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

出版时间:1998-01-0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  页数:1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代学术概论》所以能够获得雅俗共赏的悠远效应,秘密在于它的内容。梁启超不是思想家,但对中外古今的思想学说都极感兴趣。他也不是纯学者,但也许饱受康有为教导的缘故,尤其爱好考察“学术源流”。他是清末的改革家,民初更直接登上国内政坛,直到去世前夜,不仅亲历了队戊戌维新到北伐战争的三十年间中国政局的一切变化,而且多次置身于变化的漩涡中心。他是政论家,也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因而他的政论取向,不能不对他的历史认识产生莫大的影响,反过来说也就是“以史论为政论”,或者说他观察历史,总以他自己的政治经验作为判断尺度。他其实并不隐讳这一点。《清代学术概论》的作者自序,劈头便说“吾著此篇之动机”,首先是因为接受胡适的劝告,记述自己“实躬与其役”的晚清今文学运动云云,即为例证。

书籍目录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节目提要自序第二自序一(论时代思潮)二(略论“清代思潮”)三(清学的出发点)四(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五(阎若璩和胡渭)六(黄宗羲和王夫之)七(颜元)八(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九(由启蒙到全盛)十(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十一(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十二(戴门后学)十三(“朴学”)十四(经史考证)十五(水地与天算)十六(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十七(清代的“学者社会”)十八(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十九(桐城派与章学诚)二十(清学分裂的原因)二十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二十二(清代今文学与龚魏)二十三(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二十四(《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二十五(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二十六(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二十七(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二十八(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二十九(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三十(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三十一(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三十三(结语)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校订赘语

章节摘录

  一(论时代思潮)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

编辑推荐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学术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6条)

 
 

  •   畅销书未必赢得雅俗共赏。某些俗不可耐的劣作,借助权力、金钱或“关系”,而被趋炎附势的所谓传播媒介“炒”成畅销书,在中外的例证比比皆是。  严格地说,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非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  当然,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改革家兼政论家的名望,可能是促使本书畅销的一个原因。如胡适在一九二三年所撰《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变迁大势》一文中,论及梁启超在清末《时务报》、《新民丛报》所作政论文的效应所说的,“二十年来的读书人,差不多没有不受他的文章的影响的”。  但文章与学问,属于并不同归的殊途。梁启超从学习桐城派古文而化出更为直捷明快的“新民体”,在自幼诵习八股制艺的晚清读书人看来,确实有梁启超自赞的“魔力”①。但正如梁启超与乃师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时期倡导的不缠足运动的效应那样,裹小脚的妇女抛弃裹脚布,固然是惊世骇俗的一种解放,而在提倡“天足”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再裹足的妇女依旧是“小脚女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论著提供的文章范例,那种杂糅桐城派古文与《三国演义》之类小说文体的“新民体”,在清末虽被厌倦八股文程式的青年学子激赏,但在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以后,自然也对读者越来越缺乏“魔力”。 可见,从本书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那秘密当然主要不在文字。
  •    《清代学术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为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所著。   1920年,蒋方震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 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哪知,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言之文,与蒋著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全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清代学术概论》把中国近300 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更被后世研究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五四’运动所促成的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意识进一步觉醒的思想表现和学术成果”。   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梁启超即言:“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认为只有从时代思潮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住一时代学术思想的本质内容、流变规律和真实价值。这样一种崭新的学术史研究视野,使《清代学术概论》超越了以往的学术史著述,令人耳目一新。   《清代学术概论》仅是纲要式的论著,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可补充的东西不少,但它精炼而高度概括,简明而线条明快,读者一眼就可以触摸到有清一代的学术主潮和基本特征,同时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颇有创新,是以现代思想文化为指导研究传统学术史的佳作。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

