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

出版时间:2003-4-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童书业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部《春秋史》,原稿本是顾颉刚师在北平燕京、北京两大学所用的讲义,当时虽由我着笔,然宗旨完全是秉承顾师的(所以书中议论有与本人不合处)。事变之后,我带着这部讲义避到安庆,又由安庆带到上海,虽在十分为难的时候,也不曾离开它。去年夏问,接着顾师从成都来的信,命我替齐鲁大学撰写《春秋史》,我当时回信说:《春秋史讲义》的体裁尚好,当年写的时候也曾用过一番力,如把它就此废弃,未免可惜;不如就讲义修改,另撰考证,这样可兼收普及和专门之效。顾师复信同意这一点,不过他说:这书本是你所写,现在我们分处遥远的两地,无从仔细商讨,就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我即遵命于去冬开始着手修撰,因人事的牵缠,直到今年六月才得勉强竣事;凡原稿缺略处,已大致补充;错误处,也已大致修正;体例次序等也略有变更。虽不能说十分惬意,但总算尽过一番心了(原稿文字有稍嫌繁赘处,因曾经顾师阅定,除必须修改处外,一概仍旧)。  本书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本书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本书纪年除最重要的大事外,不用公历纪年,这因战国以前的年代颇不易确实考定,不如仍用中国史上的纪年比较稳妥而易查检原书。好在现在年表一类的书很多,较小的事情渎者如想知道人们所假定的公历年月,一查便得,本书尽可免注以省麻烦。至于本书中地名重要而大致可以推定的,均注今地于下;其不甚重要和旧说未安的,大致从略。  正文与考证的内容议论亦有许多不同处,这因正文注重普及,凡一家私见而未能成定论的,除必不得已者外,一慨不人。至旧说太嫌不安,必须用新假定者,不在此例。考证中新说较多,因为这本是发表个人的见解的。  以上数点需要解释,略述凡例,用代序言。

内容概要

  《春秋史》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春秋史》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作者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冯友梅、章卷益、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籍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奉家迁居安徽。

书籍目录

《春秋史》导读吕序序言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第二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经济和社会情形第三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学术第四章 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第五章 黄河下游诸国的争雄第六章 齐桓称霸前的国际形势第七章 齐桓公的霸业第八章 秦晋的崛起与晋文称霸前的国际形势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襄的霸业第十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第十一章 晋国的复霸第十二章 弭兵之约的完成与中原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的变迂第十四章 孔子的出现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第十六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第十七章 春秋史结论附录 周振甫函童书业答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传说中的古史述略 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实在已不能详确知道。据书本上说:最古有盘古氏,他是一位天地开辟时的神人。盘古氏之后有三皇,三皇之后有五帝;这三皇五帝是哪些人,异说纷纭。最古的说法: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最普通的说法: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三皇五帝之中,最出名的是黄帝、尧、舜三个人。黄帝据说是中国民族的始祖,中国国家的建立者;他曾打败苗族,创制中国最早的文化引。尧、舜是上古最伟大的圣人,他们能把“天下”看做不是一家的私产,主张应该让顶有道德的人占居天子的高位。据说尧曾把天子的位子让给舜,舜也曾把天子的位子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禅让”之制。三皇五帝之后有“三代”,三代是夏、商和周。夏代的第一朝君主便是禹,他所以有受舜的禅让的资格,是因为他曾治平当时“滔天”的洪水,有大功德于民的缘故。禹也曾想把天子之位让给他的臣下益,但因为他的儿子启很是贤能,受臣民的拥戴,继位为天子,因之“公天下”之制就一变而成“家天下”之制了。从启三传到帝相,因累代嗣位的天子都不贤明,夏朝的天下就被另外一个国家有穷氏夺了去。有穷氏的国君唤做后羿,他打倒了夏朝之后,因荒于出猎,又被他的臣下寒浞所喋杀。寒浞杀羿之后并火夏帝相,夏朝从此中绝。夏帝午相的儿子唤做少康,寄寓在睹侯之国有虞氏,收集夏朝的余众,攻灭有穷氏,恢复夏朝的天下,这就是所谓“少康中兴”。  以上这些传说,经近代史家的考证,已知其完全不确。大约夏代以前(包括夏代)的历史大部分只是些神话的变相,而少康以前尤不可信。就是少康以后的夏代帝王,究竟有无其人,也不可知一。据传说:少康十一传到桀,因为虐待百姓,被商目的国君成汤所败,夏朝就灭亡了。  夏氏族的推测 夏代的真相究竟怎样,我们虽不得而知,但似乎也有些可以推测的地方:第一,“夏”这个氏族一定发展在黄河中游,就是现在河南省的西部和山西省的西南部一带地方。据古书的记载:后来晋国的所在就是“夏虚”,晋国初封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部翼城县一带。又今河南省的西部伊、洛两水流域也传为夏人的故居。从种种方面考察,河洛一带确是夏氏族建国的根据地,虽然他们或许是从西北方的“塞外”地方迁来的。第二,夏氏族的文化一定相当野蛮的。据现在考古学家考古的成绩,有文字可以确实证明的夏代遗物一件还没有,虽说或许隐藏在地下,但何以至今还不曾出现一件呢?所以我们假定:夏代或许还没有文字,即有文字,一定很幼稚而通用未广,这似乎不是很武断的结论!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渎,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渎为鞭辟人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春秋史》是丛书中的一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春秋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童老和刘起釪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两大得意弟子,很喜欢童老的研究方法和笔法,此书已读三遍,令人荡气回肠。可惜童老仙去较早,不能留下更多的名作。其春秋史系列有三本:《春秋史》、《春秋史料集》与《春秋左传考证》,本本经典,值得收藏。其中《春秋史》是第一部现代史学意义上的春秋断代史,是研习春秋史的必读书目。
  •      内容从西周的简介开始,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结构清晰,行文简练。
       我看的校订本,全书只有不到300页,如果再挑着重点看,很关能读完并对春秋史有个简要却不简单的印象。很多章节开头有凝练的导论,末尾有精辟的总结。先看二者然后读内容,之后再看一遍总结,会提高读此书的效率。
      
