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蒋风 主编  页数:480  
Tag标签:无  

前言

  “学派”作为学术累积和创造的力量和载体之一,在学术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今天,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学派”这一话题的提出,似乎还显得十分奢侈,但是我以为,对于学派的探讨和思考,不仅可以是对一种已经存在的学术事实和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也可以是对一个可能的学术存在和前景的描述和想象。在中国当代学术界,人们对于建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派的呼唤和思考,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些西南学者对于巴蜀学派的谈论和期盼,就是学派思考中对于可能性的一种追问和探询。“浙江师大--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这一论题,也正是因此而设定、展开的。  我们知道,学派是学术发展史上在一定科学研究领域由特定的科学家们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其成员通常都有着相通的科学理念、思想志趣、学术立场、研究范式、解释体系,还有相互呼应和配合的研究成果。同时,许多学派也有着自己公认的学术核心人物或意见领袖,学派成员之间常常具有一种师承或同事关系,而一个学派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观点、独创的研究方法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学术史上重要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任何一个被同时代或后来者公认、被学术史命名的“学派”,都必然是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链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环节,一座无法绕开的学术峰峦。  从这样的意义和标准来看,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当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流派。但是在这里,人们也许会问,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极富个性色彩、主要依赖个体思想创造性的精神劳作领域,为什么一个学者群体,就非要信仰、遵守共通的研究范式和解释体系呢?  这涉及了“学派”这一学者现象与学术机制在学术发展进程和学术史上的作用和意义问题。

内容概要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以“中国儿童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叶才第一次一种明显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这一基础观念作为进入研究的前提,以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和文学诗集为线索,在占有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对一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从“史前足迹”到起步、发展等各个历史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作者简介