    读《清代学术概论》梁任公先生文笔优美,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人人意下所有。可惜因为是在是太忙了,也太懒了,一直未能静心读其著作。而其《清代学术概论》老师介绍说:是蒋方震请其为自己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而做,但结果梁启超先生洋洋洒洒,“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树万言,篇幅与原书差不多,最后终以独立出版,成了学术界一经典著作。读罢此书第一个感觉是作者采用了进化发展论与历史循环螺旋上升论的观点,从佛教所云:生,住,异,灭。来分析一学术思想的发展,繁盛、最后衰落。作者对清代学术做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简单言之,清代学术思潮乃对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虽未系统读过宋明理学之书,但是可以感受如果说哲学那么这一时代的理学才可称之为哲学,因为它较多形而上的成分。而先秦诸子时代有践行之风,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宋明理学吸取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实则与正统孔孟相去甚远,是一种“佛表儒里”的新哲学。当然其在历史上之价值不可磨灭,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之影响。但是其形式“既诬孔,又诬佛,而并以自诬也”。况其发展到明末,已是“满街皆是圣人”“浮伪之辈,遮市拾虚辞以相夸煽,”“人思耳目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销蚀达于零度。”所以清初学风乃是摒虚学,崇实务,开经世致用之风,尚怀疑精神。此运动之启蒙者首推顾炎武,作者写道:凡一新学派初立,对于旧学派,非持绝对严正的攻击态度,不足以摧故锋而张新军;而日顾炎武则是担当了这一历史重任。一学术发展到末流,积弊重生,自有不摧自破之势,但若无清醒者愤然攻击,寻求新的希望,其还是可以苟延传喘,继续一幅要死不活的样子。然反对者则起了催拉枯朽,给学界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之功用。也许这一过程是痛苦的,是煎熬的,犹如蛇之蜕皮,犹如浴火中之凤凰,可是在其痛苦之中却孕育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颜元在其《言行录》里载:“立言论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岁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这种思想再今天看来,仍旧熠熠生辉,其尊重自己之良知,不为恶俗所迁畔,确乎令人肃然起敬。认为“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年谱卷·下》)“人之人读书为学者,固非孔子之学,以读书之学解书,并非孔子之书。(《言行录》)反对宋明理学之空谈,倡身体力行务实之学风。“凡启蒙时代之大学者,其造诣不必极精深,三常规定研究之
  •   梁任公的关于清代学术史类著作有好几种。如《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是大势》,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学术概论》。就其版本而言,我更推重上海古籍推出的“蓬莱阁丛书”之一的《清代学术概论》。该书系,均为大家大作,但是篇幅却均为短小精悍类。正文前均有名家学者的导读。《清代学术概论》是朱维铮先生导读的。朱先生的导读,可谓至为全面。但是,大致是围绕《清代学术概论》这本小册子,进行与梁任公其人其书其心的深度对话。更为关键的是,朱先生对该书进行了校订,还原了著作的尽量原貌。读了该书,对清代学术的大致史的轨迹,有了十分明晰的认识。从皖派到吴派到扬州学派,梁任公所论是精当、精准、精辟、精恰,而心态是公允、公正、公心、公道。让人读到爱不释手啊。
  •   概述清代学术,挟梁启超的回忆录,脉络清晰论述精要,治明清史、学术史不可不读。
  •   不说了,名作。但需要一定的清代学术背景,对人名、作品有一定了解。
  •   研究清代思想必备书也
  •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之一,经典不解释!
  •   朱维铮的序言和后记都写得很不错。梁启超的文字写得有感觉。
  •   读完任公先生这本书,
    有个感触:
    好书往往是作者胸中有成竹,
    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那些动辄数十百万的东西,
    却不如这本小小册子给人的影响大。
  •   太棒了,值得推荐的版本,超喜欢。
  •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术史著作。
  •   书不错!!!内容也可以!!好!!
  •   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不错内容还没有看不过应该是很不错的~~~价格也比较便宜经常在当当买书还是很靠谱的~
  •   梁固天才,导读亦是精当,值得今人学习!
  •   才下订单就可以评论了?
  •   传承国学 对道统文化的时代解读
  •   这本书很好,大家之作
  •   还不错,就是字体颜色浅了点。
  •   薄薄一本,内涵很深啊