       作者在讲到晋灭狄、拓广疆土文化时有“赞叹”的意味。在讲到第二次弭兵之后,楚吴越三国制衡而无暇逐鹿中原时,作者流露出一些庆幸。当时晋国衰落,如果楚、吴趁机入侵,我们可能就看不到今天的华夏文明。读者从这写细节能体会到作者对华夏文明的情感。
       个人觉得这种主观情绪容易滋生“偏激”,历史上“低级”文明在军事上征服“高级”文明的例子很多,有时所谓的“高级”文明最终因此消亡。这未必可惜,一种文明消亡的同时,另一种新的文明也在孕育之中。而且文明未必有高低之分,华夏的农耕文明就算一时征服了草原文明,我们的‘得’一定抵得过对方的‘失’吗?不同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影响,方是中国历史之特色。
       当然,童先生的著作并不偏激,只是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些阅读,发发牢骚。
      
       阎步克教授曾说过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之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想想确实如此,而春秋则是为此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本书非常适合用来了解春秋的更改,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要在进一步学习中去体悟。
  •     童书业著《春秋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276页,26.00元
      
      吕思勉序言:其言古事,多据金石刻辞及诗、书、左、国中散见之文,而不径用经传说诸子之成说。大体以金石刻辞证《春秋经》,以经定传,以传正说;于《左氏》,取其纪事,而舍其释经之辞。
      
      这个说法于道理上该是考信古事的最佳方法,最超前人者自当为借金石之力,但通观全书,似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这么做的。
      
