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歌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尼古拉斯·斯帕克思  译者:李佑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曲真爱谱写的生命之歌不容错过的年度温情小说“尽管夏天总会结束,对你的爱和想念却无时无刻存在……”离婚的钢琴教授史蒂文独居故时的海边,越来越感觉到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孩子和家庭的爱。家族遗传的胃病一直困扰着他,他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想最后创作自己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有时,人生就像一首歌。     17岁判逆的女儿罗妮因为幼时父母离异与父亲疏远,也因此放弃了深爱的钢琴表演。这个暑假母亲刻意安排她和弟弟乔纳从纽约到海边与父亲史蒂文相聚,一系列的事故让这次海边之行变得曲折又离奇。在小岛上和父亲一起的日子,罗妮渐渐知道了真相,领悟了父亲的真爱,在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她替父亲写完了那首歌。看着父亲在歌声中微笑着离开了人世,罗妮也感觉到新的人生开始了。这是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女儿新生活的第一首歌。     这个多事的假期罗妮还经历了一场突如奇来的浪漫爱情,俊朗少年威尔同她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偶遇、相识、恋爱、误会……一起面对险象环生的烦恼和困惑,一起分担成长的责任、经历人生路上的抉择,他们彼此关爱、打开心结、最终突破了困境走到一起。美妙的爱情宛如一首歌。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Nicholas Sparks)
当代首屈一指的“美系纯爱小说畅销天王”,名列福布斯全球最富作家榜行榜第十名。
当代两位同时有精装和平装作品在榜上停留超过一年的作者,另外一个是J.K. 罗琳。
斯帕克思的作品以35种语言畅销全球4500万册,《最后的歌》是他第15部作品,2009年度最新畅销小说。
他的作品是电影导演的最爱,《手札情愿》《瓶中信》《留住一片情》《罗丹岛之恋》都赢得了不俗的票房,2010月2月,《分手信》全美首映,票房突破《阿凡达》成为当月电影排行榜冠军,4月,《最后的歌》全美首映突破6000万美元,掀起一股青春偶像热潮,18岁的主演——摇滚小天后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被称为“布兰妮接班人”,她演唱的同名电影主题曲《The Last Song》迅速成为新的电子歌曲下载排行榜冠军。

书籍目录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已出版作品•	The Notebook 恋恋笔记本(October 1996) •	Message in a Bottle 瓶中信(April 1998) •	A Walk to Remember 留住一片情(October 1999) •	The Rescue 拯救(September 2000) •	A Bend in the Road 弯路(September 2001) •	Nights in Rodanthe罗丹岛之恋(September 2002) •	The Guardian守护者 (April 2003) •	The Wedding 婚礼(September 2003) •	True Believer 忠实信徒(April 2005) •	At First Sight 一见钟情(October 2005) •	Dear John 分手信(October 2006) •	The Choice 抉择(September 2007) •	The Lucky One 幸运符(October 2008) •	The Last Song 最后的歌(September 2009) •	Safe Haven 避风港(September 14, 2010)电影1.	Message in a Bottle 瓶中信(February 12, 1999) 2.	A Walk To Remember 留住一片情(January 25, 2002) 3.	The Notebook 恋恋笔记本(June 25, 2004) 4.	Nights in Rodanthe 罗丹岛之恋(September 26, 2008) 5.	Dear John 分手信(February 5, 2010) 6.	The Last Song最后的歌 (March 31, 2010)

章节摘录

  说完后,她迅速转开身去。此时此刻,她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身后,有人大声喊着:“威尔!快回来!我们要继续打球!”  然而,她分开众人挤出一条路时,不知为何她总感觉他一直盯自己,直到她消失在他的视野之外。  衣服湿得不算厉害,但这已经让她很不爽,因为她非常喜欢这件T恤。去年,她和瑞克偷偷溜去看“打倒男孩(译者注:FOB,美国朋克摇滚乐团)”的演唱会时,好不容易才得来这件纪念衫。后来,妈妈知道后曾大发雷霆,不是因为瑞克脖后文着一个蜘蛛网,耳朵上的耳钉比凯拉还要多。其实,妈妈生气是因为她撒了谎,她骗妈妈说他们去了别的地方,直到第二天下午她才回到家,因为演唱会后他们又去瑞克在费城的弟弟家搞了个派对。所以,妈妈便禁止她和瑞克再有往来,甚至不许她再和他说话。第二天她就破了戒,她才不理妈妈定下的破规矩。  坦白来说,她并不是因为爱上了瑞克,她喜欢他根本没到那份儿上。其实,她是故意要和妈妈怄气,因为她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可是,她来到瑞克的住处时,他又喝得酩酊大醉,跟那天在演唱会上一样。她意识到如果继续和瑞克在一起,他一定会怂恿和强迫她吸食一些鬼玩意,因为前晚的派对上他就那么干过。所以,她没几分钟又离开了,整个下午都一个人在联合广场转悠。从此,她知道自己和瑞克结束了。  关于毒品,她并非一无所知,有几个朋友就吸食大麻,有几个是可卡因和摇头丸,有一个甚至还染上了令人恶心的毒瘾。每个周末,她和朋友不是去酒吧就是搞派对,很容易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毒品。朋友都抽烟喝酒,他们拿出那些药片时,都会对她发誓说,这能让整个夜晚物超所值。最后,夜晚剩下的时间里,她们都会口齿不清、摇头晃脑、上吐下泻,甚至完全失去理智,干出一些愚不可及的事。早晨醒来时,有的甚至会发现,自己和完全不认识的男人躺在一张床上。  本来就不喜欢那种地方,而在去年冬天凯拉出事后,她便再也不想去那种地方了。有人——凯拉都不记得那人长什么模样了一一偷偷将“迷奸水”掺进她的饮料,但她非常肯定地记得,那晚和刚认识的三个男的在一个房间里,而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她发现自己的衣服散落了一地。后来,她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一一假装从未发生过,甚至后悔告诉了罗妮——可是,根据当时的一些细节,那晚发生的事并不难拼凑出来。  回到码头上,她将剩下的半杯汽水放在地上,然后拿出纸巾疯狂擦拭着T恤上的水渍。似乎,有点作用!不过,纸巾又变成一块块白色碎屑粘在了衣服上,很像恶心的头皮屑。  唉!好极了!  那家伙怎么偏偏撞到的是她呢?她才到那边多久啊?十分钟?怎么会那么巧?为什么她刚准备要走,排球就赶巧不偏不斜朝她飞了过来?她不过是端着一杯饮料,站在人群中看一场比赛!甚至,那还是一场她不怎么想看的比赛!太巧了!简直是百年不遇!甚至,今后的一百年里,她可能再也碰不到这样的好事儿了!早知如此,她真该去买张彩票!  突然,她又想起了刚才撞她的男生。红棕色头发,褐色眼睛,他真是很帅。他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她注意到他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而他看她时更是一脸专注的神情——对她的关心溢于言表。或许,他不过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男生,可是,在那千分之一秒中,她的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感觉所占据——他是那么真实!那么与众不同!  ……

