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未完

出版时间:2008-6-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川鄂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爱玲是我国五四以来极具创作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把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与西方现代小说 技巧圆熟地结合起来,其作品直逼现代都市男女情感世界的深处,小说人物颇具人性深度和 美学意蕴,显示了独特的观察力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张爱玲出现在40年代中国文坛时,就迷住了众多读者,50年代后其作品在海外风行,80年代 以来她又成为广受大陆读者喜爱和研究者重视的作家。1995年中秋张爱玲仙逝于美国洛杉叽,海内外又掀起了一阵“张爱玲热”,知情人和研究者又发表了一批记叙和分析其人其作的论著。本书在十年前所著《张爱玲传》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近些年的新资料新成果。在所有有关张爱玲的书籍中,本传记的资料最为丰富、翔实,议论亦精当、平和,不但具有学者传记的严谨风范,而且兼有文学传记的生动、流畅,其笔触探寻到张爱玲作家之为作家,女性之为女性的心底,有助于读者了解谜一样的张爱玲。

作者简介

刘川鄂 男,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发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各类散论百余篇。出版《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等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看张上部 (1920年-952年) 第一章 华丽缘(贵族血统)    一、祖父和祖母  二、父亲和母亲  三、诞生  四、童年忧欢 第二章 心经(成长之路)    五、无法维持的家  六、上小学  七、中学生活  八、逃离父亲 第三章 烬余录(大学生活)    九、观察世相  十、密友  十一、港战中 第四章 我的天才梦(文学之梦)    十二、艺术准备 第五章 自己的文章 (锋芒初试)    十五、“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十六、一个女作家呼之欲出  十七、小说创作尝试  十八、到处都是传奇 第六章 传奇(小说世界)    十九、沉下去的时代  二十、“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二十一、洋场众生相  二十二、“封锁”中的男女 第七章 一曲难忘(文坛新人)    二十三、“张爱玲却出乎意外地出现了”  二十四、新作研讨会  二十五、“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二十六、“向来是惜墨如金的” 第八章 流言(散文创作)    二十七、关于《连环套》的争议  二十八、“有关我的职业道德”  二十九、“流言——水上写的字” 第九章 气短情长(几个女友)  三十、“找寻实际的人生”    三十一、“我喜欢听市声”    三十二、“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三十三、“谋生之外也谋爱”    三十四、渴望激情的爱 第十章 倾城之恋(才女初恋)  三十五、小说之媒  三十六、“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三十七、“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三十八、“我将只是萎谢了!” 第十一章 留情(沉寂岁月)  三十九、“有几句话要同读者说”    四十、电影剧本创作  四十一、“作家是天生给人误解的”    四十二、影坛的朋友 第十二章 不了情(新的选择)  四十三、“一个行头考究的爱情故事”    四十四、文风渐变  四十五、《十八春》  下部 (1952年-1995年) 第十三章 创世纪(重回香港)  四十六、罗湖桥畔  四十七、参加文代会  四十八、创作《秧歌》  四十九、“迁就”之作 第十四章 相见欢(初到美国)  五十、拜会胡适  五十一、忘年之交  五十二、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五十三、粗线条的赖雅 第十五章 半生缘(再婚赖雅)  五十四、迁居纽约  五十五、“她是真正的中国小说家”    五十六、夫妻苦乐 第十六章 重回前方(台湾之行)  五十七、王祯和的“亲戚”  五十八、再写电影剧本  五十九、赖雅谢世 第十七章 哀乐中年(再受推崇)  六十、面对来客的自剖  六十一、与“皇冠”合作  六十二、创作《怨女》  六十三、夏志清的佳评 第十八章 公寓生活记趣(老鼠洞里)  六十四、习惯了孤单生活  六十五、在加州大学  六十六、水晶的来访  六十七、“访胡”而“看张”   第十九章 海上花开(学者生活)  六十八、台港的“张爱玲热”  六十九、“红楼梦魇”    七十、救活“海上花” 第二十章 惘然记(心系亲友)  七十一、关于《色,戒》的争论  七十二、来自大陆的关切  七十三、与大陆亲友的通信 第二十一章 迟暮(落寞晚景)  七十四、“好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出现”    七十五、垃圾事件  七十六、“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    七十七、“哦,上海,恍如隔世”   第二十二章 海上花落(悄然辞世)  七十八、急管哀弦  七十九、面对死神的幽默   八十、永伴,1995中秋月  八十一、遗嘱后记张爱玲与我(增订本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华丽缘(贵族血统)一、祖父和祖母“Long.Long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里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中有一篇杰作叫《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毁杀了女儿长安的爱情,破灭了她“星光下的乱梦”。