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爱玲  页数:345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我们回不去了。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章节摘录

第一章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是叔惠先认识她的。叔惠是他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俩同是学工程的,叔惠先毕了业出来就事,等他毕了业,叔惠又把他介绍到同一个厂里来实习。曼桢也在这爿厂里做事,她的写字台就在叔惠隔壁,世钧好两次跑去找叔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大概也是因为他那时候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他在厂里做实习工程师,整天在机器间里跟工人一同工作,才做熟了,就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了。那生活是很苦,但是那经验却是花钱买不到的。薪水是少到极点,好在他家里也不靠他养家。他的家不在上海,他就住在叔惠家里。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阴历年。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例必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家里等着父亲回来祭祖宗吃团圆饭,小公馆里偏偏故意地扣留不放。母亲平常对于这些本来不大计较的,大除夕这一天却是例外。她说“一家人总得像个人家”,做主人的看在祖宗份上,也应当准时回家,主持一切。事实上是那边也照样有祭祖这一个节目,因为父亲这一个姨太太跟了他年份也不少了,生男育女,人丁比这边还要兴旺些。父亲是长年驻跸在那边的。难得回家一次,母亲也对他客客气气的。惟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约也因为这种时候她不免有一种身世之感,她常常忍不住要和他吵闹。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也还是哭哭啼啼的。每年是这个情形,世钧从小看到现在。今年倒好,不在家里过年,少掉许多烦恼。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急景凋年的时候,许多人家提早吃年夜饭,到处听见那落落的爆竹声,一种莫名的哀愁便压迫着他的心。除夕那一天,世钧在叔惠家里吃过年夜饭,就请叔惠出去看电影,连看了两场──那一天午夜也有一场电影。在除夕的午夜看那样一出戏,彷佛有一种特殊的情味似的,热闹之中稍带一点凄凉。他们厂里只放三天假,他们中午常去吃饭的那个小馆子要过了年初五才开门。初四那天他们一同去吃饭,扑了个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走过一家饭铺子,倒是开着门,叔惠道:“就在这儿吃了吧。”这地方大概也要等到接过财神方才正式营业,今天还是半开门性质,上着一半排门,走进去黑洞洞的。新年里面,也没有什么生意,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著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彷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地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只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叔惠一看见她便咦了一声道:“顾小姐,你也在这儿!”说着,就预备坐到她桌子上去,一回头看见世钧彷佛有点踌躇不前的样子,便道:“都是同事,见过的吧?这是沉世钧,这是顾曼桢。”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蓬松的头发,很随便地披在肩上。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她的两只手抄在大衣袋里,微笑着向他点了个头。当下他和叔惠拖开长凳坐下,那朱漆长凳上面腻着一层黑油,世钧本来在机器间里弄得浑身稀脏的,他当然无所谓,叔惠是西装笔挺,坐下之前不由得向那张长凳多看了两眼。这时候那跑堂的也过来了,手指缝里夹着两只茶杯,放在桌上。叔惠看在眼里,又连连皱眉,道:“这地方不行,实在太脏了!”跑堂的给他们斟上两杯茶,他们每人叫了一客客饭。叔惠忽然想起来,又道:“喂,给拿两张纸来擦擦筷子!”那跑堂的已经去远了,没有听见。曼桢便道:“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说着,就把他面前那双筷子取过来,在茶杯里面洗了一洗,拿起来甩了甩,把水洒干了,然后替他架在茶杯上面,顺手又把世钧那双筷子也拿了过来,世钧忙欠身笑道:“我自己来,我自己来!”等她洗好了,他伸手接过去,又说“谢谢。”曼桢始终低着眼皮,也不朝人看着,只是含着微笑。世钧把筷子接了过来,依旧搁在桌上。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一搁下,这双筷子算是白洗了,我这样子好象满不在乎似的,人家给我洗筷子倒彷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觉得她是殷勤过分了。他这样一想,赶紧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两只筷子头比齐了。其实筷子要是沾脏了也已经脏了,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么?他无缘无故地竟觉得有些难为情起来,因搭讪着把汤匙也在茶杯里淘了一淘。这时候堂倌正在上菜,有一碗蛤蜊汤,世钧舀了一匙子喝着,便笑道:“过年吃蛤蜊,大概也算是一个好口彩──算是元宝。”