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考论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上海古籍  作者:朱恒夫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前言

由滩簧曲艺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如锡剧、沪剧、甬剧等等,现在的舞台演出依旧吸引着一批观众,年轻的一代对于“滩簧”一词则相当陌生了,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奇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日趋都市化,中外文化交流又日趋频繁,交响乐、芭蕾舞等在人们的文娱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原本属于草根艺术的滩簧被淡化、边缘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曲艺、戏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研究工作者来说,滩簧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知道滩簧是一种道道地地的草根文化,最初,它所反映的是农民、手工业者,乃至乡村无产者的生活,其听众、观众也是这一批人。假使说,在戏曲艺术的天地里有阳春白雪的雅部与下里巴人的花部之分,连花部的徽剧、秦腔、京剧等都被保守的习惯势力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那么滩簧的处境则更为艰难,说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也不为过。滩簧的研究之所以被忽略,这是主要的原因。

内容概要

该书第一次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滩簧腔系剧种——锡剧、沪剧、苏剧、姚剧、甬剧等进行系统地研究,考辨了滩簧的名称,探索了滩簧的起源,勾勒了诸种滩簧的发展线索,并对滩簧艺人、剧目、音乐等进行深入研究,廓清了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该书还总结了滩簧各剧种兴盛的条件与衰弱的原因,分析了优秀剧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优秀演员的成功之路,为今日戏曲的振兴与演职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朱恒夫,男,1959年9月出生。江苏滨海人,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会副会长。 
出版著作有《目连戏研究》、《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中国戏曲美学》、《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中国文学史疑案录》、《中国京昆》、《花间集注析》、《史通注释》、《高僧传注》等十多部。在《文学遗产》、《文献》、《世界宗教研究》、《文艺研究》、《戏剧艺术》、《明清小说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滩簧名称考辨第二章  滩簧的起源  一、滩簧源起于吴歌  二、弹词对滩簧的影响  三、说因果、唱春、宣卷等对滩簧的影响  四、从说唱嬗变为戏曲  五、所有滩簧是同源的  六、常锡滩簧的盛况  七、个案分析:滩簧盛行的乡镇——严家桥第三章  常锡滩簧的发展  一、辛亥革命对常锡滩簧的影响  二、常锡滩簧在上海的发展  三、锡剧在建国后成了江南的重要剧种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锡剧状况第四章  苏滩的兴起与发展  一、苏滩的兴起  二、“后滩”的艺术表现形态  三、“前滩”的艺术表现形态  四、苏滩传播到上海等地后的发展  五、苏滩归根苏州后的状况第五章  申滩的兴起与发展  一、申滩的兴起  二、“西装旗袍戏”、“新式舞台”与“唱电台”  三、申滩的“幕表戏”  四、申滩的“时事新赋”  五、“沪剧”阶段的艺术表现与成就第六章  宁波滩簧的兴起与发展  一、宁波滩簧的兴起  二、对子戏阶段的表现形态  三、进入上海后的发展  四、甬剧阶段的变革与成就第七章  姚滩的兴起与发展  一、余姚、慈溪地区的戏曲文化背景  二、姚滩的兴起  三、姚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四、姚剧兴盛的原因第八章  滩簧艺人:刻苦学艺勇于创新热爱事业  一、对滩簧的迷醉成为刻苦学艺的强大动力  二、老艺人热心收徒使滩簧艺术代代相传  三、滩簧艺人成名的必备条件  四、个案分析:丁是娥的成功经验第九章  滩簧剧目:传奇性故事、普通人生活与江南地域性特征  一、小唱曲目:情爱内容、生活百态与原始的表现形式  二、对子戏剧目:滑稽性、知识性与表演上的民间性  三、同场戏剧目:社会性意义与传奇性情节  四、剧种戏剧目:洋溢着时代精神人物形象鲜明强化戏剧冲突  五、论滩簧中的“赋子”  六、《庵堂相会》:贫苦百姓梦幻中的不对称之婚姻  七、《珍珠塔》:让穷人扬眉吐气之作  八、《典妻》:民初浙东乡民形象的复活  九、个案分析:胡小孩的创作特色  十、滩簧代表性剧目述考第十章  滩簧音乐:由民歌升华为丰富动听的戏曲声腔  一、民歌——滩簧音乐之根本  二、在创新中不断升华  三、未来:在困难中寻求突破  四、滩簧曲谱举例附录  卖橄榄  陆卖饼后记

章节摘录

先从曲调上来看,滩簧的初始曲调来自于吴歌。其初始的曲调有[四季相思]、[五更调]、[九连环]、[哭七七]、[绣荷包]、[湘江浪]、[来富山歌]、[银钮丝]、[紫竹调]、[闹五更]、[道情]、[十二月花红]等等,而这些曲调原先都是民歌中的曲调,它们后被广泛频繁地运用到滩簧演唱中,有的还被固定在一些经典的剧目中,如[紫竹调]运用在《双推磨》中,[闹五更]运用在《打面缸》中,[道情]运用在《珍珠塔》中,[春调]运用在《孟姜女》中等等。其次,从演唱的方式上来看,滩簧中的许多曲目或剧目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方式。民歌有四句头山歌,或唱唐诗、《千家诗》中的某篇,或歌手自编以起兴。一般用于歌手唱歌比赛,歌唱长篇叙事山歌时的开头。这种方式被滩簧普遍借用,如《全本庵堂相会》的开头就是四句头山歌,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哭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如《小姑孀粜米》的开头也是用四句头山歌开头:“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玉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计多。”再如《拗木香》的开头为:“碧纱窗前透日光,红妆佳人早梳妆。独对菱花呆呆想,想起堂上爷共娘。”而山歌之乡吴江芦墟镇的山歌《赵圣关》亦是用的四句头山歌开场,为“唱戏要用老脚本,船上叔叔摇船要用橹绷绳,姑娘出贴总要有媒人,秀才总归读过格本《三字经》”。不仅《赵圣关》如此,《五姑娘》、《鲍六姐》、《周小妹嗷郎》、《打窗棂》等等莫不如此。

后记

滩簧,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极为陌生的词语了,即使是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亦很隔膜。50岁以下的人很少知道它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它迷醉过无数的观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它孕育了锡剧、苏剧、沪剧、杭剧、姚剧与甬剧,为戏曲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培育了《十五贯》、《罗汉钱》、《红灯记》、《沙家浜》等优秀的剧目,为戏曲的宝库增加了许多经典性作品。今日的滩簧,虽然没有过去繁兴,但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国营的沪剧、甬剧、姚剧、锡剧的剧团不时地推出质量较好的作品;大量的民营戏班则散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年365日,几乎不问断地进行演出;自娱自乐性质的演唱活动则遍及城乡,仍是该地区民众的一种娱乐形式。这样的从民歌到说唱曲艺再嬗变为戏曲的表演艺术,在诸多戏曲剧种中,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对戏曲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亦能为今日振兴戏曲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编辑推荐

《滩簧考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滩簧考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列举了长江三角地区各地的民间小戏的发展流变。是少有的滩簧研究方面的书籍内容很翔实。书的封面包装还可以,但是比较容易有折痕。
  •   很系统,很专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