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最后十年考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崔川荣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前言

还是十多年前,我读崔川荣同志的稿子才与他有联系的,后来我到上海,又面谈了一次,我读他的稿子,感到他对问题很能深思,往往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新的思路,而且又是依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比较切实的分析,我感到这是很难得的。读书一要沉潜而戒浮躁;二要深思而不作表面的浅解;三要自觉地经受历史的验证,历史不是瞬间,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历史不是主观,而是纯客观。所以,任何一个真诚地做学问的人,真诚地追求客观真理的人,都应该自觉地服从这一认识的规律而摒弃自我夸张,要真像黄山谷说的“医得儒生自圣颠”。我与崔川荣同志交往的十多年来,我感到他沉潜而又客观耐心,所以他每有所作,并不立即要求发表,总是要沉思再沉思。他研究曹雪芹的最后十年也已经好多年了,我说不清究竟是几易其稿,前几年我还能看一些稿子,特别是近一年来,我的眼睛的视力大受损失,几乎很难看稿,所以他后来的稿子我无力再看。现在我只好凭记忆,记一点与他的书稿相关或略有关系的一些思考,所以叫作“沉思录”,思考的问题较多,不可能都写在这篇文章里,而且都只是思考而并非结果,更非结论。首先是关于脂砚斋的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对曹雪芹晚年的交游情况、著书进展、传批过程做了详尽考证,涉及创作计划、五次增删、“命删”事件、乡居原因等二三十个疑案,是新红学建立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之一。    本书阐述的观点,如甲戌年四月曾与二敦等人宗学联吟;丙子春为雪芹乡居时间;“丙子本”的题名即《红楼梦》;“可知野鹤在鸡群”一诗与《题芹圃画石》作于同时;“续书”与原著均出自雪芹之手,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颇具参考价值。    此书积崔川荣先生数十余年之功,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于红学又开一新面,为填补曹雪芹最后十年之空白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崔川荣,1959年12月生于上海南市,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重点研究曹雪芹生平事迹和《红楼梦》成书过程。为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会员,曾参加过全国和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已发表《曹雪芹生年被埋没的原因——辨“甲午八日泪笔”》、《镇江江上打鱼船——谈畸笏即曹频化名》、《曹雪芹生于苏州之我见——重读(曹家档案史料)有感》、《再谈“甲午八日”及其使用价值——关于红学研究中的几个难题》、《21世纪应该尽快确定曹雪芹的生年——写在曹雪芹三百周年诞辰日之前》等论文。30年来,作者默默耕耘,笃志不倦,沉潜耐心,发前人之所未发,且立论有据,分析鞭辟入里,是一位颇具考据型的中年学者。

