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蒋岭  页数:234  字数:115000  

前言

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代序言)1孩子在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关注中长大了,我为他高兴!那一幕幕成长过程的历历画面依稀可辨:孩子的妈妈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那天傍晚,天开始飘起鹅毛大雪。安顿好母子俩之后,我站在医院的窗台上,看着洁净的雪花飘了一夜,快乐充溢着我的心扉。孩子熟睡时的姿态是那么得安详,我常亲吻着孩子胖乎乎的小脚丫,他欢乐地咯咯笑。孩子牙牙学语了,时刻都睁大着好奇的眼睛张望四周。每天,我都会带着孩子出门去转一转,接触了自然,他也就有了纯天然的品行。上了幼儿园后,孩子的言语、行为都会带给我们新奇。从那一刻,我开始记录他每日的点点滴滴。将来当我们老了,回忆起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那是多么的温馨呀!作为父母,我们从小一直呵护着孩子,希望他能掌握更多的本领,希望他多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将来有一个好的未来。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教育有时会走形:对孩子有打骂、责备的现象。孩子小小的心田上也留下了爸爸、妈妈对他的“不好”,但那些都是作为年轻父母“不当疼爱”的教育。上了小学,我依旧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享受着他给我们一家带来的欢乐。在孩子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仍有出言不逊地责备孩子的时刻,甚至还有极为凶恶的举止。让我们汗颜的是孩子没有颓废,而是一步步笑着走了过来。对于父母教育行为上的一些过错,孩子也总能理解,而且还说:“那是为了我好!”孩子真的长大了,知道了父母的心思,知道了父母的想法。作为孩子的父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双重身份让自己时常思考着自己的家庭中粗暴的教育行为,也时常总结自己学校的教育行为。2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的,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们,懂得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个体。你瞧我的孩子:出门时,他总是能够“保护”妈妈了,虽然做得还不够,但他做了。某天与妈妈一起出门喝喜酒,电话中还告诉我“会照顾好妈妈,绝对不会闹矛盾的”,多好的孩子呀!虽然孩子的字迹还不是很工整,我也常常指出他的不足,唠唠叨叨的话语常常重复。他没有放弃,仍旧每日练字,尽自己努力做好。我总是为了孩子的学业,习惯性地唉声叹气。这时,他劝我“会好的,不要生气”。多好呀!他都已经会规劝我,这是他处理、化解矛盾的能力。孩子偶然也会生气、发小脾气、做古怪的行为、说言不由衷的话语、跑出家门不归……事后,他都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多好呀!能正确地面对错误、挫折与不足,这是他有明辨是非的思维。我想让大家都知道,我为拥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整天都想着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因为他爱这些祖辈;理解家人对他的爱,不厌其烦地与爸爸、妈妈唠唠叨叨,也不厌其烦地听爸爸、妈妈的唠叨;知道对朋友好,虽然有时与别人产生疙疙瘩瘩的现象,但还总去找那些有过矛盾、摩擦的小伙伴寻求快乐;知道对老师的尊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厌恨世间的人、事、物,即使作为毕业生的时候,仍旧整天充满天真、快乐的心情,似乎“玩”比什么都重要。每次看到孩子在摆弄着电器,摆弄着喜欢的音箱、播放器、电脑、电子仪器……并且创造性地、衍生出许多我们都不知道的新功能时,我为他自豪;当他每日坐在床上看书不想睡觉,千呼万唤才安然睡觉时,我们内心虽不快,但也为他喜欢阅读而感到欣慰;当他不会跳绳,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跳绳;不会玩滑板,在我们的帮助下,不但会玩了,还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并且教会了许多人,做了小小的师傅时,我们为他感到快乐……3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同时我也是一名小学生的父亲。在孩子的小学成长过程中,我有许多话要说:孩子每走的一步都是踏入新的学习历程,面对的都是新的学习环境,也是对未来人生一次次新的尝试。习惯、目标、态度,这三者在他的学业过程中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内心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去展示,自我获得。每个人都是强大的个体,只有自己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且为了目标不断地去奋进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强大”,正如我们常常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说得那样: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付出了努力、汗水,我们才能获得掌声与鲜花。家长朋友们,与孩子一道生活,一道前进吧!家庭、学校是孩子们大展身手的地盘,未来有他们施展才华的领地。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精彩,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4一个可爱活泼的孩子,一个疑问多多的孩子——小康。与他嬉戏的时候,我向他学到了许多纯真的、无与伦比的快乐,享受到了真正的愉悦。本书的前期内容是无意而为的,主要是记载小康的成长故事。日积月累之中,本书形成了今天这样丰富的内容。本书的撰写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感谢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老师,没有她一直的激励,便不可一如既往地写作;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邓诗霞老师以及杨伯斌老师,在他们的关怀下,系列文章在《福建教师》杂志上以“教师父亲教儿子”专栏连载,使我能感受撰稿的快乐;感谢郄亚威、王宏义老师,他们一直给予我点拨。感谢我的妻儿,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我有幸福的生活,有生活的乐趣,有写作的素材。这些内容是我们共有的财富、共同的甜蜜回忆。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献给我可爱阳光、潇洒帅气的小康!蒋岭于江南小镇2012 年7 月

