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的灾难历程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钰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今年是父亲张友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从1921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到1986年因脑血栓辍笔为止,父亲笔耕六十五载。他写过大量连载小说和研究古典文学的作品,至于在报刊上发表的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更是不计其数。五十年来,他的作品只出版了十多本,包括小说、古代寓言选、戏曲故事等;而报刊上的杂文、随笔,却从未结集出版过。因此,聂绀弩先生赠诗就有“奇文缺梨枣”之句。为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在亲人们的帮助、催促下,我和我的女儿张恬搜索整理出了这部文稿,决定为他出版第一本随笔选。  这本集子所收辑的虽是父亲此类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有幸的是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现根据写作年代和内容,分作八辑编成。  第一辑“积水潭前”为二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收录的是一本《创造日汇刊》和一本《京报·文学周刊》合订本上的文章。《创造日汇刊》上的文章,是张恬为考证外公青年时期文学活动,1990年初从北京图书馆里复印来的,当时我父亲正卧病南京,未及亲见,便撒手西去。《京报·文学周刊》合订本,还是父亲“文革”后期在旧书摊上觅得的。文集中尽管只收录了十多篇文章,但多少可以了解青年时期父亲新文学创作的情况。  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在重庆和成都《新民报》上都辟有专栏,发表过大量文章,但他自己却没有留下片言只字。父亲在《新民报》的老朋友陈理源先生,特别热心, “文革”后请人将父亲的专栏“曲线新闻”、 “山城夜曲”的部分文章抄录下来,送给了父亲。1986年,《团结报》开辟“巴山夜语”专栏,重新发表了部分文章。因此,文集中第二辑就以“巴山夜语”为题,选录了父亲1935年至1943年的文章。  以上两个历史阶段,因年代久远,要想了解父亲那时的作品全貌,难度太大。现在只能是“挂一漏万”了。  1963年至1965年,是父亲写杂文、随笔的高潮时期,或者说是他发表作品的高潮时期。香港《大公报》辟了“友鸾杂写”和“旧读新钞”专栏;香港《文汇报》辟了“盛世新篇”专栏。留下的剪报可能有遗漏,但大部分是保存下来了。文集中第三、四、五辑就以“盛世新篇”、 “友鸾杂写”、 “旧读新钞”为题,收录了这些作品。有少数晚年写的文章,因内容相近,便收录在一起了。  “文革”以后,已经年逾古稀的父亲又开始了他的写作高潮期。除了香港《文汇报》的“燕山新话”专栏、香港《新晚报》的“掀髯谈”专栏之外,他还为《新民晚报》《南京日报》《北京晚报》《旅游》《百科知识》《新闻研究资料》等多家报刊撰写文章。文集中第六、七辑以“燕山新话”、 “掀髯谈”为题,收录了两个专栏的大部分作品。第八辑“新闻旧话”,基本上是晚年所作,只有少数例外,如曾在反右中受到挞伐的《是蜜蜂,不是苍蝇》,是1957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  父亲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涉及面极广,体裁也多样:既有读书所得、历史掌故,又有亲身经历的政坛、文坛、报坛逸事趣闻;既有感今怀昔的散文随笔,又有人物、事件的新闻特写。不论什么样的内容,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幽默、轻松,读来十分有趣。将这些文章收集出版,是为了对父亲的纪念,也是为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史料不致湮灭。

