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碑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裴旦  页数:340  

前言

  万花筒中的某一个世界  陈丹燕  万花筒是个简陋的小纸筒,但是却可以迷住所有握着它的人的心。将它套在眼睛上,对着阳光,转动,每个紧闭着另一只眼睛的人,心里都忍不住惊奇,都在想:它还能变成什么样子呢?那里面,是个带着巴洛克图案的奇异世界,有着无穷的组合。微微转动一下,听到里面的碎玻璃轻微地响动,然后,眼中的世界便焕然一新了。  万花筒,应该是每个人都玩过的东西吧。我还记得我玩万花筒时的情形,我在转动它,嘴里惊奇地唠叨着。身边的朋友焦急地问:看到了吗,看到了吗?其实他在问是否看到了刚刚他看到的那个最美的情形。每个人都在将万花筒让给别人的时候推荐自己看到过的最奇异的图案,希望别人也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但常常不能如愿。万花筒里的组合常常是不可重复的,好像天堂偶然开了开门,又关上了。“看到了吗,看到了吗?”有人问。“看到了,很好看。”有人答。但是,都知道,看到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美。身边的人,到急不可待时,便将万花筒抢了去,想要再转动到原来的地方,将他觉得最美的图案找回来,分享。但我却惦记着自己的,又将它抢回到自己的手里。  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想起了玩万花筒时的情形。  上海真的像是个万花筒,落在每个人手里,轻轻转动时,都能出现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街区,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来路,不同的工作,即使是在上海,也过着不同的生活。我记得那些去黑龙江农场插队落户的邻居回来时,说起一个连队的上海同乡,惊奇地评论说:“这才知道原来上海那么大,不同地区的人脸上的表情都长得不一样。”过着不同生活的上海人,彼此是隔膜的。邻居说,即使在黑龙江,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但彼此还是陌生,有时甚至是带着敌对的好奇。对于这部长篇小说里写到的生活,我也是陌生,也是好奇。一页页地看下去,渐渐地熟悉了,开始可以判断了。我想这是因为叙述的朴实和本分,很多的细节,密密地铺着,小心翼翼地再现,作者没有一点要当上帝指点江山的意思,安抚了读者对作者篡改现实的天然警惕,这为呈现而呈现的态度,其实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让读者有机会去寻找自己陌生的生活中的意义。那生活虽然陌生,但有着梦想的气息,不是象牙塔里对理想社会的梦想,而是市井中对体面人生的梦想,这是上海一贯的气息,就像上海自来水中的气味。  写上海的小说,真是千千万万。其实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表现自己的上海,上海便有些光怪陆离起来。照我邻居的话来说,就是“这才知道原来上海那么大。”我们不了解的人和事,以及生活多着呢。但光怪陆离未必是坏事,就像万花筒。你得首先是只万花筒,才能变得出花样,要是一只日光灯管,想变也变不出来的。上海的历史复杂丰满,上海的故事常常宛如悖论,所谓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像这样一个多元的,而且充满冲突的地方,如果只有一种生活可以表现,只有一种生活被接受为“上海生活”,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样不可思议的错误,常常会出现在某些写上海的小说中,作者的笔下散发着“正宗”的气息,“我写的才是上海!”他在字里行间焦急地宣言。而在这部长篇小说里,却听不到一点这样的声音,作者那样安静地工作着,细细描绘自己的人物,风物,食物,简直是自信的,而且是通情达理的,看起来,她真的知道这个城市。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上海的故事。作者用富有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语言记录了“一个过往时代的人和事”,写他们如何在有点险恶的环境下挣扎着做人,挣扎着寻求自己起码的尊严和体面:“回音花园”的主人苏州好婆为边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带着外孙女牵牵来到上海;“两万户”里的“木头”不甘平凡,一心想当“英雄”;余秋漾在这个文化贫瘠的时代,依然保留着对美丽、精致的追求。  然而,当这些人的挣扎与奋斗和他们的环境冲突到势不两立时,毁灭就来了,悲剧就发生了。  上海女作家裴旦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是一部“为轻松走向未来的人而写”的小说。

作者简介

  裴旦 本名吴丽萍,1962年1月1日生于上海。中学毕业于复旦大学附中,大学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八年语文教师。  1992年起,在一家著名的国有大型化妆品企业任品牌经理。  1997年起,在一家著名外企做企划经理。2001年8月辞职后专职写作。  写过散文,为《上海服饰》、《现代家庭》、《装苑》、《大连日报》等写过专栏,做过电视剧的形象设计。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外婆:一个想要花园房子的人第二章 大头:一个想当英雄的人第三章 余秋漾:一个想死的人第四章 结局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肥皂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