书籍目录

序一 红楼沉思录——《曹雪芹最后十年考》序冯其庸序二 《曹雪芹最后十年考》序郑庆山卷首 最后十年探源头——论《石头记》的传批格局癸酉篇 乾隆十八年(1753)  第一节 撰成五十回  第二节 大观园北迁  第三节 曹頫首评  第四节 曹頫同年评语甲戌篇 乾隆十九年(1754)  第一节 脂砚斋再评  第二节 往返曹頫宅  第三节 怜友  第四节 宗学联吟  第五节 曹頫同年评语乙亥篇 乾隆二十年(1755)  第一节 补说再评  第二节 曹頫同年评语  第三节 续成七十回  第四节 难忘家事丙子篇 乾隆二十一年(1756)  第一节 找出分界  第二节 乡居  第三节 未伤襟怀笔墨  第四节 曹頫同年评语(上)  第五节 脂砚斋三评  第六节 家宴  第七节 返回西郊以后  第八节 曹頫同年评语(下)  第九节 续成八十四回丁丑篇 乾隆二十二年(1757)  第一节 补说三评  第二节 曹頫同年评语(上)  第三节 从西郊到京城  第四节 亲传《红楼梦》  第五节 话别  第六节 曹頫同年评语(下)  第七节 续成九十回戊寅篇 乾隆二十三年(1758)  第一节 槐园疑踪  第二节 游潞河  第三节 脂砚斋四评  第四节 曹颊同年评语  第五节 后十回己卯篇 乾隆二十四年(1759)  第一节 夜饮  第二节 改写年表  第三节 访槐园  第四节 隐居僧寺  第五节 南下  第六节 补说四评庚辰篇 乾隆二十五年(1760)  第一节 苑召  第二节 再婚  第三节 续弦夫人  第四节 续订秋月本  第五节 走访明琳辛巳篇 乾隆二十六年(1761)  第一节 游广泉寺  第二节 青钱留客  第三节 宴请诸宗室  第四节 又一次誊清  第五节 补做定本壬午篇 乾隆二十七年(1762)  第一节 曹颊三评  第二节 西园观剧  第三节 佩刀质酒  第四节 索书  第五节 泪尽而逝余论  附录之一 曹雪芹生年被埋没的原因    ——辨“甲午八日泪笔”  附录之二 镇江江上打鱼船    ——谈畸笏即曹頫化名  附录之三 关于曹棠村引出的话题  附录之四 曹雪芹增补120回始末    ——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全盘思考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最后附记一则传说,仅供参考。传闻最初由镇江江慰庐同志提供(一九七三年五月六日),后来吴恩裕先生在《曹雪芹佚著浅探》中曾两次作了介绍:有一位沈君,现年五十多岁,幼年在扬州读书,他的先人世居瓜洲镇。沈君曾告他的朋友,谓他家里世代珍藏着一幅《红楼梦》作者所绘的《天官图》。沈君说:乾隆某年,曹雪芹因事由北京去江宁,取道扬州、镇江。行至瓜洲,天气突变,封江停航。曹被阻于江的北岸,滞留瓜洲镇上。沈家当时是瓜洲的大姓,久慕雪芹之名,延为上宾,热情款待。因宾主相得,雪芹在瓜洲留居一月有余。才渡江去江宁。行前,曾作《天官图》一幅以贻主人。沈家对这张画,世代珍藏,视为瑰宝,并嘱其后人,妥为保存。1978年秋,我去镇江见到了江同志和该图收藏者的弟弟沈星甫,据谈实有其事……(见二十二页)沈幼年习闻此事,亲睹此图;年长仍不时取出展观。据云此画或尚在,唯不肯示人……(见一九。页)曹雪芹离京南下约在十月中旬,“行至瓜洲,天气突变,封江停航”,或指风雪冰冻。“在瓜洲留居一月有余”,似已接近年底。可见雪芹渡江后是在老家过的新年。若再滞留一月,于次年——#I下旬回到北京,则与我们掌握的归期相吻合。唯传说沈家“久慕雪芹之名,延为上宾”显与史实不符(那时曹雪芹未必有名)。另据《曹雪芹传略》的作者徐恭时先生说:“江慰庐写有《关于曹雪芹留图瓜洲的调查》一文,记雪芹于此际南来时,由于阻江而滞留在瓜洲沈姓家,别时为绘《天官图》与《鲤鱼图》,今已毁失。”①看来,以上传闻不尽是真,至少又多出了一幅《鲤鱼图》,叫人顿生疑点。但愿传闻变成有画可证的事实。第六节补说四评九月中旬,脂砚斋得到重新修改过的稿本一至十九、回以后,跨人第二年的“四阅评过”工作便开始了。为能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己卯冬月”所作的眉批叙起。查庚辰本二十至二十八回,共得二十四条眉批,请看分布情况:二十回六条二十二回两条二十四回两条二十六回一条二十八回三条二十一回三条二十三回三条二十五回一条二十七回三条这些眉批均署“己卯冬”或“己卯冬夜”字样,其中第二十四回有一条直接写出了“己卯冬夜脂砚”,这为我们类推其他二十三条眉批出自脂砚之手提供了可贵的依据。以下选录五条眉批略作分析。第一条见庚辰本二十一回: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这是脂砚斋自认宝玉原型最显著的一条例证,参见二十三回侧批“回思十二三时,亦曾有是病来。想时不再至,不禁泪下”,我们获悉他不仅是曹家人,而且年龄也与曹雪芹相同。。第二条见庚辰本二十七回: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坠)儿,便是却(确)证,作者又不得可也。己卯冬夜。查五十二回正文:“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这二年,闲时还常有人提起趁愿……”,这是良儿被逐的原因,今本已删去这一情节。查杨本“良儿”原作“喜儿”,可以想见己卯冬月之前,曹雪芹曾对五十二回作过修改。第三条眉批,见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己卯冬夜。批语表明,己卯年内曹雪芹取消了《红楼梦》这一题名。为何取消?有待另考。但可以肯定,曹雪芹不再使用《红楼梦》题名,必选用其他题名。那么会不会如脂砚斋批中所说的是《石头记》呢?分二点回答。第一点,对“楔子”中的题名而言,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理由是,如果再改用《石头记》,那就等于否定“楔子”中所说的改名过程。不妨回过头来试读一下,由《石头记》改为《情僧录》,最后仍写上《石头记》岂不笑话。所以曹雪芹选用的题名只能是甲戌前使用的一个旧名《金陵十二钗》。第二点,对书前题页而言,恢复《石头记》题名才是真意。这便是脂砚斋批中出现《石头记》的原因(详见附录三《关于曹棠村引出的话题》)。再说第四条眉批,见二十八回:此写玉兄,亦是释却心中一夜半日要事,故大大一泄。己卯冬夜。脂砚斋称宝玉为“玉兄”仅此一见,有可能是看了同回中的眉批“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也有可能是畸笏过录眉批时改写的结果。除此之外,己卯前后凡称“玉兄”的批语都应该划在畸笏名下。第五条眉批,见二十八回: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己卯冬夜。