编辑推荐

  畅销书《分手信》作者斯帕克思最新作品,纯爱小说创作天王,引领女性情感阅读风潮 。  《最后的歌》创造欧美纯爱小说的新亮点,青春偶像气质勇超《暮光之城》。  《最后的歌》一经出版就荣登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占据榜单数月之久。  同名电影《最后的歌》成美国票房冠军,由人称 “布兰妮接班人”的摇滚小天后麦莉·塞勒斯主演 。  电影主题曲《The Last Song》在美国风靡一时,迅速成为新的电子歌曲下载排行榜冠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后的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故事的开始是17岁的罗妮和弟弟乔纳在母亲金姆的带领下,驱车从纽约前往靠海的赖茨维尔比奇小镇,那里是父亲史蒂夫的老家,父亲就居住在那里。母亲安排两个孩子与父亲一起度过暑假。而几年前,父亲和母亲离婚了,罗妮因此讨厌父亲,很不情愿的离开纽约。
    史蒂夫是著名的钢琴教授,年轻时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女儿罗妮弹钢琴也是出神入化,小有名气。就在史蒂夫的父亲因家庭遗传的胃病去世后,身体状况江河日下的史蒂夫也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因此,他和金姆离婚,游走各地做钢琴演奏家,最后前往自己的老家海边小镇。在那个僻静的小镇里,他越来越感到自己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孩子和家庭的爱。受家族遗传胃病困扰的他,想最后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罗妮在小镇和父亲呆在一起的日子,随着相处日子增多,罗妮渐渐知道了真相,领悟了父亲的真爱。在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她替父亲写完了那首歌。看着父亲在歌声中微笑着离开了人世,罗妮也感觉到新的人生开始了。这是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女儿新生活的第一首歌。 罗妮读懂了亲情,更坚定了她将钢琴音乐生涯走下去的决心。
    有时,人生就像一首歌。
  •   《分手信》的英文原名叫“DEARJOHN”,直译过来就是“亲爱的约翰”。其实,从书名就可以猜出小说大概的情节了。在美国,DEAR JOHN LETTER 就是绝交信的意思,特指战场上的士兵收到的来自远方女友的分手信,因为这样的信常常都是以“DEAR JOHN”开头的。
    根据《分手信》改编的电影已于去年底完成,今年情人节档期在美国上映,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分别是主演《舞出我青春》的英俊小生查宁•塔图姆和在《妈妈咪呀》中与梅尔•斯特里普合作的美少女阿曼达•赛弗里德。
    另一本小说《罗丹岛之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已于去年9 月在美国上映,由理查•基尔和戴安•琳恩主演。这是一个探讨人生的第二次选择、爱和牺牲、家庭对人的影响等的故事。尼古拉斯认为这样的主题在文学作品里讨论得很少,所以很有意义。不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有模仿《廊桥遗梦》的嫌疑。
    《最后的歌》是作者的最新作品,改编电影几乎和小说同时上市。电影由人称“布兰妮接班人的”摇滚小天后麦莉•塞勒斯主演并演唱主题曲《当我看到你》,在今年3月获北美春季票房冠军。
    斯帕克思可说是小说、电影双票房冠军!
  •   《最后的歌》是我最近刚看完的书中最感人最精彩的一本。从《分手信》开始,我就地被作者渲染的纯爱气氛深深折服。
    小说讲的是离婚的钢琴教授史蒂夫独居在家乡的海边,越来越感觉到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孩子和家庭的爱,家族遗传的胃病折磨着他,他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想最后创作自己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有时,人生就像一首歌。
    在母亲刻意的安排下,罗妮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一段曲折却美好的时光。在故事的最后,罗妮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真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写完了这首歌。在17岁之前的叛逆时光中,罗妮因为父母的离异而放弃的钢琴终于再度响起。看到小说的最后, 我哭得稀里哗啦……
  •   《最后的歌》,一本越深入去看就越觉精彩和动人的书,既有青春洋溢,也有亲情动人。看这本书有不少好处:一是可以让你长期对着电脑的干涩双眼有一场纯天然的治疗——眼泪的润泽,当然前提是你即使不是个感情泛滥但也必须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二是,故事里的情节,让人醍醐灌顶一般地开始重视一些之前容易忽视的东西,那些虽然平凡,但是失去却能让人如置身地狱般痛苦的东西。

    虽然在故事的开始,吸引我的,是罗妮与威尔的爱情,但最后看的我潸然泪下的,却是罗妮与史蒂夫,父女两人之间的亲情。家,是每个人肉体和灵魂的港湾,我们在这里得到安定,但是往往它有时候却会伤人。少年们经历纯真的童年,渐渐长大,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像个成年人一样赢得尊重,可是父母却依然如老母鸡护着小雏鸡一样,害怕你受到哪怕一点点伤害。矛盾一点点的累积,两代人无法互相理解,少年在父母失望的眼神中变得越来越叛逆。这似乎是每个“家有儿女初长成”的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

    故事的开始,罗妮还是个叛逆少女,和一些母亲反感的人交往,将头发染成奇怪的紫色,甚至于偷窃,什么事情能让母亲失望,她就做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太令人喜欢的姑娘啊。可是,如果继续读下去,你会完全颠覆之前对于她的看法。首先让我惊奇的是,罗妮是个素食主义者。一个无法忍受任何小动物小生命被残害的人,心地怎么可能不善良?怎么可能会是个坏孩子?她为了一个孩子,可以勇敢地制止一场危险的争斗,为了小海龟的顺利孵化,可以风餐露宿整晚守候在海边。叛逆,不过是这个美丽的少女,想要获得更多尊重和自由时,别无他径的无奈而已。

