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纪念馆的诉说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作者: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 编著  页数:309  字数:363000  

内容概要

套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中人与事”统一用纪实报道的文体,分7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90年党史中7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和优秀人物。
这些内容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红色纪念馆的诉说》就是该套书中的一卷。

作者简介

  刘陈德,高级记者,现任前线杂志社总编辑,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北京市新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创作新闻作品600余篇,有90余篇分别获得全国和省市级优秀新闻作品一、二等奖,担任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辉煌50年》中的子项目《辉煌50年北京》图书的总撰稿人和主编。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丰碑》、《乙酉大洗礼》,长篇散文诗《感动》和作品选编《滴水集》等。创作话剧剧本《杨为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

书籍目录

题记
播撒“红花种子”的先驱——访李大钊纪念馆
拜谒“红楼”——访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工人觉醒在此时——访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劳工”的心声和新生——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七月寻根——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红船光彩映春秋——访南湖革命纪念馆
第一部党章在这里诞生——访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走上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访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长洲岛上寻“黄埔”——访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千秋青史永留红——访方志敏纪念馆
踏访农运摇篮——访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黑土地上的英烈——访东北烈士纪念馆
雨花石的铭记——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亦刚亦柔杨靖宇——访杨靖宇纪念馆
小洋楼里拨乾坤——访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军旗升起的地方——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永恒的精神家园——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莫斯科郊外的追忆——访中共六大会址
红旗漫卷百色城——访百色起义纪念馆
古田光芒——访古田会议纪念馆
万泉河畔的传奇队伍——访红色娘子军纪念馆
永不消逝的电波——访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共和国的“故居”——访瑞金
撩开红色金融的记忆——访中国钱币博物馆
抚今追昔不忘国耻——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国歌从这里唱响——访黄浦剧场
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春到遵义——访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飞夺泸定桥——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革命圣地的璀璨之光——访延安革命纪念馆
红旗漫卷西风——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华清池的枪声——访西安事变纪念馆
卢沟晓月月晓事——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奔向延安的“秘密交通站”——访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续写中华印刷的辉煌——访中国印刷博物馆
不能忘记的难史——访侵华目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钢刀插入敌胸膛——访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太行浩气传千古——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丰碑永铸新四军——访新四军纪念馆
中国电影的革命征程——访中国电影博物馆
威震敌胆的乡村战——访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红岩圣地千秋业——访红岩革命纪念馆
留住白求恩——访白求恩纪念馆
芦苇荡中鱼水情——访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淀上神兵”建奇功——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狼牙峻峰颂英名——访狼牙山纪念馆
将军头颅回人间——访赵尚志纪念馆
炸得鬼子魂飞散——访地雷战纪念馆
华南抗战一面旗——访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寥寥遗物说子荣——访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一衣一物总关情——访辽沈战役纪念馆
石城胸前的“纪念章”——访梅园新村纪念馆
群山作证沂蒙情——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潜伏在妙峰山的情报站——访平西隋报交通联络站纪念馆
化作尘泥为中华——访董存瑞纪念馆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访西柏坡纪念馆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访淮海战役纪念馆
“陆战之王”的光荣历史——访中国坦克博物馆
再历平津战役——访平津战役纪念馆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访北京警察博物馆
解放全国的号角从这里吹响——访双清别墅
永葆本色“好八连”——访“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见证大海劲旅——访海军博物馆
降伏沙漠添绿洲——访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鸭绿江畔的诉说——访抗美援朝纪念馆
“一汽”见证中国汽车——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纪念馆
小礼物展示大春秋——访国际友谊博物馆
东高地上“龙抬头”——访中华航天博物馆
清明再看航天魂——访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卫星的诉说一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示馆
不朽的“铁人精神”——访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永远的雷锋——访抚顺雷锋纪念馆
沙丘上的丰碑——访焦裕禄纪念馆
艰苦奋斗引天河——访红旗渠纪念馆
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访“大包干”纪念馆
魂系雪域高原——访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后记

章节摘录

  七月寻根--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卢湾区一条宁静的里弄里,它是一幢红色的石库门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老上海,这种建筑很常见,它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于它的门框四周由黄色的花岗岩石条围成,所以老上海人称这样的房子为“石库门”。  从外表看,这是一幢寻常民居。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却犹如一座丰碑,标志着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的开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正式召开。现在,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底楼那间18平方米的客厅,雪白的墙壁,朱红的地板,正中是一张大餐桌,桌上放着一只饰有荷叶边的粉色花瓶,还有一套白瓷茶具和一对紫铜烟灰缸。桌子的四周围着一圈小圆凳,东西两墙各有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靠北端西墙边,放置着一张两斗小桌,布置得洁净、朴素。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间客厅里召开。除建筑外,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家具物品都是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按当年原样仿制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毅提议下,有关部门开始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经多次勘察,确定了现在地处兴业路76、78号(原望志路106、108号)的房屋为中共一大会址。发现时,沿街的底层房屋已成为制作切面的“恒昌福面坊”。据当年出资建造房屋的陈老太回忆:1920年新屋建成后不久,她就将106号和108号两幢房屋租给姓李的居住,即当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成为他们的寓所。所以当一大开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幢新房子。没过多久,李家搬走,她又将这两幢房屋及其他房屋全部租给了一位商人,商人曾出资对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而后,有的房屋又转租给别人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色纪念馆的诉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