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捷克) 赫拉巴尔  字数:100000  译者:杨乐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作者简介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章节摘录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在此期间我用压力机处理掉的这类辞典无疑已有三吨重,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我的学识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每一个月,我平均用压力机处理两吨重的书籍,为了找到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神圣的劳动,三十五年中我喝下的啤酒就是灌满一个五十米长的游泳池、一大片圣诞鲤鱼的养鱼塘也绰绰有馀了。我在无意中有了学问,现在我确知我的大脑是一堆被压力机挤压得严严实实的思想,一大包观念,我掉光了头发的脑袋是灰姑娘的核桃。我相信在那样的时代,当一切思想都只记载在人的脑海中时必定格外美好,那时倘若有人要把书籍送进压力机,他就只得放人人的脑袋,然而即使这样也无济于事,因为真实的思想来自外界,犹如容器里的面条,人只是随身携带着它而已。因此全世界的柯尼阿什们焚书是白费力气,如果书上记载的言之有理,那么焚烧的时候便只会听到书在窃笑,因为一本地道的好书总是指着别处而溜之大吉。我买过一个计算器,能加减乘除,还能开方,一个不比小皮夹大多少的小玩意儿。我曾壮着胆子用改锥撬开它的后盖,不胜惊异地发现,里面除了邮票般大、十张书页那么厚的一个小方块之外,便只有空气了,满载着数学变化的空气。当我的目光落在一本有价值的书上,当我一行行阅读这些印刷的文字时,这书留下的也惟有非物质的思想而已,这些思想扑扇着翅膀在空气中飞,在空气中滑翔,赖空气生存,回归于空气,因为归根结底一切都是空气,正像教堂里的圣餐,既是基督的血又不是。三十五年来我处理废纸和书籍,而我生活在一个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居住在过去曾经是王国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现在这一切都在我的身上重演,三十五年来我按动这台机器的红色和绿色电钮,三十五年来我喝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不是为了买醉,我憎恶醉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使我得了颤抖症,因为我同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如果我会写作,我要写一本论及人的最大幸福和最大不幸的书。通过阅读,我从书本中认识到天道不仁慈,一个有头脑的人因而也不仁慈,并非他不想仁慈,而是这样做违背常情。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挡这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书教会了我领略破坏的乐趣,我喜欢滂沱大雨,喜欢爆破队,我常常一站几个小时,观看爆破专家们怎样像给巨型轮胎打气似的以一个协调的动作把一排排屋宇、一条条街道炸毁,那起爆的时刻总使我百看不厌,所有的砖头、石板、梁木统统被举了起来,房屋随即像件衣裳似的静静地坍塌,犹如远洋轮船在锅炉爆炸之后迅速沉人海底。我站在铺天盖地的尘埃中,倾听着爆炸的乐曲,心里想着我在深深的地下室里的工作,那里有一台压力机,我在它的旁边,在几盏电灯的照明下工作了三十五年,我听得见上面院子里来往行人的脚步声,地下室的天花板上开了一个洞,形形色色的东西有如天上撒下的丰饶角从这个洞口落下来,一只只大袋、一个个木箱或纸箱搬到洞口,倾倒下来的物品中有花店买来现已枯萎的花枝、批发店的包装纸、旧节目单和废车票、裹冰棍和冰淇淋的纸、溅着绘画颜料的废纸、屠宰场送来的大批湿漉漉血污斑斑的包肉纸、照相馆切削下来的扎手的尖角儿、办公室字纸篓的废纸和打字机色带、庆贺生日和命名日的花束,有时倒下来的报纸中卷着一块铺路的大鹅卵石,这是为了过磅时增添一点分量。此外还有误扔的刀剪、锤子和起钉器、肉店的砍肉刀和残留着咖啡渣的杯子,不时还有枯萎了的婚礼上的花束以及葬礼上的色彩鲜艳的纸花圈。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把这些东西压碎,打成包,每周三次有卡车开来把包运走,送到火车站,由火车运往造纸厂,在那里工人们剪断捆包的铁丝,把我的劳动果实倒入碱和酸的溶液中,其强度足以溶化那些总是割破我手指的刮脸刀。然而,正如流经工厂区的浑浊河水中偶尔会有美丽的小鱼闪现一样,在这废纸的长河中不时也会有珍贵书籍的书脊放出夺目的光彩,我的眼睛被它耀得发花,我朝别处望了片刻,然后才迅速把它捞出来,先在围裙上抹抹,翻开书页闻闻它的香味,这才像读荷马预言似的读了第一句,它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视线。