这时,一阵优美而忧伤的口琴声吹到长安的心海,“Long,LongAgo”转眼间,爱情就恍若隔世,变为许久许久以前了。如今,张爱玲已仙逝。她的传奇小说,她的传奇生涯,是一个个许久许久以前的故事,是一个个有着悠长悠长回味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传奇,是苍凉,当然也有欢爱。张爱玲的传奇不是从她写小说开始的,也不是从她出生开始的。张爱玲的传奇开始于晚清的乱世,开始于一段婚姻佳话。春天有温腻的细雨,也肯定有艳丽的阳光。那该是1888年4月的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四十一岁的张佩纶应命来到李鸿章的签押房。作为李都署内协办文书,当他像往常一样信步走入房内时,却不意间看到了一个二十来岁的标致美人,那是李大人的爱女李菊耦,且在不意间他还看到了李菊耦刚刚写就的两首吟中法基隆之战的七律:基隆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一战岂容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焚车我自宽房琯,乘璋谁叫使狄山;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痛哭陈辞动圣明,长孺长揖傲公卿;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宣室不妨留贾席,越台何事请终缨;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张佩纶看得心惊肉跳,因为他正是诗中所咏的中法之战的参与者,且是基隆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人。当他红着脸从签押房退出之后,还沉溺在这些悱恻动容的诗句和平和有据的议论中。诗思如波跳荡,美人如影闪灭,往事如烟飘来。张佩纶生于1847年,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早年生活贫寒,但刻苦好学,才华过人。他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登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元年(1875年),二十八岁的张佩纶夺得朝廷大考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因大胆议谏朝政,声名渐响。1882年又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史,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张佩纶青云直上,官职渐高,生活却十分清贫,平常只能用白粥果腹。当他授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洪钧前来登门道喜,他却无钱无米待客,只好叫仆人去典当了自己的棉袍以办酒席,其寒苦可想而知。想到自己身为高官而穷困至此,而那些京中侍尚、外省督抚仗着心黑胆大头尖手长,一个个富得流油,心中十分有气,于是他把所知贪官污吏上折禀报,毁掉了无数乌纱帽。由于此举深得慈禧太后赏识,他也成了朝廷红人。当时与张佩纶有同好的,还有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人。他们设有一个“谏草堂”,常聚在一起议论时政。因大肆抨击朝野恶习、弹劾污吏贪官,在当时被称为“清流党”。《清朝野史大观》中提到张佩纶和他的朋友们时说:“号日清流,弹击不避权贵,白简朝入,巩带夕褫,举国为之震竦。”可见当时影响。而才学过人、仪表清俊的张佩纶更是气度非凡,倜傥风流,“丰润喜著竹布衫,士大夫争效之”。当时的美国大使杨约翰曾对人说,“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习气者唯佩纶一人”,评价颇高。“但祖父与‘清流党人’的勇于直言,到底得罪了很多人。埋下了他日后被罢官的祸根。”百余年后他的孙子这样议论说。1884年,中法战争打响了。张佩纶力主对法宣战,他慷慨陈词,博得重用,以三品钦差大臣会办海疆大臣的身份派往福建督军。据说李鸿章极力促成此事。在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1797年至1854年,字雨樵)就任安徽巡察使期间,李鸿章在安徽办过团练(1853年),“与印塘曾共患难”。李鸿章很赏识这位故旧之子的文采,见他常有关于国防军事的高见,以为他能文能武,想借此机会培植他的实力,以为来日北洋大臣的人选。离京赴海边前,张佩纶满怀英雄豪情和感恩之情,去向慈禧太后告别。慈禧大大夸奖了他一番,并寄予厚望。随后,他取道上海前往福建,“中外人士仰望丰采”,一路十分风光。“以词臣而任军机”的张佩纶,这年三十七岁,正是踌躇满志,大展鸿图的时期。“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正像李菊耦诗中所评那样,张佩纶一介书生,并无从戎经验,不会打仗,不善纳地方官的意见,兵器又陈旧,很快就失败了。他不仅打了败仗,而且还有临阵脱逃之罪,于是遭到全国上下一片谴责。