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桂民  页数:241  字数:258000  

内容概要

“礼”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荀子是对礼学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李桂民编著的《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从战国时期礼学思潮的独特视角,对荀子思想做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上,围绕荀子思想的主线和中心范畴,以充分翔实的资料为基础,以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结合为原则,以理论的深度诠释为主要方法,运用富于哲思的语言,从动态过程把握荀子思想的形成、特色、来源、价值和话语元素,既注重荀子思想的细部刻画,也突出了荀子思想的语境分析,同时还对战国时期礼学思潮的特点和荀子的理论回应进行了细致梳理。《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适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教师、学生及人文爱好者阅读,对荀子、先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桂民,1967年生,山东金乡人。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获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2003到2006年,师从张岂之教授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专门史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先秦秦汉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孔子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多部。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荀子思想研究现状概述
二 本书的主题、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荀子思想的时代和思想背景
第一节 礼治的窘境和礼法角色的现实定位
一 七国实力的消长和政治格局的变换
二 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士阶层的活跃
三 礼法在实践层面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从“道术为天下裂”到百家的对话和融合
一 儒、道、法家等学者关于“治道”的争鸣
二 稷下学宫与战国时期的学术交融
第二章 原始儒家文化的传承和荀子礼本位思想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儒家礼学思想的奠基和发展
一 孔学的重礼情结及其时代因缘
二 孔门弟子的分化和郭店儒简礼学思想
三 孟子礼论及其对礼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荀子对礼根据的现实论证及礼本位思想体系的建构
一 “法先王”、“法后王”与“道贯”的社会理念
二 性恶论:教化理论的价值预设
三 荀子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和“王道”理想
第三章 荀子礼学思想的原则、特点与礼法关系
第一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理论原则
一 富而后教与教化为本原则
二 礼的称情节欲原则
第二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特点
一 突出“名分意识”
二 主敬和神道设教
第三节 君主和师相在荀子礼治思想中的主体地位
一 典范政治与政治上的逸君主义
二 伊尹之志和师、相的正礼守道作用
第四节 法、刑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及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一 古代的用刑传统与荀子的重法思想
二 荀子之法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第四章 先秦诸子礼学思想与荀子的理论回应及思想建构
第一节 道家、墨家、法家的礼学思想及其对礼学的贡献
一 道家著作《老子》、《庄子》的礼学思想
二 墨子礼乐思想的局限和价值
三 齐晋文化传统与稷下法家、三晋法家的礼学思想
第二节 礼制的文本化和战国礼学思潮对荀子思想的影响
一 礼学思潮在战国的发展和礼制的文本化
二 吸收和回应:荀子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第五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命运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荀子及其思想的时代命运
第二节 荀子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春秋战国时期宽松的政治氛围,造就了绚丽多姿的诸子文化。孔子尽管在世时声名显赫,但在政治上并无突出的建树。春秋时期周礼的衰落和礼制的转型,是随着周天子的式微和诸侯的霸政而出现的,传统秩序的解体而出现的变局,使人们愈加感觉秩序的重要。春秋晚期社会的失序,使当时许多开明的卿大夫及儒家学者寄希望于礼治,从而形成了以礼治国的社会思潮,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和发展了三代礼制文明的成果,特别是对周礼推崇备至,希望通过统治者的典范效应和个体的修身,来重建社会的礼治秩序,但由于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道义的力量必须有坚强的实力为后盾,因而使他们的理想之路布满坎坷。  早期儒学思想是自成体系的,确实指出了一条稳定、巩固社会秩序的途径,他们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君子,认为君子得志,则道就可以实行。个体的修身无论是依靠内在的理性自觉,还是外在的行为约束,都要以礼为参照,尽管礼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但在当时,内圣却难以开出外王的事业。就孔子而言,除在鲁国有过短暂的为官经历,却没能再有一展宏图的机缘。孔子在外十四载,曾畏于匡、厄于宋、困于蒲、绝粮于陈蔡之间。孔子虽然积极要求入仕,但同时有着独立高远的人格,在他看来,入仕是实现自己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行为虽屡遭世人讥讽,但在孔子看来,“礼崩乐坏”的时局,才迫切需要振兴;人心不古的现实,才需要提倡加强道德的修养,其思想固然带有回归三代的色彩,却表现了孔子强烈的救世色彩和忧患意识。孔子曾以“良禽择木而栖”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道之不行”的现实,并没有使他消沉,他注重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良知和责任,追求的是主体生命的完美和自由。孔子并不因道之不行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日益边缘化和在汉代的荣宠,并不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决定了儒家政治命运的变迁,而是由儒家思想的固有价值决定的。  ……

编辑推荐

“礼”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荀子是对礼学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李桂民编著的《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以战国时期礼学思潮为视角,对荀子思想作了系统研究。本书摒弃了传统的荀子思想研究模式,既没有采取把荀子思想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教育思想等的分类方法,也没有采用从礼的起源、礼的价值、礼的本质等方面,来对荀子以礼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进行研讨,而是抓住荀子礼学这条主线,并旁及荀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论述萄子思想与诸子间关系中来展开自己对萄子思想的把握和理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礼的分析 不能忽略礼乐之一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