之后我把它收藏在一只小箱子里,同我发现的其他珍贵书籍放在一起,小箱子里铺了许多圣像画,是不知什么人连同一些祈祷书误扔进地下室的。后来,这成了我的弥撒,我的宗教仪式,这些书我不仅每一本都仔细阅读,而且读过之后还在我打的每个包里放进一册,因为每个包我都要给它装饰打扮一番,必须让它带着我的个性,我的花押。要让每个包都具有特色可是件煞费脑筋的事情,为此我每天在地下室得多干两个小时,提早一个钟点上班,有时连星期六也得赔上,把永远堆积如山的废纸送进机器,打包。上月,有人送来三千六百公斤绘画大师的复制品,扔进地下室,六百公斤浸透了水的伦勃朗、哈尔斯、莫奈、克里木特、塞尚,以及欧洲其他绘画巨匠的作品,我于是在每个包的四周裹上一幅名画的复制品。到了傍晚,当这些包整齐地堆放在升降梯旁边等待运走时,它们身上裹着的美丽画幅使我怎么也看不够。瞧,这张《夜巡》,这幅萨斯基亚像,这幅《草地上的早餐》,这张《缢死者之家》,这张《格尔尼卡》。另外,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每一包的中心还藏着一本名著,这个包里是翻开的《浮士德》,那个包里是《唐‘卡洛斯》,这儿裹在臭烘烘的纸张中、封皮染有血污的是《许佩里翁》,那儿,装在旧水泥袋里的是《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因而,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躺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既是艺术家又是观众,为此我每天都搞得疲惫不堪,身上擦破了皮,划了口子,累得要休克。为了缓解和减轻一些这巨大的体力消耗,我一杯接一杯地喝啤酒,上胡森斯基酒店打啤酒的时候,一路上我有足够的时间琢磨、幻想下一个包该是什么样。我灌下那么多的啤酒,为的是更清晰地看到前景,因为我在每一个包里藏了一件珍贵的遗物,一口没有盖的儿童小棺材,撒满了枯萎的花朵、碎锡纸角、天使的头发,我给书籍铺了一张舒适的小床,它们像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来到了这间地下室。因此,我干活老是完不成任务,院子里的废纸堆得山一般高,都到天棚了,从洞口倒进我地下室的废纸也堆积如山,同院子里的那卒山连接了起来。因此主任有时用铁钩扒开洞口,脸气得通红朝我叫嚷:汉嘉,你在哪儿?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别那么两眼死盯在书上啦,你得干活!院子里都动不了窝啦,可你还在下面做糊涂梦,干蠢事,玩方块儿!我缩着身子躲在纸山脚下,犹如亚当缩着身子躲在灌木丛里。我手里攥着一本书,睁大惊恐的眼睛望着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刚才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因为我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完全进入了书中的天地,对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我不得不惭愧地承认,我确实在梦境中,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在真理的中心。每天有十次我会猛然惊醒,奇怪自己怎么这样走神儿。下了班我也是心神不属,掉了魂似的走回家去,一路上默不作声,深深地沉浸在冥思浮想之中。我穿过街道,绕过电车汽车,走在书的云雾中,这些书是我当天发现的,我把它们放在皮包里带回家,我梦游人似的在绿灯下过了马路,下意识地,却也没有撞在电线杆或行人身上,我只是迈动两条腿走着,身上泛出一股啤酒和污垢的臭味,但我脸上含笑,因为皮包里装着我晚间要读的书,期望着它们将会告诉我迄今我尚不了解的有关我自己的一些事情。我在喧闹的街道上走着,从没有闯红灯,我善于在无知觉的下意识里,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在下意识的鼓舞中行走。我一一天里打出的包一一在我心中轻轻地、静静地隐没,而我确确实实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打成的包。在我心里有一盏小小的羯摩灯,瓦斯冷却器中的小火苗,一盏永恒的小油灯,每天我把思想的油注入这盏灯,是我劳动时不由自主地从书籍中,就是我装在皮包里带回家去的书籍中读到的思想。因此,我走回家去有如一座燃烧的房子,有如燃烧的马厩,生命之光从火焰中升起,火焰又从木头的死亡中产生,含有敌意的悲痛藏在灰烬的下面。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再过五年我将退休,到时候这台机器将随我一起退休,我不会撂下它的,我积攒了钱,为这台机器另立了一个存折,我将和机器一同退休,因为我将买下它,把它带回家,安装在舅舅的花园里,放在树丛中。惟有到那时候,在花园里,我才每天只打一个包,但它将比现在的大好几倍,宛如一尊雕像,一个庞然大物,我将把我年轻时所有的幻想,我掌握的一切知识,三十五年来我从工作中和通过工作学到的一切统统放进包里,因此惟有退休之后,我才在心中有所触动、在灵感到来的时候干活,每天只打一个包,用我家里现有的超过三吨重的书籍。