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翎  页数:232  字数:16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作者简介

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并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曾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第八届十月文学奖(2007),《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小说多次入选各种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中篇小说《羊》、《雁过藻溪》和《余震》曾分别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07年度排行榜。长篇小说《金山》(2009)获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余震向北方空巢后记

章节摘录

向北方小越:爸爸要离开你一段时间。爸爸离开的原因,等你再长大一些就明白了。爸爸要去的那个地方,在多伦多的北边。很北。可是,不管爸爸在哪里,爸爸的心永远不会离开你。苏屋嘹望台。陈中越趴在桌子上,举着放大镜在那本新买的加拿大地图上寻找这个奇怪的地名。湖泊河流如蝌蚪带着各式各样的尾巴,在放大镜里游来游去。后来他终于摆脱了蝌蚪们的纠缠,在安大略省的北部找到了这个芝麻大的黑点。打开电脑,进入雅虎,有十几条索引。镇内人口:3400。外围人口:1800。纬度:北纬52度。主要居民:乌吉布维族印第安人。辖区:印第安和平协议第三区……网页的图文说明渐渐地模糊起来,只剩下几个字如平地里兀起的山峰,生猛地占据了他的全部视野。北纬52度。中越翻出一本卷了毛边的中国地图,沿着北纬52-53度线一路找过去,只找到了一个孤零零的地名:漠河。他听说过这个地名。中学地理课老师曾经告诉过他,这是中国最北的一个县。也就是说,苏屋嘹望台和中国最北的一个县城几乎处在同一条纬度线上。中越觉得血从脚底一寸一寸地热了上来,心跳得一屋都听得见。关闭了网页,就飞快地打出了一封信:“我接受聘任合同的全部条款,将于两个星期之内赴任。”信打完了,用食指轻轻地击了一下发送键,叮的一声脆响,电子邮件飞离了他的电脑——这才感觉到手在微微地颤抖。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满天都是透明的翅膀,载着他一腔的急切,飞向那个有着一个奇怪的名字的加拿大北方小镇。第二天中越就开始收拾行李。大件的家具电器,都送给了范潇潇。自己的日用物件整理起来,是四只大箱子。两只放后盖箱,两只放后座,应该正好是一满车。关结银行账户,检修汽车,购买长途行车保险,带小越去家庭医生那里做年检,与导师、同事、朋友一一话别。琐琐碎碎的事情,办起来竞出乎意料地简单顺利。一个星期之后,中越就开始了前往苏屋瞭望台的漫长旅途。启程的那天早上,车都开到高速公路口上了,他又停下来,用手机给潇潇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铃响了很久,才有人接。“小越在吗?”他问。那头冷冷一笑,说你有多少时候没送小越上学了?你不知道她夏季班的校车七点半就到?他顿了一顿,才说:“潇潇,那我就走了啊。”那头不说话,他就挂了。停在路边,他怔了半天,心想自己大概还是期待着潇潇说些话的。可是他到底期待潇潇说什么样的话呢?其实,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主意已定。她是知道他的,所以她什么也没说。车子开出了多伦多城,屋宇渐渐地稀少起来,路边就有了些田野,玉米在风里高高地扬着焦黄的须穗。再开些时辰,房屋就渐渐绝了迹,田也消失了,只剩了大片的野地,连草都不甚旺盛。偶有河泽,一汪一汪地静默着,仿佛已经存在了千年百载,老得已经懒得动一动涟漪。夏虫一片一片地扑向车窗,溅出斑斑点点壮烈的绿汁。路上无车也无人,放眼望去,公路开阔得如同一匹巨幅灰布,笔直地毫无折皱地扯向天边地极。中越忍不住摇下车窗,将闲着的那只手伸到窗外狂舞着,只觉得满腔的血找不着一个出口,恶浪似的拍打着身体,一阵一阵地轰鸣着: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中越对北方的向往,最早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越出生的年代,正逢越南在轰轰烈烈地打着仗。