      所谓“多据金石刻辞”、“大体以金石刻辞证某某"云者,金石材料恐怕未必够也无能确有所证。略略翻检第一章西周史略(1-14页)(附考证注135条(15-67页))为例(自第二章起无注,其考证益少)。明言据金石有所辩处不过12处,同一注中几篇铭文证一事者归一处。
      1.页9,出土的铜器有《宗周宝钟》,它的铭文说...
      2.页21,注18,甲骨卜辞中有”高祖王亥“...
      3.页22,注20,王国维氏云:今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
      4.页23,注23,郭沫若氏云:卜辞中记田猎的事项极多....
      5.页24,注24,董作宾氏云:甲骨文字中有从‘糸’之字及:‘帛’、‘巾’等物...
      6.页24,注25,李济氏云:在殷墟第四、五、六三次的发掘,....对于殷代宗庙明堂宫室的建筑方式
      7.页25,注26,陈恭禄氏《中国史》第一册第四编:据李济六次工作之总估计所发表之器物,可分为六类:(一)陶器...
      8.页41,注56,淮夷甲骨文...
      9.页42,注57,案”怀”即“隗”(王国维等说)
      10.页42,注60,《令彝器》:
      11.页52,注78,《覶(見换田)卣铭》云:
      12.页53,注84,郭沫若氏《两周金文辞大西考释》云:此钟(宗周宝钟)余以为乃昭王所作,铭中之....
      
      比起135条中所辩所推测之事,此12条据金石者材料恐不能为多,又及第3-7条据甲骨文所证者为当时大习俗,如“当时渔猎,确已成为游乐的行事(23页)“、”六畜均用作牺牲,且一次确实有用到三百四百的时候,这不是牧畜最盛的时代是绝难办到(23页)“、”他们饮酒的风气甚至于亡国。即此一点,已可证明其农产物的丰富了。(24页)“、”古代农桑耕织并重,蚕桑事业早已盛行于商代,故特借此最有用之桑木为春日树木之代表,因以造为春字(24页)“等无关其细节考证。
      
      那么这本书实质体例如何,用童氏自己的话说恐怕只是:折衷于《诗》《书》(29页),真正有价值的考辩引用材料都不出清人考据引用材料范畴(诗,书,左传,国语,竹书,史记,逸周书,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金石材料者罕有用于此者。所以实际上本书考辩最得力最详细的几处依然是全录崔述《丰镐考信(别)录》的几处,注39辩太伯、仲雍为吴祖之说(此为一大事,后复见),注46考文王被商纣拘于羑里,注49考周公摄国实情,注61考周文化本很低下,灭商后始大兴,注100考共和实质,注124考西周灭亡经过等,童氏只是于崔述结论处占晚生之力稍加修缮,只一处注78以金石证周公摄证年岁为自出。
      
      当然本书本只为讲义,童书自序也亦早云正文注重普及,凡一家私见而未能成定论的,除必不得已者外,一概不入。但恐怕其谓”考证中新说较多,因为这本是发表个人的见解的“与事实其多引成说有些不合。至于其折衷各说裁断如何,非初读无知如我者可置喙,不过其考证中多反问,多言可备参考,不下确断亦可知古史考证之难。
      
      其它第二章以下,纯普及无考证者也有可观之处。
      
      第二章《从西周到春秋时的经济和社会情形》多引诗经为证,翻译朴雅较之余冠英氏诗经注译不为差,如土地的分配(69页)引《大田》,农民的生活(71页)引《七月》,中下阶级的自由恋爱(84页)引《野有死麕》《静女》《桑中》《新台》之属。
      
      第三章《从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学术》至第四章《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关键值得注意的有结论两处:
      113页爵位节,据近人考证,古诸侯称爵并无一定,有些诸侯甚至于自称为”王“....这都足以证明五等爵号的大半实在是些国君的通称。
      139页吴国世系节,可见太伯、虞仲是虞国的祖先,与在江苏的吴国并没有设那么关系。
      
      第五章《黄河下游诸国的争雄》至第十一章《晋国的复霸》,材料纯抄撮左传,唯童氏抉择精细,每一代从郑庄公初霸开始到晋悼公霸业不终,历数郑、齐、晋、楚、秦、周各代君主无一遗漏却又突出重点,对照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自绘年表对照,时可见不同,如方表列有铭文可证的郑之子舋,童氏有述方表所无的晋文公之前晋怀公(太子圉)事等等。一些小结论如“这可见齐桓公创霸时的对象是鲁、宋两国,只要征服了鲁和宋,霸业的基础便建筑完成了。(165页)”、“统看齐桓公的霸业,他的势力实在只限于东方一带...至于他的功略,约略说来,在安内方面,是有相当的成就的;对于攘外,却多半只作出了一些空把戏。(173页)”、“统看春秋史的全部,晋厉、悼复霸实是一个重要关键,因为晋国内部分崩是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晋国内部的分崩实由于向外发展过度;(213页)”等也不能不说有卓见。
      