这个包将不会让我为它感到羞愧,它将是我事前经过充分想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着手制作的。不仅如此,我将把书本和废纸整齐地排列在机槽里,在进行这项美的创造时,在按动电钮之前,我将撒下五彩纸屑和金属小圆片儿,每天制作一个包,一年后在花园里举办展览会,展览期间每一位参观者都将获准亲自制作一个包,但必须在我的监督下进行。当绿色电钮按下,压板在他面前推动并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把装饰着书籍和鲜花的废纸,以及他带来的各种废物压碾、挤紧时,敏感的旁观者就会有一种自己在这机器里被压碾的感觉。此刻我已坐在家里,天快黑了,我坐在小凳子上,脑袋垂得越来越低,最后滴着口水的嘴巴触到了膝盖。我总是这样坐着打瞌睡,有时我用这种索涅特曲木椅的姿势睡到午夜,当我一觉睡醒抬起头来时,裤腿上的膝盖部位已被我的口水弄湿了一大块,因为我身体蜷缩着,蜷作一团,犹如冬天的猫,犹如摇椅上的一根弯曲的木头。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P3-10

后记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这位捷克当代著名作家的一部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中思考最深、花的心血最多的一部佳作。    赫拉巴尔年轻时从事过十多种不同的职业,有四年(1954—1958)是在布拉格的一个废纸回收站当打包工。《过于喧嚣的孤独》这部中篇小说,就是通过一个在废纸回收站的老打包工汉嘉的通篇独白,讲述了他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故事和所思所想。据赫拉巴尔自己说,这个选题自他一九五四年到废纸回收站工作以后,在他脑海里酝酿了二十年之久,废纸回收站四年生活的感受如此之深,使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题材,而是不断地对它加以补充,进行反复深沉的思考,直到主人公汉嘉与他自己融为一体。这部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他的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成稿过程也并不一般,他推倒重来一共写过三稿。第一稿作者自称“是一部阿波利奈尔式的诗稿”,因为他“把整个故事看成仅仅是抒情的了”。第二稿改成了散文,用的是布拉格口语,可他觉得缺少嘲讽味,即我们在文中感受到的黑色幽默。他认为,书中主人公,一个通过阅读废纸回收站里的旧书而无意中成为的文化人,用口语来做他的独自不适合,于是又改用作者所说的“一丝不苟的严谨语言,捷克书面语”写出了第三稿。这一稿犹如一部忧伤的叙事曲,他满意地说:“直到现在这个故事才是动人的。”他自己被感动得几乎流泪。小说完稿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可当时无法问世,只能放在抽屉里,一九八七年作家瓦楚利克用自行刊发的形式将它出版,让它与读者见面。这样一部佳作,直到一九八九年底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赫拉巴尔大学毕业后曾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他没有按部就班地沿着这条人生道路走下去,而是重新建构了他自己的生活,在各式各样甚至像高温的钢铁厂、肮脏不堪的废纸回收站的地下室这样艰苦环境下当一个普通劳动者。他说:“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参与无论哪样的生活,不惜任何代价。因此,从事随便哪种职业在我都无所谓。我心里想,既然别人能在冶炼厂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与此同时,从这些职业流进我心田的千百种意象和感受,使我的幻想恣意驰骋。”理所当然,赫拉巴尔深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由此引发的“恣意驰骋”的幻想,在他的笔下便凝聚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和手法。    赫拉巴尔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普通人,是他自己与之等同并称之为“时代垃圾堆上”的人。这些人的处境往往很悲惨,可是他们透过“灵感的钻石孔眼”看到的美景却使他们沉迷得如痴似醉。幻景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正是赫拉巴尔小说的魅力所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废纸回收站的老打包工汉嘉也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孑然一身,没有妻儿,没有亲友,终日在肮脏、潮湿、充塞着霉烂味的地窨子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他浑身脏臭,当他偶尔拿着啤酒罐走出地窨子去打啤酒时,他那副尊容会使啤酒店的女服务员背过身去:手上染着血污,额头粘着拍打死的绿头苍蝇,袖管里会跳出一只老鼠。