中越三四岁的时候,跟着院子里的孩子们看过一部越南电影。电影的内容有些模糊,依稀记得是一群面黄肌瘦的南越儿童,在飞快地削竹桩。电影的插曲,他却清晰地记住了。这首插曲词语重叠,音韵反复,极容易上口。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套路来重新诠释,其实就是“蓬擦擦”最简单的变奏。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这是中越一生里学会的第一首歌,是记忆的大筒仓里垫在最底层的一样东西。后来长大成人,筒仓的内容不断地增加着,溢失的却总是那些堆积在最表层的东西。而最底里的那首歌,却已经化了血化了骨,再难剥离了。虽然那时他对南方对北方都毫无概念,那首歌却是最早点燃了他对北方的模糊向往的。后来,他的小舅和二姑,都是知青,都去了东北的生产建设兵团,时时有信来。那时父亲还在,饭桌上,母亲就念信给父亲听。信都是些诉苦的信,他半懂不懂地听着,只记住了他想记的部分,比如康拜音割也割不到头的田野,比如看不到一丝云彩的地平线,再比如比棉被还要厚的遮了天盖了地的冬雪。这些信使他对北方的模糊猜测开始具备了一些实质的内容。再后来,他就发酵似的飞快长大了。初三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个一米八。的大高个了。裤子永远太短,鞋子永远太紧,门框永远太矮,嗓门永远太粗,学期品德鉴定上永远有“希望改善同学关系”的评语。开学分组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做他的同桌。学校野营训练,没有人愿意和他睡同一张床铺。除了在运动场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他舒适地摆置自己的身体。他觉得自己是一头高大笨拙的熊,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江南精致而错综复杂的街景习俗人情中,举手投足间随时都可能碰碎他所遭遇的一切,不是他伤了人,就是人伤了他。江南的城郭像一件小号的金缕绣衣,他轻轻一动,就能挣破那些精致的针脚。少年的他开始感觉到了轻巧的南方压在他身上的千斤重担。于是他越来越渴想他从未经历过的却又永远不能割舍的北方。北方的大。北方的宽阔。北方的简直明了。北方的漫不经心。北方的无所畏惧。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一次机会可以逃离南方的,可是他错过了。他的高考成绩实在太差,只能上本地的一所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其实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逃离南方的,可是他再次错过了——他爱上同级的一个叫范潇潇的女生,他败在她的愿望里,两人就一起报考了省城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再后来的生活轨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结婚。生女。出国留学。移民定居。生活隔几年扔给他一项新责任,他像接力赛一样一站一站地跑着那些途程。心既定在目标上,感受就渐渐地淡了。那首《向北方》的歌,偶尔还会在他最不警醒的时刻悄然响起,那旋律,却低得如同规则心跳间隙的一两声杂音,已是无比的微弱了。他几乎以为,那个关于北方的梦不过是成长期里一个躁动不安的插曲,已经随着青春岁月消逝在记忆之中,世间不会再有力量能去搅动那个角落的平安了。可是他错了。有一天半夜,他从一些纷杂的梦中醒来,习惯性地摸了摸身边,是空的,才想起潇潇已经搬走了。坐起来,满耳是声音。他以为是耳鸣一一那阵子他的耳鸣很是厉害。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明白是那首久违的蓬擦擦的旋律。那音乐如万面皮鼓在他耳中敲响,使他再难入睡,只好起床,在空无一人的街上跑了整整一个小时,回来又冲了一个凉水澡——依旧无济于事。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他知道他生命中的一些部分正在渐渐死去,另一些部分却正在渐渐复苏。他也知道他斗不过那样的呼唤,他只有顺从。于是他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开始整天挂在网上,寻求任何一个可以通往北方的机会。苏屋嘹望台就这样走讲了他的视野。