内容概要

  本书为亲子、家庭教育类图书。本书按照身体、学习、生活、交往、心理、能力为主题,共分6辑。每篇文章分别站在家长和教师的角度来展示、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可操作性,以方便指导家长和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对小学生家长如何了解孩子起到了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为优秀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一位关注儿童心灵认知、需求的“孩子王”。
他以教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用心智与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中获得满足,感知幸福。
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主编、编著60多部图书。《开放潮?福建教师》《好家长?好少年》专栏作者,《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做专题采访介绍。出版个人著作《班主任支教之路》《教育心语》。
他的教育感言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教书。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生理篇
 树苗长高,我长大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从儿童走向少年的时期,身体长度发育在先、横径发育在后,也就是他先长个子,后长宽度;手脚、四肢的发育在前,躯干发育在后。
 身体的外在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们心理情绪的波动。家长应与孩子一道应对由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鼓励孩子们正确地看待自己慢慢“长大”的迹象,调整自己的心态。
 1.“牙齿有洞,需要修补”
 2.睡小床好处多
 3.“不舒服”背后的真相
 4.“我的肚子为什么总是疼”
 5.多接触自然,养成“阳光心态”
 6.自信来源于体育锻炼
 7.将自己的“活力”释放出来
 8.健康卫生,快乐生活
 9.我酷,我潇洒
 10.定位“角色”,克服“害羞”
第二辑 学习篇
 我的地盘我做主
 无论是孩子们的学习上也好,还是他们的自我展示、表现上也好,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很重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各种实践中认识到自身学习的潜能,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怀着纯真的情感去参与学习活动。
 11.每天阅读半小时
 12.飞来语言,思维活跃的闪光点
 13.“我为自己而学习!”
 14.让“计划”入心入脑
 15.每日贴“星”,激励作用大
 16.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17.改掉“毛糙”,让自己静心
 18.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
 19.合理安排双休日
 20.“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第三辑 生活篇
 我成长,我快乐
 每个孩子都想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取得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我们要保护孩子们一点点做事的“兴致”,“以事论事”地与孩子交流事情完成的来龙去脉,分析成因,“润物细无声”之中指出他们的不足。
 作为家长一定要根除孩子们的“依赖感”,放手让他们去做生活的小主人。
 21.“我的压岁钱,我做主”
 22.适度表扬,树立自信
 23.正确表达心思
 24.“等一会!”
 25.少些“干吗”,多些“自主”
 26.住奶奶家时需提前“约法三章”
 27.三人故事会,快乐又智慧
 28.今日事,今日毕
 29.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0.奖励“钱”到底对不对
第四辑 交往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多少的娱乐活动的空间,孤独、寂寞常常陪伴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是独生子女最大的一个缺陷,教师、家长都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他们要“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多找找自身的不足”,学会尊重,由此及彼,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结交、帮助别人。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做好自己,真诚待人,朋友一定会越来越多,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31.参加聚会的“潜规则”
 32.“换座位了!”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4.疑人不交,沟通交友
 35.“我怎么不受欢迎呢?”
 36.“怎么受伤的总是我?”