就是这样的生活,他年复一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他没有哀叹命运的不济、社会的不公,却把这份苦差事看成他的love story,把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看做“天堂”。他说三十五年来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使他无意中获得了知识,他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他的脑袋“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倾斜一下,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他满怀深情,有时也不乏自嘲地回忆自己那已经逝去的岁月,讲述他的“爱情故事”,诉说他对视如珍宝、圣物的书籍的青睐。他细致人微地描绘读书的乐趣,以及从废纸堆中救出珍贵图书给他带来的喜悦。他沉痛地倾诉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横遭摧残时心头感到的撕肝裂肺般的痛惜与愤懑。由于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普通老打包工之口,读来格外扣人心弦。    《过于喧嚣的孤独》或许是这位作家最后一部传世之作。他自己对这部作品曾经说过如下语重心长的一段话:“我之所以活着,就为了写这本书”,“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而推迟了我的死亡”。可以说,赫拉巴尔确实将他深沉的思考,无限的爱,他的全部忧郁和惆怅都放进了这部作品里。    赫拉巴尔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他没有儿女,妻子去世后他生活孤单。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捷克政体改变之后,舆论界对他偶有微词,不公正的指责刺伤着他敏感的心。一九九六年底,他因患关节炎、脊背痛住进医院。次年二月三日,正当他即将病愈出院时,人们发现他突然从病房的五层楼窗口坠落身亡。这一悲剧是出于自杀,还是由于探身窗外喂鸽子时的不慎失误,无人说得清。它将永远是个谜。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在悼念、惋惜之余,不免要把这个谜与他笔下经常出现的人物联系起来加以猜测,感到它多少带有些“中魔”(巴比代尔)的色彩。    杨乐云    二〇〇二年于北京

编辑推荐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这位捷克当代著名作家的一部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中思考最深、花的心血最多的一部佳作。小说通过一个在废纸回收站的老打包工汉嘉的通篇独白,讲述了他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故事和所思所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过于喧嚣的孤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0条)

 
 

  •   博·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是捷克作家。1914年3月28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1997年2月3日去世。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赫拉巴尔一生创作无数,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於一九六六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另一部由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 A7嚚s的电影《失翼灵雀》,於一九六九年拍摄完成,却在捷克冰封了二十年,解禁後,随即获得一九九零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过於喧嚣的孤独》命运亦与《失翼灵雀》相仿,这部小说於一九七六年完稿,但迟至一九八九年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捷克《星期》周刊於世纪末选出「...