      中另有两处稍可特加注意者:
      172页,周天子的威严在春秋以前表面上反没有这样煊赫,到了此时,周天子的真正实力已消灭无遗,而他的威严在表面上反而比前格外煊赫起来,这就是霸主的手段和作用。因了一班霸主“尊王”的权术,君臣间的礼制才谨严了。后来的儒家特别注重君臣的礼节,他们号为祖述三王,实在乃是祖述的五霸啊!
      
      199页,晋秦河曲之战结束后,晋国怕秦人再来侵犯,派大夫詹嘉驻在瑕地,防守桃林之塞(在今河南阌乡县,西接陕西潼关县界,就是后来秦国的函谷关),塞住了秦人的出路,这是春秋时秦人所以始终不能东征得志的重要原因。
      
      至于其它一些“晋灵公恶德,恐出赵氏的宣传,也是不可尽信的(204页)“本是意中应有之文毋庸多言。
      
      另有趣的是,为文者慎用感叹号,以其意大味重,不可轻用。本书中偏有几处点为感叹号,堪为玩味。当然这并不是指”楚庄的观兵周疆节里”多难可以兴邦“,这句话是不错的!“此类。
      
      162页,即此可以知道一国的强盛固然需要其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大政治家的有益人国,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事实!
      
      241页,中国封建社会崩溃的真原因和欧洲也差不多,但中国因受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发达到佃农制的社会就暂时地终止了;欧洲却因地理环境的适宜而很早就发达成资本制的社会。这东西文明进化史的不同,又证明了公示化的唯物史观者的错误!
      
      按童氏是书写于1941年十二月上海,也未言其后来修改过,恐怕也是有心之漏。
      
      第十五章《北方政局的终结》和十六章《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比较杂(混)乱,如267页吴越斗争的开始”这样过了三年“语推得时间不合,期是材料不足征的缘故,查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越国世系一概不列即可知其不可详考。
      
      最后附录中有周振甫函言及十四章《孔子的出现》中孔子思想一事,周言:孔子”天生德于予“诸语,系表示圣人临危不乱,履险若夷之坚强定力,似亦不足以为迷信。近人章太炎被囚时,亦由类似之语,我认不可据之以言章氏之迷信;梁任公自言生平自信不致枉死,故间关跋涉,身入虎口,以赴国难,亦犹是也。童先生答函不明言回避了此问,抛开章氏是有德国医生开过证明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和梁确死于枉死之事实,今或可代为回答:
      
      一个人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突然有一天他感到自己被召唤,甚至直觉感到只有干这个,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倾其所有,才会感到实现了自我,而丝毫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存不存在一个人诞生时就由命运或者偶然或者什么神意分配了才能?一个人是怎样选择自己追索的方向的?
      
      只消记住这句话即可:如果你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喂饱自己和家人,那么,你对月亮星星还需要懂那么多吗?这个问句(事实)可以轻易打破所有关于选择的幻想,不存在一个人诞生时就由命运或者偶然或者什么神意分配了才能,也没有人天生是干什么的,选择这个或者选择别的,不同的生活并非只是单纯取决于有的人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个而不是那个是他经历过和可能经历的最好的事情,而不顾及其它。周谓“大勇之人自反不缩,往往有此种自信”固然比起一些朱熹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者强百倍,好似今者众所谓读书者遍览论语各家注,末了唯独谈论时不记得”爲之難,言之得無紉乎“,“道听而塗説,德之棄也”,向学时不记得“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评谪人时不记得“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但必须承认,这个令人自强不息的观念只是幻梦。
      