作者简介

张友鸾(1904-1990)笔名牛布衣、胡子长、悠悠、褦襶生等,别号惨庐主人。安徽怀宁人。      在五四运动时期读中学就开始写作。民国10年(1921年)参加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1年(1922年)入北京大学新闻系。曾与人组织星星文学社,为邵飘萍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民国14年(1925年)任《世界日报》总编辑及副刊主编。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6年(1927年)受李大钊委派主办《国民晚报》任社长;同年秋南返探亲,受北伐战争阻隔,留在南方从事新闻工作,参加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纸的创办工作,担任各报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新民报》历任主笔、经理等职。民国35年(1946年)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该报后被国民党当局捣毁和查封)任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人报》复刊继续担任总经理。1953年后调至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编著有译写的《不怕鬼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选》,撰写的有《十五贯》、《救风尘》,校注的有《水浒》,与人合作选注的有《史记选》、《元人杂剧选》等。1990年7月23日在南京逝世。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积水谭前  随感录(一)  随感录(二)  随感录(三)  随感录(四)  随感录(五)  雨时的回忆  《一只马蜂》的五次读  幽默的《玉君》  怀念拜伦  积水潭前  穷  乳母问题第二辑 巴山夜语  于冉公二三事  冯焕章盛仰诸葛亮  张文白与淞沪抗战  马博士剖断市招  卢作孚土布衣裳  郑孝胥后悔不及  计坛鸣鼓斥汪梁  重庆市上之三胡  陈栩园病逝上海  顾而已“复活酒”  张慧剑经纶饲鼠  应云卫之风云第三辑 盛世新篇  让座篇  拆迁篇  疑狗篇  猎蝇篇  画菜篇  无丐篇  称谓篇第四辑 友鸾杂写  梅岭道人来到鸡鸣寺  白话作文  “偷听”鲁迅一堂课  郁达夫二三事  焦菊隐翻起绿波  徐悲鸿画里风来  徐悲鸿假画官司  徐志摩二三事  小说名家能作画  上海名家多戒烟  张恨水的笔名  《啼笑因缘》本事  卢冀野怀念师尊  张西曼平生善骂  潜山三十六把黄龙伞  重庆大隧道惨案  包天赠联  厚黑教主李宗吾  重庆杨妹不吃饭的秘幕  理教祖师驾前饮酒  关于眼镜的故事  买旧书的趣味  胡小石以花喻诗  张慧剑自比鲁智深  到处横行的美兵  庐山“三百岁”老道  成都餐馆妙招牌第五辑 燕山新话第六辑 旧读新钞第七辑 掀髯谈第八辑 新闻旧话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子的灾难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非常不错的书 优游不迫 大家风度 其中许多文人的趣事也有趣 希望早日有货呀
  •   或许这不是一本畅销的书,也不可能广为传颂,但是,读着一个个小故事,老人家幽默的语风,开阔呃胸襟,使人心情沉静。 书中《胡子的灾难历程》一文,写尽了老人家一生的沉浮,睿智的语言,豁达的胸襟,读之让人受益匪浅。
  •     
      张友鸾,安徽怀宁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古典文学专家,解放前,他与张慧剑、张恨水齐名,被称为“安徽三张”。在书店买到一本张友鸾随笔《胡子的灾难历程》,收录了他记事怀人的文章,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一、梅岭道人
      
      1948年4月1日,《南京人报》报道:本报记者在鸡鸣寺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记者问他高寿多少,老道答:“95岁”。随即不用记者问,他就报出记者年龄、姓名和工作职务。记者大为好奇,再问老道则不答了,只好问寺里的和尚。和尚说:“老道自称梅岭道人,最奇怪的是,他不吃饭而专吃金属,他旁边口袋里装的,就是用以充饥的破铜烂铁。”一位家住成贤街的主妇听说后,把身边带的一把钥匙布施给老道,老道随手放到嘴里吃了,道谢说:“贫道不食人间烟火五十年了。”报道刊出后,第二天鸡鸣寺来了近千人,想见梅岭道人。报社不得不刊出更正,这是愚人节的一个笑话,没想到有那么多人信了,看来“越是不尽情理的谎言,越会使人容易受骗。”
      
      有意思的是,当时南京正开所谓的“国民大会”,报纸说,读者看新闻,还要有冷静的判断才不会受骗。而这则新闻,也就不仅仅是个笑话了。
      
      二、鲁迅上课
      
      1922年,曾偷听过鲁迅上课。鲁迅说,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觉得侠客“飞檐走壁”非常佩服,因为南方屋檐高大,做到这点是非常难的。到了北方后,看到北方房屋低矮,屋顶又很平,人家在上面晒煤球走来走去,鲁迅说:“像这样的房子,我也能‘飞檐走壁’啊”。说到古典小说的缺点,鲁迅就在口袋里摸啊摸,摸出个旧手绢来,然后打开给大家看,上面有三个小洞,他说:“缺点总是有的,只是不像我这个手绢,缺点不太好看罢咧。”学生哄堂大笑。
      
