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韩晓芹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延安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包括:“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传播力场”,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不完全”的党报:“文艺栏”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歧义的民间:现代-民族文学的建构等。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第一章 “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传播力场”第一节 “天下人心归延安”:文化中心的西移与延安文艺政策的演变第二节 战争背景下的乡村视阈:民间力量的崛起与读者的变迁第三节 革命队伍中的“多余人”:延安文人的角色错置与文化失落第二章 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第一节 “众声喧哗”:团结作家·培养新人一 怀安诗人的“旧瓶”与“新酒”二 不存“门户”之见三 文学新人的摇篮第二节 “平滑”的过渡:承上·启下一 五四传统:人性的审视二 新的气息:时代的华彩乐章第三节 新潮文艺的探索:写什么·怎么写一 “歌颂”与“暴露”的困惑“政治性”、“艺术性”之争三 关于“思想”、“生活”、“技巧”及其他第三章 “不完全”的党报:“文艺栏”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第一节 性质与任务:“党的喉舌”第二节 编辑的话:“稍具泼辣之风”第三节 作家的意见:“还是杂文时代”第四节 读者的分化:想象的错位第四章 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第一节 运转方式:“全党办报”一 “没有标准,难明是非二 《讲话》权威的确立三 文学生产的体制化管理第二节 监督机制:“批评的空气”一 对王实味文艺观的批判二 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论争三 对《落伍者》及《腊月二十一》的批评四 围绕《叹息三章》的争论五 《意识以外》和《纺车的力量》引起的风波六 论“忘我的境界”与“日常生活”第三节 编辑职能:为工农修理文章的“理发员”一 “请和我们携手”:编辑主体的议程设置一 “理发员”的尴尬:“大众习作”栏的批评与误读三 “讨论”缺失与“笔谈”的终结第四节 创作理念:“必须改造自己”一 “此心光光地”:“内圣”与“自省”二 灵肉的“蒸煮”与思想“顿悟”三 下乡入伍:“与工农相结合”第五章 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第六章 歧义的民间:现代一民族文学的建构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创作索引附录二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人名索引(选录)附录三 相关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提升而成的,2007年亦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编号07JC751004,2010年结项),其中部分章节已经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杂志上刊发过,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看着放在面前即将付梓的书稿,我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与喜悦,又增添了新的不安与惶恐。喜悦的是终于完成了一件早该完成却拖延已久的任务,不安的是因为自知论著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关于延安艺术变革方面的阐释还可以再进一步地深化等等,出于以上原因,我一直犹豫着不愿匆忙将其出版,总想着要找时间将其做得尽善尽美一些,但倏忽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关于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研究学界亦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却始终没有能够静下心来按照计划将书稿全面、系统地加以修订以便提上出版的日程。今日之所以有勇气将其拿出来勉力修改一遍送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实话是与各位关心、爱护我的师友的督促与鼓励分不开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逄增玉先生和师母孙晓平女士。从硕士到博士,逄老师都是我学业上的领路人,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视角令人叹服,其悉心的指点与热情的鼓励更使我受益终生,而师母的关爱亦让我铭记于心、难以忘怀。尽管他们现在都已经去了北京工作,但每次回来见面都会问起我的书稿,督促我早日将其出版,并愿意为此提供帮助,令我深深感动。  我还要感谢远在北京的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黎辛先生与他的妻子黄懿芬女士,老一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在他们的身上尽显无遗,关怀后辈,提携新人,令人敬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