叔惠道:“蛤蜊也是元宝,芋艿也是元宝,饺子蛋饺都是元宝,连青果同茶叶蛋都算是元宝──我说我们中国人真是财迷心窍,眼睛里看出来,什么东西都像元宝。”曼桢笑道:“你不知道,还有呢,有一种'蓑衣虫',是一种毛毛虫,常常从屋顶掉下来的,北方人管牠叫'钱串子'。也真是想钱想疯了!”世钧笑道:“顾小姐是北方人?”曼桢笑着摇摇头,道:“我母亲是北方人。”世钧道:“那你也是半个北方人了。”叔惠道:“我们常去的那个小馆子倒是个北方馆子,就在对过那边,你去过没有?倒还不错。”曼桢道:“我没去过。”叔惠道:“明天我们一块儿去,这地方实在不行。太脏了!”从这一天起,他们总是三个人在一起吃饭;三个人吃客饭,凑起来有三菜一汤,吃起来也不那么单调。大家熟到一个地步,站在街上吃烘山芋当一餐的时候也有。不过熟虽熟,他们的谈话也只限于叔惠和曼桢两人谈些办公室里的事情。叔惠和她的交谊彷佛也是只限于办公时间内。出了办公室,叔惠不但没有去找过她,连提都不大提起她的名字。有一次,他和世钧谈起厂里的人事纠纷,世钧道:“你还算运气的,至少你们房间里两个人还合得来。“叔惠只是不介意地“唔“”了一声,说:“曼桢这个人不错。很直爽的。”世钧没有再往下说,不然,倒好象他是对曼桢发生了兴趣似的,待会儿倒给叔惠俏皮两句。还有一次,叔惠在闲谈中忽然说起:“曼桢今天跟我讲到你。”世钧倒呆了一呆,过了一会方才笑道:“讲我什么呢?”叔惠笑道:“她说怎么我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只有我一个人说话的份儿。我告诉她,人家都说我欺负你,连我自己母亲都替你打抱不平。其实那不过是个性关系,你刚巧是那种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世钧笑道:“充下手的怎么样?”叔惠道:“不怎么样,不过常常给人用扇子骨在他头上敲一下。”说到这里,他自己呵呵地笑起来了。又道:“我知道你倒是真不介意的。这是你的好处。我这一点也跟你一样,人家尽管拿我开心好了,我并不是那种只许他取笑人,不许人取笑他的。……”叔惠反正一说到他自己就没有完了。大概一个聪明而又漂亮的人,总不免有几分“自我恋”吧。他只管滔滔不绝地分析他自己个性中的复杂之点,世钧坐在一边,心里还在那里想着,曼桢是怎样讲起他来着。他们这个厂坐落在郊区,附近虽然也有几条破烂的街道,走不了几步路就是田野了。春天到了,野外已经蒙蒙地有了一层绿意,天气可还是一样的冷。这一天,世钧中午下了班,照例匆匆洗了洗手,就到总办公处来找叔惠。叔惠恰巧不在房里,只有曼桢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面整理文件。她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世钧笑道:“叔惠呢?”曼桢向经理室微微偏了偏头,低声道:“总喜欢等到下班之前五分钟,忽然把你叫去,有一样什么要紧公事交代给你。做上司的恐怕都是这个脾气。”世钧笑着点点头。他倚在叔惠的写字台上,无聊地伸手翻着墙上挂的日历,道:“我看看什么时候立春。”曼桢道:“早已立过春了。”世钧道:“那怎么还这样冷?”他仍旧一张张地掀着日历,道:“现在印的日历都比较省俭了,只有礼拜天是红颜色的。我倒喜欢我们小时候的日历,礼拜天是红的,礼拜六是绿的。一撕撕到礼拜六,看见那碧绿的字,心里真高兴。”曼桢笑道:“是这样的,在学校里的时候,礼拜六比礼拜天还要高兴。礼拜天虽然是红颜色的,已经有点夕阳无限好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夏志清: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 陈克华: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白先勇: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南方朔:许多人是时间愈久,愈被遗忘,张爱玲则是愈来愈被记得。 木心:她称得上“活过”“写过”“爱过”。 侯孝贤: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 蒋勋: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贾平凹: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李碧华:“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 王安忆: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叶兆言: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王德威: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 杨照: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 苏童: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 李渝:时间过去,运动过去,再看张爱玲,必须认可她的优越性。 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李昂:这个女人好像替我及我们许多女人都活过一遍似的。 艾晓明:谁说张爱玲是避世的呢?她难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对读者推心置腹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学史中,我们注定还会时时遇到她,谈到她——张爱玲。 刘川鄂: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华,以男人的喜好为喜好,以男人的价值为价值,张爱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她顽强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处处有她的“此在”。 蔡康永:迷张爱玲的人,大多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