  蒋风,1925年10月出生,浙江金华人。国际格林奖评委,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会长,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教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教学工作60余年;出版有关儿童文学专著30余种。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奖10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中国儿童文学史前足迹第一章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摇篮第一节 童谣与儿歌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民间童话第二章 古代儿童文学读物的两大部类第一节 古代启蒙读物中的文学读物第二节 儿童占为已有的古典文学作品第三章 中国儿童文学获得的宝贵遗产第一节 儿童诗第二节 古代童话第三节 古代寓言概述第四节 古代儿童戏剧概述第二编 1917—1927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步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催生现代儿童文学第二节 儿童观的改变与儿童文学的倡导第三节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概貌第二章 五四儿童文学运动的发展及拓荒者的足迹第一节 五四儿童文学的新进展第二节 鲁迅早期的儿童文学活动第三节 郭沫若早期的儿童文学活动第四节 茅盾、郑振铎早期的童话创作第五节 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第三章 1917—1927年间的重要作家作品第一节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第二节 冰心与《寄小读者》第三节 俞平伯的儿童诗集《忆》第四节 王统照等的儿童小说第五节 黎锦晖等的儿童剧第三编 1927—1937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一节 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第二节 现实主义成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主流第三节 儿童文学翻译的扩大和少儿科学文艺的兴起第四节 儿童读物出版、编辑、创作队伍的成长第二章 左翼文艺运动与儿童文学第一节 “左联”对儿童文学的大力倡导第二节 鲁迅对儿童文学的巨大贡献第三章 十年间儿童文学创作实绩第一节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第二节 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与儿童文学第三节 陈伯吹、陶行知、董纯才的儿童文学创作第四节 苏区儿童文艺第四编 1937—1949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在战火中前进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节 战争及其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国统区(包括敌占区)的儿童文学第三节 解放区(包括根据地)的儿童文学第二章 1937—1949年间的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第一节 苏苏仇重第二节 贺宜严文井第三节 丰子恺 高士其第四节 包蕾 金近第五节 《鸡毛信》《雨来没有死》《虾球传》第三章 儿童文学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理论发展第一节 苏联儿童文学的传播及其影响第二节 《新少年报》和《童话连丛》第三节 中国儿童读物作者联谊会第五编 1949—1959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建设新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节 新中国塑造了儿童文学的新面貌第二节 “黄金时代”——十年创作成就综述第三节 1950年代儿童文学的局限第二章 老作家对儿童文学的新贡献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叶圣陶 冰心第三节 张天翼 严文井第四节 陈伯吹 贺宜第五节 金近包蕾第六节 高士其 叶君健第七节 袁静郭风第三章 儿童文学新人的大量涌现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刘真 胡奇 徐光耀第三节 任大霖 任大星 萧平第四节 杲向真 张有德 刘饶民第五节 柯岩 袁鹰 任溶溶第六节 葛翠琳 洪汛涛 黄庆云第七节 刘厚明 任德耀 乔羽第八节 郑文光 于止 萧建亨第六编 1960—1965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在曲折中前进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第二章 在摸索中前进的儿童文学第一节 1960年代前期的儿童诗歌第二节 1960年代前期的儿童小说第三节 1960年代前期的童话寓言第四节 1960年代前期的儿童电影和戏剧文学第五节 1960年代前期的儿童科学文艺第七编 1966—1976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毁灭性的十年第一节 1966—1970年的“空白期”第二节 1971—1976年“帮八股”影响下的儿童文学第二章 “文革”十年间的儿童文学创作第一节 政治功利化了的儿童诗歌第二节 《红雨》和“文革”中有影响的儿童小说第三节 浩然和他的儿童小说第四节 从小说到电影的《闪闪的红星》第八编 1977—2000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一章 中国儿童文学的春天第一节 庐山会议和儿童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第二节 儿童文学活动蓬勃开展第三节 老中青作家的辛勤耕耘第四节 市场经济时代的儿童文学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1977—2000年间的儿童诗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金波和田地的儿童诗第三节 圣野和鲁兵的儿童诗第四节 张继楼和张秋生的儿童诗第五节 郭风和吴然的儿童散文诗第三章 1977—2000年间的儿童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伤痕文学”勃兴中的儿童小说第三节 “反思文学”思潮与儿童“问题小说”的崛起第四节 从“新人小说”到“探索小说”的兴起第五节 农村乡土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进展第六节 “动物小说”的开拓第七节 儿童小说发展的新态势第四章 1977—2000年间的童话和寓言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老作家的童话新作第三节 孙幼军、宗璞的童话创作第四节 富于喜剧色彩的童话第五节 富于抒情色彩的童话第六节 1977—2000年间儿童寓言创作第五章 1977—2000年间的儿童散文、报告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回忆童年生活题材的散文第三节 现实生活题材的儿童散文第四节 其他题材的儿童散文第五节 1977—2000年间的儿童报告文学第六章 1977—2000年间的儿童戏剧影视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1977—2000年间的儿童戏剧文学第三节 1977—2000年间的儿童电影文学第四节 1977—2000年间的儿童电视文学第五节 儿童动画片第七章 1977—2000年间的儿童科学文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的儿童科幻小说第三节 鲁克、冰子的科学童话第四节 儿童科学诗和科学小品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童谣与儿歌  古代没有儿歌这一概念,儿歌这一类文学作品在古代文献中称为童谣、童子歌、儒歌、儒子歌、婴儿歌、小儿谣、小儿语等。“童,童子,徒歌日谣。”①明代学者杨慎说得更明白:“童子歌日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②可见,童谣是指那些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也不用乐器伴唱的儿童自唱自娱的歌谣,就是今天儿童诵唱的儿歌。  儿歌一词最早可能见于清末意大利人韦大利(Vitale)编选的《北京儿歌》(1896),而普遍使用可能在1918年以后,那一年,北京大学设置了“歌谣征集处”,稍后又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1922),对在周刊上发表的童谣冠名为“儿歌”,并作为新兴的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沿用至今。  童谣源起于民间,在未有文字之前,只能自生自灭,其最初的情形,今天已无法描绘了。“关于它的时代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个大概,大约是由于原始社会的即兴歌’’③,其中与儿童生活相关的部分可能就是最初的童谣,最典型的是母歌与儿戏之歌。“盖儿童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此儿歌之所由发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大要分为前后两级,一日母歌,一日儿戏。母歌者,儿未能害,母与儿戏,歌以侑之,与后之儿自戏自歌异。”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