编辑推荐

《余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余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3条)

 
 

  •   无论是张翎的小说《余震》还是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同样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其实,在艺术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完美,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次震撼,这就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所在。

    电影从感官视觉更容易打动人,让我们觉得更生动,更丰满。。。。小说则用文字描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女主人公小灯32年来因地震伤害而产生的人性挣扎和爱与恨的纠结,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电影所但不到的效果。

    我喜欢《唐山大地震》,更喜欢《余震》!唯一的遗憾觉得小说太短,总是觉得故事还没有完,还有好长好长。。。

    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天灾来临时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趋势千姿百态的。


    书中的另外两篇《向北方》和《空巢》也挺好!
  •   最近生出了看电影原版小说的念头,买《余震》自然是因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看小说在看电影之前。读完后才发现,原来小说与电影之间联系如藕丝,电影借用了小说的框架和部分细节,其余的就很模糊了,尤其是汶川地震一节,书中从未出现。想来影像和文字是两种表达方式,不能简单对比,只是相较电影,《余震》流畅,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比电影从容。这是一层。
    张翎的文字很伶俐,这是二层。“车剪破一街空旷,驶进清冷的夜风里。”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北京城。“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之后,女人身上的蓝条子渐渐地平顺起来,变成一些直线。”这是病人躺平。这些文字直接为读者扯开了挡住画面幕布,道具摆好,一目了然。接着是比喻。如《向北方》中,中年儿童听力康复师中越第一次遇到母亲是藏人,父亲是印第安酒鬼的“印第安杂种”——“一个六岁零十个月,患极端严重的先天神经性耳聋,语言分辨能力几乎是零”的尼尔•马斯时,这个“有点不一样”的孩子为了抢走他手中的扑克牌在他的手臂上咬了一口,但这伤口却是“有一排豆荚似的花瓣,正在渐渐地吐蕊变红。”这种体验在记忆中,上一次是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余震》一书内共收录三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余震》、《向北方》、《空巢》,其中《空巢》将当代社会“空巢”现象精微地传达了出来。三个故事三次旅程,这是三层。
  •   早问其是《唐山大地震》的原本小说,看了看简介内容,前几段文字一下吸引了我。送货时间很快,头天下午定的,第二天上午到货。《余震》这部书中包括三部中篇小说:《余震》、《向北方》、《空巢》,所以不仅仅写的是余震,但仍然最喜欢《余震》中的文字描写,特别是首尾呼应的那句话:“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很有味道。我平日是个爱看图像多于文字的人,而《余震》的文字却让我在阅读时哽咽了好几次,有几处纠人心弦的地方。特别是近日(2010.8.8)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后,有着与小说《余震》中同样的描述场景:一个父亲为了救母亲和孩子,选择了离去。。。只能更充分地说明,小说描写的十分到位。而《向北方》和《空巢》,虽与余震无关,但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   先看过冯小刚的电影,再读的张翎的《余震》,怎么样也找不到电影中的震撼,不愧是江南的女人,连这么血腥残忍的场景都可以写得平淡不惊。
  •   话说这本书的纸张和封面都是我超级爱的类型
    看的时候摸上那纸张都是一种享受
    不过不是像我想象的是一篇小说
    而是有三篇小说组成的《余震》
    不过都还不错
    作者不愧是学中文的啊
  •   小说《余震》在书中占了不到一半的篇幅,很没劲~情节也比电影要差远了,买了以后很后悔。
  •   先读了小说,震撼,与电影无关,虽然后来也看了电影,也被感动,但各是各的。
    《空巢》深有同感。
    以前没听说过张翎,没想到文字这么好,欣赏!
  •   因为冯小刚的电影而买的原著,感觉冯小刚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个人觉得这本书里面的其它两个故事更好看。
  •   买这本书是因为那部电影,但看过之后,更被作者的文章所感动。里面除去“余震”外,还收录了作者的几部作品,但感觉是个个是精品,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感觉就写作来说,对作者一定是个能工巧匠,非常值得读。
  •   余震的文笔很有穿透力,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深。值得一看!
  •   以为一本都是余震呢,没有想到只是一个章节。
  •   余震里面有三个故事,关于大地震的那篇,其实很短,内容没有电影那么饱满,但是内心的描写十分细腻,个人最喜欢的是空巢,很好的把父亲丧妻后的那种情感历程描写了出来,很喜欢作者的逼出。
  •   喜欢《余震》和《空巢》,触及内心。
  •   包装非常精致,里面有三个小说,还没有开始读呢,期待心灵的净化。
  •   是因为一部电影而关注的书,很好看,冯小刚给了个美好的结局
  •   不错,看过唐山大地震就很想看看书,还行。
  •   电影版的《地震》为了收视率和广电总局审核等因素的考虑,已经把升华成一部教育片了,虽然有原著的影子,但是不如原著值得回味……
  •   书的质量很好,里面由四部小说组成。
  •   电视剧、电影、小说都看了,很喜欢这个故事。书不错。
  •   绝对比电影耐看 三个部分 后两篇小说同样大赞
  •   我以为是一篇小说,其实是三篇小说。小说的语句像诗一样优美,纸张很细腻,好书!值得收藏。
  •   看完电视剧以后忍不住买原版小说来细细品味,书里极为细致地写出了人心的矛盾和人性的扭曲
