感学殖之瘠薄,能力之不逮,编选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自然会存在不当和纰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赐教。

内容概要

 
《问学论道》一书堪称季羡林先生70余年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通过“治学生涯”、“上下求索”、“学术总结”等章节,可见季先生认真总结和汲取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并且介绍了自己治学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季先生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通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书籍目录

自传--代总序:季羡林
编者前言
治学生涯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三  回到祖国
上下求索
一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二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三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四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五  关于考证
六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七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八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九  再谈东方文化
十  “天人合一”新解
十一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十二  漫谈东西文化
十三  国学漫谈
十四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十五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十六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
十七  关于中国美学的一点断想--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华诞寿
十八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十九  漫谈散文
二十  历史研究断想
二十一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二十二  汉语与外语
学术总结
一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  我的研究范围
三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  我的义理
五  一些具体的想法
六  重视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语研究
八  吐火罗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二  我的考证
十三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六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七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我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有人说,我自知过了头。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我们的学校濒临大明湖,风景绝美。一下课,我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编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10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至于我们的正式课程,国文、英、数、理、生、地、史都有。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英文念《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等。写国文作文全用文言,英文也写作文。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外,我读了大量的旧小说,什么《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无不阅读。《红楼梦》我最不喜欢。连《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我也阅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不出,反正我并没有想去当强盗或偷女人。

编辑推荐

《问学论道》编辑推荐: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问学论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一本好书,感悟人生
  •   此书内容不错,外装不错,纸质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