朝廷也大怒,把他革职流放到张家口边地。流放期间,他以读书著述打发时光。元配早在1879年去世,继室又于1886年病逝于北京,他成了孤家寡人。1888年的4月,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华美的春天。在李鸿章的努力下,这个流囚回到了津门,成为李鸿章幕下掌管重要文件的文书。于是很快就有了本节开头所叙的结识李鸿章千金的一幕。虽然张佩纶的子孙后代都不认为那两首七律为李菊耦的手笔,但在张佩纶重返天津不到半月的时间里,李鸿章就把女儿许配给大她近二十岁的张佩纶却是事实,且成为了晚清的一段著名的佳话。佳话之佳在于,张佩纶才华奇绝却命运大起大落,李菊耦年轻貌美且为名门闺秀,李鸿章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把她许配给年过四十的流犯,是充分赏识张佩纶的才干,并相信他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佳话之佳还在于,当年张佩纶年轻气盛时曾弹劾过父亲的故交李鸿章,李鸿章却不计前嫌,不仅收落难的张佩纶于帐下,而且还许女儿的终身于他,足见其爱才心切,风度大气。佳话之佳还因近人曾朴的长篇小说《孽海花》的推波助澜,他在小说中把庄仑樵(即张佩纶)、威毅伯(即李鸿章)及女公子的故事大大渲染了一番。如何不意撞见、如何读诗有知音之感、威毅伯如何暗示、庄仑樵如何及时请人说媒、小姐如何暗喜、夫人如何反对,以及二人婚后的幸福生活等等,写得十分别致有趣。1895年,张佩纶携妻迁居南京,从此告别了官宦生活。本来,在李鸿章手下,张佩纶并非没有复出的念头。但他“干预公事,屡招物议”。1894年8月就被参过一本。朝廷因他“发遣释回后又在李鸿章署中以干预公事屡招物议属实,不安本分”,“著李鸿章即行驱令回籍毋许逗留”。他的原籍本在河北,但李鸿章设法让他们去了南京,并给了一份丰厚的馈赠。张佩纶夫妇在南京买了一所巨宅,是康熙年间一个有功老臣的旧宅。民国时期,那幢房子曾做过国民政府的立法院,30年代毁于战火。南京生活期间,张佩纶对社会政务极少关心,甚至“断不置喙”,他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又回归到自得其乐的书生生活。他和李菊耦夫唱妇随、诗酒应和,其乐融融。他们的书房叫“兰骈馆”,也缘自一段故事。二人结婚后,喜诗词的李菊耦拿出珍藏的宋拓兰亭,张佩纶惊奇不已,因他也有一份兰亭,“兰骈馆”即因之而来。从他们的日记中可见,有梦中得诗的快乐,有精心赏茶的雅趣。他们合写过一本食谱,也合著了一本武侠小说,自费印刷。张佩纶一生还有一些著述,如《管子学》二十四卷、《涧于集:奏议》八卷、《涧于草堂文集》三卷、《涧于日记》十四卷、诗四卷,为他的才学功业留下了真实记录。但没几年光景,夫妻先后辞世。1903年,五十六岁的张佩纶以肝疾而逝。四年前他返老家河北祭祖时曾购地拟为百年之用,但在临死前对后人说:“死即埋我于此(指南京:笔者注)。余以战败罪人辱家声,无面目复入祖宗邱垄地。”九年后,他的妻子也病逝于上海。他们留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张志沂(廷重),女儿张茂渊。二、父亲和母亲张佩纶与李菊耦的婚恋是很有些浪漫色彩的,他们的佳话被文人名士们编得有声有色,年复一年地传扬着。但是,他们子女的情感生活刚好翻了个儿,儿子并不安生,并不专情,一娶再娶;女儿一直单身,长期过着独居的生活,年老方嫁。张廷重生于晚清,但他从少年起就成为民国的国民了。1915年,他成了家,娶的也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妻子黄素琼(后来改名逸梵,英文名Y.vonne)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黄翼升的孙女、广西盐法道黄宗炎与小妾所生的女儿。黄逸梵的家是明朝时由广东搬到湖南来的,她的生母就是湖南长沙附近的农家女出身。黄逸梵出生时,生父已死于广西任上,大太太非常担心,如果这个姨太太生个女儿,黄家的香火就断了。黄逸梵落地时,大太太一听说是个女的,顿时气昏在地。佣人一阵慌乱,又听产婆在屋里说:“不要慌,里头还有一个!”接着生下来的,是一个男孩,后来给他取名叫黄定柱。他们姐弟是双胞胎,出生不久生母就去世了,由大太太抚养成人。长大了的黄逸梵身段窈窕、深目高鼻,眉清目秀,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她与张廷重结婚时,两人都才十九岁。张廷重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叫志潜,乃张佩纶与元配所生,大张廷重十七岁。他主持着日常家务,张廷重兄妹也受着他的管束。这时全家都居住在上海。1916年张廷重的生母过世后,他就想与兄长分开过日子。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后来,托在北洋政府做交通部长的堂伯父张志潭的引介,他在天津津浦铁路局谋了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于是借机分了家。1922年,张廷重夫妇由上海搬到天津,这时他们已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女儿小名叫小煐,儿子小名叫小魁,学名子静。同去天津的,还有张茂渊,这年她二十一岁。去天津的那年,“我父母二十六岁。男才女貌,风华正盛。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佣人,姊姊和我都还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张廷重很有些遗少派头,排场大,开销大,好玩乐,花天酒地。他是20年代初极少拥有私人小汽车的车主之一,配有专门的司机,他自己也好驱车玩乐,四处招摇。也许是因为分家前受的拘束太多太久了,一旦分家,另立门户,可以自由支配钱财时,就如脱缰的野马,管不住自己,恣意放浪。