  •   小说描写了电影无法表达的东西,还很喜欢里面其他小说。妈妈也非常喜欢,抢着看
  •   小说的文笔写得很细腻,值得一看
  •   先是看了冯导的电影,跟电影的感动比起来原著更加真实,令人震撼
  •   写得真实感人,使人看后,有一心灵的震撼
  •   确实地震的危害不仅存在于表面,更大的而且均被忽略的创伤存在于人的心中。
  •   好震撼,好书
  •   看过电影,再看看原著,一般来说,书比电影要表达的更深刻
  •   看了电影,想看看原著就买了,差别其实挺大的
  •   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是那么的感人
  •   看完好久了才想起来写书评,我是先看的书然后看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觉还是书写的更好一点,书和电影一对比就感觉电影写的很肤浅,只是在煽情,根本没有书里写的好,这本书很值得收藏,强烈推荐!
  •   好书不一定需要多厚。让人流连忘返的一个作品。
  •   书买了很久,现在才来评论,主要是太久都走不出来。最初买书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书和改编的电影一起看了。但总觉得电影太外放,虽然也是哭得无法收拾却不会再看第二遍,而书本是前前后后看了6遍,每次都是有股异样的情绪闷在胸口,心极痛,却哭不出来。太多同感和理解。
  •   不错,包装也很好。硬皮书。推荐
  •   看过电影后,子午书简推荐这本书,的确很好看。
  •   这本书是帮同事买的,因为那段时间在演这个电影。说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   看过电影,看过书。人是脆弱的。我们活着要什么?追求什么值得深思。
  •   这是一本需要你静下来慢慢看的书
  •   很值得购买的书,很喜欢的书,给人心灵的启示,感动
  •   都非常好看,想买西岭雪的其他作品,为什么没有呢?
  •   这个书写的很好,后两篇更好,看了电影之后买的书,发现这个电影排的要比书的戏剧的冲突更多一些,书里面需要自己去品味一些,想象一些。
  •   是因为看了电影之后才来买书的 哎电影把故事改了好多啊QVQ
  •   给妹妹买的,她收到后看了,说是正版,很清晰,而且价钱很便宜,赞一个。
  •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特别爱不释手,以后还来当当买书
  •   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大家阅读。
  •   替朋友买的。感觉还不错。感觉近几年当当的物流还是比较快的,最高兴的是不管多便宜的东西都可以开发票。
  •   几乎每一篇都很喜欢,但最爱向北方。
  •   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相信应该不错。
  •   还是书好看,质量也好,值得买!
  •   很喜欢,这个商品很不错,非常好
  •   看完电影再看这个 感觉有点儿不同
  •   和感人,很不错,比电影电死距更感人
  •   纸张不错 字体大小也合适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发货很快。。。
  •   支持一下吧,毕竟电影拍得不错
  •   作者写的太好了,忍不住就潸然泪下,太棒了,比电视剧好看多了啊!
  •   书挺薄的其实,但内容感人。
  •   跟电影还是有不同的,人性啊~~~
  •   整体来说还不错,比电影真是,貌似电影都是把现实美化的吧。
  •   这本书挺好的,找了很多书店都没有找到,终于买到了,非常高兴。。。
  •   就是送货时间延误了一天,唔,书很好
  •   书很干净,而且包装很好
  •   书的纸质很好,内容感人。
  •   很不错,感人。
  •   看了电影才买的书,感觉很不同
  •   非常喜欢,比电影要描绘的细致生动些,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很喜欢。
  •   很期待 还没有看
  •   冲着电影买的
  •   看了电影后来买这本书
  •   看过电影才买的,虽然知道了情节,但还是很感动
  •   很短的文章,没电影精彩
  •   感受生命
  •   很感动,
  •   写得感觉 很真实
  •   我就是觉得书比电影好看!
  •   还好,多看看小文章,其他几个写的也还不错。
  •   没电影好看
  •   和电影剧本写得不太一样,但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   很贴近生活,很能反映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层面的东西。
  •   个人感觉比电影好
  •   很好,很感动
  •   比电影更加贴近我们的感官,虽然没有视觉冲击,但同样让人心痛和震颤!
  •   非常好看.但怎么有点感觉象没写完的样子.潜意识希望好看的很长长吧!
  •   包装非常好,非常满意
  •   我是看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才买的这本书。本以为是长篇,没想到是中篇。书的封面的话马上就吸引了我“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是呀这天灾和困难不是一样吗,我们的一生,不停的被苦难击倒,在不停的爬起来。有的人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却很坚强的站起来,把困难踩在脚下。
    作者的文笔挺独特的,感觉出那种随意却很深刻的风格。
    这本书的包装相当精致。
    但是我本人不喜欢收藏中篇。
  •   看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于是冲着原著买了这本书,但电影基本只沿用了小说的一个框架,情节什么的都不一样。我喜欢这本书里的第二个故事《向北方》,很有味道,推荐看看。
  •   余震这本书讲述的是3个不同的故事,冯小刚在第一个故事上有改动拍成了电影,总的来说,作者的文字很细腻,情节很不错,描写的生动到位,值得收藏的小说!
  •   地震是一时的,对相关人等的影响,就像余震一样,段段续续的发生着持久的作用。本来以为这就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本,到手后才发现错了,错的厉害。基本上书和电影完全是两回事,反映的内容和方向完全是不一样的。个人认为,电影对人性的描画更加精彩、更加向善一些,虽然电影的名字很烂。3篇文章,其中《空巢》更好一些,说的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又无解的老年人生活问题,有内容有深度,是一部好作品。
  •   唐山大地震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感觉电影比较的人性化!更能让我接受一些!