 37.敬他人就是敬自己
 38.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39.如何面对好朋友的缺点
 40.与人为善,培养谦和的好品质
第五辑 心理篇
 埋藏在心头的小秘密
 孩子许多时候有对人、对事、对物固定的认知思维,如果强行插入、改变他们的“思考”,一定会使孩子心理遭受到重创,也势必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态度,甚至会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扭曲。
 孩子成长需要的是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更需要的是园丁们精心呵护地培育,而非“拔苗助长”。
 41.“种子”、“宝石”,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4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3.与“忘了”作斗争
 44.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45.尊重孩子的选择
 4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47.备好“应急预案”
 48.撕撕撕,撕出来的性格缺失
 49.不气馁,不放弃
 50.“尽心”做善事
第六辑 能力篇
 我是小“能手”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这样一首小诗:“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作为家长,我们应与孩子一道下工夫去探索了解“未知”到“已知”的来龙去脉,动手又动脑,真正将“生
 活常识”转化为“生活知识”。
 51.开足“情动力”,挖掘潜力
 52.拼装机械宠物,动手又动脑
 5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4.亲身实践出真知
 55.知不足然后改
 56.睁开“慧眼”,学会观察
 57.抛弃随随便便,改掉“陋习”
 58.独自上学意志坚
 59.选择“锻炼”,选择自我
 60.吹拉弹唱,让生活更丰富

章节摘录

1“牙齿有洞,需要修补”小康由于牙齿疼痛,造成了许多不便。孩子的妈妈带他去口腔医院进行治疗。潘医生看了后给小康说了许多有关牙齿护理的知识,而且告诉他:牙齿已经形成蛀牙,有一个小洞要补,先做清洗护理工作,过两天再修补。两天后,我带小康走进医院大门。还没有到医生处,小康就紧张地不愿意进去,还时不时地问我:“修补牙齿疼吗?”我告诉他修补牙齿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点都不疼。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拉着我的手进入潘医生的诊室。环顾四周,每位医生的诊室是用屏幕隔开的,类似于写字楼里的区域划分。年轻的潘医生正在工作着,见到小康,忙说:“哦!小康来了!”潘医生亲切地与小康交谈着,为的是减轻孩子的畏惧心理。“把嘴巴张开,我要取出里面的棉球了!”小康已经在潘医生的诱导下坐在了治疗椅上。潘医生已经给他做了简单的先期清理。小康张大了嘴巴,潘医生用镊子轻轻地夹出了牙缝中填充的棉球。潘医生拿起清洗器具,伸向小康嘴里牙齿的患处,只听见“吱吱吱”的声响,细流在清洗着小康的蛀牙。潘医生此时又与小康交谈起来:“下面我要给你再冲洗一下牙齿,你害怕吗?”小康摇了摇头。当“吱吱吱”声又响起时,小康突然叫了一声,原来潘医生准备做的是清理蛀牙中的坏处,可能清洗水的强压碰到了小康牙齿上的破处。小康眼泪汪汪的,不再愿意配合了。“没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我鼓励着。潘医生对我说:“算了!他可能已经感到疼痛了,下面他不会再配合了!我做简单的处理,过一个星期再来做吧!”她转身对小康说:“你星期天来吗?”小康犹豫了一会儿,但牙疼的经历让他实在受不了,最终他还是点头表示同意。“真不错!下次来哦,一定要来哦!到那时候一点都不痛了。”星期天一晃儿到了。这次是小康主动催促着我带他去了潘医生处。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康再也没有表现出害怕的迹象,积极地配合着潘医生的治疗。修补好蛀牙后,小康显得非常轻松,还轻轻地将上下牙齿咬合着,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家长视点每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上渐渐有了一丝的变化。因为是“成长”,因为是未曾“遭遇”过,孩子们对生理变化引起的现象缺乏经验,所以心理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慌张、害怕。牙齿换牙、生成蛀牙等等都是每位孩子生理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要正确地告诉孩子一些生理常识。小康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牙齿的相关知识,为的是让自己的内心“镇定”。他内心里想早日去医生那里,尽快地了解到牙齿的病因,尽早地解除自己内心的“慌张”。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常识,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恐惧”,积极地去应对。家长可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适时地告知即将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及应对策略,让他们做好“心理防备”。小学中年级时期(三、四年级)属于人体发育的平稳期;到了高年级(五、六年级),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身体的外在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们心理情绪的波动,偶尔也会生成烦躁等慌乱的举止。此时此刻,家长应与孩子一道应对由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鼓励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慢慢“长大”的迹象,告知他们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以“平常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师手记家长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在一起,许多时候看不到他们每日(每年)的变化状态,自然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情绪的变化。