编辑推荐

《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2012年修订版)》编辑推荐:你有次信上说《半生缘》像写你们,我说我没觉得像,那是因为书中人力求平凡,照张恨水的规矩,女主角是要描写的,我也减成一两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别人不论高矮胖瘦都可以identify with自己。翠芝反正没人跟她 identify,所以大加描写。但是这是这一种恋爱故事,这一点的确像你们,也只有这本书还有点像,因为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恋爱。—— 一九六九年六月廿四日张爱玲致邝文美书

名人推荐

《半生缘》是张爱玲最温柔与敦厚的小说,大器不言可喻。几乎是张氏唯一一部探索到内在温暖的作品。──袁琼琼《半生缘》脱去张腔一贯的辛辣嘲讽,转而变得温柔、多情且善良,真正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苍凉惆怅之余,又透出一股平和的理解与宽容。──郝誉翔我始终觉得,“我们都回不去了”是张爱玲在心底对胡兰成说的话。被绑架囚禁于黑屋的不是曼桢,而是张爱玲的余生。──张瑞芬半生的缘份,注定一世的沧桑。这世间男女,这爱恨交错,在张爱玲冷澈透骨的笔锋之下,无所遁形。──彭树君这是一部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唯因为普通,所以靠近。因为靠近,所以知道那些得到中的疏远,重逢里的永别,都是真实。──杨佳娴《半生缘》是我二十岁左右启蒙我极深的一本小说,当时读完只觉得天摇地动,“世界的光度变得不一样了”。──骆以军曾经,最揪我心的一本书,一个爱情。这个“半”字,让人悬念一生。因为深刻的爱情必然伴随巨大的惘然。──钟文音“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人世遇合情感劫毁,张爱玲最是深得其中三昧。──苏伟贞《十八春》就是《半生缘》的前身。她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构采自J. P. Marquand的“H. M. Pulham, Esq.”。我后来细读了一遍,觉得除了二者都以两对夫妇的婚姻不如意为题材外,几乎没有雷同的地方。——宋淇《私语张爱玲》《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陈子善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止庵年岁渐长渐体会,这《半生缘》, 恐怕更是你、我今生同样难解之缘。──李昂缘只半生,都成了前尘往事。就从那个“我们都回不去了”的地方,开始了张爱玲不朽的文学世界!──南方朔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夏志清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陈克华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白先勇许多人是时间愈久,愈被遗忘,张爱玲则是愈来愈被记得。——南方朔她称得上“活过”“写过”“爱过”。——木心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侯孝贤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蒋勋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贾平凹“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李碧华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王安忆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叶兆言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王德威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杨照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苏童时间过去,运动过去,再看张爱玲,必须认可她的优越性。——李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余秋雨 这个女人好像替我及我们许多女人都活过一遍似的。——李昂谁说张爱玲是避世的呢?她难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对读者推心置腹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学史中,我们注定还会时时遇到她,谈到她—张爱玲。——艾晓明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华,以男人的喜好为喜好,以男人的价值为价值,张爱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她顽强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处处有她的“此在”。——刘川鄂迷张爱玲的人,大多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蔡康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半生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6条)

 
 

  •   “你有次信上说《半生缘》像写你们,我说我没觉得像,那是因为书中人力求平凡,照张恨水的规矩,女主角是要描写的,我也减成一两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别人不论高矮胖瘦都可以identifywith自己。翠芝反正没人跟她identify,所以大加描写。但是这是这一种恋爱故事,这一点的确像你们,也只有这本书还有点像,因为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恋爱。
      一九六九年六月廿四日张爱玲致邝文美书
      
      《十八春》就是《半生缘》的前身。她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构采自J. P. Mar****d的“H. M. Pulham,Esq.”。我后来细读了一遍,觉得除了二者都以两对夫妇的婚姻不如意为题材外,几乎没有雷同的地方。
      宋淇《私语张爱玲》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陈子善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止庵
      
