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大开发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陈映芳  页数:6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所要描述和分析的,是作为社会的城市。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作者简介

陈映芳,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主撰有《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等。

书籍目录

序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中国的“城市奇迹”何以可能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第一部分 引子 80年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更新”   一、关于“城市更新”   二、上海的“城市更新”历程   三、重大动迁工程与动迁居民安置基地 第一章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如何被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动迁安置基地产生的背景及脉络   三、政府主导的空间安排   四、空间再生产: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形态与日常生活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由来及问题   二、上海市嘉定区H小区的实例     三、居住转变是否推进人的城市化?   四、简要的总结 第三章 动迁与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动   一、导论   二、调查点及其背景   三、动迁前后居民家庭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演变   四、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成为“新城人”——社区身份认同的型塑   一、研究问题的说明与既有文献综述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分析框架   三、“松江新城”发展脉络及其概念的推广   四、“成为新城人”——JZ社区居民自我新身份认同的获得过程   五、“新城人”自我身份认同与他者身份确认间的非重合性   六、讨论与反思第二部分 第五章 业主的权利实践 第六章 都市邻里的形成——从“业主”到“市民”第三部分 第七章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摩登上海”的更新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在空间生产中的结构性作用第四部分 第九章 廉租房的空间政治——政策为什么难以落实 第十章 开发体制与城市准人制——住房吸纳与住房排斥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如何被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以来,作为一个迅速扩展的大都市,上海的住宅建设在两个背景之下得以迅速推进。一是中心城区的更新。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加大对旧式里弄、棚户、简屋等旧区的改造力度。据统计,仅l99l——2000年,上海共拆迁了近2600万平方米的旧房,安置了600多万居民(上海统计年鉴,2002)。在另一向度上,则是城市的扩张,市区范围向周边逐步延展。城市的更新与城市的扩张是紧密相连的~市区居民向郊区的大规模动迁正是联结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的重要环节。  上海的城市更新与扩张,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市区居民向郊区的大规模动迁,在开始阶段,首先是由政府主导和规划,而非是市场行为。“动迁安置基地”这一政府主导的郊区化进程,最初即是在这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四)小结:居住为人的城市化提供了外壳  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着城市一般居住小区的外壳,甚至比它们拥有更为光鲜的外形设计,大多数的小区有着标准化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如果仅从外观来看,这样的居住环境已然迈进了城市化,可以被纳入城市;然而,进入其中居住者的生活,轻易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活还是沿袭着村落的习俗,他们与小区的空间规则也有着隔膜,在观念上,也正经历着细微的变化——洗脚上田瞬间的转变,迁入居住区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正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种种观念。从村落到居住区,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形态,而一切的改变都是始于居住的改变。身临其境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它们拥有了城市的外壳,同时也有村落的性格  然而,它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尽管它们的出现是城市化脚步所致。  然而,当城市化浪潮席卷郊区,在一夜之间农民洗脚上田的神话成为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建筑物——居住的外壳,至少证明了城市的足迹。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居住区中的人仍然大量地沿袭着村落的惯习,表现在对于空间规则的认知、日常生活的实践以及缓慢渐变的观念世界。久而久之,人们的惯习随着生活实践的积累而发生内在的演变  一尽管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城市外壳下,居住着农民的小区,既非城也非村,这是现阶段的写实。  人的城市化,即人获得城市性的过程。农民在居住转变的同时,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经历了再社会化。

编辑推荐

  《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都市大开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因为是老师推荐的,所以就买了。
    拿到手非常开心,实在是相当厚实的一本书,质量很好。
    每天带着看一章,政治社会学的思维也很发人深省。内容也非常厚实。

    值得推荐!
  •   本书采取国外最前端的社会调查方式写就。专业性非常强。
  •   无用的空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