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不一而足。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洋场阔少。“从前的男人是没有负心的必要的”,何况是张廷重这样的遗少。出身豪门贵族的人大都带些“皇”气,如果朝代中兴,皇室大户的子弟中既有纨袴膏粱,亦有奋发向上者。如果朝代衰落,他们大都拼命玩乐,仿佛等不及似的。死啃老本,坐吃山空,狂嫖滥赌,在醇酒妇人中麻醉一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的最后一代遗少们,他们是彻底垮掉的一代,无可救药的一代。在那个年代,遗少几乎是“恶少”的同义语。张廷重即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一生,除了在天津铁路局有几天短暂的“上班”生活外,全部花在了玩乐上。在车轮的疯狂飞旋中,在咸肉庄的淫逸糜烂气息中,在鸦片烟雾的徐徐袅绕中,消磨了一生。家业一天天败落,生命之光也一天天耗尽。黄逸梵虽然也出身于传统世家,却是一个新派女性。林译浪漫小说、五四时代风潮对她的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她虽也是缠过脚的(因脚小常买不到合适的鞋,只好订做),但思想却较解放。她“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从清朝走到了民国,走向了现代。黄逸梵“总是说湖南人最勇敢”,虽然她结婚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过“娜拉”,没有见过“子君”式的新女性,虽然她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但她对丈夫的不负责任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她的姑子张茂渊也站在她一边。夫妻生活虽不和谐,但姑嫂二人却亲如姐妹。然而,无论她俩的言行态度如何清坚决绝,却丝毫改变不了张廷重的浪荡生活方式。在20年代初,在面对一个负心男人的时候,她也称得上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生活在传统观念依然强大而现代意识只是零星闪现的夹缝时代,她所奋斗的未必是人们都理解的,她所憎恶的却是她不得不接受的。她渴望独立自由欢爱甜美的生活,却被迫拥有着一个无爱的家庭。一个女人嫁给了她不爱的男人,一辈子都是不幸的,更何况她是个新女性,她内心的痛苦比那些顺从接受人间性别不平等的旧式女人强烈得多。身为两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的母亲,黄逸梵的天津生活是不快乐的。三、诞生小烘焕出生于1920年初秋。秋天总给人净朗怡人的感觉,但这一年的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也许是阴沉沉、懒洋洋、毫无生气的,不然她何以一开始以笔写人论世时就带着绛色的沉哀呢?她的出生地是上海。麦根路(今泰安路)与麦得赫斯脱路(今泰兴路)转角处一座清末民初式样的洋房,有二十多个房间,后院还有一排专供佣人居住的房子。这是当年李鸿章给烘煐祖母的陪嫁之一。祖母在世时,二伯父、父亲和姑姑都住在这里。小煐煐在这里长到了两岁,但这里的一切她毫无记忆。但她成年后却津津乐道于满岁时“抓周”的情形。当然,这是后来听大人说的。她,后来成为一代才女的煐煐,“抓周”的时候,面对漆盘里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东西,径直抓起的是一个亮闪闪的金锭。虽然人人都爱财,人人都离不开钱,但父母长辈总是希望子女有出息。而对古中国人来说,“有出息”是读书上进的同义语,“抓周”虽是游戏,也寄托着成年人的期望,他们总希望小婴孩抓的是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小煐煐这一抓,似乎是俗不可耐,令全家骇然。然而,“抓周”的当事人多年后却十分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俗”,她说她喜欢钱,是因为基本上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钱的坏处,只知钱的好处。她直言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但是无论如何,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我母亲非常诧异地发现这一层,一来就摇头道:“他们这一代的人。”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后记

1997年,大概是我这些年来写作最勤奋的一年。一部二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和一部三十万字的《张爱玲传》都杀青了。而这,是在我干完本职工作、克服了许多杂务的情形下见缝插针般完成的。除了校内每周几个钟点的讲授,我还上了约六十个整天的各类成人教育方面的课,“传道授业”,亦是稻粱之谋。所以我还得感谢家人和师友们给我时间上、精神上的支持。这一年也是我家务干得极少、娱乐活动极少、为报刊写稿最少的一年。盛夏时节,身体欠安,我遇到了“写作危机”,差点打了退堂鼓,连给丁宁女士写信“毁约”的腹稿都打了好多遍。但妻女和朋友们都鼓励我“养精蓄锐”之后接着干下去,这才有了《张爱玲传》的按时交稿。顺便说一下,我一家人都是“张迷”,本书第二章的标题原拟为“怨女”,但我十二岁的女儿坚持认为“心经”更好,我当然“从善如流”了。就我个人所见,教书与写作是有矛盾的。不仅时间上有冲突,工作方式上也不太相融。在忙着的时候,我一会儿是台“教书机器”,一会儿是台“写作机器”,免不了要“卡壳”,“犯冲”,运转不灵。何况我本不是台装备精良、材料过硬的机器。更何况人不是机器,人是血肉之躯,我常常感到生活缺乏动力。