      年岁渐长渐体会,这《半生缘》, 恐怕更是你、我今生同样难解之缘。
      ──李昂
      
      缘只半生,都成了前尘往事。就从那个“我们都回不去了”的地方,开始了张爱玲不朽的文学世界!
      ──南方朔
      
      《半生缘》是张爱玲最温柔与敦厚的小说,大器不言可喻。几乎是张氏唯一一部探索到内在温暖的作品。
      ──袁琼琼
      
      《半生缘》脱去张腔一贯的辛辣嘲讽,转而变得温柔、多情且善良,真正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苍凉惆怅之余,又透出一股平和的理解与宽容。
      ──郝誉翔
      
      我始终觉得,“我们都回不去了”是张爱玲在心底对胡兰成说的话。被绑架囚禁于黑屋的不是曼桢,而是张爱玲的余生。
      ──张瑞芬
      
      半生的缘份,注定一世的沧桑。这世间男女,这爱恨交错,在张爱玲冷澈透骨的笔锋之下,无所遁形。
      ──彭树君
      
      这是一部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唯因为普通,所以靠近。因为靠近,所以知道那些得到中的疏远,重逢里的永别,都是真实。
      ──杨佳娴
      
      《半生缘》是我二十岁左右启蒙我极深的一本小说,当时读完只觉得天摇地动,“世界的光度变得不一样了”。
      ──骆以军
      
      曾经,最揪我心的一本书,一个爱情。这个“半”字,让人悬念一生。因为深刻的爱情必然伴随巨大的惘然。
      ──钟文音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人世遇合情感劫毁,张爱玲最是深得其中三昧。
      ──苏伟贞
  •   本书收录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我们回不去了。
  •   假如我遗忘了爱情有多么美好,我就会翻开张爱玲的《十八春》,重温那些喜欢的片段。      最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看世钧和曼桢,一步步地喜欢上,百读不厌。他们的误会与分离,就没怎么读,刻意地回避开了。十八年之后的重逢,也是读了许多遍。      这是最中国的恋爱。大约,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体会它的温柔敦厚之美了。      没有看它的电影版《半生缘》。哪怕导演是许鞍华。总觉得黎明版的世钧,太好看了些,吴倩莲版的曼桢,面相刻薄了点,都不是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      按照我的观点,这两个演员怕是比宝玉和黛玉更加难选。      总有人问,怎样才算真正的爱过?这个衡量标准难找。但《十八春》可以提供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      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世钧常常听见人家说起某人某人怎样怎样“闹恋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那些事情从来不使他联想到他和曼桢。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      答案就是三个字——“不一样”。虽然做的是烂到不能再烂的俗套,可你由衷地觉得自己这档子事,跟什么都不一样,有意思之极,好似亘古以来人类从未恋爱,两个人是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神迹一样。倘若低调一点,就是世钧的版本:你相信你和他(她)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      我所知道的最动人的情话,也是来自于《十八春》里曼桢的情书:“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虽然,曼桢也未能做到,但只要有过这样真挚的心思,想要穷尽永远,也就足够了吧。
  •   这是我第二次读张爱玲的书了,第一本读的是倾城之恋,令我印象深刻,从而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和书中那无尽的故事。所以这次买了这本半生缘,据说还改编成了电视剧,看过一两集,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书中的人物了。半生缘书中讲的这个故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顾曼桢是多么坚强独立勇敢的女孩,她不怕命运的苦难和折磨,她被姐姐下局欺骗后,却仍能顽强地独自生活,远离尘世中那些纷纷扰扰。她和沈世均原本可以在一起,但却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让人心疼不已……最后他们的爱情无奈输给了命运,顾曼桢嫁给了可恶的鸿才,为了她自己的亲身骨肉而甘于牺牲自己,从中可见母爱的伟大,虽然当初她很反感这个孩子。沈世均则娶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也算是凑合着过日子吧,其实我知道,在他心中,从来都没忘过她,我想这辈子他只爱过她一个人吧。读到故事的最后,让我觉得很心酸,顾曼桢和沈世均终于重隔多年后相见,可是当她说出那句我们再也回不去时,他们心中的无奈和痛苦可想而知……他们的爱情还是没能修成正果,他们只能继续和自己不爱的人度过余生,我读到这里很感动,但又很难过,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凄惨……张爱玲的故事总是这么悲伤,却让人回味无穷。就像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样,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都强烈希望柯景腾和沈佳宜在一起,只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喜欢一个人,有时并不一定要在一起,看着她幸福就够了。张爱玲的文字还是很有吗,魅力的!希望能慢慢读完她的全集系列!