  •   有些书,看的时候,怅怅地,看完后,怅怅地。然而不知道哪一天,忽然会猛烈地撞开你的心,让你泪流满面!捷克人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就是这么一本。
    这本书里让人最难忘的,是赫拉巴尔像小学生一般老实巴交写的那几个段落:
    汉嘉在铺天盖地的蓝绿苍蝇的围攻里将屠宰场浸透血污的包装纸打包时,为每一本勇气满溢后才敢捡回来的文明之魂精心装殓;三谷仓普鲁士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堆进敞篷火车,在大雨和汉嘉的泪水里送往西方一公斤换一个外汇克朗;呵呵,还有曼倩卡的辉煌时刻里与粪便的不解之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有两个场景一直在不断切换:
    一个像我天朝某个年代的招贴画,温暖的颜色,简单的场景,人民的脸上傻瓜一样的快乐;一个是从汉嘉的地下室天窗望进去,大块、粗糙、喧嚣的颜色,刺耳刺鼻刺眼。
    汉嘉,一个废纸打包工,一个一定要灌饱了啤酒才能忘掉这帷幕之后的无意义的文明装殓师。让人不禁感叹,确实有过那么一个时代,在有镰刀斧头旗帜飘扬的地方,都曾经发生过文明的灭绝。
  •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2011年10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本书是分成三部分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四十八帧照片,占据了48页;第二部分是正文及杨乐云的译后记,计95页;第三部分是作家生平及作品年谱,共有25页。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互对应的,在这两部分里,所有的读者一起见证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按照哲学上因果轮回以及“精神不灭”的说法,这个过程是从作家出生前的32年,1882年的 2月6日赫拉巴尔的祖父、酿酒工人弗朗吉舍克.赫拉巴尔与约瑟法.奥塔沃娃结婚开始的,一直到作家去世的14年后2011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赫拉巴尔精装单行本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也许还有以后。介绍一个作家通常是很复杂的事。这本书是甘愿被放逐的,一个精神丰富的孤独者之书。每一个字都像是深刻在永世的水泥地面上那么坚固,它是对人类无际的孤独、惆怅以及对理想的眷恋所做的最深沉的思考。赫拉巴尔说“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而推迟了我的死亡。”
  •   苍蝇成堆、老鼠成群的地下室,是废纸处理工汉嘉的天堂。他从事这工作三十五年了,但内心始终没有麻木。尼采、耶稣、老子、黑格尔等人经常在地下室里和他聊天。看似孤独,却拥有一个喧嚣的外世界。他并不渴望走出去,因为他比许多人都充实、丰富。他并不是在读书,而是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
  •   2012-04-24 21:01:31   来自: shalom (看着你的眼,勾引我的泪。)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评论 5

       当然是被题目吸引而来。
       打包工遇见那么多人,每天听着压力机喧嚣的工作声。但他孑然一身。孤独给了人伟大的想象及思辨的能力。所以汉嘉那么轻易地,把自己看见的幻象与真实自然而然地重合在一起。
       我不知怎么的,尤其是在自己心情不太好,看着落日的时候,会想到和汉嘉所回忆的类似的东西,叔叔、情人,幼时喜欢走的路、触摸的植物......
       那些以为他脏、愚蠢、老态龙钟么?他那么渊博。他爱着康德,“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夏天的晚上,当满天繁星在抖动的光亮中闪烁,一轮明月高悬时,我便渐渐陷入一种对友情倍加敏感,对世界和永恒不屑一顾的心态之中”。这是西方哲人。
       而拉赫巴尔说了,耶稣是年轻的,他还在朝着未来前进,不停攀爬,而老子则已站在山巅。读到此处真是觉得玄妙无比,大音希声,大器免成。自己国家古老的学说给一个捷克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想来真够骄傲的。
       我读老子,得到的是通透,但是拉赫巴尔是多么悲伤。
       还记得这本书开头那几页的照片么?1917年,他三岁,害怕镜头会射出枪弹,于是被吓哭了。拉赫巴尔内心该是多么不信任这个世界。可是再想想,世界真的值得信任么?周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虚伪的善岂不是恶?他们,俗气一点的用华服,高尚一点的用书本来装饰自己,让自己显得“品味”、“气质”,然而他们比得上这个做了35年打包工并且把自己职业当成一个love story来爱的汉嘉么?