      三、重庆杨妹不吃饭
      
      1948年6、7月间,重庆出了个“9年不吃饭的杨妹”。本来谁都能看出是假的,但重庆市长杨森相信是真的,不但接见杨妹,还说:“世上尽有饿不死人的方法,你们为什么不去学?少吃几顿饭,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很多报社大吹大擂,有两个记者为调查真相,就偷偷聊天,说当局觉得这很神奇,准备把杨妹送到美国开膛破肚解剖后,研究一番。杨妹听到害怕了,故意让这两个记者看到她偷东西吃的样子,既把真相泄露出去又不得罪让她造假的人。(按:焦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也记了一则“新财神献宝记”,可与对读。)
      
      四、在理
      
      旧社会有理教会,教义之一是“不饮酒”,有不会喝酒的酒席上逢人敬酒,便拱拱手说:“在理”,别人也就不强其喝酒。
      
      五、于右任挥毫
      
      于右任德位俱高,书名远播,因此求字的人非常多,于右任深以为患,以“痛臂翁”自名。一般人求字,多是左右代书,唯前方将领来的,于右任必亲自挥毫。“壮士前线流血挥戈,已太苦矣;吾尚惜乎流汗挥毫耶?”
      
      六、郁达夫买书
      
      1921年,张友鸾和同学在安庆开了个贩书部,卖些新书。一天来了个不起眼的男子,要买《觉悟》和《女神》,他们便乘机推销《沉沦》,说郁达夫的这本书如何如何好,来人微微一笑说,“我就是郁达夫”。抗战后,郁达夫前妻王映霞再嫁某轮船公司经理,郁达夫则死于印尼,张友鸾撰文:“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
      
      七、卢作孚土布衣裳
      
      船运巨子卢作孚为人节俭,常穿土布衣裳。一次有客来访,适有卢属下某分公司经理在,客人以为衣着光鲜的分公司经理就是卢作孚,上前殷情套近乎。还有一次,卢作孚亲持名刺去见某要人,那人说:“可告汝主人,即入会客室”,他把卢当作仆人了。
      
      八、林琴南回光返照
      
      小说家林纾五四后反对白话文,反而使自己的书没了销路,只好靠卖画为生,以给幼妻弱子留点遗产。因为林画技一般,润格也就很低。有人说:“自来画家生前作品难得善价,不如留些画做遗产。”林琴南因此画了许多画放在家里,因怕亲戚窃取,都没有题签。林73岁时,忽然一口气上不来,死了,家里人一面举哀,一面备办后事。谁知正乱时,林琴南忽然醒了,说要给画题签,家里人怕他累了不同意,他说:“我已经全好了。”家里人只得把画搬出来,让他一张张题签,整整写了一上午。才写完,林就死了。
      
      九、罗家伦王八蛋
      
      罗家伦是五四主将,除了“吾师适之先生”外,谁都不放在眼里,辜鸿铭则是保皇党。当时罗家伦还是学生,英文由辜鸿铭教,恰恰他的外语是最差的。辜鸿铭上课就老是提问罗家伦,罗要么乱答一气,要么干脆说不知道。有一次辜鸿铭对答案极不满意,大骂罗家伦,罗家伦受不了辩解了几句,辜鸿铭把桌子一拍:“罗家伦,不准你再说话!你再说话,就是WPT!”当时辜鸿铭是名满中外的名教授,连胡适见了他也要退让三分,罗家伦只好忍气吞声。
      
      下课了,罗家伦不知道辜鸿铭骂他什么,就去请教胡适。胡适翻翻眼睛,摸摸下巴,说:“那个老头子,爱用古典骂人,这三个字,看来不出于古希腊,就出于古罗马,至于到底是什么词的缩写,只有问老头子才能明白。”罗家伦不服气又没办法,就找了个机会问辜鸿铭:“上回老师不准我说话,骂我是WPT。这WPT是什么意思,我到现在还不明白,请老师告诉我:这是哪三个字的缩写,出于哪一本书?”
      
      辜鸿铭一轮眼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WPT就是王、八、蛋!”
      
      十、一路圈儿圈到底
      
      解放前中国体育很差,被称为“东亚病夫”,无论参加远东运动会,还是奥运会,都空手而归。编报纸的,每天等着电讯,希望中国队能得点分,结果每天都是失望,田赛得零分,径赛得零分,球类还是零分。编报的人,连标题都不好起,很多报纸说,中国队抬着个“大鸭蛋回来”了,张友鸾起的算是文雅的,也只好是“一路圈儿圈到底”。
      
      
  •   有趣:)
  •   同上。遥远而新鲜的事儿。
  •   elvia~我怎么想说“谢谢”?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