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魂

出版时间:2003-10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费慰梅  页数:251  译者:成寒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终于在民族意识中重新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我们也感受到,他们在漫长病疾苦痛中,从未放弃的幽默和刚毅。  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纪初期传统与现代冲突、地位摇摆不定的中国。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梦想家和好奇探索者。因原配无出,他讨了面房姨太太。林徽因就是大姨太太的独生女,受过非正规但良好的教育。一九二○年,她父亲任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英代表,他带了十六岁的徽因就……    

作者简介

  费慰梅(Wilma Fairbank,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1907—1991)的夫人,也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学者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曾任重庆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费正清则在哈佛大学主持中国研究专题,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就是为了纪念他毕生的成就而建。1932年,新婚的费氏夫妇在中国学习期间,结识了梁氏夫妇,彼此之间共同的学者气质,使四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两对夫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成寒,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任职外商公司、报社、出版社。  著作:《推开文学家的门》、《瀑布上的房子——追寻建筑大师莱特的脚印》、《躺着学英文——听力从零到满分》、《躺着学英文2——搭便车客》。译作:《流动的飨宴——海明威巴黎回忆录》、《小错误,大发明》。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启蒙时期,1901年-1928年1.梁家长子2.林家掌上明珠3.岁寒三友图4.邀游建筑天地间5.留学归来第二部 多方面的成就,1928年-1937年6.东北大学开天辟地7.徐志摩之爱与死8.建筑史学家9.寻找古建筑10.太太的客厅ll.应州塔、赵州桥12.骑驴走马过山西13.日本的人侵14.暂时喘一口气15.发现伟光寺第三部 历经抗战,1937年-1945年16.逃难17.暂居昆明18.行行复行行19.陪都重庆20.李庄的日子21.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之间, 1945年-1949年22.八年抗战结束23.重返昆明和北京24.一九四七年的荣耀25.那段担惊受怕的日子26.最后的一封信第五部 在共产党政权下,1949年-1972年27.失望与挫折28.林珠的诉说作者后记译者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在这封信之后,梁启超和新婚夫妇之间的通信,因为他停笔而中断了两个月。他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在四月间的一封长信中,他写道:“我的身体好多了。半个月前我在协和医院输了血,验血正常。”他没有说出实情。  婚礼后两个月,梁启超写信给儿子和新媳妇:“家里的长子已完成了这一重大的仪式。你可以想象老人家多么高兴。特别使我欢喜的是,我一向偏向女孩,而现在有了一个和自己的女儿一样亲的儿媳。我想给你们计划一下未来,但要你们知道其中的困难。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别灰心丧气,这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敌人,不能让这种事来压倒我们。”  思成几年来的学习,当然已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显然已经向父亲提过,他想研究“中国宫殿史”。梁启超认真地考虑过。但是并不太热心。他认为“百分之九十的古建筑已经被毁”,而目前情况又不太可能作野外考察。但他又告诉儿子。他从文学著作中得到一些有关中国建筑的有趣想法,“也许你能研究一下我给你的例子”。  有了这个暗示性的鼓励。思成的父亲又叫他转向第二项计划——中国美术史。