  •   就是有点薄,不知道是不是足本。
  •   此书质量好,字迹清晰
  •   不错的一本书,薄薄一册,道尽三百年学术史,值得收藏!
  •   自己以前就买过一本,这次是帮同学订的,书确实不错~
  •   虽然细节上不是很清楚
    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爱好者,足够了
    很好!
  •   挺好的。书是正品
  •   看了一些,感觉力不从心,功力不够,还得努力!
  •   对于清代学术史有一个综述和梳理,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   经过多次翻印那个字迹有点不清。内容是不错的,另外朱维铮先生的序言也挺有分量绝对值得一读
  •   反正我是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读梁启超大爷的书
  •   纵横捭阖,条分缕析
  •   很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读来语言流畅,但对于初步接触历史学的人来说有些难懂,其间有一些文言词语,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是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应该多读、细读。
  •   不错,大家作品,就是稍有点薄
  •   有更好的版本就不要选这个。
  •   梁启超经典之作,应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应看
  •   书就不用说了,喜欢书的朋友,都知道滴品相不错,新书,服务也好~~,赞一个
  •   清代在文学,思想,艺术等领域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前人,但是奇怪的是,清代人文艺术领域的成就并没有为世人所重视.梁启超的这本《清代学术概论》,可谓是对清代学术进行发现之旅的指南,短短百页便道尽机杼,这也是梁启超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   梁启超确实有很多出彩的观点,但这本书也确实只算是概论,若要专研还需更加专业的书,不过我们只是了解的人也够用了。 还有这本书有朱维铮的导读,也是一亮点,让人读之前就有框架提纲
  •   梁启超为蒋百里的书写序,因为写得太长成就了这本书,竟然引得热捧,很有意思。了解清代学术,不能不读。
  •   这本书虽然单薄,但是却非常的有分量。
  •   保存的不是特好,有点旧。有压痕,封底撕了。可能是没赶上品相好的。懒得换了。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和本书是任公先生的代表作
  •   大家写的著作,就是不一样
  •   本书应是青年了解清代学术的上佳读本,清代学术繁荣极空前极复杂,本书梳其大要,纲举目张。
  •   正版全新,彩色大字,
  •   好好学,慢慢看。恩啊
  •   很好,值得一读,经典
  •   值得 一看的书,浅显易懂
  •   现在大师很少了,慢慢看看,仔细体会下大师笔下的清代。
  •   时隔那么多年,还是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功底~
  •   只是简单看看,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   清代学术概论
  •   对本书的评价
  •   现在刚买,不可轻易评价,看后方知
  •   清代学术概论是好书
  •   以复古为解放
  •   蓬莱阁的书很好
  •   很精美清新的一本小书
  •   好书,推荐购买。这套书专业必背。
  •   学术名著
  •     汉唐儒学就不必说了,就算是南宋时期同样以道德挂帅的新儒学的激烈和偏执程度也不如现在,在南宋以来的这个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的学派(尤其是王学左派)似乎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无论是顾炎武还是戴震都曾努力纠正这种趋势。
      顾炎武说经学即理学(理学是新儒学的别称),他的前理解显然是受王学催化后的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针对这种弊端他提出经学即理学的主张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戴震等学者逐渐对经学感兴趣,他对孟子的诠释体现了这种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回归。
      这样看来,似乎也只有戴震真正领会并实践了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思想,即通过对经学的阐释来表达有创新精神的义理,所以戴震认为著述里面只有《孟子字义疏证》称得上第一,而这种释经学又继承了朱熹的传统,所以章学诚说戴震的学术来自于朱熹的道问学。
      即使用当今的眼光看,《孟子字义疏证》所说的道理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     对有清一代学术大部分涉及到了,读了肯定是有些益处的。但也有一些该讲而疏漏的,如对经学有研究之皮锡瑞,王先谦,似都未涉及。
      
