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柳鸣九 页数:1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翰林院”内外》的续集,所写的仍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人文学者。前一集的对象主要有李健吾、朱光潜、钱钟书、杨绛、冯至、卞之琳、吴达元、郭麟阁,本集则有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蔡仪、陈占元、杨周翰、闻家驷以及“六书生”、吕同六、樊修章等等。不难看出,前一集完全限于我的师辈,后一集则扩大到了我自己这一辈人。 也许因为我本来是搞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有观察与思考历史文化名人的“惯性”,把笔从外国历史人物身上转到近旁人物身上,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至今对本国的同时代人物的文字居然积累成了两个集子,却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中国是盛产应景文章的大国。在这里,有那么多全民感恩戴德、欢呼歌唱的佳节时令,有那么多高居庙堂、永垂史册的事件与人物,平日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念、缅怀、庆祝、回顾等等社会文化活动……沃土之上必有茂盛的庄稼。我生性不善于讲应景的话,我深知来到一个场面上,要讲出符合这个场面的规范、标准、分寸的一席话来,实在是自己做不好的。做不好就不做,于是,我也就自外于这种主流文体,未入“大雅之堂”。这两个集子里,只有一篇勉强与“应景”沾了一点点边,那就是北大校庆一百年之际怀念马寅初的那一篇。不过,那却是校庆纪念日之后的“马后炮”,而且是借校庆纪念之机,一吐自己心里对马老“新人口论”遭批判一事的不乎情。这种不平之情一直憋在心里好些年,每当我见到车站上、码头上、“独木桥”上、职场上、泰山顶上都是人潮狂涌、黑压压一片时,每当我想到如此沉重的人口包袱给中华民族带来成千上万个长远难题时,就不由得感到忧虑……还有一篇看似应景的文章,其实却是我自己造景设景拿来说事。所造之景为译界六长老业绩回顾会,实借此唱唱赞歌,意在倡本学界敬老尊贤的传承之道,以抑那种拳打脚踢的“打擂”之风也。 这两个集子中的文章,只有少数几篇写于十来年以前,大多数都写于我古稀之年以后。按说,这也是到了很多人写回忆录、写自传的年岁了。也许是因为我这一生道路并不坦顺,所以曾有不止一两个朋友建议我写自传或回忆录,但对自传文学所知较多的人看来,要写自传就非得写卢梭《忏悔录》或萨特《文字生涯》那样坦诚的自传才有意义,而这样的自传恰巧是要有一定的时代社会条件才可能产生的。我虽从没有写自传或回忆录的意图,回忆与追述一些师友的冲动倒还是经常有的,有时还相当强烈,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怀旧倾向的“亚回忆录“情结。这不仅因为这些人文名家熠熠生辉,本身就有追述回忆的价值,更是因为我长期与他们共处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学界的空间里,在我的学术道路上,他们曾经显过灵、现过身,有的还曾构成我学术文化生涯中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片断,于是,当我到了古稀之年,这些师辈的身影也就经常缭绕在脑海里。 促使我把这些师辈人物从脑海里搬到纸面上的往往是一种感恩的冲动,也就是说,“我要道出我的感谢”;至少有好几次我是在这种意图的驱使下才开始命笔的,至少有好几篇追述文章都带有这种追述角度,带有这种感情色调。当然,在那个以“兴无灭资”为目标的时代里,人际关系无不服从于政治运动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恩德的分量幅度与授受方式所能具有的空间是极有限的,不过,哪怕只是少许理解、同情与善意,哪怕只是片言只语的肯定、欣赏与赞语,哪怕只是在众人围而攻之时有意地保持距离、袖手旁观……不论是出自仁爱侠义的心肠,是来自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是出自“扶助弱小”的方略,是出于公事公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心理……凡此种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凡此种种,在人情人性被狂热洪流销熔的时代背景上,在人本关怀已降至零点之下的社会氛围中,都显得弥足珍贵。雪中送炭,哪怕只有一小块,即乃最大的恩德,对明事理、知好歹的人来说,就足以感念一辈子,特别是对曾长途跋涉在崎岖不平路上的人更是如此。虽然这种感念、这种“道出”无足轻重,甚至轻如鸿毛,但可取的是它的诚意。无论如何,诚意毕竟是人世中值得留存的东西。 我这些师长都是人文学科领域里的杰出人物,我深知,要面对他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桩文化精神的使命。不必讲也不应该讲一些应景的套话、官话,光讲感念的话也远远不够,而应该真正言之有物。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后辈人,言之有物意味着要有自己就近的比较直接的性格观察与人格感悟以及风度风貌再现;而作为这个领域里的一个静观者、思考者,言之有物更意味着要对这些人文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在特定时代社会条件下的存在状况、文化作为、精神心态、言行方式有真切的观感,认真的思考。这需要有识人之智慧与表述之才情。我自知智商水平、才商水平均甚有限,但尚有诚意朝言之有物的方向努力。 同样,面对我自己这一辈人时,我也触碰了“被耽误的一代人”的存在状况与命运际遇,此时,就难免有不平之语、骚怨之音了,有什么办法呢?行走在崎岖不平路上的人,其声总会有那么一点颤抖与沙哑,不可能像美声歌唱家那样雅致、清悠、高扬,何况,高洁如屈子不是也曾发出过骚怨之声?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命运,从经常挨整受批、被侧目而视到如今演化为被边缘化的“弱势人群”,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认真思考的大课题。这对于宏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绝非一件可以不屑一顾的小事。 如果《“翰林院”内外》这两个文集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若干真实的身影,多少反映了时代社会的面貌,我就感到很知足了。
作者简介
柳鸣九,著名的学者、理论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193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教授,历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学术专著有: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主编、主要撰写者)、《走近雨果》等三种;评论文集有:《理史集》、《从选择到反抗》等十种;散文集有:《巴黎散记》、《翰林院内外》等五种;翻译与编选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磨坊文札》、《局外人》、《萨特研究》、《法国心理小说名著选》等二十余种;主编项目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七辑)、《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七十种)等二十种,其中有四项获国家级图书奖。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书籍目录
自序这株大树有浓荫——回忆与思考何其芳辞别伯乐而未归——回忆与思考蔡仪一位英年早逝的绅士学者——纪念吕同六书生五十年祭——同代人纪事围绕“博士”的若干回忆——闻成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后有感我劳作故我在——自我存在生态评估“兄弟我……”——北大校庆纪念日怀念马寅初校长梁宗岱的药酒译界先贤陈占元在矜持的背后——纪念杨周翰在“六长老”半世纪译著业绩回顾座谈会上的致词闻老夫子的“谁道人生无再少”——回忆闻家驷西出阳关一故人——记樊修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