       他对到天花板上的书本,他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个打包。他不断重复着,“世界不仁慈”,然而他一直尽心尽力地坐着最仁慈的事情,会因为死亡许多老鼠和苍蝇而懊恼不已。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猜想,这整本书一直没写下来的《老子》中的话,却是拉赫巴尔一直深爱又怀疑着,想问所有人的命题吧。
      司马迁那么悲伤地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拉赫巴尔也是因此而悲观着的吧。
       都说汉嘉最后把自己打包是悲剧,然而如果汉嘉真的相信了老子,这完全就是解脱。结尾不是你们说的这样悲伤吧。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天堂,愿汉嘉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书。愿他一直触摸着时光给纸张留下的质感,呼吸着故纸的芳香。(转载)
  •   作者凭据自身的经历在小说中以汉嘉为原形的角色写出自己在废纸压缩站工作的情感,过于喧嚣的孤独。汉嘉因为工作变得博学起来,“像一部百科全书”,偶尔借翻出旧书买给那些老学究赚点钱,经常流连于酒吧,房子堆满了从压缩站带回来的心仪的书。这样的生活挺有意思的,安静而不失趣味。可科技和社会改变了情况,他失去了工作。他选择死在他的天堂——压缩机中。留下的只有那压缩机过于喧嚣的孤独。
  •   有点寓言味。废纸打包,是指对文化的打压。思想被当成废品处理,苍蝇(指世俗或相应机构)所感兴趣的是沾在纸张上的肉沫和血渍。真正的艺术.文学.美感均成了**和老鼠的啮咬的磨齿工具。一个废纸打包工,从废纸堆中不时找到被遗弃的文学和学术经典,通过阅读,对文化和书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也丰富了自我生活。寓指在专制高压统治下,文化艺术.人文思想.仁爱美感等等,通通被扔进了**堆。只有赞美.讴歌.谄媚.愚忠才能享受现实生活。否则,你将被挤压成饼状,打包后,送到造纸厂回炉。所有思想都被清洗,漂白,然后作为白纸,重新印刷,打上专制的烙印,方可颁行天下。于是人民就在旗帜指引下奋勇前进了。
  •   捷克文学有种自得其乐的精彩,就像赫拉巴尔,多数人或许很难想象,一个法学博士,会为被抛弃在"时代**堆"里的人们,说了一辈子的故事吧.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不错,适合收藏.
  •   看了这本书之后果断变成赫拉巴尔脑残粉,两个星期之内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看完了,不能更喜欢他。
    看完全部之后还是要说,感觉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奉过英国国王是最好的作品,底层的珍珠神马的弱爆了!
    向星灿、劳白等译者致敬,很少见到那么亲切的译者,年表超用心。
  •   这本书我想要有2年了吧,我记得是一个废纸回收站搜索好书的故事,就这一句话就让我这个爱书的人爱上了,也在其他网等待不少日子了,现终于等到了双11低价的机会且还是精装本的,真是好事多磨。
  •   杰克文学的双璧之一,米兰昆德拉说是他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过于喧嚣的孤独,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但是这本美国小说真的太难读了。。而过于喧嚣的孤独,可读性就比较高,真正的动人的故事
  •   本来是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书名很独特,看完了便觉得这名字起得很贴切。看的时候我本身带着一点点沉重的心情,可能是因为遇到了一点烦劳吧,因此看这书的时候总有一点同感的味道。从书中细致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深入思考,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带给读者的思考。我觉得书中的主人公有一种很深刻的矛盾,应该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映吧,再想想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同样也是有很深的矛盾,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像我将要面临的高考,我像无数高考学子一样百般不愿意,但我们没有选择,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大,并且很典型的矛盾。除了这些,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其他的矛盾,不单只我,还有我的很多同学,朋友,他们都生活在矛盾中,只不过有的人比较清晰,有的就比较模糊罢了。看了这本书,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是我原来没有思考过的,但并不带表他们从没出现,可能是自己没察觉,也可能是察觉到了却毫不适从。不管样,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无论是哪个年龄的人,哪个职业的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并且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有时候看一本书不一定要有很精彩的描写,就算是小说也一样。作为一本可以流传这么多年,并且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那么他一定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魅力,去吸引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读者喜爱上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去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而不是去光顾那些所谓的青年畅销书。总之,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   实在没有比这个题目更好的题目了。我想,当赫拉巴尔写下它的时候,他的小说几近成功,太空里的黑洞已然生成正张开大口等待它的猎物——无辜而懵懂的读者的到来。
  •   “人最终能留在这个世上的不过是造一个火柴所需的那点磷”...大爱赫拉巴尔 还有 杨乐云译本真的不错
  •   赫拉巴尔是一个很棒的作家 这本书值得一看
  •   内容就不用说了,前一阵狂迷赫拉巴尔。不过这种篇幅的小说,其实实在没必要出成这种精装本吧。。
  •   赫拉巴尔的重要代表作
  •   赫拉巴尔的经典语言:天道不仁慈,有头脑的人不仁慈。我认同。
  •   赫拉巴尔太让人感动,看了4遍
  •   这个书是看过了之后再买的,很棒。。。。赫拉巴尔,好棒。。。。。。
  •   赫拉巴尔的成功也许来的晚了一些,但是本书中他近于自传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独特的光辉,让我触及到了不同的大脑突触。如果说,成功由于偶然,但是内心的固守是一种美好。
  •   很喜欢赫拉巴尔,这本书很薄是硬皮的很喜欢
  •   赫拉巴尔的经典著作,不错
  •   喜欢赫拉巴尔
  •   赫拉巴尔,才华横溢
  •   赫拉巴尔的书好。
  •   看过了,觉得挺不错的,赫拉巴尔值得尊重
  •   小人物,大思想。我甚至羡慕汉嘉每晚担心一吨重的书会因一声轻咳,一个翻身而报复性地坠落。。。与书为伍的人生无论外表多寒酸,都无法掩藏内心的浩瀚。
  •   也许生活中也有不少汉嘉
  •   值得一读的小说,是热爱文学的人必读的的作品!!!