    父母离婚后,父亲的离家让罗妮耿耿于怀,三年的时间里她不愿意与父亲说上一句话,甚至放弃了父母亲最引以为傲的钢琴。一次诬陷,父亲无条件的信任,让两人陷入冰点的父女之情渐渐回温。罗妮谅解,释怀,敞开心扉,重新与父亲融洽地相处,并且收获了一份纯真美丽的爱情,这是她拥有过的最美丽的暑假。但是父亲病危的消息,让她陷入了无比的自责之中,如果知道父亲即将不久于人世,你是否还会三年不跟他讲上一句话?你是否还会疾言厉色地对他说每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史蒂夫,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他无条件地信任罗妮,琴音能减少病魔折磨他的痛苦,但是为了女儿,将最爱的钢琴用木板条封锁起来。 罗妮的悔恨,史蒂夫的遗憾,都看的让人心痛无比。等到要失去了,才幡然醒悟之前没有好好珍惜曾经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之前有看过电影版的《分手信》和《恋恋笔记本》,这一本虽然已经看过原著,还是准备看一遍电影,斯帕克斯的书画面感十足,的确很适合拍成电影。书或许能将感情表达的更为深沉动人一些,不过电影的画面非常有美感,两者的结合,或许会让这个故事在心间的印记更加美丽吧。
  •   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也许称之为毛病更好:原著小说和改编影视不得兼,看了原著,不想再看改编的影视,反之亦然。原因很简单,由于各自呈现方式的要求,以及操刀者的个人喜欢,本该同样的内容中很多东西都因此物是人非了一样,让人,主要是我,根本无法消受,所以如果我接受了其一,为了保存对它最好的记忆,我往往非常坚决地打消对寻根求源另一个的想法。然而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连锁上瘾,一旦有畅销书,就必然跟风,不弄出畅销电影不罢休。随波逐流,我的毛病不得不悬挂起来,《The last song》就是其中没被我习惯掉的。
      
      这大概源于原著作者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吧。可能这又是我的一家之说,我总觉得男女的天然差异在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男性作者的文章趋向理性,而女作家的文笔相对感性,因而把“纯爱小说天王”、“催泪弹”之类的称号送给一位男作家,这般待遇蛮引人心生好奇的。
      
      的确是这样想的,对于爱情的向往,我认为女人似乎更胜于男人,男人成家立业追求现实的东西,而女人们似乎更愿意为了“爱情至上”的虚幻不在乎在她们眼中显得庸俗的东西了,而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一部比一部纯情又畅销的挚爱小说,该如何定论?
      
      电影《The last song》应该使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更加符合其“纯爱小说教父”的称谓,电影无论在宣传手法上,还是实际拍摄效果,似乎把重点都放在了女儿罗尼的身上,她的初恋作成了重头戏。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注意力选择的结果,我在阅读小说《最后的歌》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父女间的亲情。
      
      电视报纸上,我最不喜欢看到的首推关于子女和父母之间不合的报道。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你可能或者可以不爱,但是唯有父母你无从选择,而和他们的爱会让一个人有力量源泉的心理安慰,倘若没有了这个暗示,那么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是有缺憾的。
      
      说实话,在看了多如牛毛的关于亲情的影视剧后,《最后的歌》故事显得有些老套,类似于破镜重圆,不过是女儿与父亲的。父母离婚,子女不满,心生叛逆,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而不罢休,最后亲情必然战胜一切,女儿也理解了父亲,他们的离婚并不会影响对孩子的爱。相似的情节,也能熬出不一样味道的粥,尼古拉斯-斯帕克斯能以“纯爱”著称,他笔下的故事给了人不一样的感动。文字和音乐,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打动人心的载体被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拿来灵活运用,令罗尼与父亲之间的那种亲情直达人心肺。
      
      也许,史蒂夫上不了“好父亲、好丈夫”这样的名单榜,然而不完美不意味着获得不了子女的真爱,最后当父亲伴随着写给女儿的钢琴曲走向天国的一瞬间,相信没有人不动容。
      
      史蒂夫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爱是脆弱的。然而我们却克服一切困难保有了它,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借由罗尼让我们明白:无坚不摧的不止是爱本身,而是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而已!
      
  •     纯真的情感似乎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短短两三年,《山楂树之恋》变换形式再次感动了我们,就足以证明这种情感是我们需要。而在美国,纯情感动的故事也不少,《最后的歌》就是这样的小说,相比《山楂树之恋》纯真爱情的主旋律,《最后的歌》的纯情更丰满一些,里面不但有纯真感人的爱情,更有面对生离死别时最纯最真的亲情。两代人在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成长的烦恼、代沟的隔阂等各种情感的纠结中,唱出了一曲拨动我们心弦的亲情之歌,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与父母、与孩子最初那美好的血脉深情。
      
      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让人有共鸣,也就是写出人类真实的情感,在我们的家庭中,几乎每一个成员都在演他们自己的一出戏:大人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孩子,而孩子也竭尽所能的反控制。这样的感觉想必大家都有,很多读者即便目前还没有孩子,但都经历过青春期,那或许是我们与父母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叛逆让亲情变成对立与敌意。《最后的歌》里少女罗妮就经历着这样的时期,罗妮以为自己深刻的了解自己失败的父亲,其实是深刻的误解了他,并在自己的叛逆期同时也是父亲的最后岁月继续的曲解着他。所以当她知道真相之后,罗妮一下子成熟了,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追求、父亲的隐忍、父亲的爱,他的人生尽管比较失败、但唯独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不逊色于任何人。父女俩用理解填平了心灵上的代沟,回到了最初的亲情,在父亲弥留之际,罗妮放弃了“此生再也不碰钢琴一下”的毒誓,帮助父亲完成了最后一只旋律优美的曲子,让视音乐如生命的他满意的离开,没有遗憾。
      
      有人说:“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生活是平面的、世界是狭窄的、灵魂是孤独的。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精神是苍白的、形象是渺小的、幸福是自私的。”的确,《最后的歌》里这样的亲情让我们很难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思索,其实作为一个人,我们不仅仅是父母亲的肉体产物,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既然生为两个人的孩子,父母的一生对我们整个身心就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若想找出真正的自我,就必须承认,真正的自己是产生在父母亲所代表的两种人生观中间,生为他们孩子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他们所代表的人生信念。因此我们一生的使命可以理解为,融合父母的信念,创造出一个更崇高的人生观,而不是去否定、去颠覆。这是一种人生真相,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石,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像罗妮一样开始有意识地自我改变,不管多么困难、多么害怕,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刻意回避它,就会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才明白亲情可贵,留下一辈子的愧疚与遗憾。《最后的歌》凄婉而感人,但毕竟是因为失去所以珍惜,这样的故事最好永远不再发生。

    本文已在《都市快报》9月19日A22版发表
      ****://times.clzg***/html/2010-09/19/content_157425.htm
      
