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理想国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普西沃·古德曼  页数:179  译者:王秋华  
Tag标签:无  

前言

英国20世纪名作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曾经说:“聪明的旅游者只在幻想中游历。”    我写这本游记有双重目的:虽说现代交通便利,旅行社服务周全,但有些国家还是很不容易去到,我希望为知道这些国家但不常旅行的人做一点有声有色的报导,至于没有听说过这些国家的人,我希望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也想进一步认识这些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教训的遥远的地方。游记中介绍的国家都是我自己去过的。一部分文章是我访问的结果,其他则引自绝对可靠的来源;插图是我亲自素描、测绘或根据专家的描述画成的。    游记的内容自是不免受到我个人兴趣的限制:因为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政治、经济等问题只有些粗浅的认识,我学的是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本行的事我尽量避免多谈,可是建筑并不是一门狭窄的事业,我们盖房子不只为了遮风避雨,住宅和城市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这社会的爱、憎与渴望。    我的插图不含山水美景,农民耕耘之类的题材,我所画的是人造的房屋和环境,是我们要认识一个国家必须看到的东西。我不敢说自己观察完善,但是我尽量画出了一些有代表性或地方特性的景象。我也画了一些史无记载的地图和平面图,企图带读者去看一些值得注意而无人知晓的地方;至于不甚重要的细节或只有专家钻牛角尖研究的东西我就一概省略……由于图画终究不能表达一个国家的全部形象或社会习俗,所以我也引用了一些早期探险家(或理想国发明人)的文学记载,再加上些许我个人在椅上神游时的感叹和评语。    对那些有心超越时空去旅、游的朋友,我有几句忠告:不必费心学习各地方言,本文介绍的国家都有人可以为你翻译,倒是先研究一下各地的习俗或信仰比较重要,可以避免一些尴尬的场面或误会。我们的行为在异国有时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比方说,在有的国家,付钱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甚至罪行,珠光宝气的打扮有时反而会被人嘲笑;在希腊的“共和国”,奴隶阶级是被视为当然的社会成员,柏拉图因此也不为它作任何解释,我们可能很看不顺眼,却不去思量我们自己社会中的奴隶问题。    为了服务有志一游而不想只观光一番的朋友,我尽量提供了各地习俗的理论背景,各国的哲学理念或道德观。我知道,到理想国游历的人都会对许多现象感觉不安,比方说,这些国家好似都没有“进步”的观念:它们的社会似乎都已定型,罕求改革。我想提醒读者们,我们所谓的“进步”也不过是十八世纪后才出现的名词,而且到本世纪末也许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学者专家不是已在呼吁世界“停止成长”吗?)。话说到此。令我想到艺术家往往是人类的先知:现代艺术打垮了数千年文明塑造出的学院派艺术,却再度向原始艺术中寻求灵感。殉道后被封为圣人的英国托马斯·莫尔爵士,也就是“乌托邦”名词的创作人,曾经说过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名言:“越是和我们不同的习俗,越会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我的遗憾是无能提出更具体的导游资料,帮助读者去到我曾有幸一游的列国。英国小说家王尔德(Oscar Wilde)曾经说:“一本不含理想国的地图是不值一瞥的”,可是我们绘制地图的专家至今还不曾修正他们的版本。

内容概要

建筑师古德曼,美国当代建筑史上最富创造力和传奇性的犹太教堂建筑大师。年少时即对西方历代理想国的传说满怀憧憬,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期间又以此为题开设讲坛。虽然这本《看见理想国(一位建筑师的梦想国度游记)》中所描写的理想国度在世界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但他还是决定去实地探访、在那里,他以人类学的眼光去研讨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又凭借建筑学的专业素养测绘出当地的民俗形态与建筑风貌。《看见理想国(一位建筑师的梦想国度游记)》是他一系列游历、观察、记录和描绘的成果,在其去世后,由其好友、著名建筑师王秋华译成中文版首度面世,堪称一本绝世奇书。

作者简介

普西沃·古德曼 (Percival Goodman, FAIA,
1904-1989)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教堂建筑师,强调犹太教堂不宜模仿基督教堂景仰神明的崇高气质,倡导现代建筑理念。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所二十余年,作为西方历代理想国度论述的热心读者,除指导建筑设计外,亦曾开课讲授理想国理念,教出多位杰出建筑大师。76岁退休后,在本书译者的鼓励下完成本书,并以图绘导览形式完成了他神游异邦的宿愿。
王秋华
1925年8月出生于北京,抗战时期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6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进修及工作,其间师从著名建筑大师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教授,后与其成为合作建筑师。1979年定居台北。