      书前朱维铮对此书成书的考证,读之颇受启发。大概一是因为之前看过的序言,多是褒扬的多,批评的少,而朱氏考证之结果,有梁任公借鉴章太炎《訄言》、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之意味,令人颇感意外。二是其史学考证的方法,精研而有系统,对于学中文的我而言十分新鲜。
      
      书中读之也有不少令人喷饭处,如P84“兹学(算学)中国发源甚古,而光大之实在清代,学者精研虚受,各有创获,其于西来法,食而能化,足觇民族气量”,这大概也是任公时代之局限。
      
      尤其不能逐读的,第23-25节介绍康梁主导之今文经学。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如朱维铮所言,学术上殊无讨论的必要,任公仍花大篇幅叙之,实无必要。
      
      另,中华书局“跟大师学国学”系列的书,内中纸质十分毛糙,此前所未见,有意者须注意。
  •     昨天下午开始看这本书,今天下午读完,足以证明它本身的价值。对于这本书,我读的速度很快,基本没有做什么笔记,所以能在此跟大家交流和探讨的东西也没有进行整理,但是总体的感觉和轮廓还是有的。相关类的书籍,我以前只看过《经学历史》,对比下来,对于清代学术的发展,虽然梁启超的此书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相对于《经学历史》还是要略胜一筹,评价更公允,少门户之见;介绍更详尽,这也是限于《经学历史》之字数,实不可深咎。梁启超对于自己和康有为的评价是否得当,但能进行自我批评,这种精神和勇气还是很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的。
  •     1、以清学之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四期比之佛说生、住、异、灭四相流转,有趣。似乎不惟学术之发展如此。
      2、论学派之循环:“大抵甲派至全盛时必有流弊,有流弊斯有反动,而乙派与之代兴。乙派之由盛而弊,而反动亦然。然每经一度之反动再兴,则其派之内容,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且不说是否与“否定之否定”等说暗合,历史发展似乎确有此循环。近日观明代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端,晚明流于空谈心性与清初经世致用之呼声,及至晚清复谈经世致用之学,而受西学之影响,已与清初大异,言论与名号,大抵托于前人,吾辈看来似复古,似循环,又不尽然。
      3、于有清一代学术,推崇顾炎武,曰——贵创、博证、致用。极尊戴震——曰“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言戴震之学乃真“清学”,惠栋一派只“汉学”。清学之成绩,全在考证,弄清一学之真相。而此学之昌盛,又特推清学者的“科学的研究法”。梁启超于书中经常将清学比之欧洲文艺复兴,又特强调清儒们的“科学精神”,似有牵强之处。我估计文艺复兴只“怀疑”精神、冲出权威桎梏与此相似,但二者所治领域大异,梁启超之意,不啻清儒考证之讲求实证、不迷信古人、立证据而立论之的“研究方法论”是值得大加肯定的,但比附文艺复兴之意,不敢苟同。
      4、此《蓬莱阁丛书》版本前朱维铮导读与正文中小注均可注意。梁启超之学者生涯与政治生涯之交汇、其思想的反复、驳杂与此书寓政论于史论的立意,可从中发明。个人感觉梁氏为文好下断语,书中征引文献处也已反映出其不意专业著述,有失严谨之处。概时势使然,要立一新说,必有武断之意,方可廓清敌论。
      5、朱氏导论已揭章太炎《訄书•清儒》以及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乃梁氏此书先导。将来要读读看。
      6、看本书的契机是鲁XQ老师要讲“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重读《清代学术概论》”,一日浏览完此书,又对鲁老师讲座有些感受,顺记此:1,“谎言”、“追忆”“有选择”的记忆构成历史材料,须问证据究竟为何,应否成为证据。此论颇有解构一切“实证”科学的味道,因此我与很多同学一样,也感到困惑,既然历史的真实如此不可信,还有什么出路呢。但鲁老师似乎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态度是“我们不可知的太多”,这不失为一种诚恳、谦卑的态度。2,以前的正史并不避讳其为汉族中心史、帝王将相史,反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论,在今日的历史研究中依然难见,“揭竿而起的并非都是“人民群众”,你怎么知道“人民群众”到底是怎样想的?”
      