  •   父亲史蒂文背负着不愿诉说的秘密离开家庭,孤独地回到家乡的海边,这一切只因为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女儿罗妮却因此变得叛逆,甚至连她的母亲也对此一筹莫展。可是,史蒂文却始终相信女儿是最好的,并最终用宽厚的父爱感化了一颗叛逆的心。
    这种浓浓的父爱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中最感人的部分。虽然最后史蒂文因病离开人世,可让人欣慰的是,女儿罗妮终于重新拾回对音乐的热爱,并为父亲创作出属于他的歌曲。这既是父亲最后的挽歌,也是女儿新生活开始的第一首歌。
  •   喜欢尼古的书,是因为喜欢爱情,而书中的描写又是渴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就会让我更加迷恋。不知多少次,我都被尼古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架构,语言,浓情蜜意深深吸引与回味;不知多少次,我都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相爱,不得已的分别与阴阳两隔而泪流满面;不知多少次,我都为没有结局的爱情添加上美好的祝愿与想象。这一次,尼古在带给我们爱情的同时,加入的亲情元素使得《最后的歌》更让人眷顾。
    女主人公是一个马上满18岁的问题少女。她具有问题的头发,一缕染成紫色的头发;她具有问题的朋友:经常去夜店,抽烟,喝酒,嗑药,性乱交;她具有问题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离家出走,她把父亲定性为不负责的逃跑的懦夫,三年没有跟父亲见面,没有看过父亲的来信,没有接过父亲的电话;虽然跟妈妈一起住,却完全没有沟通,封闭自己;小弟弟身体不好,却很敏感;她具有问题的事件:两次商店偷窃被告上法庭;她具有问题的经历:由于父亲是钢琴演奏家,教会她弹钢琴,尤其在作曲方面她的天赋凸显,由于对父亲的怨恨,让她放弃了钢琴,甚至于看到父亲弹琴也很气愤。
    这样的一个问题少女被母亲连同弟弟和行李打包到了父亲的故乡:一个偏僻的海边小镇。充满了愤怒,不情愿的她将被“囚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艰难度日。
    意外的是,这个暑假她收获了很多。父亲用博大宽广的包容和信任融化了她与父亲之间的坚冰。然而,美好总是短暂,她和弟弟发现了父亲患癌症晚期的事实,在父亲的弥留之际,她选择留下,照顾并陪伴父亲。父亲用自己的爱,唤醒了她对谱曲的天赋,唤醒了她对钢琴的热爱,终于,在父亲结束生命之前,完成了与父亲的最后合作:最后的歌。
    她收获了属于她的爱情,尽管她是问题少女,但是她的温柔,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的正义,深深吸引了男主人公,尽管,他们之间有悲有苦,遭人离间,有猜疑,有误会,但是,他俩共同努力还是走到了一起。
    书中还提到了另外几个青春期的年轻人,尼古把他们的困惑,他们在寻求自己人生定位,建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的茫然,所走的弯路,以及离异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的现实描写得栩栩如生,很容易让我回忆起了当时的自己。
    浪漫的结尾,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未来,尼古还是尼古,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喜忧参半,如果已经有重要的人物离去,足以赚够了读者的眼泪,那么小说结尾我们就会收获爱情;如果相反,我们在结尾就会看到主人公失去心爱的人,却留下经久不变的爱情。
    这就是尼古,让人无法割舍的爱情小说大师。
  •   我很喜欢《分手信》。故事说,约翰是个迷迷糊糊的小伙子,在休假时和一个姑娘在海边相遇,坠入爱河。爱情让他整个人从此变了。参军进驻伊拉克后,因为时空阻隔收到了姑娘的分手信,约翰退伍回到家乡后,看到姑娘已为人妇,且过得非常艰辛。在抉择后,他选择了默默在背后支持她,默默地爱着她。感觉很凄美。
    《最后的歌》跟《分手信》同样深情,但是更青春洋溢;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父女之情触动人的心铉。父母离异的罗妮暑假来到父亲的海边小屋小住,在不断地适应着海边生活,处理众多突发事件的同时,她与阳光男孩威尔相知相恋,也逐渐领悟了父亲的真爱。看到最后,不免泪眼婆娑。
  •   说实话,《最后的歌》故事显得有些老套,类似于破镜重圆,不过是女儿与父亲的。父母离婚,子女不满,心生叛逆,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而不罢休,最后亲情必然战胜一切,女儿也理解了父亲,他们的离婚并不会影响对孩子的爱。
    相似的情节,却被作者熬出了不一样味道的粥,,尼古拉斯•斯帕克思能以“纯爱”著称,他笔下的故事给了人不一样的感动。文字和音乐,两个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载体被,尼古拉斯•斯帕克思拿来灵活运用,令罗妮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互动直达人心。
    也许,史蒂夫上不了“好父亲、好丈夫”这样的名单榜,然而不完美不意味着获得不了子女的真爱。最后,当父亲伴随着写给女儿的钢琴曲走向天国的一瞬间,相信没有人不动容。
  •   《最后的歌》里“罗妮”的名字是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麦莉起的;《分手信》里的萨文娜是作者女儿的名字;连斯帕克思岳父岳母的大名也出现在小说里,他们就是《罗丹岛之恋》里的保罗和艾德琳!
  •   小说看起来朴实、自然,是个简单的故事。但让人读完后,能感到至真至性的浓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这就是作者的本事吧!畅销书作家到底不是盖的。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故事,带给我不小的冲击。
    我喜欢小说的结尾。罗妮最终原谅了父亲,再次弹起钢琴;史蒂文在歌声中含笑而去。这是史蒂文的最后一首歌,却是罗妮新的开始。
  •   看完电影再看的书,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画面感尤为强烈,我想不仅是因为电影的影响,更多的是斯帕克的老练的写作手法。
    在这本书的友情这条线上,刚从世界中心的纽约到海边小镇的罗尼经受了误解,背叛与诋毁,说实在的,我认为这段友情是很不干净的,没有温暖没有欢乐,也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罗妮表现出的宽容与爱,成为了一个感动的源头。
    在亲情线上,罗妮的转变也是一条足以让人为之潺然泪下的主线,在史蒂芬离开的那一刻,罗妮的眼泪与最后一支歌交相呼应,我的确为之流泪了,在语文课上。
    在爱情线上,不多说,斯帕克的老手法,Romantic&Pure.
    或许在人生的一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爱而做出让步,但命运的力量会引导我们去发现一切,真爱就象一首歌。
  •   尼古拉斯一直坚持说,他写的是爱情小说,而不是浪漫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是对现实的反映,他不会写脱离现实的情节。而现实生活并不总是像虚构的故事里那么美好,所以他的小说也常常是悲剧。这正是尼古拉斯所追求的效果,他希望能写出“现代版的希腊悲剧”。所以,《分手信》里的约翰和萨文娜没有生活在一起;而《罗丹岛之恋》里的保罗最终死去,永远离开了艾德琳;《最后的歌》中罗妮的爸爸留下罗妮独自面对新的生活。
  •   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也许是毛病吧: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不兼得。看了原著,不想再看电影,反之亦然。