书籍目录

前言
作者自序
镜里花难折?(推荐序)
梦土无恙(推荐序)
作者介绍及本书源起
一、共和国
二、新大西岛
三、太阳城
四、乌托邦
五、乌有乡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一、共和国    The Republic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民主政治领袖伯里克利斯(Pericles)逝世后两年,也就是雅典的黄金时代开始没落的时期,他的少年时代在伯罗奔尼撒战争(The PeloponnesianWar)的阴影下度过。二十三岁时,雅典城终于被斯巴达(Sparta)击败;他自幼即景仰斯巴达的军事组织能力与严格的社会系统:在斯巴达,财产、工商业、教育、道德观均为政府控制,男女平等,婚嫁及儿女的养育均以社会福利为先决考虑,而且生活简朴,蔑视奢侈的享受。    柏拉图三十余岁时,便写出他的理想——《共和国》。四十一岁在雅典成立柏拉图学院,虽未曾产生一位优秀的哲学家国王,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任亚历山大国王的老师。    柏拉图的理想国书名原文是Politeia,源自希腊文“城邦”(Polis),由于独立的城邦是古希腊的政治单位;而英译的“共和国”(Republic)则源自拉丁文,也有学者认为翻译不正确,谨供读者参考。    我乘飞机到了希腊的平杜斯(Pindus)山区,循着古道登山数周,一直好似被一股电磁波吸引着,使我直奔德尔菲(Delphi)镇附近,帕那索斯山(Parnassus)下的一个名叫特泰亚(Tritaea)的古城。在那城中一家小酒店里,我遇见一名本地人,名叫加达里(Castalia);他自称是个“智者”,因为他诞生在圣泉之畔,有知古事、卜凶吉的天赋。于是我问他是否认识柏拉图。“柏拉图?你说的是那出自名门,阿里斯通(Afiston)和佩里克蒂俄尼(Perictone)的亲生儿子吗?”我答道:“正是他。”“你说的是那悲哀的伟人,希腊最了不起的伟人,公元前428年出世,自幼成长在战争的阴影之下,雅典舰队就是在他两岁时驶往叙拉古(Syracuse)不幸惨败,斯巴达又在他二十三岁时征服了雅典!”他一口气说完了这番话后,把手杖砰地在地上敲了一下,脸色绯红地(也许是喝多了酒吧?)又加了一句:“我会不认识柏拉图吗?!”    我知道我找对人了,赶快又叫了一瓶酒,然后边喝边谈地告诉他,我是如何地瞻仰柏拉图和他的共和国。最后我们约好了,次日在德尔菲镇见面,因为他(面带神秘的表情)说,他要在镇上顺便办点事。第二天,我带了面包、橄榄油、大蒜和一大瓶松脂酒,他则提供了下面的一段故事。可惜我只能把故事简略地翻译出来,至于他的表情和手势,他引用的古诗人荷马的词句,我可就无能为读者转达。    我们找到一块舒适的地方坐下,灌满了酒盅,他就开始说了:“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之后,柏拉图就看出来雅典和科林斯城(Corinth)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战的,双方都想在西洋称霸,战争的目的不是求荣而是获利。后来他更进一步认为,所有战争都是为钱打的,而且执政贵人与民主派之间,也就是富人与穷人之间,永远会有冲突;贪财和追求权势是政治领袖野心的泉源。”001-003