    其他的两个故事感觉比余震的架构要更饱满,更让我喜欢!

    作者文笔很好!是我喜欢的类型!关注中!
  •   看过电影后,才去买的书来看,感觉书比电影好。可能是自己近几年越来越不喜欢冯小刚了,所以对他的电影也越来越不待见。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太大了,物质上还是可以弥补地,但精神上的伤害一辈子都弥补不了,那种痛会跟着人走一辈子,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希望不会再有地震的发性,希望人们都能得到幸福。
  •   经历过地震的人,也许这辈子都会在余震中度过吧
  •   读完小说,习惯了完成任务般写书评的我却不知从何下笔.,原来,越是郑重、越是深入人心的读物,写起评就越难于下笔,唯恐自己手中笨拙的笔亵渎、扭曲了作者原本的意。  三十年后,整齐的街道早已看不到当初的瓦砾和残垣断壁,欢声笑语中,人们内心看似已被岁月的尘埃填满,其实不然,岁月也如同老烟鬼黄厚的牙垢,将这些心灵的沟壑深深埋在了下面,同时埋下的,还有小灯半生的爱恋。  从年幼时反复三次小心翼翼地问继母 “你会离开我吗?”,再到成人后死死地抓住丈夫、抓住女儿,控制他们的行踪、窥察他们的内心,无一不深刻揭露了生母无奈下的“遗弃”给小灯后半生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而继父的猥亵,则更是雪上加霜的增添了她的不安感。她的心仿佛一座牢笼,我们无法透过她的心向内查看,没有缝隙的栅栏早如铜墙铁壁般将将她的心包裹在里面,在这层铜墙铁壁的包裹下,她甚至从不哭泣。她以为心门不再敞开,就不会再受伤害,于是就靠表面的坚强把脆弱深深掩盖。于是,尽管她事业有成,但在生活中却被无法医治的头疼所困扰,心病难医。小灯如同一个快被溺亡的人,摇曳着,在大风浪中抓住救命草一般控制着自己的家人,却从未意识到她这事实上是在转嫁灾难和不安给她最爱最亲近的人。当她的英文作品在《纽约客》上发表时,同为复旦中文系毕业,当年被称作才子的丈夫却在7年里没写一个字,如同《北京人在纽约》中的情景一样,他们的婚姻,想要维持,很难。万念俱...灰下,她曾几度选择自杀,又如当年的劫后余生般被奇迹地拉回到这个世界。治疗后,她的情况有所好转,放过丈夫,放过自己,她终于决定和早已不爱自己的丈夫离婚。回到唐山,当她发现自己深深“恨”着的那个人给孙儿孙女起名“纪登”和“念登”时,才明白,一如当年,她“恨”母亲,离开母亲,却要求继母给自己起名“小灯”那样,原来爱就淀积荡涤在母女内心,原来,内心的空洞只有先被打开,才有可能被填满。  书读罢,我想起了我的外婆。9岁丧母的她带大了三个子女和三个孙儿外孙,我们都清楚她爱我们,可很多年了,我们却离她很远。她控制外公、控制妈妈舅舅、控制女婿儿媳、控制我们每一个人,她的控制和她的猜忌让我们每个人不安,于是我们只得离她很远。现在终于明白,这只是读书不多的外婆在灾难后的可以选择的唯一表现。  灾难可以改变一个人,人在灾难后或多或少都会有改变,李元妮貌似没有改变,依然穿着“扎眼”,可在她的心里,她一定对爱有了更深一层的诠释,否则,决不会为了不让儿子被奶奶带走就放弃当年那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也不会坚持不和儿子到南方扎根。也许,亲人的感应让母亲在冥冥中感知着女儿有一天会回来,只是,她所谓的回来是“灵魂”。正如小登小达姐弟之间的灵犀一般,被姐姐的小手一拉,弟弟慢慢好起来;本该砸死小灯的石砖却砸断了弟弟的手臂,弟弟的胳膊换回了姐姐的生命;弟弟截止了,姐姐却痛着。