    原因很简单,由于呈现方式不同,以及操刀者的个人喜好,很多东西都因此物是人非了,让人根本无法消受。为了保存对它最好的记忆,我非常坚决地只选其一。然而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连锁上瘾,一旦有畅销书,就必然跟风,不弄出畅销电影不罢休。既然这样,我的毛病不得不改改了,也因此才会看了小说《最后的歌》。
    电影无论在宣传手法上,还是实际拍摄效果,似乎把重点都放在了女儿罗妮身上,她的初恋成了重头戏。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刻意选择的结果,读《最后的歌》时,我关注更多的是父女间的亲情。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你都可以不爱,唯有父母你无从选择。而父母的爱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倘若没有了这个动力,这个人的一生多少是有缺憾的。
  •   暑假里,罗妮在沙滩排球场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她与英俊的少年威尔撞在一起,手里的汽水洒了自己一身。他们就这样相识了,从相识到恋爱。虽然威尔的前女友埃米丽从中作梗,但有情人一起面对生活,一起分担成长的责任、经历人生路上的抉择。他们用行动彼此关爱,向对方敞开心扉。美妙的爱情宛如一首歌。
  •   俊朗少年威尔也有着和罗妮同样无法言明的痛。他们的偶遇、相识与相爱组成了一部青春浪漫偶像剧。面对烦恼和困惑时,他们一起分担成长的责任,一起经历人生路上的抉择;他们用勇敢的行动彼此关爱,打开心结,突破了困境。
    这是一部文字优美而动人的小说。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作者的故事打动,无论是对坏蛋马库斯,还是那个惹人喜爱的调皮小弟弟乔纳。
  •   在结尾,罗妮终于消除了和父亲的隔阂,帮助父亲完成了心愿,为父亲写了最后一首歌。她明白了父亲的爱,也完成了18岁的蜕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份真爱,也对父女关系、青春期问题、初恋、宽容、谅解等等有了新的理解。
  •   《最后的歌》带我们去了一个远离尘嚣,清新自然的海边。这个夏天,她——罗妮,将在这里度过,对她来说,可能是很不完美的。自从彼此深爱的父亲离开家庭以后,罗妮就一直生活在叛逆与抵触的情绪中。幸运女神的眷顾有佳,很早就放弃了弹琴的她,破格被某著名的音乐学院录取,不过这丝毫改变不了她空虚无度的生活。她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憧憬,早已被匆匆离家的爸爸夺去了。在很多的事情上,她太过于任性,太过于自我,正如她弟弟所说的:“你虽然年纪比我大很多,但是却没我聪明”……
    没想到,在小岛上的一个夏天改变了罗妮,使她卸下武装,让心灵释放……
  •   每个人都会有关于成长的烦恼,正如小说封面上说的,当面对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时,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小说里的真爱就是少女罗妮在成长过程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小说在展现浓浓父爱的同时,依旧不忘年轻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友情和爱情。在这个假期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让罗妮的感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与威尔邂逅到与其相知相恋,他们的爱情同样遭遇误会的考验,而这一对年轻人用勇敢的行动共同分担,一同面对,为读者奏响一曲关于爱情的美妙歌曲。
  •   享受了亲情的美好时光,罗妮人生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无论亲情还是爱情。
    是沉溺在过去的回忆之中无法自拔,还是勇敢地和最爱的人一起分享成长的责任,享受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和爱?我想在最后的歌响起的时候,罗妮已经有了自己的决断,这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孩子在最后的歌中明白了爱的力量。
    罗妮在最后的歌中,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最新的人生。
  •   在史蒂夫生命最终的那些时光,缺失很久的亲情重归了。那些温馨的对话无不叫史蒂夫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一曲美妙的生命赞歌,一支温暖的钢琴曲就在史蒂夫心中慢慢地成型。
    当罗妮的指尖滑过钢琴时,她已经忘记了那些因父母离异造成的伤害。在给父亲弹奏最后一支钢琴曲时,重新被亲情感召的她宛如新生。
    这是最后的歌。
  •   我们常以为中国人的父辈和孩子亲情更深。西方社会过多崇尚自由,加上孩子年满18岁就必须独立生活等因素,让我们认为西方的亲情比较少,甚至有些残酷。
    实际上并非如此。亲情永远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现实生活中,父辈与子女之间,能成为朋友的不多,或多或少总会有些误会、摩擦,由此子女对父辈感到敬畏、厌恶、若即若离,直到自己做了父亲,或在父辈弥留之际,突然悟出了很多关于亲情的道理,但此时已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了《最后的歌》,倡议每个人善待我们的父辈吧,不管他有这样那样的错。父亲总是父亲。同时对待每个亲人,都满怀热情和感激,就像广告词说的那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错过了,遗憾太多。那么,从现在起,真的不能错过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做好自己在人生的各个角色。、
    真爱,是勇于承担,是一份坚定的责任。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   我是从《分手信》开始看斯帕克思小说的。他喜欢写身边的人物和简单的故事,能写出浓重真挚的情感,带给我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分手信》讲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最后的歌》里讲的是在人生的酸甜苦辣里,真爱的意义。
  •   好像说他和他妻子就是在海边相遇,一见如故的。
    《最后的歌》像《分手信》一样发生在海边。罗妮和威尔在沙滩排球场不小心撞在一起;他们一起在沙滩上过夜,守护小海龟;一起对着海上的星空许愿。海滩、柔美的海风、海水味道,好美呀……
  •   我认为,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分手信》的火热。亲情、爱情、友情,在斯帕克思的笔下似乎就显得意味更深长,偶遇小镇帅哥,然后发生一段恋情,多么童话的故事却“真实”发生了,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当最后的歌响起,我们才想到珍惜。每每读这本书都潸然泪下,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写的不是言情小说,把他归在言情小说里绝对是太肤浅了!这是哲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这次是买给同学看的,希望她也能从中读出人生的意义。
  •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被誉为“美式纯爱小说天王”。这次他把纯爱的焦点聚集在少女罗妮和父亲史蒂夫之间感人肺腑的父女情、勇敢抉择自己爱情的故事里。
  •   主角罗妮只是小说的一部分,父亲史蒂文的一生展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种绵长的爱,对音乐,对亲人。