  •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   缘只半生,都成了前尘往事。就从那个“我们都回不去了”的地方,开始了张爱玲不朽的文学世界!
  •   半生缘,半生缘,与其说是半生缘,不如说是一生的纠缠。总是相爱,却不能相守,许是缘分不到吧,但是今生的相遇已足以让人内心充满欢喜。无悔的爱,无尽的遗憾。只盼来生,这对痴男怨女,能够修得同船渡。张爱玲的笔下,纵使不完美的结局,也给我们留下了凄美的美好。在这本书里,体会另一番情感,让泪水再一次迸涌,让情感在一次升华。
  •   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书是倾城之恋 我感觉看了之后每一个故事都给予我震撼 一本书给我心口闷闷的 沉重的感情 唯有张爱玲了 这本半生缘仅仅是第二本 越看越想看 学生党两三天就看完了 哈哈 意犹未尽啊
  •   读完了有半年了,我却还沉浸在故事中久久不能自拔。半生缘,也许只有真正看了结局之后才能体会这本书的含义,张爱玲是一个悲情的作家,她给了故事那么美的开头,却在结尾狠狠地重伤读者,不先说的太多了,只要一想起来心就狠狠地痛,其实曼璐也没错
  •   张爱玲的小说我决定就从半生缘开始。
  •   我们半生的缘分换来了什么?只有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一种悲哀,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只有默默的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灰心丧气呢?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就是张爱玲,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用自己的孤独与悲哀,书写了一段倾城之恋,半生缘分。我永远爱着这个女人!她是不朽的!
  •   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心凉和齿冷。一个十八岁少女的红烛罗帐梦就这样破灭了。张爱玲总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看到曼桢被玷污的那段,我就有放下的冲动,但还是以一个冷眼的局外人的身份坚持看完了。最后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就浮现出俩字——“妥协”。曼桢因为妥协最后嫁给了祝鸿才,世钧和翠芝因为妥协嫁给了一个没有感觉的人······人要“学着对生活妥协”,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妥协的过程。记得小时候,大家写作文,理想都是科学家,老师啥的;最后呢,大家都过上了自己的人生。记得小时候,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爱人是王子,婚姻是“他们从此幸福快乐的在一起了”;最后呢,有几人能与自己初恋走入婚姻殿堂。人们其实一直都在对生活妥协,一点一点的,大事小事的,也许自己并不自知,我们都在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眼中的最优解。比如:高薪但自己不爱的工作、明知心怀鬼胎还要刻意讨好的人、条件合适却没感觉的对象。。。最伤到我的是那句“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了太多。他们经历生死和磨难,都成熟了,不是不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爱.
  •   张爱玲就是这么一个女子乱世中睿智而清醒刻薄地剖析人性半生缘,原半生无奈有缘无份爱情,不过是爱情
  •   我们总是怀揣着美丽的梦想,但却始终忘记了残酷的现实。读张爱玲的《半生缘》,给你讲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   张爱玲的短篇很喜欢倾城之恋,这本半生缘也很不错。
  •   张爱玲。。倾城之恋,半生缘,。。。都非常值得一读
  •   半生缘,张爱玲的心里执笔,完美的爱情又带点不完整的曲折,读起来跌宕起伏
  •   同事介绍的,说《半生缘》是她认为张爱玲全集中最好看的一本~
  •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   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2012年全新修订版)
  •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最佳之一,这本半生缘写的非常好,很经典,让人感叹万千。
