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人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汪晓云  页数:225  

内容概要

  九年前汪晓云回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跟我读博士,专业是戏剧戏曲学。对于晓云来说,这个专业似乎天地狭窄了,无法满足她思辨深邃与想象广阔的学术追求。她以人文科学发生学为方法,比较研究中西戏剧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过程,其中关于艺术发生学的思考,涉及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她的研究是令人激动的,每次找我谈她的研究心得,思想的光彩都映在她兴奋陶醉的眼神中,我至今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

汪晓云,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2002-2005年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2005-2007年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已出版《中西戏剧发生学》,即将出版《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惊人:“昆仑”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为“镇国宝”》、《一本正经:隐秘的汉语圣经》。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偶像与真身戏剧与镜子 “郭郎”与“鲍老” 傀儡的狂欢 死人复活 偶像与真身 戏剧与镜子 仪式与戏剧 第二章人与物戏剧与表演 神化与物化 傀儡戏与影戏 讲唱与戏曲 优戏与戏曲 生旦的改装 净丑的沉浮 侏儒与傀儡 第三章人与鬼神戏剧与仪式 似神似鬼 游戏与日常 鬼戏与神戏 鬼神之间 人与鬼神 神鬼人共同在场 鬼世界的幸福与人世界的团圆 附录一西方悲剧“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 附录二“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策略及其效果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的确,从郭郎的指称和表现形态看,傀儡已基本完成了人对偶的全部“复活化”和“人化”,当鲍老开始取代郭郎时,傀儡发展的已不再是偶似人与拟人的人化因素,而是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拟偶的物化形态。宋人笔记中的各种傀儡表明,此时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与提高,傀儡突出的是偶的制作技术、表演技术和舞偶人的表演技术;而鲍老则突出了人拟傀儡表演场景的壮观和狂欢盛况。的确,从西湖老人《繁盛录》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一百余人”看,三百人或一百人的傀儡队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鲍老比郭郎更“舞袖郎当”的模样更具有滑稽逗乐的喜剧色彩。正如董每勘先生所描述的“傀儡戏中的郭郎也取其病秃,而且身体臃肿,再配以不整治(郎当)的舞衣,在这外形上已足引人发笑,加之刻画它的性格又是个傻瓜,所以词曲调中有‘憨郭郎’,内在外形都不正常,才足以供人笑乐,这便成为后世以滑稽调笑为职的倡优的传统条件。” 由此看来,与郭郎的拟人化称呼相比,鲍老指的当不再是傀儡子模拟扮演的一个被人戏谑地称为“郭秃”和文雅地称为“郭郎”的人,而是人扮演的傀儡。鲍老是人们对人演傀儡亲切而热情的称呼。现在在安庆贵池一带,人们仍称傀儡戏和傩戏为“菩老戏”或“袍老戏”,从鲍老“舞袖郎当”的舞态看,“鲍”可能正是“袍”的音误。有趣的是,在安庆贵池一带,“菩老”或“袍老”不仅指傀儡,也指画像和菩萨塑像。因此,在笔者看来,称傀儡戏和傩戏为“菩老戏”或“袍老戏”,这不仅是因为“菩(袍)老”与“鲍老”读音接近,更主要的原因乃在于画像、木偶与雕塑形体的相似。这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塑像、画像和照片的同一性功能及其原理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宋之时由于印刷术的发达,民间得以出现门神和年画之类的画像,老百姓多不识字,也无法分辨这些画像都指的是谁,便把当时兴盛的傀儡戏、画像、塑像统成为“菩老”或“袍老”。 当郭郎出现时,傀儡已基本完成了人对偶的“复活”和“人化”,而当鲍老开始取代郭郎时,傀儡发展的已不再是偶似人与拟人的人化因素,而是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拟偶的物化形态。大凡物之存在,多盛极而衰,木偶似乎也莫能例外。也许,正是在傀儡得以跻身人群纵情狂欢之时,傀儡已走上了与人距离最近的极限和尽头,而这恰意味着它的好景难再?

编辑推荐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神•鬼•人:戏曲形象探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鬼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