    父亲对罗妮的宽容、信任和毫不介怀的爱就像一首温情的背景音乐,浸透了整部小说。于是,罗妮内心的善良,对弟弟乔纳的关心,能说会道的乔纳在被窝里对妈妈的思念,以及沙滩明星威尔的细心体贴便顺利成章地奏出了一段段爱的变奏曲。
  •   父亲最后的日子,终于得到了女儿的谅解。两人一起有一首歌,生命的绝唱,但也是爱的延续;
    初恋的味道甜蜜又苦涩,这也是第一首歌,爱的甜蜜回忆。
  •   让我想起跟爸妈关系最恶劣那几年,跟罗妮一样,心里充满对立和敌意。
    罗妮以为自己了解老爸,其实是误解了他,在她爸爸最后的日子里继续曲解他。所以,知道真相后,罗妮一下子成熟了,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追求、隐忍和爱。他的人生尽管比较失败、但唯独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不逊于人。在父亲弥留之际,罗妮放弃了“此生再也不碰钢琴一下”的毒誓,帮爸爸完成了最后一支旋律优美的曲子,让视音乐如生命的他满意地离开,没有遗憾。
  •   正如所有的纯爱电影一样,男女邂逅时的情形总是花样百出。一杯奶昔,是罗妮与威尔的开场白,也拉开了一段很普通的遍布大街小巷的恋爱序幕。
    热恋中的人们总是倍感幸福的,与恋人在一起分分秒秒都是那么地快乐。在爱的圈地里,世界只属于两个人,两颗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里,弟弟和爸爸在续写一段来之恨晚的亲情。
    小说的两条线,时而相交,时而分离,很清新,很自然。感觉作者像是在写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抑或是他人的真实生活旅程。完全没有一般爱情小说里讨人欢心式的娇娆造作,“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式的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最普通生活中的那些平淡点滴,那些含蓄的爱的誓言。
  •   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人是你的专属,你们相遇的方式可能是一见钟情,也可能是偶遇,但你们会在一起放肆地分享彼此生命中最隐秘的秘密,你们的爱与痛已经融为一体。
    威尔和罗妮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在小岛共度美好的时光,分享着彼此的爱,一起分担成长中的责任。他们的爱经过了考验。
    故事刚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感觉,威尔的隐私随着阅读慢慢地展现出来。我在最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为威尔能勇敢地站出来而感动不已。
    哦,勇敢的威尔。
  •   从小被父母精心培养的罗妮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小小年纪就曾经名噪一时。但是随着光环的褪去,随着成长,罗妮开始感到失落,开始叛逆,始讨厌钢琴,讨厌关于钢琴的一切,讨厌父母的管教,最后觉得父母的离婚是这一切的根本,几年不和父亲说话,甚至在偷窃中寻找快感。但是,十八岁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她不得不来到遥远的海边小镇,和父亲度过漫长的假期。
    一个起伏动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最后的歌》是美国的纯爱故事,跟《山楂树之恋》比起来,似乎更丰满一些,不但有感人的爱情,还有面对生离死别时最纯最真的亲情。
    父女两人在理想、爱情、成长的烦恼、代沟等各种情感中纠结,像一首美丽的歌,让人想起自己和爸妈,和孩子的血脉深情。
  •   罗妮是小说的主人公。在这个纯爱的故事里,我们欣赏到了罗妮别样的美丽,也分享了她生命之中最沉重的痛。父亲的离开叫她稚嫩的肩膀上承受了生命的负担,但有威尔在,有可爱的乔纳在,还有那首用两个人生命共同谱写的乐曲在,我坚信,罗妮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时下有不少讲述爱情的小说,总走不出无病呻吟的怪圈。王子与灰姑娘的神话早就过时了,《山楂树之恋》《最后的歌》这样的纯爱小说才能打动人心。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快节奏的同时,也让人们忘记了最原始的亲情和爱情,而《最后的歌》恰好让人们抛却烦恼,安静地聆听一段用真爱谱写的歌。
  •   一段青春激扬的悠长假期,一曲浸润真爱的温情挽歌。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就奏响那最后一个完美音符。感受人生如歌,爱情如歌,亲情如歌。
  •   刚刚与父亲重修旧好的罗妮,不得不面对和父亲的再次分别,那刚刚建立起来的深厚的父女之情,不得不再一次戛然而止,而且再没有机会修补,留下来的只有那首为父亲延续的歌曲。
    人生最大的伤痛,不是你站在我面前,我不爱你
    而是,你永远无法站在我面前
  •   我们都懵懂过,叛逆过,想要自由,不想束缚。父母的安排也许让我们烦恼,也许我们会想要脱离这个桎梏着我们的囚笼。可是,到了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后悔,回想当初,为什么会那么不懂事。也许很多东西真的是要等失去才会懂得它的好。罗妮是幸运的,至少在最后她明白了爸爸那深沉的爱,也坚持了和威尔的爱,也和妈妈消解了所有的误会。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早一点明白周围人对我们的爱。the last song,美丽,动人···
  •   父母离婚,父亲去世,罗妮面对的事真是不少。她也从一个钢琴小天才,变成叛逆少女,再长大成为积极健康有责任感的“年轻女人”。
    懂得珍爱身边的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爱就爱得昏天暗地,恨就恨得刻骨铭心,这样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好年华。
  •   生活变幻莫测,谁能说得好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几个人能把握?离婚的钢琴教师史蒂文是这样,17岁的叛逆女儿罗妮是这样,俊朗的少年威尔是这样,甚至不良少女布莱丝也是这样。正因为这样,史蒂文才意识到家庭可贵,罗妮才知道父爱如山,威尔才觉得爱情能改变一切,而布莱丝则因为嫉妒而栽赃陷害。
    生活变化莫测,苦辣酸甜,只能自己好好把握。
  •   有那么些场面,还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比如父亲展开双臂,让问题少女终于冰释前嫌地躲进他的怀抱;当罗妮终于愿意了解父亲的过去,表达掩埋在心里的爱;罗妮去向威尔道歉,初次接吻的时候。
    纯爱小说天王的本领真是在此言片语间就悄悄抓住了人的心。
  •   从恋恋笔记本开始接触尼古拉斯的作品,天王不是盖的,最后的歌,一贯的纯爱感动,值得一读
  •   加上这本《最后的歌》已经是我买的尼古拉斯的第8本小说了,每一本书都带给我不同的情感体验,唯美的、伤感的、悲伤的、清新的故事,让我重新相信爱情,相信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原来还有真爱!
  •   尼古拉斯的书一直很感人,从之前的分手信到这本最后的歌,很一本都能让我流泪,那里面的爱情可能不全是真实的,可能无法都发生,但是他塑造出来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段爱恋,都是那么让人感动……
    很赞的一本书!
  •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了。
    也许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待久了,
    也许是在自己梦想的周遭过于彷徨了,
    也许是内心深处得不到抚慰渐渐枯竭了。