说到这里。父亲变得十分热心。他把各种画派分析了一遍,又说了许多位画家的性格和脾气,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安排儿子去参观和研究和他有特殊关系的私人画藏。  在信的最后一段,这位智舅双全的父亲不再说教,反而向儿女乞求爱和关心。“你们的信实在太少。老人家都爱他们的孩子。在康复期中最大的宽慰是收到你们的信。我真的希望你们能经常告诉我,你们在旅行中看到些什么(即使是明倌片也好),这样我躺在床上也能旅行了。我尤其希望我的新女儿能写信给我。”(引自梁启超《年谱》760页)  病人的这种舐犊之情,在他不久写给大女儿的一封很亲密的信中有所表露。他抱怨思成对他几个月米指导他就业的佰没有反应,‘他的信本来就少,对这件事更是一字未提.可能不管我给 他做什么样的安排,他都不会同意,我感觉我是在浪费时间和爱。 在这些方面,他实在太年轻和不懂事。(引自梁启超《年谱》761页)  实际上,思成已经二十七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四年的专 业教育,而且已经成家,那四年是在远离他父亲的地方度过的,他每天都要自己做主,他的美国同学的家人也一样,都期望他们 能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思成是地道的中国人,从小就懂得尽孝 道是儿子的基本务,而且无疑地,他也热爱和崇敬他那杰出的父亲。然而,他已经不再是四年前那个离开他父亲的四合院时。年轻而不懂事的孩子了.梁启超为儿子的没有反应,很是恼火,但思成很可能觉得在见到父亲之前,保持沉默要比通过邮件讨论更好些。  这时候。对这一切全然蒙在鼓里的梁启超。已经运用他的关系说动清华大学考虑(不太情愿地)给思成一个教席(建筑学?)以及一个教绘画的职位.然而到四月份,另一个机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做父亲的很快就意识到它的优点。沈阳(奉天)的国立东北大学要成立建筑系,工程学院院长希望宾大建筑系出色的毕业生杨廷宝来当系主任,杨廷宝是粱思成的同窗好友,却已接受上:海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聘书,他推荐梁思成,认为他是惟一合适的人选.知道思成夫妇还在欧洲旅行。他答应院长去和梁启超商量一下。  梁启超立刻替他儿子采取行动。五月十三日,当那度蜜月的夫妻俩还在欧洲,过几个星期才能返家时,他在给大女儿的信上写道:“思成的工作已经有了着落。东北大学和清华都答应给他工作职务。东北大学更好一些,因为在那里开创一个建筑师事业的前景很好,他可以在那里成立一家事务所,从小开始,慢慢做大.因此在他回答之前,我已替他做主了。拒绝了清华的聘请,接受了东北大学的职位。”(引自梁启超《年谱》720页)  与此同时,那年轻的夫妻度蜜月到了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连袂访问欧洲大陆.如同现代美国建筑系的年轻毕业生一样,他们从一地赶到另一地,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切他们学过的东西都看遍.他们本来计划在欧洲度过整个夏天,可是家里发来的一封紧急电报缩短了他们的行程。  起初,他们以为要到熟悉的清华大学教书.当时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通讯如此之慢,而新婚夫妇又是经常在行踪不定的旅程中。梁思成在一切都已决定之后一个月,才知道他的工作变动。他父亲六月九日收到他的一封电报,问回清华将教什么课。他父亲回答说:“和东北大学的商谈已到了最后阶段。对你的前途来说,这是一个更好的职位。只是参考书要比清华少些。东北大学很需要你而清华还在犹豫。因此我已让清华校长撤回他的建议。”(引自梁启超《年谱》763页)然而他又说,最近沈阳的炸弹爆炸事件造成那里的局势混乱,下学期是否真能开学还不清楚。他要思成八月以前回来。到六月十九日,他又认定,尽管满州局势危急,但东北大学将不会受到影响,他写信给大姊说他已替思成订了月薪二百六十五元的合约,成为那里工资最高的教职员之一。  此刻,躺在天津家中病床上的梁启超,又开始操心着年轻夫妇回来时,将面临的儒家义务。他们必须完成对祖先的祭告仪式,这至少也得准备八到十天。此外他们还必须到北京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尽做子孙的义务。时间太短了,所以徽因只能等到寒假才能回福建扫墓。  现在,他们不得不中断旅行,提前回去。思成夫妇决定到莫斯科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回中国,尽管父亲不喜欢“野蛮的、残破的俄国’。这一选择,却促成一对年轻美国夫妇——查理斯(Charles)和芙瑞莉卡.查尔德(Fredericka Child)与他们不期而遇。这两对夫妻成了长途火车旅行中的好旅伴。查理斯在一九八。年应我的要求,写下对这一段往事的回忆,生动地记述思成夫妇回国的经过。  人生的际遇中,有时出现神奇(不再重复出现)的片断或插曲。我们和梁氏夫妇短暂而热烈的友谊就是如此二——扇敞开、通向共同憧憬的大门。  