  •   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的书。原来买了一本盗版的《半生缘》,非常喜欢张爱玲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就因为这样,所以又买了一本正版收藏。谢谢当当网让我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了正版的《半生缘》!
  •   每次看张爱玲的书都有点感慨她的现实,没有谁的悲剧是毫无缘由的。半生缘深也道半生缘浅。
  •   人既有缘,怎只有半生的缘分?留下半生嗟叹。。。。。。这本书并不全然是悲剧,却一直充斥着悲情的色彩。我多么希望曼桢不当着世钧的面扔掉戒指,为对方再多考虑那么一点;我多么希望当曼桢被曼璐关在屋子里的时候,世钧能够发现点什么,冲进去救出她;我多么希望曼桢能够为爱在坚持一些,与世钧面对面地交流后再选择放弃...只是世钧太过懦弱,曼桢又不够勇敢。两人原本多么美好得缘分只此半生。叔惠和翠芝亦然,都不是为爱坚守的人,既然彼此都有深爱,为何不去争取?翠芝太过骄傲,主动示好后顾虑太多,终究没有为爱执着。叔惠的心理确是为自己的出身而不敢爱,最后选择了离开。虽远没有世钧和曼桢那么多的描写,却也是非常深刻的一段爱恋。总体而言,这本书中女的更为勇敢,为爱而努力着,只是最终还是得向命运屈服。世钧和叔惠,我只能说是自己造成了充满遗憾的后半生,两个人都太过于懦弱。所以就算有缘,也无法携手一生。但仔细想想,这个结局也并非那么差,至少曼桢得到了自己的孩子,至少世钧和翠芝有了归属,至少每个人最后都相遇了并且互诉衷肠,幸好有那么多还好,让我不至于那么遗憾!
  •   故事很经典,早已搬上荧幕,不再赘言。要强调的是张爱玲的写作语言太流畅了,像丝绸一般。半生缘这本书值得一读。情侣间要注意沟通,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小小的误会就会错过大大的因缘,甚至产生悲剧
  •   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缘分未尽,还是已尽?
  •   发货速度很快!包装干净!独爱张爱玲的《半生缘》!
  •   张爱玲的书一向都是值得一读的。这本半生缘让我受益匪浅。印刷质量好,会考虑再买
  •   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不错
  •   帮同学买的,张爱玲的书,半生缘
  •   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的书 之前买过倾城绝恋 现在又买了半生缘 很喜欢
  •   喜欢张爱玲,喜欢《半生缘》这本书
  •   跟着张爱玲的文字去感悟半生缘……
  •   觉得半生缘不如十八春要好了 喜欢后者的结局 唯一喜欢曼桢
  •   假如我遗忘了爱情有多么美好,我就会翻开张爱玲的《十八春》,重温那些喜欢的片段。 最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看世钧和曼桢,一步步地喜欢上,百读不厌。他们的误会与分离,就没怎么读,刻意地回避开了。十八年之后的重逢,也是读了许多遍。 这是最中国的恋爱。大约,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体会它的温柔敦厚之美了。
  •   爱玲的小说中,我读过的也有很多,但是所述故事中,觉得最伤心的,肯定是《半生缘》。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开始的那段----三年五载,以为是一生一世。很多小清新喜欢引用。对于爱玲迷来说,自是每篇小说都得读,所以怎么也得推荐。
  •   一次错过,误了半生情缘。震撼于张爱玲驾驭文字的能力,感叹于曼桢世钧终究错过的爱情。
  •   曼桢与世钧的恋情来得特别自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世钧在爱情上缺少勇气,在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默默离开。不得不向平俗的生活低头,尽管曾今那般强烈的反对与祝鸿才结婚,在病痛,在死亡和生计的逼迫下,她终究是屈服了。十四年后相遇的那一刻,一切都成了回忆。十四年前你们咫尺的错过就是一生,曼桢听到世钧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心中是那般的焦急与绝望!一别经年,再次相遇于上海,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心思。或许我与你,就真的是有半生的缘。
  •   最早接触半生缘还是看林心如版的电视剧,书比电视剧多了心理描写和细节,看着书在想着电视剧里的画面,挺享受的遗憾的是曼桢没和世钧在一起,最后那一句“我们回不去了”,真替他们心酸
  •   半生缘还是小的时候看的电视剧了,那时倒没多大感触,也忘得差不多,记住的只有结尾那个画面,他和她领着各自的孩子擦肩而过。那天一时兴起,又把电视找出来看了几集,哭得稀里哗啦,&;ldquo;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rdquo;,一直在脑海里浮现。所以就想买回原著一读。这次买了四本书,这本是最贵的一个,所以感觉质量最好了。挺满意。
  •   缘份牵绊你我,张爱玲把感情故事写得细腻真实,叹莫能及。
  •   多年前就看过这本书了,这本书原来好像叫《十八春》。被曼桢和世钧不幸 的爱情所吸引,尤其是看到曼桢被姐姐姐夫关起来,世钧来找她那一段,我也控制不住哭起来。喜欢张爱玲写作的风格,她笔下的爱情多是凄惨的结局,可能与她自身爱情不顺友关吧。