鲁迅、老舍、王小波等作家都有过教书的烦恼,虽然他们无疑是出色的教师,但后来都放弃了教鞭而专事笔耕。张爱玲也断然拒绝过弟弟要她以教书谋生的建议,她觉得那职业“又要作戏,又要作人”,很累。张爱玲是现代文坛上罕有的忠于写作的职业作家,她觉得…人性是一本大书,一生一世写不完”,她顽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里,她“活过”、“写过”、“爱过”她的生活有动力。我对她充满了敬意!刘川鄂1997年12月31日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傅雷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诺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柯灵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夏志清“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王德威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余秋雨张的天才是发展的最好者之一。……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贾平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奇未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8条)

 
 

  •   张爱玲是我国五四以来极具创作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把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与西方现代小说 技巧圆熟地结合起来,其作品直逼现代都市男女情感世界的深处,小说人物颇具人性深度和 美学意蕴,显示了独特的观察力和**的创作才华。
  •   我有一段完全沉浸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少女时期。那时散步去家里附近的书店,买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是我每个周末唯一的活动,在初中,高中功课紧张的时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可以欣赏到一个全然特别的世界。那时手边还没有便捷的网络,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在书店或者图书馆。而那时看的一本传记是我了解张爱玲的基础。书中有许多的照片,从她的孩童时期开始,每个阶段的都有。在我的脑中有个一个完整的关于张爱玲的世界。只是张爱玲这个人却很难以清清楚楚的形象出现。我对于她总是有很多猜测和想象。这是作家的奇特之处,他们的形象定位往往很难完全的表现出来。写张爱玲传记可能并不非常困难,因为素材很多,她的生平因为在那繁华又混乱的年代,所以有诸多的起伏,再加上她本身的卓尔不凡,所以想必一定是非常好看的。但是我喜欢这本书里许多细节的描写。尽管不知道是事实或是想象,但是因为这些细节,反而比照片更能勾勒出一个人,这本传记是以文字取胜的。
  •   我很佩服作者对张爱玲作品以及有关文字资料的考据,既讲张爱玲每个时期的作品,也讲张爱玲各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两条线索齐肩并进,看得我不是失眠,而是根本毫无睡意,一直看完为止。这点实在可恨!张爱玲写人性写到极致,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怪人,起居生活一塌糊涂、不善于人际交往、奇装异服、离群索居等等。但请不要责怪天才乖僻的性格和怪异的行为,我完全相信天才式的人物,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也挺喜欢作者谈到张爱玲叙事方式时常用的一个词——“反高潮”,即故事的发展趋势偏离常态高潮趋势,而是转向另一个极端:例如《色,戒》中王佳芝并没有遵循以往文学作品中写爱国女特工那种套路,把救国理想贯彻到底,而是显露出作为女人的情感弱点,在最后一刻放走了刺杀对象,以致任务失败,而小说结尾对易先生的心理描写,不也是揭露了一般化的人性弱点么?——他也认为她是爱他的,是他的红粉知己,他们是猎人和猎物、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又如《半生缘》里面写曼桢和世钧故事,原本顺着故事发展,两人在一起本是顺理成章,她也试图给了他们一个阳光般的开端,然而笔触一转,制造出各种阴差阳错的误会,最后两人重遇,都感觉“再也回不去了”,这又是一个反高潮式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作品是神奇的,张爱玲的人生是神秘的,这就是看张的乐趣。
  •   作者将作家的作品作为线索,勾勒出张爱玲传奇的一生。笔墨细腻,力求真实,材料详实,很具有阅读价值。起初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这本书,还是老版的,叫《张爱玲传》。现在改了书名是很好的决定,因为我能感觉到作者很注意书体裁——传记,也就是要力求客观。但同时作者又不想仅仅只当作传记来作,他在努力和张爱玲一起体味她的生命,思索命运的本真。因此,与其他同类传记不同,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些许智慧与感悟。呵呵...图书馆里那本已经很旧了,来当当看看,搜索作者的名字才找到这本书,所以要买回来细细地看。
  •   很好的一本传记,读了它能详细了解张爱玲的生活历程和情感经历。然后就有助于张的作品的理解和品味。是张迷们不错的选择!