    但这一切的诸多原因,谁又知道呢?
    当局者确实是迷茫的,也没有旁观者来侃侃而谈。

    《最后一支歌》是一部能让大多数人落泪的小说,
    它拥有太多的细节和瞬间瞬间,都触碰着我的心灵。
    共鸣也好,似曾相识也罢,最可能的恐怕就是自己内心的向往了。
  •   没错,人生就像一首歌。有开始也有结束,有高潮也有低谷;时而跌宕起伏,时而缠绵悱恻。
    每个人都是一首歌,只要用心去谱写,用爱去创造,终会谱写出一首美丽的属于自己的歌
  •   很感人的一部小说、特别是当女主人公罗妮的父亲去世时、
    读完之后,让我渴望也能在一个有教堂,有海龟,有排球比赛的海边住上一个暑假,过田园诗般的生活、
  •   通常男性作者的文章趋向理性,女作家的文笔相对感性,因而把“纯爱小说天王”、“催泪弹”之类的称号送给一位男作家,这般待遇蛮引人心生好奇的。
    对于爱情的向往,我认为女人似乎更胜于男人。男人成家立业,追求现实的东西;女人们似乎更愿意为了“爱情至上”的幻像,觉得现实的东西很庸俗。那么,尼古拉斯•斯帕克思一部比一部纯情,一部比一部畅销的纯爱小说,该如何定论?
  •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罗妮和威尔吵过好几次架,但每次都由于威尔的解释,一会儿就和好如初了,真是让人惊叹情侣的“阴晴圆缺”。但最后的那一次,却让他们分开了好久。也许分开一段时间,也好给彼此一点喘息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对方的爱到底有多深,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终,当他们发现自己对对方无法停止的想念,再次相遇时,这份爱也有了许多成熟,多了几分坚定。
  •   喜欢小说中淡淡爱的父亲,喜欢年轻活力性格分明的罗妮,喜欢威尔,喜欢乔纳,喜欢所有生动的任务,更喜欢这本小说,感动,思考!
  •   关于爱情,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疯狂、谅解、宽容、珍惜、错过以及缘分。这好多好多的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养成了这一段醉人的爱情。罗妮与威尔的相遇很有意思,缘于一杯奶昔。威尔对罗妮算是一见钟情,但罗妮也对威尔有很好的印象。第二次见面时罗尼跟威尔打招呼的那句话很有意思“终于见到你穿衣服的样子了。”幽默感十足。这段夏日恋爱,就像炎热的天气一样,迅速升温,双双坠入爱河。
  •   我和罗尼一样,也很爱很爱自己的爸爸。我一直都觉得我的dad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人。从小,就和爸爸的关系很好,他总是舍不得骂我,爷爷奶奶说这是“溺爱”,但我觉得,溺就溺吧,没溺死就行。在罗尼的身上,似乎能发现一点我过去的影子,但我说不清楚是哪一块了,但就是很熟悉,好像我曾经遇见过。想起曹方的一首歌《遇见我》。
  •   《最后一支歌》不仅仅写了青春、爱情和亲情,还有惊悚和悬疑元素。在不断变幻的场景里总是涌动着种种危险——阴魂不散的玩火少年马库斯、猝不及防被设计进去的偷窃案,还有窥伺海龟蛋的浣熊等等。中间夹杂着友谊里的忠诚、信仰带给人的安定等,是个吸引人的故事。
  •   事实上,尼古拉斯本人和他妻子的恋爱就是一个精彩的爱情故事。20年前,他们在海边相遇,聊了很久,意识到彼此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在4 天内坠入爱河。之后,他俩虽各奔东西,但一直通过信件保持联系。尼古拉斯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给未来的妻子写了100多封信,他说,“能遇见她真的非常幸运”。也许是真实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在《分手信》和《罗丹岛之恋》这两本书中,男女主角也都是在海边相遇,并且一见钟情。
  •   罗妮原本是个对父母心怀怨怒的叛逆少女,却在与父亲在小岛共度一个暑假后,性格全变了,变得温暖成熟坚强。父爱原来这么重要!
  •   史蒂夫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地弹琴。女儿一开始还心生厌烦,却不知那是爸爸用生命在谱写送给她的钢琴曲。
    突然想起一个对方子哥和他儿子的采访。儿子说有一次在片场,看到化妆后老态龙钟的爸爸时,眼泪不由自主就掉下来了。“我不想看着他老去,我不敢想象他会离开”。尽管平时不觉得,还爱跟爸爸争辩顶嘴,但一想起有一天我们会永远分开,心里一阵悲凉。
  •   同样是青春物语,《最后的歌》没有国内的青春爱情那种要死要活的自虐戏码,更没有日本残酷青春的痕迹,很清新怡人。
  •   看完小说,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被一种积极情绪所打动:罗妮和威尔面对困难时的勇敢,真的给人一种正面的力量!
    这部小说最好的主题就是最永恒的爱。爱可以超越生死,也可以超越一切,变成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不灭的火焰!
  •   人生.一首歌
  •   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内容记不大清楚了,但有一句话一直印象深刻:“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这句话怎么看都觉得怪异,但细细一想,却不无道理。罗尼是个很反叛的女孩,但在她坚强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善良、脆弱的心。她对父亲一直存在偏见,觉得他不够关心自己,而且更爱她的小弟弟。然而,情节就这样展开了。虽说又是一个破镜重圆式的老套故事,但依然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让你一步步陷入预知的结局。
  •   最后的歌
  •   不得不承认,我很怕自己是在读一本加肥版的《心灵鸡汤》,亦或是美国版的琼瑶故事。小说是从忧伤的倒叙开始,进入了一个少女的大段心理独白,好在这些矫情都是有它的缘由的。海边之行很快拉开了序幕,就象人总要经历成长蜕变的痛苦,这个过程也许像故事里小海龟,并不知道还有爱它们的人在默默地付出,耐心等待他们破壳而出的一刻…
  •   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普天下似乎都适用,连斯帕克斯也不能免俗。
    当让罗妮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灰姑娘,这个女孩似乎更有想法,面对病重的父亲似乎更坚强勇敢。
    故事的结局就是王子和灰姑娘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   史蒂夫对家庭和子女深沉的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家庭与爱情的忠贞,每一样都叫人感到沉重。但在沉重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伟大。
    史蒂夫的伟大就在于他勇敢地放下一切,不给亲人带来痛苦,独自承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我相信史蒂夫面对一对儿女的时候是快乐与幸福的。他的乐曲写就了人生最美丽的瞬间,那些瞬间变成了温暖的音符。
  •   大爱,喜欢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喜欢《恋恋笔记本》,喜欢《分手信》
  •   小说其实讲的是主人公们各自心理创伤后的重建。离婚的父亲、家庭破碎的女儿、失去儿子的母亲、心里藏着秘密和恐惧的大男孩。在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里,有的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重新认知。
  •   罗妮的假期里有沙滩,有美女,有友情,有欺骗,也有真爱。一群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有的叛逆,有的冲动,有飞扬的青春,也有邪恶的欲望,似乎把人带进了偶像剧《90210》里的场景。
  •   当得知父亲患上癌症时,罗尼决定留下来照顾父亲,并在父亲的引导下,弹起了那首父亲写给自己的曲子。我能想象到那个场景,罗尼搀扶着父亲在海边漫步、坐在椅子上聊天。那一刻,我心里也填进了满满的温暖。