后记

王秋华    有关本书的内容,古德曼教授的原著及两位台湾学者(阮庆岳与孙德鸿建筑师)的推荐序中,均已提供了精彩的叙述,我就不再作锦上添花的说明。我非常高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的简体字版。我虽于1946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进修及工作,并于1979年迁至台北定居,但始终与我少年时代的同学保持联系,希望将本书的简体字版本献给我重庆南开中学1942级的级友们。其他读者或许也会有兴趣知道一点我的生平和身世,以及我为何要翻译这本书,所以我就以此为题作为本书的介绍。    我在1925年8月出生于北京(中华民国成立时,为了反对历代帝制,曾改名为北平)。父亲王世杰先生1921年—192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并于1922年与母亲萧德华女士(音乐家萧友梅先生之胞妹)结婚。当时恰逢北洋军阀专制,战事频繁,国库空虚,北大教授月薪只能领到三成,生活十分困苦。1928年母亲率领我和姐姐弟弟迁居南京,我仅三岁,对北京并无儿时记忆,我所知道的北京都是在就读大学建筑系时,由刘敦桢教授指导的“中国建筑史”一课中学到的。    1929年5月,父亲由数位当代学者(李四光、周苏生、王星拱、皮宗石、邵逸周、杨端六等)协助,于武昌城外珞珈山濒临东湖地区成立了武汉大学。我5岁时进入武大附小,全校只有约五十个学生,都是教授或职工儿女,感情十分融洽。1933年4月,父亲出任教育部部长,全家遂迁居南京,我转入市立鼓楼小学,小学生涯中有两件难忘的记忆:一件是一个姓周的小朋友邀请我下课到她家去玩,我见到她狭小阴暗的住宅,非常吃惊。那时我家是一栋新楼房,有一个大花园,我本想回请她来玩,但怕她以为我是故意炫耀,心中非常不安,迟迟未请。当我把这事告诉父亲时,他说:这是你长大后一定要做的事,要为我们的社会铲除“贫穷”。第二件是我9岁时,参加小学生运动会的400米赛跑,跑到半路已经精疲力竭,只好勉强走到终点,不料却赢得了第一名!因为其他选手跑不动时都放弃了。我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决定要做的事,永不放弃!    1932年—1937年,每年暑假父亲须赴庐山参加学术会议,全家便也到庐山牯岭度假。牯岭的流泉、云海和珞珈山的湖光山色,塑造了我一生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崇敬。小学毕业后,我在中央大学附设的实验中学读了一年,便是卢沟桥事变的前夕,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家从南京搬到重庆,为了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住在城外一座名叫“红岩嘴”的小山上,我考入南开中学初二级。南开中学原在天津,1931年日本强占东三省后,已逐步发展侵占华北的企图,有远见的校方领导在1936年便已在重庆建立了南开中学。1937年~1938年,战事如火如荼般扩展,京沪失守,沿海重镇纷纷沦陷,国内许多重点大、中学校仓促迁往内陆,多半只可能搭建简陋的临时性校舍,南开中学却因迁建较早,拥有坚固美丽的建筑、完善的设备和广植花木的校园,加以学术水平高超,被誉为当代的“天堂学府”。    南开中学位于重庆外郊的沙坪坝,学生均须住校。同学们不但一同上课、自习、吃饭,也一同出刊物、办活动、练体操,半夜并常需结队躲入山洞逃避日军空袭。朝夕相处,自然培养出一股深厚的感情。我初入南开中学时,男女学生同班,其后则因学生人数暴增,为了便利管理,改为男女分班,所以同班的男女生很少相识。1942年毕业后,许多同学一同考入自南京迁来的中央大学,校址也在沙坪坝(是重庆大学慷慨捐出的土地),我们便立刻组成了南开中学校友会,举办很多活动。42级的级友并曾为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级友募款治病,借了南开中学的大礼堂演出五场“清宫外史”话剧。抗战时期的沙坪坝罕有艺文展览或表演,是当地的一件大事,我们也因为在课余进行排演、租借服装布景、张贴海报等分工合作,培育出更深的友情。    南开中学自1941年至今,每年毕业的学生均有级友会组织,并曾出版级刊或举办团体旅游。我们1942级的级友们于1952年和1962年在母校团聚,庆祝我们毕业50周年和60周年,我也曾尽量从台北飞返参加。自1993年起,我们曾五度每两年一次结伴旅游。年青时代培养的友情似有特别的意义,虽然许多级友已经辞世,但我们的级刊《鸿雁》至今仍旧每年出刊。    战争是残酷的,我是绝对反战的人,但也不能否认“十字军”东征亚洲及蒙古帝国横扫西欧所促成的东西文化交流。日军侵华给予国人无限惨痛的经验,但抗战引发的人口大迁移(南开中学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省人”!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合组了西南联大,浙大、交大迁至贵州,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却为我们的老校区带来了新生命。    我不认为战争有什么好处,但人们在最苦难的经验中也可以寻求宝贵的教训。人不怕苦,只怕绝望,所以一定要有理想,即使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有理想就有希望。历史中的“理想国”都是作者为了不满现况,批判当权政府的虚拟或隐喻。亲爱的读者,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你们的“理想国”又是什么?你们是否也曾为心目中的“理想国”付出一点一滴的心力呢?我翻译本书,不是要提供任何答案,而是希望有机会提出这些问题。    2010年11月于台北

编辑推荐

一们建筑师穷尽一生的梦想旅程,一次穿越时空的乌托邦之旅。    这本《看见理想国(一位建筑师的梦想国度游记)》由美国当代建筑史上最富创造力和传奇性的犹太教堂建筑大师普西沃·古德曼所著。古德曼建筑师的书写,融合严谨的知识铺陈,与小说轻快的叙述手法,加上他以手绘出来一幅幅理想国世界的动人图像,让这本书不仅因稀罕而极端珍贵,同时显现对怀抱理想梦想(且不屈服)的前人的致意情怀,神话、梦境、想象与盼望兼具,而全书散发出来浓厚的古典气息,更是芬芬也芳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看见理想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包装好,到货快,看了一下纸张好,印刷精美,内容详实,值得推荐
  •   书的简介吸引了我
    一本不算厚的小书,很有感觉
    还没开始仔细阅读~~不过大致翻看了一下~~还是不错的!
  •   资料详实,阅读流畅。
  •   很值得一看,书也很新!摸着就很舒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