  •   这本书是送给亲爱的老婆的,拿在手里感觉很精致,而且是秒杀的哦,感觉很合算的,呵呵~~书的内容没有读过,不过刘川鄂是传记的高手,相信这本书也一定错不了的,很期待老婆大人惊喜的样子,她是十足的张爱玲粉丝。
  •   读一读张爱玲的传记有助于理解她的作品。
  •   看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对这位女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欣赏她的才华,个性,对她不幸的婚姻又有几分同情,只能感慨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   张爱玲传记写的客观,文笔流畅,读来有一种好的感觉
  •   张爱玲真的是一个传奇,爱她,也爱这本让我了解她的传奇未完
  •   张爱玲 这个作家 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女作家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影响最大 这本书是作者的思考 值得阅读
  •   传奇未完:张爱玲 。传奇张爱玲
  •   作为张爱玲的粉丝我感到满意~作者以时间为经线,张氏作品为纬线,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本书较突出的特点是对张的作品附许多学术性分析,另在描绘其生活方面援引许多张氏亲友的史料,旁征博引,详实可靠。此书最初成书于95年,07年增补。书中提到了《小团圆》,而未含《雷峰塔》和《易经》,应该下次再版能补进去了。
  •   结合张爱玲的作品 写她的一生 很好看 一口气读完
  •   本来想买《传奇》,但这本也不错嘛,非常喜爱张爱玲
  •   这是一本对张爱玲作品详解的书,想了解她的作品看看这本书有一直接的深入的概述。
  •   喜欢张爱玲,喜欢她的作品,更希望了解她的人生和内心,看看这本书,希望我会找到自己想要的。
  •   张爱玲无疑是个传奇,曾曾祖父李鸿章,留洋的母亲和姑姑,抽大烟的父亲和有某某之癖的继母,不得志的求学路,坎坷的爱情观,一切的一切都无可复制。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张爱玲。
  •   小的时候总喜欢拿着张爱玲的书来看,最喜欢倾城之恋,但也就仅限于看著作,却没了解过她的生平,所以看这本书还是很有意义的
  •   作者非常了解张爱玲,笔端充满了敬爱,张的文章都介绍到了,包括写文章时的环境以及张个人的精神状态。我很喜欢这本书
  •   本文作者是绝对的水平超一流的“张迷”,整本书用详实的材料概括了张爱玲的人生和几乎全部作品。内容好,书的质量也不错,值得珍藏。
  •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传奇,这本书可以长读。
  •   很喜欢,浅浅的了解张爱玲
  •   现在正在看,不过快看完了,觉得好像张爱玲就站在眼前一样。这本书对张爱玲的一声介绍得还是比较详细的。
  •   品读张爱玲,非常好的书!
  •   爱张爱玲,好书
  •   写张爱玲的书,可以放在床头,随时随地的读一读
  •   本以为会喜欢的,结果却说张爱玲对女人一些描述她不喜欢。
  •   非常喜欢,迷上了张爱玲,坚强、个性、有追逑的一生。
  •   喜欢张爱玲,此书写的也很美
  •   一直想要的关于张爱玲自转的书,关于其自传的很多,这本只能是参考之一
  •   了解女神的一本书,作者很详尽的从生活作品多方角度阐发还原最真实的传奇女性作家。
  •   传奇未完 一生有三憾 生为女子 袭一身长袍显现出对这个社会的傲气 她就是传奇般或在这世上 留给后人阵阵感叹
  •   书不错,需要了解人物生平
  •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价格便宜。
  •   质量好,了解张的成长环境
  •   可以帮助了解
  •   因为我先看了电视剧《她从海上来》,所以在看此书时觉得写的内容很全面。一些小细节也写的很详细。
  •   今天晚上刚收到书,包装完整、干净,希望能在本书中获得养料。
  •   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印刷超正,
  •   这本书质量很好,物超所值!内容也很精彩!赞!太超值了!