小学阶段,孩子们经历三个年龄段: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每个年龄段孩子们都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作为家长,事先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所需,不能盲目、武断地给孩子的行为、言语下结论,要常常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他们可能会遇到的身体上的一些变化,生理上出现的一些现象。等到生理上有变化时,孩子们因为有了提前的“自然输入”,就生成了“免疫力”,就不会大惊小怪了。成长过程中“经验”比“知识”重要。教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实际上,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是对来自外界“压力”“挫折”等方面的处理方法。“有病”需及时治疗,不能拖,否则,小病会变成大病,最终不能治疗。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内心”去分析他们的所需,让他们从“内心”去积蓄“经验”,为将来奠定坚实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的“知识”。2睡小床好处多二年级暑期,我们在大床的旁边搁了一张小床。可能出于新鲜,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小康很高兴地睡在小床上,还对我说:“爸爸,你睡大床,我睡小床。”但孩子却一直睡不着,究竟是兴奋呢?还是其他原因?估计两者皆有。片刻之后,小康在小床上说:“爸爸,你来哄哄我吧!”“那我拍拍你的屁股,你睡觉,好吗?”孩子答应了。我一直帮他拍屁股,他慢慢地进入梦乡中。经过一段时间,睡小床的他有些不乐意了,时常爬到大床上来睡,我们总是哄着他去睡小床或者等他睡着后,抱着他回到小床。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想让他在小卧室单独睡。我们将想法告诉他时,他断然拒绝。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一个人睡觉的种种好处,他最终勉强答应试一试。孩子独自一个人睡觉时,提出了一些条件:睡觉的时候,先不要关灯,等他裹好了被子再关;睡觉之后,房门不要关上……有时,睡到半夜,孩子会在他的卧室喊我们。我们必须有一人去陪他,否则他一夜未眠。有时,他干脆来到我们的卧室,钻到我们的被窝里睡了起来。家长视点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依赖:依赖父母帮他解决问题,依赖父母帮他指引方向,依赖父母心灵上的呵护……所有的“依赖”追根溯源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事事替他考虑:小时候吃饭时,我们总是端着饭碗追着他到处跑;孩子想和小伙伴玩耍,做父母的生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总是帮助他挑干净的地方玩……似乎,做父母的不这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心里会感到不安;似乎,做父母的不这样“帮助”孩子成长,孩子们就会磕磕碰碰,麻烦多多。孩子就是在父母或长辈如此的“精心照料”下,丧失了对外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遭遇到环境有所改变时而显得不知所措。上述小康独自一个人睡觉就是属于生活环境起了变化之后,孩子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庇护”,内心形成了焦躁。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逐渐去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生活、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父母的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包办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能包办代替。在共同“协商”的过程中,父母的意见要逐渐淡化,最终形成完全由孩子自身做出解决问题决断的态势。即使孩子的方案不完善或者不太可行,作为父母不要过多的干预,而是与孩子一道按照他设定的方式去完成。再次遭遇相同问题时,他们不会再寻求、“依赖”,而是会全力以赴想办法去考虑解决的方法。孩子在“独立”“自主”的过程中,“依赖”的意识会逐渐消退。教师手记作为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不就是反映出一位母亲对即将出门的孩子的那份悉心的照顾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的父母之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尽自己的可能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但总是躲藏在老鹰翅膀下的小鹰是永远学不会飞翔,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搏击长空的勇者。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我们要从小给孩子创造“飞翔”的机会。小康独自一个人睡觉常常会发生“睡觉的时候,先不要关灯”“等裹好了被子之后再关灯”“睡觉之后,房门不要关上”等现象,就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环境中内心恐惧的表现。因为事先与父母说好要独自一个人睡觉,所以他“裹紧被子”。为了寻求到“帮助”,“干脆来到我们的卧室,钻到我们的被窝里睡了起来”。这些行为都属于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独处”的心理外显。当上述现象发生时,做父母的不要强压孩子回到他认为“恐怖”的地方。“强扭的瓜不甜”,说不定孩子还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恐惧症”,感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真是“孤立无助”了。我们可以循循善诱,先陪伴他一段时间,同时告诉他:等他睡着后,父母会让他独自一个人睡。如果有事情发生,可以随时喊叫父母,让他在内心一则形成“有求救”的可能性,二则“我已经是大人”的身份体验。孩子常常害怕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将看到的书籍、电影、电视中描述的那些妖魔鬼怪当成了“现实”,继而形成“恐惧心理”。