  •   看过《严密监控的列车》电影。这本书一开头就被吸引了
  •   米兰昆德拉是我喜欢的作家,这本书是我的菜。
  •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却让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品味,有些思想依然让我感到模糊,是值得一品再品的书。建议读完后看看同名电影,会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
  •   看完它,这作者就立马上升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太让我感动了,有生活、有爱、有理性、有痛苦的书,活生生地打动着我。
  •   捷克作家带领我们重回对人类集体智慧(书)的崇敬,实在是不错。就是这本书印刷得过于浮夸。
  •   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汉嘉。
  •   很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因为我和主人公对书籍有着同样的爱好。 生活总是喧嚣,在喧嚣中我们越加的孤独。
  •   书虽然很薄,但是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孤独的人读了更孤独。
  •   之前看了2遍电子版,觉得这本书看反反复复看10次都不够。
    我们将很多美好污秽打包,粉碎。
    最后也将自己封装成一个包裹,我要用什么来封装,粉碎自己
  •   读完整本书,感觉比较接近。主人公对时代下精神文化深沉的思索,一种出于平凡的伟大。
  •   这本书的装帧让人吐血,前四分之一都是作者的照片,后面还有一篇长长长的评论性文章,当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是看文字长短,有泪有笑,带着脏兮兮的高洁,只能说这本书是个奇葩。
  •   如果你静不下来,估计看不完这本书。像一个短片,不停地使用各种剪辑技巧,出现各种画面,组成一部想说很多东西的故事!
  •   拿到后很快的翻看了一下,因为有米兰昆德拉的那句话才买,书装帧的很仔细很精致,不过不是我喜欢的
  •   精装,半本照片半本书。但是内容不错,让人有种淡淡的感触说不出的心灵悸动。
  •   这个作家的作品还没有读过,希望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
  •   封面,包装神马的都八错,前面是作者的照片,后面是作者的年历表,故事很短,只是中篇小说而已,暂时没怎么看明白,要慢慢品味
  •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推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開篇第一句話便讓人深陷其中的一本書:)
  •   就买一本看啦。还没读呢,喜欢米兰昆德拉。哈。
  •   读书、爱书如斯,飞升的天堂。
  •   此书是艺人伊能静推荐的,装帧很别致,看完后深有感触。我们又何尝不是像汉嘉一样,守卫着现代文明冲击过后的一小块心灵净土。物质的繁荣和精神的空虚,灵魂的自由和现实的束缚......很值得我们反思啊~~
  •   强烈建议读者一读。了不起的作家。
  •   梁文道推荐过的,需要耐下心来才能读懂的文学作品,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有价值的,但他本身就是伟大的
  •   捷克老头儿看穿时间之作
  •   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孤独患者,看看这本书。
  •   太喧宾夺主了孤独在你身体里面结果那些滋味你尝过之后尽然无法自拔我可以一个人很好的
  •   这本书怎么说呢 应人而异吧 我觉得可能多看几遍才能读出精髓吧 还没看完 不过质量特别好
  •   过于喧嚣的孤独。。。不解释了,很适合正在工作的我
  •   页数不多,但是作者笔力不俗,大段大段的叙述让人看得很过瘾。强烈推荐的一本。
  •   当初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收到后翻开来,正版,纸张很好,与作者有关的图片比较多,同事说买亏了,不过我喜欢。。。。。。
  •   永恒的孤独,伴随着守望,地狱还是天堂只有自己知晓。
    文字没落,文化涤荡,守住寂寞,看尽荒凉。
    不过是两派鼠斗,何必慌张?