  •     梁启超的东西,就不用再说了吧,梁这样的奇才,就是查遍整个世界史,怕也不多见。
       这本书,我六年前看的,现在手头没有,仅说一个印象。
       印象中这是作者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压缩版,作者的三百年学术史和钱穆的三百年学术史,被称为双峰并立,后两本我都没有来得及看。梁的概论似乎是急就章,虽然他在前言中故作谦虚的说,自己没有参考资料,很多东西都记不清了,全凭记忆,一定错误很多云云,但这些话实际是在吹嘘自己记性如何好,能全凭记忆写学术史,并且一扯三百年,书中有很多长篇的引用,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梁也全记住了。
       不想多说了,作者的文采太好了,见识也高,半文半白,读起来象读小说,几个小时就解决了。并且可以反复来读。
       我曾说过,梁才如江,康气若海。梁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气势上,在对事物的思考上,在对信念的坚持上,或者对信念的思考上,梁就只能是康的徒弟了,梁就立马显出了小来。
  •   看本书的契机是鲁XQ老师要讲“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重读《清代学术概论》”
    ~~~~
    呵呵,您也去听了~
  •   “此论颇有解构一切“实证”科学的味道,因此我与很多同学一样,也感到困惑,既然历史的真实如此不可信,还有什么出路呢”疑不确。历史是实证的亦是诠释的,数学物理等实证科学好像没有诸上烦恼。。。
  •   好吧。我指的是历史材料作为证据。可能不符合您的实证的定义。
  •   有些記混了吧,這本書前好像并未說自己没有参考资料,全凭记忆等,三百年学术史裏也沒說,因為這樣的大作,作者雖然博學,可仍是認真對待,摘錄引用。
    但他說沒說過呢?說過。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說“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確實是形勢所迫。但此文如此之佳,別人跑遍圖書館也未必寫得出,任公但憑記憶所作,確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69fd50100cijc.html)
    還有一篇《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是在東南大學的演講,舉例確實也是全憑記憶所作,作者也希望日後能夠補完。(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ID=32628)
    以上兩篇都是給學生的類似演講稿的小作品,所以雖只憑記憶,對學生們有益,也不憚發表出來,正式的著作卻從不如此,說他“故作谦虚”,可也太小瞧任公治學的嚴謹態度了。
  •   汗,很可能记混了,手头没这书。
  •   記得謝國禎追憶梁任公,有一段說他記憶力好的逸事。說中秋賞月,謝來梁家,梁一時興起,背起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謝後來拿書一對,一萬多字,一字無差。這是梁小時候背的東西,可見其記憶力之佳。
    現在有些學者,因為任公從政,所以對其學問頗有微詞,認為不實在,有些浮,說任公做學問主要靠文章好,有才氣,不是學問真好。這是個大誤會。梁任公的學問要和錢曉微、陳寅恪這些頂尖之才比,恐怕確實不算實在,但現在的學人嘛..百不及一。
  •   "錢曉微"我太惭愧了,这个名字我竟然从没听说过。
  •   錢大昕,亦號竹汀。曉徵是他的字,呵呵。
  •   呵呵,看来我清代学术概论是白看了。钱是前辈了,民初还是以王陈为高。
  •   任公是思想家,钱、陈是学问家,没什么可比性。
  •   此书中(不记得是梁还是朱)确实提到写作是全凭记忆的,因为当初并无意作专著。
    梁始终是政治家,即便眼光深远也不可能在学术上超过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