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吴盛青,高嘉谦  页数:6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考察古典诗词及抒情文类,在传统裂变和融摄中的生长与衍异.作者包括王德威﹑胡志德(TedHuters)、郑毓瑜、贺麦晓(M.Hockx)、魏爱莲(E.Widmer)、方秀洁、奚密、林立、黄锦树、胡晓明、张宏生、魏泉、张晖、黄运特。

作者简介

吴盛青,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现为美国维思里安大学(Wesleyan UnivcrsiW)亚洲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高嘉谦,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书籍目录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一个视域的形构(导言) 第一辑:媒体、社团与文化生产 文学社团的职业化:以南社为例  风雅难追攀:民初士人禊集与诗社研究 新时代与旧文学——以民初《小说月报》刊登的诗词为中心 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存空间和创作心态——《青鹤》研究  第二辑:离散与跨太平洋的诗学想象 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 境外中文,另类租借,现代性:论马华文学史之前的马华文学  帝国、诗与孔教的流亡:论丘逢甲与康有为的南洋诗 陈步墀《绣诗楼丛书》与晚清文学在香港的延续和发展 论潘飞声《香海集》 诗意的错误:天使岛 第三辑:抒情与性别的政治 1870年代以降“精通媒体”的闺秀 激进化的诗学观——《女子世界》(1904——1907)的性别与诗歌实践  文苑、多罗与华鬟——王蕴章主编时期(1915——1920)《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的观念与实践 情色乌托邦的回归与消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性”阅读 第四辑:遗民诗词与历史记忆 台湾诗人洪弃生的文化意识及身份认同 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 日、台问的汉文关系——殖民地时期台湾古典诗歌知识论的重构与衍异 陈三立陈寅恪海棠诗笺证 第五辑:汉诗形式与文体变迁 新的书写方式:文学及其几种可能性  旧诗语的地理尺度——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的典故运用为例  论陈衍、陈三立、郑孝胥和“同光体”诗  诗晃革命:词体的“缺席”与“在场” 辛亥之际文论的承前启后 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政治抒情——以郭和毛泽东的诗词唱和为考察中心 诗的新向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延伸阅读书目 作者与译者简介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承载历史时间的文明之物,成为同声相求的亲密的公共空间中的媒介。他们置“玩物丧志”这样的古训于不顾,如“玩物丧志论何迂”(刘炳照),或“玩物与身皆如寄”(潘蠖)。而玩物更成为他们迫切的主观能动需求,甚至毕生致力的事业,积极投入文化的生产/再生产。前朝收藏家与鉴赏家在末世,亦沉溺于赏玩珍奇,有声色玩好的追求与书写。如李惠仪指出的,晚明文人通过物情、物理的感悟,“面对往昔,理解历史,通过艺术境界调解矛盾与超越困境”。这些洞见同样适用于民初的收藏家,但不同的是,大文化语境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初士人对珍本书画、鎏金古器,勤于搜访,网罗散佚,并加以考订出版等等文化活动中,更有延续斯文的慨然担待。刘承干如是描绘自己的藏书经历,也代表了当时很多士人共同的生命轨迹: 近自辛亥而后,政柄骤移,故家旧族,抱其先业,寄寓沪滨,忧伤憔悴,无可发泄,则托迹嵇阮,以沉冥自遣,视明季诸贤固无以异也。时则有江阴缪艺风参议、金坛冯嵩庵中丞,叹时局之沦胥,悼斯文之将丧,相与搜缉旧闻,网罗散佚。同时诸贤,如章左丞一山,叶提学柏皋诸君,抱道沦隐,亦各有撰述。余幸得与相周旋,未尝不叹当此文献绝续之交,二三君子适会聚于穷海之滨,不可谓非天心所属意也,乃裒其所荟刻之,计经部三家二十六卷,史部十一家五十六卷,子部三家二十九卷,集部十三家一百十九卷。 藏书首先源于对“忧伤憔悴”实行一种有效的转移。在道尽文化湮灭之痛的同时,他们亦庆幸“当此文献绝续之交”,因缘际会,有友朋的勉励与互助。而历史的另一个吊诡是,传统已经崩坏的同时,过于丰厚的文明的遗物在大量清仓出库,正如许地山笔下的拣烂纸的春桃,宫里流出来的东西或是康有为的字儿,她唾手可得。这是这一代人遭逢的千年难遇的机缘。这一个个微缩的物质空间成了他们文化生命的新载体。方寸间有命运的阐释,与未来有关的寓言。套用本雅明的如今耳熟能详的隐喻,他们这一代人成了文明大厦塌陷时无数华丽碎片的迫切的收集者。他们要在越堆越高的残垣断壁中,在历史的沧海桑田里,拯救鲜活的“珍珠与珊瑚”,并坚定地要将它们带人这个维新的时代。 在本文中,我首先展示的是,这些有情的团体的形成,诗酒风流的文人习气,带动了文化生产与实践文化理想的新场域。对于这些民国采珠人来说,拾掇起的文明遗物里,寓托着巨大的文化承继的期待。其次,我粗线条地勾勒了民初的诗歌是如何去处理与想象历史时空的。现代性是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但这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变成了“一种文化空间的转换”,即被建构起来的凝滞的老中国与现在时的西方幻象的对峙。民初士人用文字投射千重幻影空花,召唤永和义熙,确实都是经过内心自省后的一种主动的文化拒斥。并非一定要贴上反现代性的标签,这些乌托邦的时空框架、身心错置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现代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多维向度,展示了螺旋回返式、魔幻的历史进程中感性而又感伤的一面。这些泪痕斑驳的化石与劫灰,就像昆明湖底的淤泥。“见证了现代所能涵纳的复杂意义——包括对现代本身的抗拒”。这些矛盾、多元的抗拒与斗争,如历史学家查克拉巴蒂在《将欧洲地方化》一书中醒示我们的:“包括在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名义之下的胁迫——身体的、体制的、象征性的暴力,这常常以摈弃带有梦幻色彩的理想主义为代价。

编辑推荐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两位年轻学者编辑的港台及国外中国近现代研究作品集,名字蛮吸引人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