  •   半生缘一开始是在看到连续剧,感叹曼桢的痛苦,很深刻的爱情。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非常喜欢《半生缘》里这句话!
  •   从小就爱看电视剧半生缘了,同情曼璐,为曼桢和世钧的错过唏嘘不已,错过就是一辈子!是这部电视剧在我心里埋下了感伤的种子~收藏着慢慢回味
  •   张爱玲,自从知道这个民国才女的生平往事,我就不由自主的喜欢上她。她不美丽,却可以以任何一种姿势倾城。她的作品似乎总带着民国特有的气质,那个年代最馥郁的味道。她非凡**的才情是一个传奇,她此生跌宕起伏的陈年旧事也是一个传奇。我想这样的女子,该是多么的华美又孤傲,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挥动着她如露如电的笔,写下那些点点滴滴的寻常故事。 她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永远带着那份‘恻恻幽怨、脉脉情思、点点泪痕’。今日,我即将翻开她的作品,去领悟一个书中的爱玲。
  •   一直一直都很喜欢半生缘,有缘无分,大抵是这样&;hellip;&;hellip;写的真实细腻,洞透了人事,每次看完都有点莫名的心凉
  •   张爱玲真不愧是才女,电影和电视剧远不如原本的小说好看,精彩之处就是对人物的心里描写很刻骨,比喻很毒,快很准,很久没看小说了。真心觉得张作家的文字确实很小资,很华丽,很让人欲罢不能。有棱有角的描写让我有种久违的感觉。
  •   难忘的书,半生缘,不舍,人有了孩子就不会再随自己去爱,放不下。
  •   半生缘,只是今生的相遇已足以让人内心充满欢喜。
  •   首先包装很好,封面可拆卸,拆卸下来后就是很朴素的真正的封面。其次,整本书让人读起来觉得很舒服,个人认为这是张爱玲长篇小说中最好看的一本。
  •   半生缘一世情,让人感慨唏嘘,人生就是这样,情深缘浅,造化弄人。
  •   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异样调子,仿佛叫人压抑也让人深思。可叹曼桢和世钧,越是这样深爱过也从未背叛过彼此的一对,却不能够在一起越是让人不忍,觉得可惜!人世无常……
  •   林心如的半生缘这样唱: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住在心里的那个人,藏在泪中。
  •   半生缘曾被拍成电视剧,可想应该是很精彩的。很期待
    ~
  •   和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不同,长篇小说写的更生动,细节描写的更精彩,尤其是祝鸿才这个梗,让人不敢看下去又很想看下去,结局虽然是悲剧,但几乎写的面面俱到,让人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   很喜欢,看完半生缘再看小团圆
  •   很久以前看的电视,深深地感动了,张爱玲以她哀伤的笔触把曼桢和世钧纠缠却又不能在一起的遗憾描绘了出来。。。。。是的,我们都回不去了。没有谁能够再次回到曾经。他们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世钧的懦弱和曼桢家人的那些陈旧思想和姐妹间的成见、歉疚造成的。。。。。。书的文字表现自然没有电视剧的那么深刻,但却又给你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想象!
  •   半生缘写的不错,一直想买一本
  •   非常经典的作品!大爱张爱玲的小说.喜欢书中人物淡淡的悲情色彩.或者又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大多为了生活所破而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隐忍.无法表达说出口的爱恋.这个故事会让你无限回味无穷.在此推荐黎明吴倩莲黄磊版的电影与原著有着相同的情感基调和浓郁的灰蒙蒙的色彩.拍的不错.我是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演员与书中人物都很相符.原著10分电影给9分。
  •   还没仔细看这本书,但一定会是一本好书!道不尽的凄凉,半生缘之情殇。
  •   看书是上了大学后才养成的习惯,所以,这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只能说他们那个时代的语言简直就是艺术,看着文字脑海中就活脱脱的显现着画面,真的很美~打算继续购入小团圆~
  •   我是十分喜欢张爱玲的啊,很喜欢很喜欢,虽然只买了他的一本,但我会一直不离不弃的爱着她,书真的很好,快递很快,书很好没有一丝褶皱和残缺,排版还行,个人还是觉得很不错。对于张爱玲,个人感慨十分深刻,最喜欢的女作家就是他和三毛,二人是那样的令人着迷,有时间会看其他的,并买其他的作品的。
  •   很久之前就看过一次《半生缘》,这次再重温,看过后有不一样的感觉。
  •   半生缘!为何只能是半生?
  •   喜欢你,更喜欢你的半生缘。
  •   半生缘,缘半生
  •   半生缘我老早看过,老是想着就买下
  •   看了张爱玲的一些短篇小说,觉得很好便买来看了。
  •   张爱玲的这部作品,是我觉得我看他的作品中是经典的,两个字,爱情。张爱玲的字,铿锵之作,就像一朵红玫瑰
  •   张爱玲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了,张描写人物的内心还是外形都是那么的形象,直击人心。
  •   张爱玲的小说实在是又爱又恨,爱因为写的很好,给我很多想法;恨是由于小说人物实在可恨可怜。
