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以俗证雅论考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刘家忠、 魏红梅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0出版)  作者:刘家忠,魏红梅 著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筠“以俗证雅”论考》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王筠及其对《说文》研究的贡献与特色。既梳理了王筠的生活经历及家族渊源,又剖析了王筠研治《说文》的历程、贡献及其“以俗证雅”的特色。下编通过逐一爬梳王筠研治《说文》所使用的民俗材料,结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今潍坊地区的方言调查和实物证验,从析形、释义、正音三个方面,对王筠运用民俗材料研治《说文》的个案一一进行了分析论考,同时对王筠所言古籍中未见之事物,也一一进行了解读。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编  王筠和他的《说文》研究第一节  王筠生平及其家世渊源第二节  王筠研治《说文》的主要著作第三节  王筠研治《说文》的主要贡献第四节  以俗证稚——王筠研治《说文》的主要特色下编  王筠“以俗证雅”论考第一节  王筠以民俗材料说解字形论考第二节  王筠以民俗材料训释字义论考第三节  王筠以民俗材料说解字音论考

章节摘录

  一、王筠对民俗材料价值的认识古今悬隔,后代的方言俗语果能证明前代的语言文字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王筠认为,典籍中记载的已经逝去的事物,可以从民俗中寻觅到踪影;已经逝去的词的古音与古义,必定会在方言中得以保存。“吾乡鄙语多古言”(《释例》第411页),“吾乡俗语多存古音,古圣先贤之遗泽也”(《释例》第710页),“语在口中,得以不变”(《释例》第546页)。另一方面,王筠认为,方言中保存的这些古音、古义,一定与古代汉语的词汇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故老所传,必有所受之也”(《释例》第535页),“愚民口耳相传,不应与古大异”(《释例》第872页)。从语言历时演变的角度看,语言从古到今既有变异也有传承。“语在口中,得以不变”,说明古今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往往变化甚小,许多逝去的词语,因“口耳相传”而在方言中得以保存。语音、语义以及记录语言的文字总有可循的流变规律。因此,王筠认为,“以耳中之语,识目中之字,其音必不误矣”(《释例》第529页),只要抓住了语言变化的对应规律,援俗可以证雅,俗语可以证古语,俗音可以证古音。至于公理性质的道理,更是“事理有其至当,古今不能异宜”(《释例》第654页),所以说“以今准古,古犹今也”(《释例》第152页),反之“大抵不识物情,不能识字也”(《释例》第152页)。王筠讲的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是语言研究的普遍认识,难得的是这位一个半世纪前的学者在自己的《说文》研究中,依据切身的语言事实早已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二、王筠以俗证雅的具体体现  充分利用现有的民俗材料来以俗证雅,体现在王筠研治《说文》的方方面面。前人研治《说文》,无非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人手,王筠在研治《说文》的过程中对汉字的分析研究亦不外乎此三个方面。然而王筠研治《说文》,不管是分析汉字形体、推求汉字之意义,还是诠释汉字之读音,总是“能近取譬”,以常人所见之事例、所用之物品、所闻之村言俗语来证明之。可以说,“以俗证雅”,充分利用现有的民俗材料分析说解汉字之形、音、义在王筠的《说文》著述中随处可见,而其代表性著作《说文句读》与《说文释例》二书中所见尤多。兹结合王筠《说文》著述中以俗证雅的具体例证,从证形、证义、证音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

编辑推荐

刘家忠、魏红梅编著的《王筠以俗证雅论考》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王筠及其对《说文》研究的贡献与特色。既梳理了王筠的生活经历及家族渊源,又剖析了王筠研治《说文》的历程、贡献及其“以俗证雅”的特色。下编通过逐一爬梳王筠研治《说文》所使用的民俗材料,结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今潍坊地区的方言调查和实物证验,从析形、释义、正音三个方面,对王筠运用民俗材料研治《说文》的个案一一进行了分析论考,同时对王筠所言古籍中未见之事物,也一一进行了解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筠以俗证雅论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围绕王筠在研治《说文》的过程中以方言乡语作注的内容,逐一进行提炼和注解,并以现代方言加以分析佐证。研究视角很有启发意义,对了解明清时期的北方方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若以此为基础,与《明清吴语词典》相对照,是否能编出一部《明清北方方言词典》也未可知。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例自己家乡的方言,颇感亲切。p151“哕(yue),气啎也。”欧(呕)者,有声无物谓之“哕”,俗谓之“干哕”。王筠的注释,正是今天河北方言中“干哕”一词的含义,就是干呕的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