和故事本身一样,这些细小的情节一样感染着我们的内心。  与电影不同,书的结尾没有写母女相认。母女当时会相认吗?她们都习惯了32年没有对方在身边,尤其是母亲,她早觉得女儿已经离开了。我想,在那一刻,小灯开口很难,32的情形,她如何对母亲诉说,突然回到母亲身边,由恨转爱,她如何习惯。我觉得当时情况下的小灯,内心没有完全被治愈,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让她脱口叫出妈妈很唐突、很难。但我却相信,慢慢地,心门打开的她,会最终再次回到唐山,只为了认母亲。 阅读更多 ›
  •   因为想回顾一下电影,才买的这本书。发现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书比电影更好看,更曲折,更完全。值得期待~~
  •   一个星期之前收到此书,我不得不说:我很失望。(1)印张7.5,字大行稀。买书买的不是封面,再华丽,也不能掩盖这是圈钱行为。(2)这本书只是一个集合,内有三部中篇。第一篇才是《余震》,为什么不讲清楚?称之为变相捆绑销售也不为过吧?(3)内容的个人看法:这本书,与电影相比,多了阴暗和龌龊。方小登是书里的万小灯;她没有被弟弟抢走西红柿,相反她因欺压着弟弟被妈妈骂过;弟弟温和,反而像她的哥哥一样让着她;妈妈在书里是个被邻里街坊讨厌的喜欢打扮自己喜欢受人关注的人;书里的养父,猥亵了小登;书里的男朋友杨阳与小登结婚而后离婚,部分原因是小登的病态;成年之后的小登,内心灰暗病态。也许这比电影更真实,但。。。不是我想要的。我本想这本书应该有电影里的温情无奈残酷,用字句表现的应该更深刻。这样的书是用来怀疑人性,而不是像电影那样肯定人性。只是不是我的茶而已。大家参考,我不觉得“书比电影,更好看,更曲折,更完全。”我可不可以说我受骗了。
  •   选择一个空闲的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篇是余震,因为看过电影,所以再看原著,天灾面前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觉得很感动,最喜欢的是结局,发人深省。第二篇是向北方,感受到了的是一种爱情和亲情,说不出来的心情看这篇,最后一篇空巢,才开始思考,多久以后我们的父母会怎样生活,该怎样期待子女。第一次读张翎女士的书使得我思考很多,也感叹他的文采!
  •   余震只是这部书中的一部获过奖的小说之一。现在我已经读完了包括余震在内之前的全部小说,每一部都值得导演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让人遐想的空间太大了,对于久坐电脑前的我,在心间激起一丝微澜,真实而又戏剧化,看似简单但总能出人意料。字里行间把我带进了人性中另外的世界,主人公似在追求着,又似乎在逃避者什么,理性的面对着但却浑浑噩噩的跟着感觉走,到感性找到了归宿,一下子重新返回了理性的世界。 这样的作者已经很少见了,可以不张扬,可以默默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如果可以和这样的人聊聊天,谈谈也许是件表面轻松实则沉重的事,想想而已。希望作者还沉静在自己的世界。多美妙的呀。
  •   把书拿回家,我还没看就被老妈霸占了。包装很好,适合收藏
  •   文章描写,很真实,很感人!强烈建议购买!
  •   挺好的,小说比电影好看 人物描写很细致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