  •   当当上的后面评论经常是所谓好书,好书,装帧很精美之类的言论。你连你喜欢都不喜欢怎可妄自造谣。读书热是读书真的多了吗? 孤独其实就是三十五年来不断切割你的灵魂、思想的切纸机。
  •   作品文字没多少,很多的作者生平照片,凑页数吗?但文字真心不错,正在看。
  •   有种能引起共鸣的情感,于文字之间,很朴实,很真切,人有时可以那样简单的活着,这本书适合慢慢的回味
  •   仅仅薄薄的100页,尽是作者厚重的人生。甚至有时会被这种厚重压得喘不过气。但故事进行的却是那样的安详,平和。让人安静。
  •   書還沒讀過。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覺得作家沒接觸過。這個名字又很對我胃口。所以就買了。估計應該會不錯。就是這書的排版應該沒有英譯的好的感覺。後面全是作者生平。後記什麼。看完覺得不錯的話。會考慮買英文版。
  •   还没见过作者照片占了这么大比例的书,以为是小长篇,结果下来是中篇,只不过,作家能力很好,不错。
  •   我们都是孤独的,生来孤独。越是繁华喧嚣的地方我们就越孤独,为什么呢,我没有答案。
  •   过于喧嚣的孤独,帮同事买的,她喜欢
  •   只喜欢偶尔的喧嚣,喜欢很多时候的孤独
  •   过于喧嚣的孤独
  •   这是我买的第三本《过于喧嚣的孤独》。
  •   孤独就是孤独,不用太喧嚣。
  •   会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全书每章就是一大段,不分小段,但看起来畅快舒服。作者的才华满满的溢出纸面。这个故事其实很短,书中收录了作者生平介绍和很多他的照片。曾经在大学图书馆里与这本书不期而遇。多年以后买来再看一遍仍是感慨万千。
  •   我想说,有时候书不在看的多,二十你能记住多少看懂多少内容
  •   或许,越是热闹,越是让人觉得孤独吧
  •   好书啊!一定要看的小说!
  •   一个在中国大陆不大为人所知的作家,篇幅很短,文字却很有力量。主角对书本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和难以理喻的幻想,静下心来读却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感人的力量,不因为荣耀,不因为成功,只因为一份对知识的纯粹的执着和坚持。
  •   单凭这个名字就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是不同时代,但现在我们谁都不是处在这样的孤独之中。
  •   在喧嚣的时候看这本书,会得到一种心灵的平静
  •   讲述一个孤独者享受孤独的故事
  •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為我有點狂妄,是無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無限和永恒也許就喜歡我這樣的人。”這是閱讀帶來的孤獨,也是值得享受的孤獨,在書本間躍動的文字從曾不安寧,可是讀書本身卻是孤獨的,是只有一個人可以享有的那種過於喧囂的孤獨。 ”
  •   书的封面是硬皮的,我喜欢这种质感的书。前面有着作者的照片,后面有作者的简介。书我没有看完,但是我想不会让人失望。
  •   读完后来做评价。这本书其实缺乏趣味性,但是很有哲理性。作者很喜欢老子啊,书中多次提到老子。还有就是,好的翻译真的很重要。哎!
  •   看得出作者很孤独。
  •   半本作者照片剩下的还没有看据说真的很孤独
  •   适合一个人静静的读 值得购买
  •   直视生活,面对内心,虽然被稠密的思想充斥,但不显学院气,让人体味到人类智慧的光芒
  •   东欧作品,被我们忽视的作家群。其实非常好!
  •   终于把他的作品收全了!
  •   大师级别的作品
  •   一本能看进去的外文作品,不容易
  •   只是好奇这真是昆德拉所评论的吗?
  •   朋友介绍。把孤独写的如此凄美,果真很好看。推荐!
  •   冲着书名买的,不知道内容怎样,所以不敢说好或者推荐·
  •   所以我买了,别人评价都说好。
  •   就从书来说 包装良好 没有坏损情况 也应该是正版 关于内容 才开始看不敢说心得体会,先就这样
  •   很喜欢的说,对当当很信赖
  •   现在还没读完 但很喜欢这本书 属于作者的半自传吧 一个处理纸质**的工人 对于书和知识有另外一种奇怪的理解 让我眼前一亮 描述的场景完全能在我眼前具象化 很不错 建议看看
  •   远离喧嚣,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满足
  •   这本书赞的人很多,所以买下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