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虚幻”,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孩子们常常是不区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在他们的印象中,那些科幻、玄幻、童话故事中的人、事、物、景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逐步地通过阅读书籍,告诉孩子“真善美”的东西,尽可能地让那些“恶”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内心不要存在。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孩子上小学,许多事情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铅笔可以自己削、书包可以自己整理……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做一些事情,如穿衣服、洗袜子、收拾玩具等,让孩子们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形成自理能力,渐渐地减少父母的帮助。其次,我们要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生活意识。孩子上小学了,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再是幼儿园的宝宝,而是“长大”了,在生活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学会独立生活,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自己要想办法去解决。3“不舒服”背后的真相中午时分,孩子跑到办公室对我说:“我的头有些昏沉沉的,不太舒服,是不是有病啦?”“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我追问道。“不是!我睡得好得很!”他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是不是撞到哪里了呢?”我猜测着。“也不是!”他继续否定着我的设想,“你哪天带我去看看,好吗?”他做出了央求的神情。我点头表示同意。吃过晚饭,孩子说:“妈妈,我的脚非常痛,真的!”等到孩子睡前洗脚时,孩子的妈妈仔细地看了一下孩子的脚,说:“好像没有什么大碍。”他赶忙解释:“有一天,我们班同学的椅子倒了,‘啪’的一下砸在了我的脚上。”他边说边比划着。哦,想起来了,前几天他就说过,我们见他走路没有什么异常也就没有当回事。“爸爸,我的耳朵有些疼。”孩子又在跟我说“不舒服”了。我抬眼看了看,没有说什么。“真的!你不要不相信!我的耳朵真的有点不舒服。”他进一步地说。“你有没有用异物掏耳朵?”“没有!”“有没有撞在哪里?”“没有!我就是不舒服,你带我去医院看看。”孩子满脸的愁云。我点头表示同意。家长视点进入少年期(12 岁开始),孩子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下,身体形态的各种指标增长的速度突然变快,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个突增期。“不舒服”体现出生理上的逐渐发育。由于脑垂体释放生长素的次数增加,身体长高加快,孩子们的生理机能渐趋成熟,心率和呼吸频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慢,肺活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握力、速度、拉力、耐力、下肢爆发力等各项素质的发育水平也明显提高。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让孩子有些措手不及,所以他们常常不知所措。这些变化也促使他们格外地关注起自己身体的变化,稍稍有哪里不“舒服”,他们便会感到浑身不适。孩子说“我这里不舒服”是对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承受都有一个“极限”,所以他们常常需要“安全感”。当孩子慢慢长大到高年级时,我们总是说:“你已经是大人了,许多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了。”这时的他们在内心还不承认自己是“大人”,因为那样将会失去家长们的“保护”,自己也将面对许多未知的领域,这些都是孩子们不愿意涉及的。他们不知道“成长”过程中将有什么在等待着自己。而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有应激反应,身体也会做出反应——这里不适,那里不舒服。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和取得大人的保护,也同时是增加自己对自己的呵护,享受片刻的安慰。教师手记少年期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中,孩子们心理特征发育处于矛盾、复杂的纠结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心理不及生理的发育;认知水平与言语表达相差大;控制情绪能力与“自我展示”形成反差;固执、叛逆与茫然、无知相伴……孩子们由于身体的外形和生理上的一些迅速变化,也会导致心理上发生微妙的变化。生成“疑心”,总是怀疑自己的身体有毛病,即“无病疑病”。孩子一旦有“疑心病”会出现烦躁不安、苦恼不休,情绪还会莫名不好,严重时会伴有睡不着觉等症状。“怀疑”是任何人都会有的暂时心理情结。有时,孩子的“疑心”是无端生成的。还有的“疑心”是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如闹不明白自己“不舒服”一样。要克服和消除“疑心”,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个性上的弱点,比如喜欢猜疑、爱钻牛角尖等都是不足。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能力、个性和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过高、不切实际或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应教会孩子设法弥补自己个性上的不足,正确认识“疑心”会带来的毫无意义的烦恼。我们要教会孩子少“多疑”,多发现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长。即使拥有对自己来说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会十全十美,如果一味地和自己过不去,结果会使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得到“平衡”。正确的认知建立了,个性得到了改善,克服和消除无端的“疑心”也就会容易得多。一旦将所“怀疑”的内容弄清楚后,就会立即自行消除“疑心”使人产生的困惑和恼人的心理思维情绪,身心就会充满愉快轻松的感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什么是成长?