  •   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的作者
  •   五分好评不解释
  •   恩恩,,,感觉还挺好的。。。
  •   很满意,纸张也很好。
  •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未完。
  •   好划算哦 挺不错的书哦 才刚到
  •   很好。买了几次了。
  •   书挺好的。。可以珍藏
  •   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看了,很好!
  •   永远的爱玲。
  •   肯定喜欢啥
  •   没看,先借给别人了。应该会有帮助
  •   品相好,超值。
  •   书的质量可以,价格也很便宜
  •   买错了.....
  •   挺好的书,值得购买。
  •   很好看 同学很喜欢
  •   买的时候刚降价,超喜欢啊!
  •   本很好,只是包装跟封面都显得有点旧,应该是库存货
  •   一本耐读的好书
  •   送货快 东西也很好 值得
  •   很精彩的个人专辑~~推荐~~
  •   好书,女朋友很喜欢
  •   刘教授的这本书是之前他的书的扩编本。之前那本书很悲剧滴将炎樱的照片当做张爱玲的做了封面。好在那书只印了2000册。这本书还没看,估计要较前一本更丰富也更成熟。作为张爱玲的传记,刘教授的书还是值得一读。余彬写的要更符合一般人读传记的习惯吧。
  •   张爱玲的传记有很多,这一本有种独特的感觉···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张爱玲,这本书我很喜欢
  •   材料详尽,将张爱玲从生到死都描述了下来,对于想了解张的身世的人,很有参考价值。
  •   文章很好..张爱玲滴文章就是特别滴讨人回味..
  •   书是帮同事买的,我只看了个大概。书的质量是很好的,无论纸张还是印刷。内容就不枉加评论了,张爱玲,自问还不敢对她的一切加以评论,呵呵是本好书。
  •   是一本了解爱玲的好书,属于传记类的,以前只看过爱玲的作品,不清楚她传奇的一生,这本书让我从另外的角度了解了她,写得不错。
  •   张就是一个传奇
  •   书都挺好的,印刷业还好,但有本书缺页
  •   内容挺好,虽然有的内容是引用的.
  •   购入19本,尚未阅读。
  •   读一传奇女子
  •   好 包裝也不錯
  •   
    还没看,不过我想我会喜欢的,不过,为什么没有插图?
  •   内容还不错,把张的一生都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   还没看内容,但是没有图片,稍微有点失望。
  •   感觉一般,记得还有一本以小说的形式写张爱玲故事的书,跟这本结合起来看应该不错。
  •   比较客观的描写张的一生,只是读来无味,只不过喜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品,书的印刷纸张都不错很轻。里面有一些照片还算值得一看。
  •   这本书没有塑皮包装,而且封面上有几道蓝色圆珠笔的划痕
  •   着本书真的很好我很喜欢
  •   字太少,太密了,不好读.内容方面跟其他书关于张的书有点相同
  •   我是资深张迷,与张爱玲有关的文字我几乎都看过了。这本书的作者真有意思,几乎都是抄袭别人的文字呀,很让我失望,没有任何新奇与惊喜。不过对不熟悉张爱玲的人还可以,你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张爱玲的前生后世,尽管都是作者抄袭别人的。
  •   不是我想的那样,我还以为是散文式的呢,但是如果喜欢她的事迹的好奇的可以买
  •   明明买的时候是张爱玲的传奇。邮过来的时候就成刘川鄂的传奇未完了、唉
  •   我是张迷,她的传记也都不放过,虽然大家的原始材料都差不多,但这一本是最细致的,没有去纠缠细枝末节的小资情调,而是真正将张从出生到死亡都描述了下来,对于想了解张的身世的人,很有参考价值。
  •   从张爱玲的家族,成长经历一步步介绍才女传奇的人生及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张迷们值得一看。
  •   挺有感觉的书,传记里面写的不错的~~
  •   东西很好 同学看了很喜欢
  •   介绍的非常好 能加强读者对张爱玲的了解
  •   正在看,写的很好。包装也好