      选自2011.9.18-10.2读书情况简要汇报
      
  •     周人東征滅商,將周宗室和功臣封建到東方商族舊地。所以鄭、齊、魯等黃河下游國家是作為周人而統治商地的中原國家。另一方面,楚國作為東夷部落被從東方趕到西南,而秦國則是被俘虜到西方的東夷人所建立的。將宗室功臣封到敵軍後方,在自己後方則留下以前的敵人(秦的獨立與周室東遷有關),這大概就是周人大挪移式的封建。
      從周代禮樂宗法制度上看,則中原諸國如晉、齊、魯,不久就面臨大夫篡政的局面。而作為蠻夷的秦和楚,則在君主集權上做得很好——楚國除商臣和靈平之外沒什麼內亂,秦更是一件事都沒(童先生說楚晉爭霸中晉處下風的原因就是大夫篡政)。秦和楚的差距,大概就是楚離中原較近,也學到了大夫參政的故智。是到了戰國,秦能滅六國(其中最艱難的是滅楚),而後又被一幫楚人所滅,漢朝更是為楚人而帝于秦。可說所謂漢族大概就是西化了的東人吧?
  •     童书业先生《春秋史》,有中华书局新版,这里是上古版,我买的是山东大学出版社旧版。
      童老先生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之时,留下颇多典故。譬如,当时的学生常常会在宿舍突然遭遇一个老头,老头会揪住你袖子不放,说“我是历史系童书业,我家住在叉叉路叉叉大院叉叉楼叉叉号,请你把我送回去,我记不得路了。”还有一件,先生每次上课,讲到得意之处,就用袖子擦鼻涕,最后那袖子就变成抹布了。当然,这些典故都是我当年听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听来的。
      扯远了,来说《春秋史》。童书业原本打算把本书写成崔述的《考信录》那种样子,但只完成了第一章,所以第一章附录了详尽的考证。虽然作者说是学崔述,但横竖都是他老师顾颉刚的影子。晚清民初经学上的辨伪,和“古史辨”派的遗古虽有学术史上的联系,但有泾渭之别。历史向经学抛媚眼,绝对是不怀好意的现代性招安。童先生此书,材料亦多取三传国语战国策之类,对地下材料所用极罕。
  •     人,是性善?还是性恶?我们的老祖宗一直争论不休。我没有读过西方哲学对人性思考的原文,从现代西方政治结构来看,他们接受的观点起码是人性“非善”的,宪政体制就是对这种态度的最好诠释。
       但是没有读过原文始终不能完全相信译者的理解。诸子百家里面也有主张“非善非恶”的,但这说不通,这岂不成了无性了?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一种动物那么人生而具有的“性”应该可以从动物身上反映出来,是为天性。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放下“人”这个词在语汇里的特殊含义。从这个角度观察我的结论是人性“私”而不是所谓善恶。这个私是处于人和动物一样的求生本能,对于食物、对于性、对于物质的占有与享受是生而带来的。这就是“私”的本原。
      
  •       读完了童书业的《春秋史》最大的印象无非是“春秋无礼乐”:诸侯国背信弃义不守盟约、公子骨肉相残不惜勾结外敌、卿大夫谋取私利弑君结党,最终导致三家分晋、陈(田)氏带齐。其结果并不是“礼崩乐坏”,而是因为礼制的概念本来就是在其无作用时产生出来的假想。礼乐存在过,并且自然繁琐:毕竟周部落采取了一种神权/王权合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不能忘记周部落兴起与西戎,较之商部落本文化落后,是靠武力政府了东部的。其所封的诸侯国亦尚武,乃一种典型的封建武士政权。教育亦是以武为主,学校的”校“字就来源于“较量”。但同时这种武士教育又不是完全注重技艺的,而是“一方面又沉浸于礼仪和音乐的空气中… 他们的教育目标,是要造成德、智、体、艺四位合一的‘君子’人格” (111)。不过后者形式为主,童书业指出大部分士大夫对于“礼”的学问斐擦汗那个浅陋,晋国的贤大夫和太傅都不懂周礼、甚至连“礼治大国”鲁国的诸侯都不懂一些基本的常识(112)。而与之相对,靠武力和阴谋称霸的齐桓晋文则反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尊王攘夷”而加大了周天子的威严。正式这种“威严”产生了一种对“礼”的诉求。也就是说,“礼制”概念的正是通过其周天子权威的衰败而兴起的,可谓是一种讽刺了。孔夫子生在齐桓晋文之后,可谓是天时,而又正好在“重礼”的鲁国,可谓是地利,在加上大部分诸侯卿大夫都不怎么懂礼,可谓是人和。不过对于其“礼制”思想的源流就未必需要相信了,与其把其当真不如当作是一种政治乌托邦的思想。所以对于王莽还有他的现代模仿者们我就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http://decennis.com/ruoshuitang/2008/09/03/%E6%98%A5%E7%A7%8B%E6%97%A0%E7%A4%BC%E4%B9%90/
  •     童先生此书,自第五章起基本全以左传为史料并加以梳理罗列。语言通俗晓畅,脉络清晰,史事发展叙述简明扼要,很易读,可补左传因而编年造成的事情散乱不连贯之弊。此书除首章之外,并未涉及具体考证,若想进一步探究童先生于左传之成果,可读其春秋左传研究。
  •     清人的汉学功夫,大概是在经疏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没有国家级的课题规划,而有清两百多年间,清儒们断断续续地把十三经扎扎实实地整理一遍。
      到晚清孙诒让的殿军之作,清代总算对十三经有个圆满的交代,我佩服于清儒那种自觉地状态。
      虽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给礼记重做新疏,教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叹万端,毕竟有朱彬和孙希旦的新疏。
      