对家长来说,成长就是努力使孩子在小学阶段拥有一份富足的童年回忆;什么是教育?对老师来说,教育就是因材施教。蒋岭老师既是家长又是老师,他以“双重身份”的眼光为我们展示、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现象,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可操作性,对小学生家长如何了解孩子起到了借鉴作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曾维惠(重庆市)这是一本故事书。蒋老师站在父亲的角度,享受着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故事娓娓道来,平实无华。一个可爱懂事的小康,一位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父亲和一个和睦、幸福、温馨的家庭,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书中的小故事折射出的大道理和人生感悟,值得我们深思,这正是蒋老师爱生活、爱家庭、爱工作的最好体现。——基础教育教研员  李斩棘(河南省)家庭教育的首要技巧应是一门微妙的人文艺术。因此,衡量父母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应是他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父亲,蒋岭老师既有源于生活的实际经验,又有敏锐的感觉、洞察力,这样才更多地挖掘、激发了孩子身上不可思议的成长潜力。——学校一线教师  彭峰(江苏省)父爱如山。本书作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我看到一位父亲对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的关注;字里行间,我更读出了父亲对孩子的那份厚重的爱,让我们这些年轻家长受益匪浅、深受启迪。——学生家长  尤佳佳(江苏省)

编辑推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习惯和态度影响孩子的一生!《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写给小学生家长的60个人生忠告》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举动、言语,追根溯源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写给小学生家长的60个人生忠告》按照身体、学习、生活、交往、心理、能力为主题,共分6辑,每辑由10个小故事组成。每则小故事后是“家长视点”和“教师手记”,分别站在两种不同的身份角度去分析小学生小故事出现的成因,有的是以叙述形式来阐述,有的是以条目形式来呈现,关键是能真正地体现出“家长”和“教师”的身份分析,方便指导家长和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从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小学生孩子们的喜好以及心理,让父母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值得一看
  •   在书店粗粗看了一遍,也是觉得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教育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方面的雷同问题都得到了答案,希望我能有书中的家长一样,对孩子多点耐心,让孩子快乐成长。
  •   本书作者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站在双方的角度来写,很客观,很真实。看后感慨很多,很受启发。谢谢作者写出的好书!
  •   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个老师。从其儿子或者说他所教的学生身上总结了60个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
    总的看来,其实还是习惯培养、新育儿教育观念及传统观念碰撞、沟通、引导、遇事处理等等这些方面,不能说文笔或者思路如何独特,在类似育儿书中,并无凸显之处。但贵在比较踏实,实在。还算不错的书籍。
    可以一读。
  •   希望能给儿子一个快乐充实的小学时间。做一个好家长,并影响其他人。
  •   很很合家长阅读,推荐给家长看一下。
  •   本书通过自己孩子在小学学习和成长的点滴,让我受益匪浅!
  •   作者既当老师又当父亲,以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受益非浅!
  •   看了一半了,感觉还不错,对不会教育孩子的有些帮助.
  •   书还可以孩子刚上小学好像适合孩子再大些时候
  •   我们读过小学,如果当时有这本书就好了,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
  •   确实是人生忠告的一本书
  •   老师推荐的,书写的事例很具体,为我解答了不少困惑,推荐上小学的父母看看
  •   看了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好
  •   很好,非常有用的书,建议大家多看。
  •   这个商品不错~很不错。受益菲浅。正在学习中。
  •   简单的看了一下,感觉很不错,会好好学习的。
  •   为了参数,没了这本书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   现子刚上一年级,这本书应该会有帮助的。
  •   书很不错~很实用,也很好看
  •   一夜看了半本,等看完了,还会再看一遍的。
  •   不错的书,受益匪浅!!!!!!!!!
  •   对我很有帮助,谢谢
  •   自己都觉得看书的时间少了。
  •   对书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能帮到我
  •   慢慢看吧,经验是不断积累的
  •   内容还没看.
  •   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一个不可多得的时间历程,送给家长的忠告,对照做一个更合格的家长
  •   一般般,此作者基本上以他孩子还做示范说明的。他家是男生。我家是女生可能借鉴的地方有差别。
  •   还没来得及看,孩子还要半年才上小学,可以慢慢看
  •   应该看一看,为了孩子啊
  •   书还不错,能给人一些启发
  •   还可以吧,不过宝贝是女孩,有些例子不是很适合。
  •   好书,还没详细看。
  •   未读完,读书心得以后写。
  •   买上一本书捎带买的,具体的没有看,不知道怎么样。浏览目录还是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