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杨明 编  页数:395  

前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五一”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

内容概要

  本书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主要适用于中药及药学类本科学习。  本教材的编写,严格按照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精选内容,既体现了教材的继承性,充分吸收历版《中药药剂学》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和内容精华;又注意了更新、更高的中医药本科教学要求,进行了必要的刷新。  本课程内容共有24章,在总论之后,大致可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章);第二部分为“中药制剂的前处理”(第三一六章);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七~二十章);第四部分为“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稳定性、生物有效性、制剂配伍与不良反应、制剂研究思路”(第二十一~二十四章)。  本教材为了反映中药药剂学的继承与创新、特点与优势,为了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历版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如下修订:  总论部分引入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了中药药剂学的指导思想、方法学、关键因素、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等,以期在系统学习之前,对中药药剂学的特色和基本内容有一个正确、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在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部分,除介绍了法定依据外,还对知识产权、临床、生产、市场依据等几方面的内容做了有益补充。将“中药制剂的原料与辅料”单列为一章,以完善中药药剂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突出中药原料与辅料的特点。单列“制剂新技术”一章,力求反映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及研究成果,为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随着国内外关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道的逐年增多及社会对此的日益关注,在“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部分补充了“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最后一章,增加了“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探讨”,介绍中药药剂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使读者对中药制剂研发涉及的相关问题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对于制药设备和药用辅料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归纳和删减,以体现精编教材的“精”。在各章章名之下增加了“导学”,提出了各章节的学习要求和重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二、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概况一、古代中药药剂的概况二、近代中药药剂的概况三、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概况第三节 剂型的分类及选择原则一、剂型的分类二、剂型的选择原则第四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一、法定依据二、临床依据三、生产依据四、市场依据第五节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一、中医药理论是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二、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是实现中药药剂学发展的支撑三、制备工艺是影响中药药剂质量的关键因素四、剂型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五、质量控制是中药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证六、安全有效是中药制剂的最终目标第二章中药调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处方一、处方的概念与种类二、医师处方的内容与特点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第三节 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一、审查处方二、计价三、调配处方四、复核五、发药附录第三章 制药卫生第一节 概述一、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二、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一、中药制药环境的基本要求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三、洁净室的卫生管理第三节灭菌与防腐一、灭菌方法二、药剂的防腐与常用防腐剂第四节 无菌生产工艺与灭菌工艺参数一、无菌生产工艺二、灭菌工艺有关参数及其相关性第四章 中药制剂的原辅料第一节 中药制剂的原料一、中药材二、中药饮片三、中药提取物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辅料一、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二、药用辅料的种类三、药用辅料的质量标准四、辅料研究的进展第五章 粉碎、筛析、混合第一节 粉碎一、含义及目的二、基本原理三、方法四、粉碎机械及原则第二节筛析一、含义及目的二、药筛的种类与规格三、粉末的分等四、过筛与离析器械第三节混合一、含义及目的二、混合机制三、混合方法四、混合器械第四节粉体学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粉体学的概念二、微粉的特性与应用第六章 浸提、精制、浓缩、干燥第一节浸提一、浸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二、常用浸提溶媒与辅助剂三、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第二节精制一、常用分离方法与设备二、常用纯化方法第三节浓缩一、影响浓缩的因素二、浓缩方法与设备第四节干燥一、干燥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二、干燥的方法与设备第七章浸出药剂第一节 概述一、含义二、特点三、分类第八章 液体药剂第九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第十章 外用膏剂第十一章 栓剂第十二章 胶剂第十三章 散剂第十四章 丸剂第十五章 颗粒剂第十六章 胶囊剂第十七章 片剂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喷雾剂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第二十章 其他剂型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第二十二章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评价第二十三章 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和不良反应第二十四章 中药剂研究的基本思路探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概况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中药药剂学随着古今成方及剂型的演变而形成和发展,前人在剂型理论、方药修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水平的提高,中药药剂学在制备理论与工艺技术、新剂型新制剂研究开发,以及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药制药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古代中药药剂的概况  中药药剂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那时已经能酿酒,并有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又发现了曲(酵母),是一种早期应用的复合酶制剂,至今仍在应用。  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总结了《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汤剂至今仍是中医用药的常用重要剂型。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同时在“汤液醪醴论篇”中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应用。  秦、汉时期,我国药剂学理论与技术得到显著发展。《五十二病方》中用药记载有外敷、内服、药浴、烟熏或蒸汽熏、药物熨法等。书中所载药物剂型最常用的是丸剂,其制法及应用有:以酒制丸,内服;以油脂制丸;以醋制丸,外用于熨法;制成丸后,粉碎入酒吞服等。  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该书论及了制药理论和制备法则,强调根据药物性质需要选择剂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药剂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