一九二八年初夏,芙瑞莉卡和我搭上一列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从莫斯科缓缓东行,列车沿途停下,加水或添木头燃料。靠站时,旅客都跑到站台上去,上下走动,向当地人换东西吃或者泡茶。  在那些粗鲁的,发臭的旅客群中,这一对迷人的年轻夫妇显得特別醒目,除了天生的沉静外,在我们眼里,他们仿佛反映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光辉和热情。在相互愉悅的心情下,我们很快谈起话来——他们说。他们是满载着美国的体验回去。急于把它们付诸实践,而我们则是刚开始展开长长的、通往深深吸引我们的艺术和哲学的旅程。蓦然回首,火车旅行的单调和语官障碍,显然也是增进彼此友谊的因素。  但是谁又能“说清楚”,好感.它就这么来了——与对方同行,分事着共同的观念、计划和志向,我们感到欢喜。  火车颠簸前行.经过鄂姆斯克、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一个又一个的站。最后抵达和中国中东路的接轨站,四人一行从那里登上往东南穿过满洲的火车。经过哈尔滨、沈阳,来到黄海边的大连。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下面我要说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虽然思成未妇早已人入土但他们的著作还在人间,而我竟不可思议地卷人这个故事里.   一九五七年三月,我们与梁家断了八年的音讯又连接上了.我在剑桥从一位素不相识的人那里接到思成从北京捎来的口信.短而具体,指示我将他一九四七年托给我的建筑图稿和照片寄到英国纽卡索(New Castle)给一位“刘·C小姐”,她会通过英中之间的邮递转寄给他。   我知道思成是多么看重这些图稿和照片,他曾梦想着把《图像中国建筑史》展示给西方的读者看。但我怎么能够肯定这口信是真的?他真的要我把这些无可取代的东西寄给一位仅知姓名的陌生人?而这个人的地址,离中国和离我一样的遥远。   那段时期,美国和中国之间没有通邮服务。我无法与思成联系上,也不可能确认口信的真假,更不可能把包裹直接邮寄给他。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这珍贵的书稿仔细包好,在一九五七年三月上旬寄给那位刘小姐。我先寄了封信给她,强调这些书稿的重要性,思成急着拿到它们。我焦急地等了六个星期,终于她来信告诉我,包裹“完整无损”到她手上。她又说,她保证会尽快将它转寄给梁思成教授,同时她也写了信告诉他此事。她还解释,所以会迟迟才回信给我,是因为“学院的事情很忙”。什么学院?我心里想着,她是学生还是教师?后来她便音讯杳然。   二十一年后,一九七八年,我的一位欧洲友人访问清华大学建筑系,向一位教授提及我与梁教授之间长期的友谊。那位教授却毫不客气地质问他:“是吗?那为什么费正清夫人不依梁教授的要求,退还给他那些图稿和照片?”   我在剑桥看到这位朋友从北京的来信后,顿时惊讶得目瞪口呆。那些精美的图稿和照片是在那套莱卡缩微底片毁于战火后,惟一留存之物。我知道,它们是思成一生的心血。他生命的最后十四年,不能参考这些研究所需的基础图片,他会怎么看待我昵!   从一个旧档案盒里,我找出了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寄给刘小姐那封信的复本,而后又找到她同年四月二十日的迟到回函,我把两封信的复本寄到清华,并写了一封短简解释。但是,尽管我可以为我的名誉辩护,心里却很不安。   这位刘小姐究竟是谁?即使我查不到那失踪的包裹,起码我可以追踪她的下落。我猜想,她现在应该是一个中年妇女,但伊人何处寻?她会不会,她能不能解开这个悲剧般的失踪之谜呢?   我问思成的儿子从诫,在北京他家和他父亲的同事中能否打听到那位刘小姐的身分。从诫的回答令人黯然:“我们都没有听说过在英国的这位学生。我父亲一定是误把她当成一个负责的人。如果包裹不是寄丢了的话,那么只能怪他自己看错了人。不管怎样,都已过去了二十一年,现在一切都太晚了。”   是的,如果邮包真是寄丢了的话,那么一切都太晚太晚了。而且,如果她也是在思成和我警觉之前就不知去向,那这不明智的选择只能怪思成本人了。一时之间,我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珍贵的包裹却总映现在我的脑际,它虽然失踪、被遗忘,但一定会在什么地方。这就像一个失落了的珍宝,在我们的梦里萦回。我必须再努力一次。  ……

编辑推荐

  副题是“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作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作为新译本,《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或可以译文质量取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建筑之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