  •   今天是周五的晚上,在横贯东西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完了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睛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读完张爱玲去世的这段现场描写后,不禁从电子书上抬起脸来,窗外是各种颜色的日光灯,公交站里的灯箱广告牌里有人在微笑。身边俊秀的男生有点惊讶地看着我没有漠然到也许有点走神的脸。心里深深地被震动了,眼眶仿佛热了,却没有泪。她这样的一生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惋惜。甚至都不是心痛。仿佛时光在眼前开了一个隧道,从黑白色的几十年的从前,穿梭在她那深宅大院鸦片烟缭绕的童年,她那低到了尘埃里的爱恋,她那无限勇敢却又一直守着的“老鼠洞”。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不曾放下梦想,不曾对钟爱的生活方式改变,不曾为千丝万缕的情爱关系所累。她从二十岁开始投字报刊,容颜正艳时即名扬天下,无论如何辗转,她似乎只做了写作一件事情。她从小不谙家务,亦不曾希望学会,即使她从再婚的赖雅先生逝去后,从四十岁不到到临终75岁,数十年期间,她绝大部分时间是以罐头牛奶果腹,在家只穿胶皮拖鞋,备着几十双,用完即扔。厨房用品亦是一次性,即用即扔。有次被记者跟踪一个月,最后却只遇到一次她出来扔垃圾。为数不多去过她家做客的朋友说...,印象最深刻的家具是她有一个灯,灯柱有天花板那么高,有一排三个灯罩,装着200瓦的灯泡。这样的话,家里时刻仿佛白昼。也很暖和吧。她坐在地毯上写作,整理家务。   张爱玲说,书是她最好的朋友。这本刘川鄂先生的书也很有趣,今年自以为觉得可爱的书,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都是describe的,无论是场景,是风景,是主人公的行为做派,作者仿佛是个穿着隐形衣的天使,他用着最贴切,丰富,生动的词汇,冷静地用文字描绘了这一幕幕。这本书就是这样。整篇书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感受,这种人生是怎样的,该怎样,作者只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从她父母的开始,爷爷奶奶的开始,她的童年,她从前的名字,她在天津,在上海,她住大宅院,她和生母分开,她被后母虐打。她那多病体弱的弟弟,她那云游四海的母亲,她那过了一辈子大少爷生活的父亲,她到香港求学,她的好朋友炎樱,她的爱人胡兰成,她一个人提着箱子远走美国,她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搬家,她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从前的书,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还有一点线索和缘由,越到后来,似乎就是这样,出了一本这样的书。她活在自己的老鼠洞里,外人无从窥探,不曾听过她和朋友谈天说地,没见过她采购,她扔垃圾都是急急忙忙就要回家,尽管她那么精于穿着,却没听说没见过她逛店试衣。她只说生病,看牙医看皮肤医生。我们只能从她预定的邮箱里,看到谁给她写信了,她那短短的回信里,客气而谨慎地汇报工作进展和生活状态。安慰大家,她只想在老鼠洞里过自己的日子。   她不需要朋友,她不需要倾诉,她不需要陪伴,不需要回家探亲,她一个人陪着自己过了很多年。   早几年读《读库》时有段时间每一期都刊登张爱玲和台湾编辑的通信,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宋琪先生了。说得最多的是,因为她最近搬家,受臭虫之害,预定的信箱没办法取,又丢了手稿。她病了好段时间,所以回信晚了,交稿晚了。连续十几期对话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不连续读的话你还以为编辑犯了什么错。当初的确心有戚戚焉,不该把生活过成这样的。   如今纵观她的一生,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似乎没有人试图干涉她,阻扰她,她也似乎不曾需要为什么转弯停留等。唯一一次觉得她和大家相似,是她和赖雅初认识时,怀孕了,赖雅不想要孩子,却求婚了。她于是就没有要孩子了。似乎也没人听见她是否希望有孩子。如果有,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吧。   今天和vivi讨论,她是否做过一个人生活很久的准备。她答,是的。没有为什么,也许是心里的直觉告诉你,这样不错。   专注自己,这才是最上等的传奇吧。 阅读更多 ›
  •   张爱玲一生介绍的很详细,喜欢
  •   无错别字!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抠着找错别字的!但---没有的。很好。
  •   书真的不错,内容还没看,感觉是我想要的内容。
  •   相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样的“口水书”,这本的确很有内涵,看了好久才看完如果想要解闷,这本书不适合。
  •   刘川鄂以第三方角度写的张爱玲生平事件,并无张爱玲文章。没什么文学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