      同样的自觉并未消失。
      全唐诗,全唐文之后,有了全宋词,全元散曲……,以至全宋笔记等等一系列的全字头的大书。
      唐诗纪事之后有了,宋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以至上至三国下至清代的清诗纪事。
      ……
      写了《周易古史观》的胡朴安说,他其实想要写本,《毛诗古史观》。
      我看,童书业的这本书,就是一个毛诗古史观。虽然他名字是一个断代史的样子,实际上以毛诗作史料立论的居多。但是,他只是把毛诗中一部分古史呈现出来,并未把其中的古史情形尽数钩沉出。就此苛求前人,未免太不厚道了。
      和童著春秋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方法恰好相反的是那个短命的史家张荫麟写出来的中国史纲。童书是从诗中找出恰好“有”来,杨书是从诗中恰好找出“没有”来。
      看来从同样的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式很值得玩味呢!
      
      
      
      
  •   汉人的主体还是山东六国啊
  •   這篇亂說的,說的只限於統治者吧
  •   说秦没什么事是错的,秦在穆公之后,孝公之前可乱了;
    晋楚争霸怎么会是晋处下风呢,大多时间都是晋占上风的好不好
  •   周人分封,明明是将同姓宗室分在周的旁边,用来屏卫周;而将异姓放在同姓宗室的外围,比如齐和燕。分封时候还没有秦和楚什么事情。
    大夫当政,都是春秋晚期的事了(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分封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都500年过去了,怎么能说“不久就面臨大夫篡政的局面”呢?
    晋的强大,一定程度上与六大卿族人才辈出有关系,这是个人感觉。
  •   2011-02-12 18:08:23 @lichdr   说秦没什么事是错的,秦在穆公之后,孝公之前可乱了;
      晋楚争霸怎么会是晋处下风呢,大多时间都是晋占上风的好不好
    ——————————————————
    准确来讲秦国是在桓公以后东进彻底受阻,于是跟楚国人结好了,秦国真正动乱是从厉共公到献公时代,也就是晋国(魏国)三家灭智到魏武侯这段时间。
  •   八卦太少了,正听得有趣,戛然而止啊!说书人不厚道。。哈!
  •   历史向经学抛媚眼,绝对是不怀好意的现代性招安。
    ——————————这句话读了禁不住要大笑啊大笑
    心有戚戚焉。可是这年头,连考古系的老师都开“先秦礼制研究”了,中文系的老师已经讲不了经学了,还待怎么。
  •   中文系的老师,以后就改称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及古典诗词小说研究算了。呵呵。
    童老先生的八卦,还有一则,听说他女婿也很有名,叫黄永玉还是年,我给弄混了。呵呵。
  •   黄永年是童书业的女婿,这样,难道黄师母便是童教英么?
    黄永玉则是沈从文的表侄儿
  •   黄师母应该是童教宁吧?童的大女儿。
    黄永玉是偶喜欢的老头儿,是凤凰人士,沈家的亲戚了。
  •   受教受教,哈哈。
    赶明儿我也当个女婿去。嘿嘿。
  •   当女婿很有前途啊,赶明儿个我有儿子也给DANYBOY或者云哥儿当女婿去。呵呵!
  •   还可以考虑当人家的孙女婿和侄女婿啥的……
    比如柳诒徵家就是生曾孙女儿的,不过她好像也比我们大着一两岁的样子
    D同学啊,去打听打听谁家大佬有适龄小MM,云英未嫁待字闺中的,赶紧去勾兑吧
    瞧这楼歪得……
  •   ……
    是够歪的。
    不过歪的我心旌摇荡啊。哈哈。