  •   曼桢曾经说过: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的,总有这么个人。其实一开始便是曼桢给的承诺,是她选择的等待,然而她所念所盼的却是这样一个沈世钧结婚这样结果。 固然曼桢被祝鸿才玷污是一个悲剧,然而对于曼桢而言,她真正的悲剧是从逃出医院开始的,当所有希望化为云烟,她的生命就应经凋落。沈世钧负了约,他这样轻易的放手令人心寒。曼桢曾说世钧:“幸而叔惠不喜欢我, 不然你就一声不响, 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世钧的反应是“无言以对”。事实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我不知道他重读那封信时是何感受,想必也只有浮生若梦之感。 沈世钧到底爱顾曼桢有多深,倘若他对爱情再执着一些,或许就不会这样遗憾了。不过遗憾的永远只有曼桢,沈世钧有妻有儿,对她,也许只有对“白玫瑰”的思念罢了。流年已过,爱与不爱,已经不重要了。 到底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啊。因为过年,说了有送年画却没送,本来书就是打算买的,只是有些失望,当当太没信誉了。
  •   最喜欢张爱玲的这部长篇小说,之前买的一本送人了,这次专门单买的!
  •   引用张爱玲借沈的口吻:“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拿来慢慢读,感觉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是纯蜂蜜,长篇是蜂蜜兑水
  •   张爱玲的书 有点晦涩 情爱的缠绵 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心情 朋友看过以后觉得 很悲 这也是一种心情?是的吧。记得高一刚开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用了张爱玲的句子跟我们打招呼:于这千万人之中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是的 就这样 我邂逅了这本书
  •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值得一读!
  •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已经读完,张爱玲的小说看过后就想掉眼泪,美中带悲的那种。
  •   张爱玲的这本书 是她所有小说里 写的最好的
  •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   一直想看张爱玲的小说。现在有时间可以多读一些书了。赶紧买了一本。
  •   很喜欢张爱玲,她写的小说很好看,很喜欢这本书,很满意
  •   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不会缺少读者,感情丰富。
  •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都很喜欢,书的质量也很好!
  •   张爱玲的小说很凄美,人物很生动,是正版书。
  •   赞一个,张爱玲的小说就是经典~
  •   张爱玲的这本小说好像有借鉴某外国作家的,但写的很扣人心弦
  •   之前一直没时间去看张爱玲的小说,买来看看,写的还是蛮不错的
  •   刚收到,还没读呢,张爱玲的小说蛮有感染力的
  •   张爱玲作品中的经典,讲述民国时期两对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看过之后,很揪心,但是仍忍不住去读第二遍,第三遍,这可能就是文字的魅力吧,这部作品后来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足矣可见其爱玲的文字有多么神奇。
  •   总觉得没有比张爱玲更细腻的文笔了,一丝一缕展现了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比如世军的妈,旧社会女人的缩影,隐忍而挣扎的一生。那一段“夫归”在他人眼里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凄惨。几十年守着这个虽有丈夫却形同虚设的家,一面要维持家的体面,一面不得不面对家庭境况的捉襟见肘。
  •   看过电视后 突发奇想的想要看小说版的 果然 张爱玲的小说都是强大的
  •   这本书很好 我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 纸张质量还不错
  •   张爱玲的书就是这样有点难懂,当时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的看还是可以看明一点的。她的书我觉得是挺好看的,,是觉得不错
  •   张爱玲的小说,都很细腻,很好
  •   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
  •   大爱张爱玲,笔下曼桢和世钧的故事让人唏嘘感慨。世事变迁,人生变数太多,珍惜当下。知足即是好的。
  •   故事行到水穷处又出人意料的很平稳地衔接了下去,技巧性含量很高。美中不足的是,按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有一点点地方俗套了,但结局真的是我没想到的,简直让人扼腕。相信张爱玲的书绝对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更久。
  •   很喜欢张爱玲的说,张爱玲的爱情很真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