  •   罗妮和威尔有许多个幸福的瞬间,让人印象深刻。玩水、钓鱼、弹琴;说话时的静谧、发生矛盾时的冲动、和好时的温暖、在此相遇时内心的悸动。那么完美,那么可爱,那么醉人。他们的爱,让这个夏日更加“炎热”,让人感到深入内心的温暖,被爱包裹着的宁静、幸福。
  •   史蒂夫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爱是脆弱的,然而我们却克服一切困难保有了它。”
    作者借由罗妮让我们明白:无坚不摧的不只是爱本身,更是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
  •   在爸爸重病时,她能出人意料地承担看护的责任;在爸爸去世后,她又令人意外地振作起来,一个人去重新考取学校,泪中带笑地迎接新的人生!罗妮身上有种爆发力!
  •   爱,有好多种分法,这其中,人们总是习惯把它分为亲情、爱情、友情等。而爱情是小说中永恒的话题,可以肯定的说,一本小说不管它是哪种类型,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爱情。但亲情就不一样了,只有纯纯的亲情片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诠释。
    但这部电影,在亲情和爱情之间却做到了很均衡的调和。爱情,醉人;亲情,感人。
  •   之前看了恋恋笔记本和分手信很喜欢斯帕克思的作品感觉所以买了这本书封面不错希望内容一如既往的好~
  •   很喜欢这本书 喜欢女儿和爸爸慢慢相互了解 拥有深深爱着彼此的心 喜欢这亲情
    对爱情也有了体会
    不知道说什么 只是书的最后 我是哭着看完的
  •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才像罗妮一样意识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   要说乔纳,怎一个可爱了得。
    他只有十岁,经历了父母离异,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快乐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渐渐长成小大人儿的他变得愈发可爱。
    乔纳身上有着很多成年人不具备的素质,他单纯,懂得与别人分享,用自己的快乐感染亲人,安慰每一个痛苦的人。
    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   很喜欢罗尼的父亲在信里写的那句话“爱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去呵护。”我们可以让爱坚不可摧,但这似乎只是诺言或者谎言的一部分。
  •   我觉得,爱情小说和浪漫小说类型不同,要求也不同。爱情小说是最难写好的小说。爱情小说要求作者探索并且真正唤起全部的人类情感,又不是操纵读者;它要求戏剧性的故事,但又不能是通俗情节剧;它要求角色具有普遍性,同时有新意、有趣味。所有这些还要用洗练并且行云流水的文笔连贯起来。
    没有其它哪种小说有这些要求:惊险小说只要惊险就行,但不要求描写人物相爱或者战胜悲剧;恐怖小说只要吓人就行,但不需要表现人物对挫折或背叛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其它类型的小说有许多优秀的作者,而爱情小说,有的是一些高水准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埃里奇•西格尔的《爱情故事》,却很少有这方面的职业作家。
  •   之前看了分手信,超级有感觉的,看纯爱小说很放松心情啊~
  •   还没看,只要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书就都爱看。
  •   他一天里通常有5-6 个小时在电脑前写作,平均一周写4-5 天,每个月写3 周。不写作的时候,他要么修改已经写好的作品,要么思考下一本小说写什么……这些作家免不了为书和电影四处演讲、宣传。真是蛮勤奋!
  •   罗妮的爸爸终究还是倒下了。拥有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感觉难能可贵,自责和悔悟在这里做不了任何事情。
  •   其实故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是一本在家静静阅读的书,算不上好,也算不上不好。只是我是个比较感性的,对于这本书,我始终没有掉眼泪。不过倒让我觉得美国有些时候心理的确有些问题。关于性和暴力方面,都是我这个普通的中国学生无法接受的。
    不过我建议先看电影,我看书后,再看电影就有一点点失望。该有的情节都有,但有些感觉就不对了,而且女主角的气质不对。但歌曲却选得不错,特别是 when i look at you,超喜欢的。之前在MTV有看过,后来才发现自己买了这本书。高兴死我了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将是一种怎样的遗憾?
    那些曾经淡漠的亲情能否找回?
    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小说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动人故事。
  •   话说当年作者二十二岁,在海边过暑假时,遇到十八岁的女孩。她走到两个长相帅气,正在玩飞盘的男孩那里,和他们说了大约十分钟的话。回来时说:“他们玩得太疯了,那里还有小孩在附近,我怕他们的飞盘伤到孩子,所以告诉他们小心一点。”谁会在春游的时候还关心小孩子的安危啊?后来,她还停下来为两个老年人开门。谁会在春游的时候还想着老人呢?可见,她真是一个品质优秀的人。
    作者心说:“哇,这是个好姑娘!”。
  •   书的前段部分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无聊,但当女儿知道父亲得了绝症时开始似乎故事才真正的进入了主题,看完以后都无法从书中自拔,推荐!
  •   当父亲死后,罗尼在教堂里念着自己写给父亲的悼词,当罗尼念完时,教堂里突然透进了金色的阳光。父亲死前曾经说过“当窗户透进阳光,那就是我。”此时,罗尼对着窗户上闪耀着的“天使之光”,说:“Hi!Dad。” 此刻,突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阳光起来了,也不仅仅是在看一本小说了。
  •   没想到美国也有这么纯情的爱情小说
    里面的人物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最后都能实现和解,还算完美的结局。
  •   虽然曾经犯过错,但是他毕竟是父亲,
    血脉亲情是无法否认。互相谅解才会彼此理解,有明白彼此的爱。
  •   电影看过后,一直很想看小说原著,感觉书会更细腻一些
  •   怎么会介绍有插图呢?没有啊?至少我的没有,那个插图应该是电影里的吧?
    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那本小说,他把亲情友情爱情写的很透彻,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爱情和亲情,顶一个!
  •   从《分手信》开始,就一直关注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作品,也买过好多,希望这一本不会让我失望。
  •   这小说看似写青春爱情, 实际上说了很多方面的事情。比如父女关系;如何面对真正的朋友间的真诚与虚伪;如何处理最纯洁的初恋之情……有爱人冷淡的妈妈,真正的坏蛋和宗教的寄托……
  •   虽然打着纯爱小说的口号,但仅仅有爱情似乎是不够的
    书中浓浓的亲情更让人感动
  •   这是我最爱的书,同名电影也很好看
  •   当年读《山楂树之恋》时可谓稀里哗啦!寝室里每个人都传看了一遍。这个美国的纯爱的小说,感觉更厚实饱满,打动人心。
  •   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文字平实、流畅,能让我一口气读上很长时间。小说中很多风趣幽默的对话,尤其是乔纳小大人似的话语总能逗笑我,让人心情变得很轻松。
  •   看小说的后1/5,泪水鼻涕就没有停止过,把自己哭得很难看,眼睛肿了整整两天。

    最近把这位天王的小说一一看了个遍,这本是最感人的。
  •   只要你也将心比心,身临其境地去沉浸于阅读中,仿佛他们之间的对白就像在你耳边私语,能感觉得到和风掠过肌肤时的丝滑, 还有那海边朝阳的微暖。习惯了速食快餐阅读的人们,不妨也偶尔静下心来,体会一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