  •   罗志田的《“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说:“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详另文)。”倒可以与本文“招安”一句互见。
  •   周予同《治经与治史》那话看得我心惊肉跳,周子曰:民国时代的学人治经,就应“以治史的方法以治经”,要“不循情地消灭经学”,并“用正确的史学来统一经学”。怎么听起来倒像是:对待阶级敌人要像冬天一样的冷酷。
  •   的確很寒。。
  •   其实吧,当年埋葬经学的那个坟只是个衣冠冢。哈哈。
  •   相当的。。不满意。。太少八卦了。。
  •   我水平不够,只能够踩踩留个脚印啦
  •   童老先生好像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据说49年以后经常把自己幻想成反革命集团的成员。
  •   经学从前一直占据主流,我很好奇的是,近代学术如何承袭这种资源?
  •   2009-05-14 20:28:01 萧湘  经学从前一直占据主流,我很好奇的是,近代学术如何承袭这种资源?
    复活之。
    复活的目的有二:一、古今方面,对抗现代性,给我们喷薄的欲望找一个多少能填的欲壑;
    二、中西方面,纠正宋学和清学在现世制度建构上的失语,回应近三百面传统政治在制度上的无力。
    ps有二:一、工程浩大,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时间,可参考从汉末到朱熹为了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时间。而且,即使复活了,也肯定是另一幅模样,因为经学跟人一样,投胎之后,绝对面目全非;
    二、警惕专制思想借经学还魂;警惕狭隘民族主义借经学拉大旗作虎皮。
  •   据说,童老先生晚年特别担心自己被划为反革命,每天都很焦虑。有天早上,他一早起来就跑到山大中文系书记家里,非常恳切地跟对方说,“书记啊,我一向是拥护党中央的,但是万一哪天那边打过来了,找到我,命令我带着他们来找你,我肯定也没办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快走到你家窗户前面的时候,就开始大声咳嗽,你听到我咳嗽就赶紧跑。”说罢,长长松了一口气。紧张到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唏嘘。
    他女婿黄永年是个学问很大的人,版本大家,也是个怪人,主要治唐史,从不问先秦,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别人在背后说他的看法是从他岳父那来的。
  •   在《束星北档案》中童先生还承认自己曾经杀过新四军,还有和赵俪生交往的事情。我听一位在“心系情妇波”工作的同学也讲到童先生的轶事:如看书看对角线,过目不忘等。童先生任教山大的历史也可称得上一部“层累”的历史了,被后人传来传去,都成演义了。
  •   杀新四军是什么段子啊?
  •   我记不清了,当时反右似乎认定童先生为右派,他压力很大,加之精神有点问题,主动找山大党委承认曾经杀过多名苏南新四军干部,其实根本没有的事情。我刚翻了《束星北档案》中没有发现这一段,似乎是在《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中。
  •   噢,是他精神错乱后说的啊。
  •   是的,他一度出现了幻听和幻觉,老感觉有人跟踪他有人揭发他。
  •   所以"无生有"是真理
  •   和童著春秋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方法恰好相反的是那个短命的史家张荫麟写出来的中国史纲。童书是从诗中找出恰好“有”来,杨书是从诗中恰好找出“没有”来。
    杨书?张书?
  •   我打错了
    杨应该是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