后记

初版于五年前发行,谬误甚多。每阅一过,黯然不怡者数日。同时也感到学力不够,有愧读者。所幸出版社已决定重出此书,给了我一次纠正的机会,十分难得。感谢梁昌副总编,感谢宋舒自责任编辑。自问此书有何价值,需要重印?谈不上惊世之作,谈不上传世之作,然而敝帚自珍,我仍看好《最后十年》所建起的构架:凡涉及到曹雪芹生平事迹的地方,我都作了最大程度的挖掘、诠释;凡涉及到成书过程中的疑案,我都作了最大程度的探讨、梳理;凡涉及到脂评畸批的地方,我都作了最大程度的区分,包括所属的年代和所含的意思。如果这些还算得上是长处的话,能够填补长期以来学界对曹雪芹最后十年所欠下的空白,岂不是价值所在!因此,本次修订未作总体调整,只做局部修改,尽可能保持旧版的原样。当初恩师冯其庸先生曾为此书的撰写、出版,花费了很大精力,并在病中给我写了序言。只可惜那时冯老的序未能及时用上,令我抱憾不已。今逢再版之际旧事重提,一则有所感慨,再则表示歉意。最主要的就是补人旧序,使之完整如一,了却我多年来的心愿。本次再版还收录了《曹雪芹增补120回始末——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全盘思考》一文①,作为《最后十年》的补充意见。该文以红楼生日对应传统节气,进而获得可贵的历史纪年为切人点,回放了原著与“续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从中也可以感受到曹雪芹不断修补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直至走到生命的终点。我的结论是,“续书”与原著一样均出自曹雪芹之手,所谓高续并不存在。毋须讳言,新的探索、新的看法与旧作所叙的内容不尽一致。不过①本次修订和撰成此文曾先后得到冯其庸、胡文彬、彭昆仑、吴营洲先生,还有徐正彬、邵朱芬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编辑推荐

《曹雪芹最后十年考(修订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曹雪芹最后十年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试举一二:

    334页:附录之四---曹雪芹增补120回始末:作者(崔川荣先生,下同)结论: “原书和续书为同一作者”。 就是说: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都是曹雪芹所著, “至于高鹗等人,其贡献只是整理、出版,使后40回广为流传。。。!
    只问作者一个问题: 为什么后40回全无脂砚、畸笏等人的批语?!
    302页:附录之一 ---曹雪芹生年被埋没的原因: 作者从张宜泉诗注推论曹雪芹“ 卒时四十六周岁余,虚岁四十七。。。故可作卒年四十七岁。”就那么准确?
    请问作者: 当年同曹雪芹交往比张宜泉更密切 、更多的敦诚诗---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身。。。!四十年华付杳冥。。。!怎么解?!
    再请问: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曹雪芹家族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你不厌其烦拿小说人物和曹雪芹家族人物的年年龄推论和演算 ,科学吗?!准确吗?!
    上述三个问题,你有什么硬证!

  •   对曹雪芹这个人有些认识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